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文化是詩性文化高考閱讀題及答案
在高考語文備考過程中,培養語文閱讀能力是提高考試成績的關鍵,下面小編為大家帶來,供同學們閱讀練習。
中國文化是詩性文化閱讀原文
中國文化是詩性文化。孔子說:“不學詩,無以言。”可見“詩”這種文化產品在中國藝術中佔有的特殊地位。中國古代為什麼沒有《聖經》卻有《詩經》,這種以詩為“經”,是華夏獨有的文化現象。從春秋的詩經開始,詩這種形式雖然千變萬化,卻始終佔據中國藝術的主導地位,並滲透到其他藝術形式之中。漢語詞彙具有多義性、模糊性特點,語法上具有靈活性、隨意性特點,在語音上還具有音樂性特點。作為一種語言藝術,詩是遠離邏輯思考和理性判斷的藝術形式,其賦、比、興的“興”字,學者們至今也說不透。究其原因,這種詩性的智慧,既不是簡單的感官享受,也不是純粹的理性思維,而是介於二者之間,只可意會而難於言傳。這一特點恰恰有利於形象性表達和藝術性思維,說明漢民族的語言與藝術有著天然親和的關係。這一獨特的表達和思維方式的存在,說明中國人自古以來,就以一種詩性的感受和態度對待世界,以詩性的語言表達情感。從這一意義上可以毫不誇張地說,傳統的中國是一個“詩的國度”。中國畫具有詩的特點,詩的意境,詩的追求,也就是理所當然的事。
國畫與中國詩歷來有千絲萬縷的聯絡。徐復觀在分析詩畫合璧的歷程時指出:首先,題畫詩的出現,開創了詩畫在構成形式上的結合。其次,以詩意作畫開創了詩和畫在意和景層次上的結合。第三,以詩的意境作畫,以畫的意境作詩,詩畫在精神上相融合、相啟發,實現了在意境層次上的融合。
蘇東坡在總結前人藝術實踐的基礎上,從理論角度考察詩與畫的關係。首次明確提出“詩畫本一律”的藝術主張,認為詩與畫有相同的審美規律與創作規律。詩求言外意,畫求象外聲。詩以文辭為語言,畫以筆墨為語言,把所感、所思塑造為意象。它們因同樣用意象抒懷、寄意的方式表情達意而相通、相近、相融。中國詩學提出由形似走向神似,進而達到形神兼備,要求“不粘不脫”,“不即不離”,“不似而似”,即不能太粘著物之形跡,也不能離開物自身。所以中國詩學之精神,認為“形神兼備”是詩歌藝術形象創造所追求的目標和打動讀者的關鍵所在,要求藝術形象做到外表形狀與內在精神的完美統一。
國畫同樣如此。在唐宋文人與畫師共同努力下,形成了重在畫意而不求逼似的傳統,直接導致文人畫的產生。在中國藝術家眼中,詩中情與畫中意的創造都有賴於意象的獲得。這種藝術形象創造的共通之處,正是詩與畫之所以合璧的緣由所在,也就是古哲所說的“詩畫同源”。中國詩與畫都講究形神兼備,神似高於形似,講求得意忘象。“形神說”影響深遠,一直髮展到王漁洋的神韻說。詩畫合璧成為中國畫藝術的特色。
中國文化是詩性文化閱讀題目
1.下列關於原文內容的表述,不正確的一項是*** ***
A.孔子“不學詩,無以言”的言論和以詩為“經”的文化現象,說明了“詩”這種文化產品在中國藝術中佔有特殊的地位。
B.詩性的智慧介於簡單的感官享受和純粹的理性思維之間,只可意會而難於言傳,所以學者們至今也說不透“興”為何物。
C.詩畫在精神及意境層次上的相融合、相啟發,體現在以詩的意境作畫,以畫的意境作詩。
D.蘇東坡首次從理論角度提出“詩畫本一律”的主張,認為詩畫的審美規律和創作規律相同,意象抒懷和寄意方式一樣。
2.下列理解,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項是*** ***
A. 從春秋的詩經開始,無論形式如何變化,詩都佔據中國藝術的主導地位,並滲透到其他藝術形式之中,中國畫和中國詩有千絲萬縷的聯絡。
B. 漢語具有詞彙的多義性、模糊性,語法上的靈活性、隨意性,語音上的音樂性等特點,所以詩這種語言藝術遠離邏輯思考和理性判斷。
C.毫不誇張地說,傳統的中國是一個“詩的國度”,因而,中國人自古以來就充滿詩性,有詩性的感受和態度,也有詩性的語言。
D. 詩求言外意,畫求象外聲,詩畫相通、相近、相融,中國畫也和中國詩一樣,要求藝術形象做到外表形狀與內在精神的完美統一。
3.根據原文內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確的一項是*** ***
A.中國畫和詩最初都注重追求“形似”,後來經過唐宋文人與畫師的共同努力,形成了重在畫意而不求逼似的傳統,產生了文人畫。
B.“形神說”影響深遠,“形神兼備”既是中國詩歌形象創造的追求目標,也是中國畫特別是唐宋文人畫的創作傳統。
C. 詩畫合璧引起中國學者的關注,古哲的“詩畫同源”、蘇東坡的“詩畫本一律”和王漁洋之的“神韻說”,都屬對其研究的成果。
D. 詩畫的密切聯絡主要體現在以下幾方面:表達和思維上的相似、詩畫的形式結合和精神融合、審美規律與創作規律的一致。
中國文化是詩性文化閱讀答案
1.D***A項,根椐原文第1段的“孔子說‘不學詩,無以言。’可見‘詩’這種文化產品在中國藝術中佔有的特殊地位。中國古代為什麼沒有《聖經》卻有《詩經》,這種以詩為‘經’,是華夏獨有的文化現象”,轉述正確。B項,根據第1段中“其賦、比、興的‘興’字,學者們至今也說不透。究其原因,這種詩性的智慧,既不是簡單的感官享受,也不是純粹的理性思維,而是介於二者之間,只可意會而難於言傳”,轉述正確。C項,是對原文第2段“徐復觀在分析詩畫合璧的歷程時指出:首先,題畫詩的出現,開創了詩畫在構成形式上的結合。其次,以詩意作畫開創了詩和畫在意和景層次上的結合。第三,以詩的意境作畫,以畫的意境作詩,詩畫在精神上相融合、相啟發,實現了在意境層次上的融合”資訊的正確整合。D 項,“蘇東坡在總結前人藝術實踐的基礎上,從理論角度,考察詩與畫的關係”並未說明蘇東坡是首次從理論角度提出“詩畫本一律”的主張;“意象抒懷和寄意方式一樣”錯誤,原文相關語句是“它們同樣以意象抒懷、寄意的方式表情達意而相通、相近、相融”***
2.C***A項根據原文第1段“從春秋的詩經到戰國的楚辭,到漢魏的樂府,從唐詩到宋詞再到元曲,詩這種形式雖然千變萬化,卻始終佔據中國藝術的主導地位,並滲透到其他藝術形式之中”,“中國畫具有詩的特點,詩的意境,詩的追求,也就是理所當然的事”“國畫與中國詩歷來有千絲萬縷的聯絡”進行整合。B項是對原文第1段“漢語詞彙具有多義性、模糊性特點,語法上具有靈活性、隨意性特點,在語音上還具有音樂性特點。作為一種語言藝術,詩是遠離邏輯思考和理性判斷的藝術形式。”的轉述,C項首先是前後關係錯位,非因果關係,而是現象與本質的表裡關係,其次是擴大性解釋,“可以毫不誇張地說”錯誤,原文的表述是“中國人自古以來,就以一種詩性的感受和態度對待世界,以詩性的語言表達情感。從這一意義上可以毫不誇張地說,傳統的中國是一個‘詩的國度’”。D 項對原文第3、4段相關內容進行資訊整合,見“詩求言外意,畫求象外聲”“它們因同樣用意象抒懷、寄意的方式表情達意而相通、相近、相融”“中國詩學之精神,認為“形神兼備”是詩歌藝術形象創造所追求的目標和打動讀者的關鍵所在,要求藝術形象做到外表形狀與內在精神的完美統一”“國畫同樣如此”***
3.A***A項,“中國畫和詩一樣,最初都注重追求‘形似’”沒有依據。B項前一句是見原文第4段,後一句是對原文第3、4段相關內容的理解分析,符合原文意思。C項是對全文中國學者關於詩畫合璧學說的概括分析,符合原文的意思。D 項是對原文全文關於詩畫千絲萬縷聯絡的綜合性概括分析,符合原文的意思***
說村落閱讀練習及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