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谷中的謎底教學反思

General 更新 2024年11月22日

  《山谷中的謎底》是蘇教版小學六年級的一篇課文,本課的教學的重點是朗讀課文,進行詞句的訓練。以下是小編為你整理的,希望能幫到你。

  篇一

  《山谷中的謎底》講述了兩位旅行者看到加拿大魁北克的一個山谷中的奇異景象後得到人生啟發的故事。告訴人們,在逆境和壓力面前,既要勇於抗爭,也要學會退讓、以退為進。是對學生進行閱讀訓練、陶冶性情和培養意志的好教材。在整個教學中,我以“讀”作為貫穿整個教學的主線。注意課外延伸。力求“讀中感悟、導之以行”。努力為學生營造一個寬鬆、民主、探索的空間。在教學中抓住以下兩點:

  一、 感悟文字,突出重點

  課文第三自然段具體的表現了雪松與積雪抗爭的傲然姿態。“反覆的積,反覆的彎,反覆的落,反覆的彈……不論雪下得多大,雪松始終完好無損”。在教學時,我以讀為主線索,以讀促情,以悟促讀,以自讀、默讀、齊讀以及創設情境的引讀這多種形式的讀,邊讀邊想象,讓學生感受到雪松與積雪抗爭時的情景,使抽象的文字變成具體可感的畫面,讓雪松那頑強抗爭的形象清晰印入學生的腦海中。

  二、導之以行,突破難點

  文中的啟示比較難懂,也是本課的難點,我通過以下幾條途徑來突破難點:首先誘導學生身臨其境,與旅行者一道感同身受;其次引導學生感悟旅行者的話語,把握重點;然後通過《臥薪嚐膽》這則小故事讓學生具體感悟“先彎曲一下,作出適當的讓步,以求反彈的機會”的含義,並留下鮮明的形象,深刻的印象;最後通過聯絡生活實際,通過課堂延伸體驗啟示,突破難點。

  篇二

  《山谷中的謎底》是一篇敘事簡潔,說理深刻的文章。教學的重點是朗讀課文,進行詞句的訓練。謎底給人的啟示以及文章的最後一段的理解是教學的難點。教學時我安排兩課時,第一課時是題目的匯入,理解加拿大魁北克山谷中的謎是什麼,謎底是怎樣揭開的;領會雪松在逆境中生存的原因;初步體會“既要學會抗爭,又要學會退讓”的道理;重點指導生字“惟”的寫法,並進行朗讀訓練。第二課時教學的重點理解感悟兩位旅行者所得到的啟示的話,並讓學生列舉生活中類似的例子,同時聯絡自身的實際談談體會。

  在教學第一課時,我採用猜謎匯入課題的方法。我說謎面“有時落在山腰,有時掛在樹梢,有時像個圓盤,有時像把鐮刀”。一個學生說那是“月亮”。我說:“月亮就是這個謎語的——”“謎底”***學生異口同聲地說***,於是我便在黑板上寫了“謎底”兩字,告訴學生謎底就是謎語的答案,即事物的真相。接著,我把課題補充完整,指名朗讀課題《山谷中的謎底》。理解“山谷”一詞時,畫了一幅簡筆畫,使學生頭腦中有一個山谷的直觀形象。然後引導學生從課題質疑,帶著“山谷中的謎是什麼?謎底又是什麼?”這兩個問題初讀課文。我覺得揭示課題這一環節對整堂課的教學非常重要,“良好的開端是成功的一半”。通過猜謎匯入課題,給學生創設了愉快的學習氛圍;採用簡筆畫理解課題給學生一種新鮮感;從課題質疑,使學生在無疑處生疑,激發他們主動去探求知識的慾望,提高初讀課文的熱情,吸引他們非讀下去不可。

  初讀時,讓學生帶著質疑時的兩個問題充分地讀書,使閱讀教學過程真正變成學生與文字對話的過程。檢查初讀時,我設計了這樣一個問題:如果用猜字謎來打比方的話,文章的哪一部分是謎面?哪一部分是謎底?這時學生紛紛舉手,爭著說謎面,猜謎底,課堂上呈現了生生互動的狀態,學生成了真正意義上的主體。這樣,不僅檢查了學生的初讀情況***讀準字音,讀通句子,掌握字形,指導生字“惟”的寫法***,還理清了文章的條理。

  學生把握了文章的整體結構,發現了作者的寫作思路後,再讓他們讀課文,這時我設計的問題是:仔細閱讀課文,畫出表示謎面的句子,謎底的句子。然後,從文章的謎底著手,層層剖析,理解山谷東坡只長雪松,而山谷西坡除了長雪松以外還長其它雜樹的原因。結合學生的回答,出示片斷“當雪積到一定程度時,雪松那富有彈性的枝丫便開始向下彎曲,於是積雪便從樹枝上滑落,待壓力減輕,剛彎下去的樹枝就立即反彈過來,雪松依舊保持那蒼翠挺拔的身姿。就這樣,反覆地積,反覆地彎,反覆地落,反覆地彈……不論雪下得多大,雪松始終完好無損。”這一片斷的理解作為本堂課的學習重點。教學時先讓學生自主地學習,在主動探究的過程中解除心中的疑惑。接著,我入情入景地範讀,讓學生心隨雪動。而後,讓每個學生根據自己的喜愛選擇某一個感人的句子去讀,讓他們在積極主動的學習過程中發揮自己的表達、思考、表演、想象能力,感悟雪松的特徵和品格。最後,要求用上“因為……所以……”這組關聯詞把自己所讀懂的內容表達出來。這一環節的設計意在創設實踐情境,讓學生用心傾訴,真情流露,這樣,既是學生心靈的獨白,又是他們的個性的張揚,同時加深對課文內容的理解。在學生理解課文的基礎上,再指導學生反覆朗讀,帶著對雪松的敬佩之情去讀,讀出它的傲霜鬥雪,讀出它的靈活變通,以次豐富課文的內涵。知道雪松在逆境中生存的原因後,再指導學生理解給人啟示的話“對於外界的壓力,可以通過正面抗爭去戰勝它,但有時也需要像雪松那樣,先彎曲一下,作出適當的讓步,以求反彈的機會”。有了前文的鋪墊,學生就不難理解,彎曲和倒下並不意味毀滅和失敗,而是為了積聚力量,更好地生存和發展下去。最後,我安排了一個練筆:結合自身的生活和學習寫一寫對“彎曲和倒下並不意味毀滅和失敗,而是為了積聚力量,更好地生存和發展下去”這句話的體會。反思:課題的匯入調動了學生的學習興趣,為整堂課的教學打下了一個良好的基礎。課題是文章的眉眼,但在朗讀文題時蜻蜓點水一帶而,沒能讀出情趣,沒能讀出滋味,讀出感受。指導閱讀重點片段時,指導太細,束縛了學生的思維,故學生主動探究不夠。語文課上讀很重要,但這堂課我沒能很好地藉助具體的語言環境,為學生創設語言訓練的機會不多,朗讀指導缺乏深度和力度。安排學生的練筆,學生沒有豐富的,足夠的語言來表達。其原因是指導學生理解雪松給人的啟示不夠透徹,在設計練習時,沒能很好地分析學生的認知情況,也許這一練筆放在第二課時比較合理。

  篇三

  《山谷中的謎底》記敘了加拿大魁北克山谷的一個奇異的自然景象。課文告訴人們,在逆境和壓力面前,既要敢於抗爭,也要學會退讓,以退為近。課文敘事簡潔,說理深刻。本課第二個旅行者說:“我得到了一個啟示——對於外界的壓力,可以通過正面抗爭去戰勝它,但有時也需要像雪松那樣彎曲一下,作出適當的讓步,以求反彈的機會。”最後一個自然段:“確實,彎曲不是倒下和毀滅,而是為了生存和更好地發展。”理解這兩句話的含義,並能從中受到啟發,是本課的學習難點。要突破這個難點,教師在整個教學活動中,應該營造一個寬鬆、民主、合作的空間,以喚醒、啟用他們自主學習的熱情,並以“讀”作為貫穿整個教學的主線,力求讓學生“以讀求悟”、“讀中見悟”,促進學生的自主發展。

  一、自讀自悟,大膽質疑

  1.鼓勵學生自己讀題、審題,圍繞課題質疑。如:是什麼山谷?山谷中有什麼謎底?謎底是什麼?讓學生獨立初讀,捕捉課文主要資訊,把握課文整體內容,同時劃出不懂的地方。

  2.圍繞課文基礎內容和學生事先設定的問題討論。如:魁北克山谷在哪裡?那兒有個什麼謎?是誰揭開了謎底?你讀懂這個謎底沒有?兩個旅行者說的話你能讀懂嗎?教師相機與學生討論,解決疑難。

  3.教師疏理學生的問題,提出下一步的學習目標:讀懂謎底,讀懂兩個旅行者說的話——謎底給人的啟示。

  二、合作交流,突破難點

  1.在初讀理解課文的基礎上,教師引導學生讀懂揭示謎底引發小組合作討論:A.為什麼東坡雪大,西坡雪小?B.雪松有什麼本領?“雪松有什麼本領?”是一個關鍵問題,要求學生在合作討論時緊扣第三自然段,圈出關鍵詞句,各自談談對關鍵詞句的理解。教師巡視點撥。然後引導學生合作探究雪松是如何運用彎曲反彈的本領達到最終目的。教師讓學生有感情地讀“就這樣反覆地彎、反覆地落、反覆地彈……不論……始終……”這一段話,突出“反覆”一詞,注意“積、彎、落、彈”這一系列連貫的動作,想象暴風雨之大、之狂,雪松承受的壓力之大,感悟雪松與風雪抗爭的過程與艱辛,領悟雪松是強者、勝利者。

  2.指導精讀,理解給人啟示的第五自然段。教師可先引導學生充分地讀,邊讀邊思,結合自己的經驗,得出自己的理解。然後分小組組織討論交流,讓學生充分自由發表意見,說出他們各自真實、獨特的感受與認識。

  三、課外延伸,構建聯絡

  1.啟發學生聯絡生活實際或以有知識,說說像雪松一樣以退為進的事例或詞句。事例如,韓信甘受胯下之辱,越王臥薪嚐膽等。句子如:“大丈夫能屈能伸”。“小不忍則亂大謀”,“忍一步風平浪靜,退一步海闊天空”。

  2.學習了這篇課文,教師引導學生結合自己的生活經驗、讀書感受等談談自己受到的啟示。由讀導思,由思導說,重在感受體驗,突出學生閱讀行為的自主性。

  閱讀是學生個性化的行動。教學中要讓學生自主疏理重、難點,緊扣重、難點自能讀書,自主思考,合作交流。在理解的過程中談閱讀,談感受,讓學生對閱讀內容作出有個性的反映。教師要關注學生的需要與發展,以生動精當的引導及課文所特有的魅力啟發學生,感染學生,使他們入境入情。


  

農村規範管理心得體會
有的人課堂反思
相關知識
語文山谷中的謎底教學反思
山谷中的謎底教學反思案例
山谷中的謎底教學反思
山谷中的謎底教學設計
山谷中的謎底的教學反思
圖形中的規律教學反思案例
北師大版圖形中的規律教學反思
圖形中的規律教學反思
繪畫中的節日教學反思
串並聯電路中電流的規律教學反思

Have any Question?

Let us answer i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