語言對思維有什麼影響相互關係

General 更新 2025年01月22日

  我們使用的語言會塑造我們的思維方式嗎?我們僅僅是用語言來表達思想,還是語言的結構在我們毫不知情或未經我們允許的情況下塑造了我們想要表達的思想呢?下面由小編為大家簡述下語言對思維的影響。

  語言對思維的影響

  光看“蛋頭先生坐牆頭……”這句兒歌就能說明各種語言之間會有多大程度的差別。在英語中,我們需要用動詞的不同形式表示不同的時態,所以“坐”用的是“sat”而不是“sit”,而在漢語、印度尼西亞語中,你不需要事實上,你也不可以通過動詞變形來表現時態。

  在俄語中,不僅有時態的變化,還要有性別的變化──如果是蛋頭夫人坐在那裡的話。此外,你還需要考慮“坐”這個動作是否已經完成。如果我們的蛋形主人公整段時間都如他所願安坐在牆頭,而不是從上摔了下來,那麼我們就需要使用另外一種動詞形式。

  在土耳其語裡,你需要通過動詞來表現你如何獲得了這一資訊。例如,如果你是親眼看到這個胖子坐在牆上,你會使用動詞的某種形式,但如果你只是讀到或者聽說此事,那麼你需要使用不同的動詞形式。

  英國人、中國人、印度尼西亞人、俄國人和土耳其人會用不同的方式關注、理解和回憶自己的經歷,僅僅是因為他們使用的語言不同嗎?

  在心智研究領域的所有重大分歧都同這些問題有關,這些問題對政治、法律和宗教也會產生重要的影響。然而直到最近,人們對這些問題的實證研究都是少之又少。很長時間以來,語言可能塑造思維的觀點客氣點是被說成站不住腳的,更多時候則被認為是瘋狂而且錯誤的。現在,一系列新的認知學研究表明,事實上,語言的確會對我們如何認識世界產生深遠的影響。

  關於語言是否決定思維方式的思考可以追溯到幾百年以前。查理曼大帝Charlemagne宣稱,“學會了第二種語言,就擁有了第二個靈魂。”但是,這個觀點在20世紀六、七十年代諾姆?喬姆斯基 Noam Chomsky的語言學理論大行其道時就不再受科學家認可了。喬姆斯基博士認為,人類所有的語言本質上是採用了一種通用的語法,各種語言之間其實並沒有顯著的差別。其理論認為,既然語言之間沒什麼差別,研究語言差異會否導致思維方式差異是沒有意義的。

  對語言共性的研究發現了一些有趣的資訊,但是數十年來,沒有任何一種所謂的共性經得住推敲。相反,隨著語言學家對世界上各種語言研究的不斷深入全世界大約共有7,000種語言,得到分析的只是其中一小部分,無數預料之外的差異顯現了出來。不同語言可以賦予人不同的認知能力,這種說法可以追溯到好幾個世紀以前。20世紀30年代,美國語言學家愛德華·薩丕爾Edward Sapir和本傑明·李·沃夫Benjamin Lee Whorf就對不同語言間的差異進行了研究,提出不同語言的使用者,思考方式也不相同。雖然他們的假說一開始大受歡迎,但遇到了一個小問題:幾乎沒有任何證據支援這種假說。到了20世紀70年代,不少科學家對薩丕爾—沃夫假說已經不抱希望,隨著一系列聲稱語言和思維是普適性的新理論登上舞臺,他們的假說最終被人遺忘。但是幾十年過去了,終於出現了大量根據經驗得來的資料,顯示了語言塑造思維的過程。這些證據逆轉了人們長期堅持的有關普適性的信條,對知識的起源和現實的構建提出了引人深思的認識。這些研究結果對法律、政治和教育都會產生重要影響。

  關於人類語言與思維發展的相互關係

  人類語言能力的發展是人類最重要的能力之一,也是與動物有所區別的主要因素之一。語言的發展是一種社會現象,遵循著一定的發展階段和規律,是人類發展的必然產物。思維同樣是人類發展的重要標誌之一,它之所以與動物的思維有根本的區別,是它藉助語言作為主要的表達方式,可以對客觀事物進行概括的間接地認識,是認識的高階形式。思維是心理活動,是一種心理過程,它的發展同樣遵循著一定的發展階段和規律。語言的發展促進了思維的發展,思維的發展同樣對語言的發展產生重要的影響,兩者是相互依存、相互促進的關係。

  一、思維的發生是人類語言形成的動機、基礎和必然結果

  在人類早期的發展程序中,為了生存,為了相互間的交流與溝通,為了對外界事物的不斷認識,對語言和文字的形成產生了需要,而這一需要本身就是人的思維過程。可以說思維是早於語言產生的,因為在人類還未創造文字元號前,實際上就已有思維,是與動物還未有很大區別的初級的、簡單的思維。語言和文字的形成發展過程中,思維的作用可說是起重要作用的。

  大家知道,明確的條件反射的出現被認為是心理髮生的標誌,那麼,這種心理的產生也必然伴隨著思維的產生,儘管是最初級的簡單思維形式和內容。初級的思維主要是對直接刺激進行反射,人們對獵物的反應、對環境的反應、對人們之間的神態的交流、呼聲、手勢、面目表情喜怒哀樂等,都在向他人傳遞著某種資訊,這種資訊就是初級思維的具體表現——初級語言的表現形式之一,但還未有文字及詞的產生。所以,在還未有詞句的語言產生之前,由初級思維內容和形式所代表的動作、神態等,也算的上是最初級的語言表達方式。初期的條件反射是由觸覺——平衡覺複合刺激引起的,隨後聽覺、視覺等各種感知覺系統的刺激都能組成複合刺激,特別是以詞為刺激訊號的刺激引起的條件反射。條件反射不僅表現為感知覺的反應,也是初級思維的表現。

  人類是逐步社會化的群體,在社會化的過程中,為了交流、傳遞各種資訊、表達內心世界等,需要語言和文字的幫助,這為語言文字的產生奠定了需求基礎,也是語言產生和發展的必然結果。文字的產生和發展是語言發展的重要基礎,而文字的創造過程也是思維的過程,從最簡單的符號型文字如:草結、劃痕、圖案等、到契形字、象形字、音標字等,詞義的解釋、詞類的組合、語句的形成和發展等,都是思維作用的結果之一。因此,人類是先有思維,然後再創造文字和語言的。

  二、語言是思維的工具

  1、語言概念的形成是思維的內容和工具之一。

  人類首先創造出的是文字,然後經過詞類、組詞、簡單句、複合句等複雜而又漫長的過程。隨著人類的發展,對客觀事物直觀認識的豐富,就必須藉助抽象的思維和認識方式擴大對客觀世界的深入瞭解。

  概念是人腦對客觀事物的本質特徵的認識,是藉助語言詞彙來表述的。概念在人腦中的形成過程,就是思維活動和發展的過程。隨著人類對外界事物的認識的不斷擴大和對知識欲求的發展,已不再滿足於對事物的表面關係和形象聯絡的認識水平,人們開始追求對事物的內在關聯和本質特徵的認識。生活範圍的擴大,生活經驗的日益豐富,對事物概念認識的不斷髮展,這些都促進著思維的具體形象性中萌發出抽象邏輯性,並使抽象邏輯思維得到初步地發展。

  2、動作是思維的表現工具之一

  人類早期的思維內容,是通過動作作為媒介的,利用動作,人們可以操縱一些外界事物,可以通過動作進行交流,表達自己的意思,相互傳遞資訊。人們的內心世界和情感,除了用語言表達外,還更多地使用身體動作,包括眼神、手勢、體形變化等。動作本身也是語言的一種——體語。人們通過動作,在表達自己的情感和與他人進行溝通時,增加了表達的色採,也使對方理解起來更加明確。

  3、思維的內容和方式是通過語言具體表現出來的。

  思維的過程和結果需要通過言語表現出來,只靠動作是遠遠不夠的。而思維的內容如果不表達出來,他人是很難知道的。在人們的交往過程中,語言交流是最方便和有效的方式。沒有語言的表達方式,思維就沒有實際意義。正常人會通過語言進行交流,聾啞人會用啞語手勢進行交流,盲人使用盲文和語言進行交流。另外,人們交流的內容,就是思維的內容。在兩種語系互不相同時,人們的交流是很困難的,表達方式也是不盡相同的。

  三、語言的發展推動思維的發展

  語言的發展是一種社會現象,它遵循著一定的發展階段和規律。人類首先具備發音的生理系統和組織、整合能力的大腦中樞系統;隨後是口語的運用,文字元號的創造,詞句的產生,語法結構的發展。我們可以通過嬰幼兒的語言發展從側面看到人類掌握語言的發展階段和發展規律與思維的關係。

  1、前言語活動的發音階段

  由於呼吸作用於發音器官關係,新生兒時期能自動發出“ei ”、“ou ”、“o ”等母音聲

  音,這些斷續的、經常出現的發音代表著嬰兒的某些機體狀態、感覺狀態、情緒狀態,反映著嬰兒的感受。這些發音是言語發展的前提和組織者,“伊呀學語”是在嬰兒與成人之間日益頻繁的交往和互相呼應中發生的,嬰兒以發出語聲的方式同成人在感情和行為上發生聯絡。

  這個階段的發音除了生理因素外,也與嬰兒的語音分辨有關。有研究表明:出生4天的嬰兒已經能夠分辨不同長度的語言音節,能區分母語和非母語;2月齡的嬰兒能夠區分音素;4月齡嬰兒已經表現出對語言刺激的偏好;6月齡嬰兒開始學會保留母語而放棄非母語的語音。發音階段是語言發展的基礎,對語言的正確感知是嬰兒發展正常的口語理解與表達的重要基礎。

  2、言語的早期發展——詞彙的理解和掌握

  人類的語言是以詞為基本單位的,對詞彙的理解和掌握的不斷髮展,有助於嬰兒語言

  的具體發展。人們在進行思維活動、認識事物的內在聯絡時,總是以第二訊號系統的某種語言的詞作為其刺激物的,或是聲音、或是符號、或是體語、或是文字等,只有通過語言活動“說出”的詞,才會有效地啟用第二訊號系統進行思維活動。一個人在與他人進行交際、溝通的過程中,時刻需要通過他人的語言來理解對方的思想,推測對方的意圖等,理解和推測的過程就是思維的過程作用。

  第一批詞彙的產生是嬰兒言語發生的標誌。發音階段的語音是自發式的,無具體意義的表達,而一旦詞彙產生,嬰兒的言語發展進入了一個實質性的程序。人們在掌握語言的詞的過程中,先是從單詞開始的,然後發展掌握到複合詞和句子。

  詞彙的內容在這個時期也不斷擴大,隨著年齡的增長,從掌握與日常生活直接相關的詞彙到與日常生活距離稍遠的詞;從具體的詞彙到抽象性概括性比較高的詞。比如幼兒剛開始掌握的詞中較多的是“人稱類”、“動物類”以及“日常生活品類”,隨著年齡的增長,他們掌握了關於社會現象、工農業生產、技術、工具等方面的詞。這個階段,幼兒對詞義逐漸得到確切和加深的發展。隨著年齡的增長,他們逐漸克服了詞憶擴張和詞義縮小,能夠正確理解並使用詞。如“貓”與“狗”的區別、“老虎”與“豹”的區別等,基本上能用比較準確的詞分別進行表述。

  3、詞語組合成句的語言表達能力的發展階段

  15個月時,嬰兒一般能說出20個以上的詞語,2歲嬰兒已學會使用100個甚至幾百個

  詞,經常出現兩個字的組合,所以這個階段也有稱為雙字句階段。雙字句是嬰兒語言表達的主要方式。能說出詞是嬰兒語言發展中的一個重要質變。到1.5歲時,語言發展較早的嬰兒能說出少量的簡單句子。這個階段的句子似乎是以主題和主題的作用組織的,基本上符合主謂賓語的基本語法結構,這表明幼兒已掌握了某些語法和某些語義。

  幼兒使用詞語組合,一方面是模仿成人的語句,一方面是自覺的行為,是與成人進行溝通的直接有效的方式。這表明,幼兒基本上能夠用他們自己的所能說出的詞句表達自己的意思,這是一個不小的進步,為他們的語言發展奠定了基礎。

  4、口語的進一步發展階段

  人類語言包括口語語言、書面文字語言等形式,口語語言在人類語言發展程序中具有

  很重要的作用,也是人類進行交流和聯絡的重要手段之一。可以沒有文字形式的語言,但不能沒有口語形式的語言存在。

  嬰兒晚期和幼兒早期的語言是以口語為主的,並藉以與成人進行溝通和交流。有研究

  表明:幼兒在3歲時已基本上掌握了本民族口語,但這以表現在語言的基礎方面,即符合語法和語義的簡單句子中。這個階段,幼兒能說出完整的簡單句,並逐步出現複合句,不但使用名詞、動詞、形容詞,而且學著使用連線詞、介詞等。幼兒到4-6歲已掌握了基本的生活應用詞彙,各種詞類和句型,亦即掌握了語言的基礎部分。但在幼兒階段的語言水平基本上屬於情境性語言,並與活動直接聯絡著。

  在幼兒期,口頭語言的表達能力,不管是順序性、完整性和邏輯性的發展,都是隨著年齡的增長而愈趨完善。幼兒具有獨特的獲得語法結構和自動應用組詞成句的規則,並大致按照如下趨勢發展。1單句到複合句的發展;2從陳述句到各種形式的句子;3從不完整句到完整句發展;4從簡單句到語句修飾和精確化的發展;5言自語發展到能連貫地說話;6書面文字語言的萌芽階段。

  綜上所述,可以看到人類語言的發展的基本過程和規律,而在語言的發展過程中,人類的思維是與之相適應地發展的。如果語言不能發展,思維的內容也不會得到有效的表述,思維的內容也會貧乏,缺少多樣化。兒童的思維內容,只能用他們所掌握的語言進行表述,不可能用成年人的語言表述。因此,語言的發展推動著思維的發展。

  四、思維的發展對語言的發展起著積極的作用

  1、 思維影響語言表達

  思維的內容通過語言表達出來的,但表達出來的內容是由思維內容和形式的決定的。想不到的事情自然不會說出來,對同一事情的表達也會有不同的形式,他人的理解也會多種多樣。人們創造新詞彙也是思維對語言的作用的表現。隨著對客觀事物的認識的不斷深化,越來越多的新現象都要求用新的詞彙來表述。另外,由於人的經歷、文化層次、所處環境、使用的語種等的不同,其思維的內容和形式是有區別的,自然影響著人們的不同的語言表達形式。

  2、思維的發展推動語言的發展

  人類的思維發展,經過了直接行為思維、具體形象思維、抽象思維、邏輯思維等幾個主要的階段,而語言的發展正是這幾個階段的直接反映。詞意表達、詞語的形成、語法構造等,都在不同程度受思維形式發展的制約。任何人都不可能在嬰兒時就已會使用邏輯思維的形式,同樣邏輯思維的內容也不可能使用嬰兒時的未成語句的單詞或體語來表現。任何人的思維程度或思維形式,制約著他她的具體的語言表達方式和內容。

  思維與語言是人類進化和發展的共同的必然結果,沒有思維,不會有語言的產生和發展;沒有語言,也就沒有失去內涵的具體思維;思維藉助語言進行表述,語言所表述的內容就是思維的內容。在人類自身的成長和發展過程中,思維和語言是極為重要的內容,同時,思維和語言的正常發展,促進著人類的正常發展。對人類的思維和語言的研究,對人類的進一步發展是有著積極作用。

  語言是思維的工具

  人類有幾種很重要的技能,語言是其中至關重要的一種。會說話的人可能不覺得語言有多重要,所以也不容易理解啞巴的煩惱。

  語言是交流的工具。人們總是本能地懼怕孤獨、逃避寂寞,所以語言就顯得尤其重要了。

  但是語言更加重要的作用卻存在於我們看不見的地方。

  馬克思有一句經典名言:“語言是思維的物質外殼。”這句話的意義在於揭示了語言和思維的關係;它的錯誤,在於降低了語言的功能。

  其實,語言不僅是思維的呈現形式,它更是思維的工具。

  當我們回憶一件事情的時候,我們的大腦裡會出現一幅幅畫面,就像放電影一樣。似乎還會有聲音,只是不太清晰。

  每個人都有過這樣的回憶,但可能很少有人仔細體察過這種回憶的呈現方式。如果仔細體會一下,你就會發現,當我們有意識地去回憶一個人的時候,我們並不是直接想起他的樣子,我們首先想到的是他的名字。他的樣子也不是一下子就全部完整地呈現在我們的腦海裡:先是一個很模糊的輪廓,然後一點點地清晰起來--我們的大腦裡出現“眼睛”兩個字,他眼睛的樣子就清晰起來;我們的大腦裡出現“嘴巴”兩個字,他嘴巴的樣子就清晰起來。這種感覺很有趣,就好像老師在教室裡點名,叫一個名字,我們的大腦裡就浮現出一個清晰的形象。

  你仔細體會一下,是不是這樣?

  而且,如果你體會得再仔細一點,還會發現,每一個比較清晰的形象出現以前,你其實都曾不由自主地用語言描述過那個形象的樣子。只是這種語言描述的過程很迅速,如果你不仔細體會和比較,就很難注意到。

  這個事實告訴我們一個極其重要的知識:我們的記憶總是把形象和語言連在一起儲存的。

  這就好像藥鋪裡儲存藥品一樣,每味藥品儲存在一個特定的抽屜裡,每個抽屜上都貼了一個標籤,書寫著這味藥的名稱。這樣找藥的時候就會更快更準。要是不貼標籤呢,當然也可以找到,但卻要慢一些。同理,記憶也是在各種形象和畫面上貼上了語言的標籤,回憶就是按照標籤尋找抽屜裡藏的藥品。

  當然,沒有語言,我們也許仍然能夠有一定的記憶和回憶,但是那樣一來,我們的記憶力就會衰弱很多、記憶的內容也會模糊很多,能回憶到的畫面也就會黯淡很多。

  有人要說了,啞巴不會說話,難道他們的記憶力就很弱嗎?

  這是一個誤會。很多啞巴其實是會說話的,只是他們沒有能力用聲音表達出來。有些啞巴會用啞語表達,那就是他們的語言。他們其實並不是真正的啞巴。他們從小就可以看見別人的口型,可以聽見別人的聲音,所以他們其實已經掌握了人類的語言,只是不能運用我們熟習的方式表達而已。如果一個啞巴,他天生就是瞎子和聾子,那他才是真正的啞巴。你去測他的記憶力,一定近乎空白,這不僅僅是因為他獲得資訊的渠道很少,更重要的是他沒有語言系統。

  我想說明的是:語言不僅是表達思想和感情的工具,它還是記憶和回憶的工具。語言可以使記憶更準確,使回憶的速度更快、內容更清晰。

  我本來是要說思維的問題的,卻在這裡大談記憶和回憶。似乎是跑題了,其實沒有。我一直認為,回憶其實也是一種思維,只是心理學家不這樣看罷了。

  心理學家所謂的思維,主要是指:運用概念,做出判斷,形成推理,得出結論。這是狹義的思維。這種思維就完全離不開語言了。

  讓我們來看一個最簡單最基本的推理過程:

  哲學家都是瘋子。

  你是哲學家。

  你是瘋子。

  這是一個典型的三段論。大前提:哲學家都是瘋子,這是一個全稱肯定判斷;小前提:你是哲學家,這是一個特稱肯定判斷;於是就有一個結論:你是瘋子,也是一個特稱肯定判斷。

  請不要小看這個推理,它雖然簡單,卻是人類與其他動物相區別的重要標誌之一,至少在目前,我們在其他動物身上還很難找到這樣的推理。

  當然,我說你是瘋子,這個結論可能是錯的,但錯誤不是由於我們推理的形式無效,而是因為大前提出了一點小問題。

  我們這裡要關注的並不是這個推理的結論是否正確,我想讓大家注意的問題是語言在這個推理過程中的作用。

  很顯然,這個推理是由一系列概念構成的:哲學家、瘋子,你。要是去掉這三個概念,這個推理也就只剩下了一個空洞的推理形式。如果再去掉判斷詞“是”和表示範圍的副詞“都”,就什麼也沒有了。

  結論很簡單:沒有了語言,就沒有了判斷和推理,也就沒有了哲學家所謂的思維。

  我私下裡一直有一個看法,那就是思維活動並不僅僅是邏輯推理,回憶也是思維,而且是更經常的思維。

  在我心中,情感活動與思維活動的區別就在於語言。沒有語言參與的情感活動,諸如慾望、歡喜、憂愁、憤怒、哀傷等等,我們一概把它們歸入情感,而一旦語言參與到這些情感活動中間,情感活動就成了思維活動。

  我這樣區分,是因為我一直認為,弗洛伊德他們津津樂道的潛意識其實並不是什麼神祕的自在之物,它們只是人的包括本能在內的情感記憶。如果這種情感記憶失去了語言的協助,就會變得十分模糊,很難被人們清晰地感受到,但它們還真實地存在著,並一刻不停地發揮著作用,影響著我們的思維和行為,這就是大師們所謂的潛意識;一旦這種情感和語言聯絡在一起,就會變得清晰起來,這就是大師們所謂的顯意識。當顯意識執行起來的時候,它就是思維活動。

  我這個定義的主要優點是消解了心理學的神祕主義和玄學色彩。請大家斟酌。

  再來談一下夢。弗洛伊德和榮格總是說夢是潛意識的反映。這話他們說一次也就算了,反覆說就很招人煩。

  我知道,他們說夢是潛意識的反映,其實是想給我們窺探潛意識尋找一個便捷的視窗。但這樣做的結果,不僅模糊了潛意識和顯意識的界限,而且使夢和潛意識都神祕化了。

  夢是顯意識。如同我前邊說過的那樣,夢只是記憶在我們睡眠時的甦醒,是一種回憶,它已經清晰地呈現在我們的意識層面上來了。

  潛意識說穿了只是情感活動而已,因為沒有語言的參與,它們模糊不清,不易被人們覺察到;思維只是有語言參與的情感活動,因為有語言的參與,它們可以更加清晰真切地被人們覺察到;而且因為語言的幫助,我們可以進行一定的判斷和推理。

  可見,語言的功能不僅是交流,它的主要功能是作為思維的工具,更重要的是,它還是情感和思維的界限。

  自從有了語言,人類的情感更加豐富、記憶更加精準、回憶更加清晰、思維更加活躍。可以說,是語言,使人的大腦和其他動物的大腦區別開來,成為真正的人的大腦。是語言,使人類最終成為人。

 

  給你一個建議:日過你想讓孩子的大腦發育得更好,開發利用的更多,那就請你讓他們多說話,最好是多寫作,因為語言是更清晰的思維,文字是最精準的語言。

  語言對思維方式的影響

  語言模式為我們研究某種文化的心態和取向打開了一扇窗戶。例如,英語的語句結構將重點放在施動者身上,而且在我們美國的刑事司法系統中,當我們找到罪犯並對 他/她做出相應的懲罰,那麼就已經是實現了司法公正而不是通過尋找受害者並對他/她做出相應的補償來實現司法公正。因此,語言會塑造文化價值觀嗎? 是文化價值觀會影響人們的語言?或者這種影響是雙向的?

  當然,語言是人類的創造,是我們為滿足自身需要而發明並不斷改進的工具。僅僅根據使用不同語言的人具有不同的思維,並不能說明是語言塑造了思維,還是思維塑造了語言。為了說明語言塑造思維的作用,就需要直接操控語言,研究其對認知會產生什麼樣的影響。

  近年來最重要的研究進展之一正是對這種因果關係的展示。實驗表明,如果你改變人們說話的方式,就會改變他們思考的方式。如果人們學會了另外一種語言,那麼他 們也會不經意地學會一種看待世界的新方法。當一個講雙語的人在兩種語言之間轉換時,他們思考的方式也會變得不同。而且,如果你在人們執行一種簡單的非語言 性任務時去掉他們使用語言的能力,他們的表現會發生戲劇性的變化,有時會表現得不比老鼠和嬰兒更聰明。例如,在最近的研究中,麻省理工學院的學生被要求 數出一塊兒螢幕上有多少個圓點。如果讓他們正常地去數數的話,他們的表現非常好。如果讓他們同時完成一項非語言性的任務──比如擊打樂器,他們的表現仍然 不錯。但是如果讓他們一邊看著圓點,一邊執行一項語言類任務──比如重複新聞報導中提到的詞彙,那麼他們的表現就會是一團糟了。換句話說,他們需要語言技 能來數數。

  所有這些新研究都表明,我們使用的語言不僅可以反映或者表達我們的思想,而且還會塑造我們想要表達的思想。語言的結構深刻地塑造了我們構建現實世界的方式,幫助我們變得頭腦聰明、思維縝密。

  語言是人類的一種獨特的天賦。當我們研究語言的時候,我們會在某種程度上發現我們之所以成其為人類的原因,從而窺探人性的本質。當我們發現各種語言及其使用 者存在怎樣的差異時,我們也會發現由於我們使用的語言不同,人性也會出現顯著的差異。下一階段,我們要試圖理解語言幫助我們構建難以置信的複雜知識體系的 機制,理解我們如何利用已經掌握的知識來創造超出當前認識水平的思想。這都是我們每個人都想問自己的最根本的問題。我們為什麼會成為今天這個樣子?我們為 什麼會有這樣的思維方式?研究表明,其中一個重要的原因就在於我們所使用的語言。

讓自己專心下來學習的重要方法3
大資料時代思維方式對教育的啟示
相關知識
語言對思維有什麼影響相互關係
韓國的薩德對中國有什麼影響
主機板插槽數量對電腦有什麼影響
孩子注意力不集中對成長有什麼影響
生氣對胎兒有什麼影響
單親家庭對孩子有什麼影響
交通事故責任認定對賠償有什麼影響
書房與衛生間相鄰對風水有什麼影響
人工智慧將對我們有什麼影響
空腹跑步鍛鍊對身體有什麼影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