哲學類的小論文範文

General 更新 2024年12月31日

  傳統形而上學哲學的終結引發了文化哲學的興起。文化哲學以人類文化作為全部哲學的反思物件,它試圖在各門具體文化科學研究的基礎上,從哲學角度把各類文化現象綜合和理解為一個統一的文化體系。以下是小編整理分享的的相關資料,歡迎閱讀!

  篇一

  文化哲學簡論

  摘要:傳統形而上學哲學的終結引發了文化哲學的興起。文化哲學以人類文化作為全部哲學的反思物件,它試圖在各門具體文化科學研究的基礎上,從哲學角度把各類文化現象綜合和理解為一個統一的文化體系。它對人和歷史的極大關注,對理性異化的批判,從而超越了思辨哲學,拓展了哲學的理論視野。

  關鍵詞:文化哲學 思辨哲學 人化

  德國古典哲學終結以來,西方現代哲學經歷了二個轉向:朝科學方法論和語言轉向;理性向非理性轉向。前者形成科學主義思潮,後者形成人本主義思潮,而這二種轉向的背後蘊含著當代哲學正由“思辨哲學”向“文化哲學”的轉向。哲學家們企圖站在更為廣闊的文化視野上對人的存在、人的思維、人的歷史、人的社會和價值進行哲學反思,企圖運用文化哲學來回答當代人類及其社會所面臨的困惑和危機。

  一、文化哲學產生的根源

  文化哲學肇始於18世紀的啟蒙運動。18世紀啟蒙運動以比文藝復興更徹底、更自覺的革命性對封建等級和神權進行了猛烈的抨擊,打破了神本主義的思想桎梏,使人們不再借助於上帝,而是通過對人自身的特點和活動的探討來說明人及其文化。達朗貝爾在他的《哲學原理》一書的卷首,對18世紀的時代精神作了概括的描述。“如果仔細考察一下我們生活於其中的18世紀中葉,考察一下那些激勵著我們,或者至少也對我們的思想、風俗、成就甚至娛樂活動產生了重大影響的事件,就不難看出,我們的觀念在某些方面正在發生一種極為顯著的變化。……如果我們不帶偏見地思索一番我們的知識現狀,那就無法否認,我們時代的哲學取得了進步。自然科學一天天地積累起豐富的新材料。幾何學擴充套件了自己的範圍,攜帶著火炬進入了與它最鄰近的學科――物理的各個領域。人們對世界的真實體系認識得更清楚了,表述得更完美了。……一種新的哲學思維方式的發現和運用,伴隨著這些發現而來的那種激情,……於是,從世俗科學的原理到宗教啟示的原理,從形而上學到鑑賞力問題,從音樂到道德,從神學家們的煩瑣爭辯到商業問題,從君主的法律到民眾的法律,從自然法到各國的任意法……這一切都受到了人們的討論和分析,或者至少也都被人們所提到。”①

  達朗貝爾是18世紀最重要的學者和知識界的發言人之一,他的這些話直接表達了當時的精神生活的性質和趨勢。也就是說,啟蒙運動不再像唯理論和經驗論那樣只關心人的認識問題。而是要用理性去審視整個社會和人類的物質生活和精神生活、即審視整個文化,看其是否是一種理性的、合理的文化。所以恩格斯曾說:“在法國為行將到來的革命啟發過人們頭腦的那些偉大人物,本身都是非常革命的。他們不承認任何外界的權威,不管這種權威是怎樣的。宗教、自然觀、社會、國家制度,一切都受到了最無情的批判;一切都必須在理性的法庭面前為自己的存在作辯護或放棄存在的權利,思維著的悟性成了衡量一切的唯一尺度。”②可見啟蒙哲學建立起了最早的文化批判哲學。

  文化哲學理論的直接創始人應歸功於義大利啟蒙運動思想家G.B.維柯、德國18世紀啟蒙思想家狂飆運動的理論指導者赫爾德和德國大哲學家康德這三位思想家。維柯的《新科學》全名《關於各民族共同性的新科學的原則》是第一部文化哲學著作。該書的主要研究物件是人類如何從原始野蠻狀態發展成為過社會生活的文明人。維柯的基本出發點是共同人性論。他認為,各民族起源和處境儘管不同,在社會發展上都必定有些基本相同的規律,《新科學》所探求的正是人類文化起源和發展的規律。這部書對後來文化哲學的建立產生了巨大的影響。赫爾德、歌德、黑格爾、《古代社會》作者摩爾根,以及馬克思、恩格斯都受過該書的影響。赫爾德在研究了各國的歷史、風俗、宗教、哲學、藝術和科學的基礎上寫作了文化哲學著作《關於人類歷史哲學的思想》,企圖找出人類社會發展的客觀規律,他把這些規律歸結為由於各民族的地理環境不同,因而所形成的文化也不同。

  康德作為文化哲學的思想先驅,其功勞最大,這是因為康德第一次從哲學角度全面地、系統地論述了人的主體性問題。人及其主體性是文化哲學的核心問題。康德哲學的巨大功績在於,他超過了以前的一切哲學派別,第一次全面地提出了人作為與動物不同的主體性問題。人的主體性是由三個方面的因素構成的:從人的認識能力上講,康德提出從時空感性直觀到純粹知性概念範疇的認識形式。人有了這套認識形式,才能把感覺材料組成知識。從人的倫理行為上講,康德認為人作為主體性質,他必須服從自己給自己立的法――絕對命令,即道德法庭,正是在服從這“絕對命令”中,才顯出道德的尊嚴和它無與匹敵的力量。個體應有擔負全人類的存在和發展的義務和責任,只有這樣人才具有主體性。從人的情感結構上講,審美涉及人的情感問題,康德把人的審美愉快獨立出來,它不同於動物性的官能愉快,也不同於概念性的理智認識,審美作為人的主體性的最高和最終成果,它是合規律與合目的的統一,是感性和理性的統一,是人的自由形式。這樣,人的主體性包括認識論的智力結構、倫理學的自由意志和審美情感結構,這三者便構成人是目的、人是自由、人是感性和理性的統一、人有價值等主體性的根本內涵。這就為後來的文化哲學奠定了堅實的理論基礎。

  然而,在思辨哲學盛行時期,文化哲學不可能得到大的發展,因為思辨哲學所關注的“理性”光輝尚未失去它的光彩。文化哲學的發展只有當近代理性主義出現困境,特別是黑格爾哲學遭到批判,文化哲學才有可能受到人們的重視。從社會發展來看,啟蒙運動之後,資本主義制度在歐洲主要國家先後建立起來,19世紀中葉後,資本主義經歷了一個世紀的發展,人的創造性得到了空前的發展,隨著科學技術的巨大進步,同時使人與自然、人與社會的關係的矛盾也更加尖銳化和複雜化。人類創造的先進的科學技術又反過來統治人類,成為一種異化的力量。創造了近代科學和民主的西方世界,又成為毫無顧忌的擴張者和侵略者,這一切要求人們不能只從理性出發去考慮人的認識能力問題,必須從文化的全方位出發、對人的本質、存在、歷史、價值、人的發展、傳統與現代等一系列有關人的問題進行深入的哲學思考,這便為文化哲學產生提供了社會歷史條件。

  從哲學自身發展的歷程上看,近代理性主義在發展過程中,使人的主體性不斷突現出來,但是近代理性主義基本上是用抽象的哲學思辯方法和近代自然科學方法說明人,因此又難以全面地說明人的主體性,在這種情況下,就需要另闢蹊徑,這就要求人們從文化――哲學層面進一步去反思人的問題,這就為文化哲學創造了理論條件。

  從科學發展來看,自19世紀中葉起,隨著民族學、人類學、社會學、歷史學、神話學等各種具體人文社會科學的發展,特別是文化學和文化人類學的發展,使人們對具體文化結構和各種文化事象的研究逐漸深入,這為人對文化進行更深入的哲學反思提供了許多具體的田野文化材料。如果說19世紀自然科學的成就還主要是為當時的馬克思主義和實證主義的哲學奠定了自然科學基礎的話,那麼現代關於人的科學研究則為文化哲學的建立和發展奠定了實證科學的基礎。

  二、文化哲學的內涵和特點

  所謂的文化哲學是以人類文化作為全部哲學反思的物件,從而揭示人類文化產生和發展的規律。這必然涉及到什麼是文化這一問題,赫爾德在《關於人類歷史哲學的思想》中最早給文化定義過三個基本特徵:首先,文化是一種社會生活模式,它的概念是個統一的、同質的概念,無論作為整體還是社會生活的方方面面,人的每一言每一行都成為“這一”文化無可置疑的組成部分;其次,文化總是一個“民族”的文化,它代表著一個民族的精華。再次,文化有明確的邊界,文化作為一個區域的文化,它總是明顯地區別於其他區域的文化。可以說,這三個特徵迄今一直被認為是關於文化理論的權威定義。英國詩人T.S.艾略特繼承赫爾德的觀點,稱文化是涵蓋了“一個民族的全部生活方式、從出生到走進墳墓,從清早到夜晚,甚至在睡夢之中”。③以後關於文化的各種定義都可以看到赫爾德這一觀點的痕跡。

  十九世紀黑格爾首先提出了“文化科學”的概念,德國學者克雷姆在其研究文化史的著作中,英國人類學家愛德華・泰勒在研究原始文化的著作中,相繼使用了這一概念。到20世紀德國著名文化學家奧斯特瓦爾德明確提出在社會學之外獨立建設一門“文化學”。建立“文化學”,首先涉及到文化的本質。值得一提的是泰勒1871年的《文化的起源》一書,泰勒將人類文化視為人類文明,提出文化是一個錯綜複雜的總體,它包括知識、信仰、藝術、道德、法律、習俗和人作為社會成員所獲得的任何其他能力和習慣。他站在一個較高的角度,從總體上來觀照文化,企圖為文化作一個全方位的說明。

  “文化”既然與人類文明是內在地聯絡在一起的,從概念的內涵上來說,“文化”的本質就是“人化”,即人的物件自然的人化――客體主體化,其邏輯的對應面則是人的本質力量的物件化――主體客體化。這正是人類文化的最本質的規定。文化體現在人類實踐的創造活動的能力、方式、過程及其成果之中。社會人的勞動、實踐是文化的源頭,文化一方面是有意識、有目的的人類勞動的物件化外化,同時又是自然物和人類創造物的主體化內化。文化即是主體客體化與客休主體化、外化與內化的動態統一。“文化”更廣泛地指社會內部從物質生存條件的再生產開始的各種人的活動。每一具體社會的文化都是一定歷史條件下的人活動方式和結果的體系。人化是物件化的結果,馬克思揭示出,物件的人化與人的本質力量的物件化表面上是人與自然物件的關係,實質上卻隱含著人與人的社會關係,人“是一切社會關係的總和”。整個人類文化,涉及到兩個不可分割的有機關係:人與自然的關係和人與人的關係。對於人來說,人與自然的關係是較表層的,而人與人的關係是根本的。因此 ,人類通過勞動、社會實踐協調人與自然的關係和人與人的關係,實現人的本質,滿足人的需要而創造出來的物質生活方式、價值體系、意義世界,總之物質和精神的成果都是文化。這就是對文化的最本質的定義,這也是對文化的最深刻的哲學反思,它構成文化哲學的基本內涵。

  文化哲學不同於思辨哲學的第一大特點是試圖在各門具體文化科學的研究基礎上,從哲學角度把各類文化現象綜合和理解為一個統一的文化體系。早期的文化哲學家泰勒為代表的文化進化學派認為,文化是自然發展進化的結果,他們比較重視同一,重視歷史發展的一貫性,認為人類心理的同一決定了人類文化的統一,各地區各民族的社會和文化都是由低到高、由簡到繁,獨立平行地發展而來,都將經歷同樣的發展階段,肯定了人類歷史活動有其普遍規律,揭示了人類文化發展的總趨勢。而以李凱爾特、馬克思・韋伯、斯賓格和湯因比為代表的文化哲學的相對主義學派則認為,每個文化都是一個獨特的體系,韋伯提出各種文化的相對價值問題,斯賓格和湯因比推翻了西方文化中心論觀點,確立了各民族文化發展的新途徑。他們看到了一種文化現象的產生、存在和發展與人們生活的具體歷史條件相聯絡。為人類認識自己的文化歷史,探討自己的未來發展提供了新的理論框架。作為文化符號學派代表卡西爾認為人的最根本的本質就是自覺地創造各種符號形式的活動。符號活動功能將活動主體――人和物件――文化連線起來,而各種符號形式――神話、宗教、語言、藝術、歷史、科學等,則反映了人與文化關係的各個不同階段。

  文化哲學的第二大特點是在各種具體文化科學的基礎上將人的問題極大地突現出來。從文化哲學發展史看,尼采是20世紀西方文化哲學的思想先驅。尼采哲學可以說就是“人的哲學”。他對於在人之外的世界,與人沒有直接聯絡的事物和現象雖也論及,但比重甚小。他的哲學主要教人怎樣使自己的生命健全和力量強大成為“超人”。“超人”是舊文化傳統、舊價值的摧毀者,是新世界、新價值、新文化的創造者。所以丹麥文學史家勃蘭兌斯確切地把尼采稱為“文化哲學家”。狄爾泰則強調對人的生命的理解,人的生命是活生生的、具體的,它有過程、有歷史、不重複,生命總在變化,人性也總在變化,人只有置身在自己的生命之流中,又能與他人的生命融合在一起,作同情的瞭解,才能說得上有真正的“理解”。狄爾泰不僅對個人生命的論述,而且也強調人類生命。他指出人類生命的特點必定表現在時代精神上,即在歷史過程中,人的一切表現都是歷史過程的一部分。狄爾泰的思想對20世紀人本主義思想有很大的影響。

  文化哲學大師卡西爾在他的代表作《人論》一書中論述了“人是什麼”,他對西方二千多年思想史上關於人的問題各種哲學理論作了概述,並指出,當代儘管科學昌盛、技術發達,但人的問題不但沒有真正解決,相反倒是處在深刻的危機之中。他認為人與其說是“理性的動物”,不如說是“符號的動物”,亦即能利用符號去創造文化的動物。他認為人與動物的最大區別是“現實”與“可能”的區別,“……低於人的存物,是拘囿於其感官知覺的世界中的,它們易於感受現實的物理刺激並對之作出反應,但是它們不可能形成任何可能事物的觀念。……只有在人那裡,在人這種派生的理智intellectllus ectypus那裡,可能性的問題才會發生。”④“可能”就是人“生活在在理想的世界,也就是要把不可能的東西當作彷彿是可能的東西那樣來處理”。人運用各種“符號”能創造出自己需要的“理想世界”,這“理想世界”,就是給自己建立的意義世界――文化世界。卡西爾認為,人只有在創造文化的活動中才成為真正意義上的人,也只有在文化活動中,人才能獲得真正的“自由”。對於卡西爾來說,文化哲學成為的哲學的具體內容和生動展示,人的哲學則成為文化哲學的最終目的和內在靈魂。由此可見,文化哲學家所研究的人是具有文化和歷史的人。

  文化哲學第三大特點是注重對人類歷史的研究。維科在《新科學》中力圖在神意之外尋找歷史規律,以反對宗教神學的歷史理論。斯賓格的《西方沒落》,書中把各個歷史文化當作是歷史的獨特生命來描述,認為每個歷史都經歷相同的生長與滅亡的週期,並以暗淡的筆調描繪了西方文明行將沒落的前景。湯因比把世界6000千年文明史分為26個文化單元,每個都經歷著相同的“興衰週期的模型。文明的起源受“挑戰和應戰”法則的支配;文明的生長是由於富有創造性的少數人發揮創造性,多數人進行“模仿”;文明的衰落的原因是少數人失去了創造性而變成統治者,多數人不再模仿他們,於是便產生離心離德,少數人以暴力鎮壓,多數人則起來反抗,這就表明文明衰落的時期來到了,文明衰落的標誌是“大一統國家的誕生”。柯林伍德則反對“史學的自然主義”認為自然科學基於由觀察和實驗所認知的自然事實,史學基於由“反思”所肯定的心靈事實;自然的事實是單純的現象,而心靈的事實則不是現象而是思想。因此他看來,“歷史就是思想史”,歷史學的物件就是思想,歷史學的任務就是在自己的心靈中重演古人的思想;歷史並不是“死掉的過去”,而是“活著的過去”;歷史知識就是對被囊括於現今思想之中的過去思想的重演,否則,便成為“偽歷史觀念”。

  文化哲學這幾大特點表明,哲學由關注世界本體和人的認識問題轉向關注人類文化,人的存和人類歷史;由關注思辨和理性轉向關注人的生存狀態和人的價值,表明哲學已走出思辨的狹窄天地正走向更為廣闊的文化天地。

  三、當代“文化哲學”的現狀和發展趨勢

  20世紀西方哲學和文化的結合造就了兩大文化哲學思潮,這就是科學主義文化哲嚳人文主義文化哲學,它們又在不同程度上實現了從現代向後現代的轉折。科學主義的文化哲學。從邏輯主義到歷史主義是其發展的軌跡。邏輯主義著眼於科學理論的邏輯分析,追求科學語言的清晰性和準確性。歷史主義則把焦點聚集在對科學的社會――歷史考察上,認為單靠邏輯的解剖刀必定歪曲科學。然而邏輯分析一始就受到各方面的挑戰。19世紀末和20世紀初那場世紀之交的科學革命給當代的文化思潮注入了強烈的不安和騷動。這場革命從一開始就將啟蒙理想賴以存身的牛頓思維框架推上了岌岌可危的境地。波普爾作為從邏輯主義到歷史主義的中介人物,曾對邏輯實證主義作過系統的、長期的抗衡。他曾說:“我的著作是強調科學的人性方面。科學是可以有錯誤的,因為我們是人,而人是會犯錯誤的。”⑤科學的可錯性第一次獲得了歷史性的確認。可以說,波普爾是科學哲學家中第一個自覺建構文化哲學體系的人,他的科學哲學、政治哲學、歷史哲學、理解理論整合在一個體系之中――文化哲學。

  從對邏輯經驗主義的否定延伸到歷史主義,其傾向是距離科學哲學的傳統越來越遠。從邏輯經驗主義的理性主義到否證主義的批判理性主義,從庫恩的“羞羞答答”的“非理性主義”到費耶阿本德的“理直氣壯的”非理性主義,這意味著科學哲學開始走出單純的科學文化的侷限,預示著科學哲學進一步走向人文主義,帶有更濃厚的文化哲學色彩,這種向人文領域的拓展,在美國哲學家羅蒂那裡達到一種新的綜合,羅蒂呼籲分析哲學應當與歐洲大陸人文哲學結合,組成一種“後哲學文化”。這種向人文的轉向表明,科學思潮正通過文化與歷史的參照中介與人文思潮匯流,而被整合進後現代主義文化哲學的大潮。

  人文主義的文化哲學。論述20世紀西方人文主義的文化哲學不能不提到尼采,尼采以其豐富而複雜的思想,不僅開了20世紀西方非理性主義的先河,而且還是存在主義和後現代主義的先驅。正如一位美國思想家所指出的: 沒有尼采的話,雅斯貝爾斯、海德格爾和薩特是不可思議的。⑥狄爾泰作為新康德主義的代表人物,他不僅繼承了尼采對實證主義和歷史主義的批判,把歷史和哲學結合起來而創立“精神科學”,即人文科學。狄爾泰為了建立其文化哲學,首先進行了系統的“歷史理性批判”這為後來西方馬克思主義“文化批判”奠定了理論基礎。

  狄爾泰以施萊馬赫的理論為基礎,不僅論證瞭解釋學是人文科學的認識論和方法論,而且大大地開拓瞭解釋學研究的領域,提供瞭解釋學作為一種哲學的可能性。因此,狄爾泰被稱為“現代解釋學之父”。在狄爾泰的解釋學和胡塞爾現象學的雙重影響下,海德格爾實現了由方法論解釋學向本體論解釋學的轉變,他的學生伽達默爾則使解釋學獨立出來成為哲學,形成了一個完整的哲學解釋學體系。從狄爾泰到後期海德格爾、伽達默爾、保羅、利科代表著文化哲學解釋學方向,他們把人文研究提到哲學水平上來審視,或把哲學的視野伸張到人文研究的領域,不僅在量上擴大了哲學,而且也帶來了哲學本身內在質的變化。

  當德國哲學家從尼采走到海德格爾並發展為伽達默爾的哲學解釋學思潮時,在法國則表現為從結構主義到解構主義的思想運動。本來整個現代西方哲學,無論是科學主義思潮還是人本主義思潮,都表現為對近代理性的徹底批判和否定。科學主義思潮把近代哲學所弘揚的“理性”視為“狂妄的理性”,認為近代哲學,特別是黑格爾哲學把哲學自身當做無所不在、無所不至、無所不能的理性,從而把“理性”變成“上帝”,造成了“理性的放蕩”,因此它要求用“謙虛的理性”去改造“狂妄的理性”,用“科學”去改造“哲學”,把哲學變成“科學哲學”,所謂人本主義思潮,則把近代哲學弘揚的“理性”視為一種“冷酷的理性”,特別是黑格爾哲學把人異化為“理性”,用“上帝”一樣的“理性”去規範人的存在,從而造成了“本質主義的肆虐”,因此它要求用“豐富的人性”去改造“冷酷的理性”,也就是用“文化”去改造“哲學”,把哲學變成“文化哲學”或“人學”。而法國的結構主義他們把批判領域擴大到整個西方哲學。與科學主義和人本主義樣,試圖完成對西方形而上學傳統的徹底瓦解。

  可以說,西方形而上學哲學傳統的終結,標誌著文化哲學的復興,“解釋學”和“解構學”從正反二方面表達了這種要求。之所以要“解釋”,就是因為在邏輯的背後尚存有更深刻的東西,通過解釋把它釋放出來、闡發出來;之所以要“解構”,是因為這種更深刻的東西被邏輯的東西所遮蔽、窒息了,所以要首先設法解開邏輯的鐵索、消除邏輯的重壓。⑦二者都企圖用文化哲學去對抗傳統形而上學。

  如果說現象學、存在主義、解釋學、結構主義、後結構主義等哲學,是以人文學科諸領域學科的“知識”為物件,甚至與人文研究交織在一起,從而形成“文化哲學”的話,那麼西方馬克思主義關注的中心問題則是社會文化問題或文化社會問題。所以他們的理論又被稱作“文化理下轉第96頁上接第92頁性批判”。盧卡奇的物化理論文化辯證法,葛蘭西的文化霸權理論文化與實踐理論,馬爾庫塞的單面人理論文化的審美之維,賴希和弗洛姆的性格結構理論與法西斯大眾心理學性文化心理理論,列菲伏爾的日常生活批判文化與日常生活理論,哈貝馬斯的交往行為理論文化與社會矛盾的理論等等,都是對現存社會的政治、經濟、文化和社會結構,以及技術理性、官僚主義、意識形態、大眾文化等異化的社會力量作出獨特的批判與剖析。他們從不同側面揭示的正是20世紀人類所面臨的文化――歷史、文化――社會困境,並由此揭示出當代西方社會深層的文化矛盾和危機。

  後現代主義文化哲學作為一種影響廣泛的文化哲學運動,消解了科學主義思潮和人本主義思潮的對立,歐洲中心論、西方文化中心主義、人類中心論、理性中心論的幻想,瓦解在場的形而上學,解構邏各斯中心主義和語言中心主義,在“主體性黃昏”的時刻放棄了對絕對客觀性、永恆真理和確定性的追尋,並以激進的方式扭轉了現代精神價值。

  總之,隨著當代人各種生存狀態、心理狀態、精神狀態的惡化,傳統的思辨哲學又不足以全面系統地去揭示這些矛盾和問題,於是人們自然把理論的焦點轉向“文化哲學”,企圖在更廣闊的視野範圍去審視當代人與自然、人與社會、人與自己創造的各種文化的矛盾,從而為人類找尋一條通向未來和自由的道路。

下一頁分享更優秀的<<<

中國哲學與文化論文
關於哲學的小論文
相關知識
哲學類的小論文範文
哲學類的小論文
社會哲學類的論文
有關哲學類的論文
教育哲學類的論文
哲學類的論文
西方哲學類的論文
社會哲學類的相關論文
社會哲學類的相關論文
大學五分鐘的小演講範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