應有格物致知精神課堂反思

General 更新 2024年11月13日

  《應有格物致知精神》作者先闡明格物致知精神在今天的重要性,而後揭示格物致知的真正意義。小編收集了,大家一起來看看吧!

  篇1

  大學時,學校的物理實驗樓的名字就叫做“格物樓”。起初並不知道它名字的含義,後來,才知道它源於源於《禮記?大學》八目之一。在講述了丁肇中先生的作品之後,我對這一含義有了更深一步的瞭解。《應有格物致知精神》節選自丁肇中的一個報告,是一篇漫談式的議論文。

  作者針對中國學生的實際情況,依據自己對西方教育的深刻認識,從傳統教育入手,結合自己的 親身經歷,分析實驗精神對科學研究的重要性,提出我們應該具有真正的格物致知精神,敢於懷疑求真,靠實踐來發現事物的真相。本文思路靈活有序,深入淺出,語言通俗易懂、平實嚴謹,靈活地運用各種論證方法,娓娓道來,現身說法,少說教氣,給人很多啟發。在學習了第一篇議論文後,該課的教學設計充分體現學生的主體地位,也強調教師的積極引導,進一步培養學生自主學習簡單議論文的基本能力。

  篇2

  引導學生積極調動自己的生活體驗和知識積累,幫助學生作出自己獨立的思考和判斷,積極構建對議論文的認識。由於本文思路清晰,深入淺出,語言簡潔,由學生自己積極動筆讀書,圈點批註完成對課文內容和思路的初步自學,探究本文的論點;回憶《事物的正確答案不止一個》一文的論證方法,努力探尋本文的論證方法,培養學生對議論文知識能力的遷移運用;用討論交流法,實現對自學內容的反饋與糾正。本課的進行設計在突破難點上十分巧妙。

  培育學生樹立格物致知的精神,不是簡單的說教,利用學生學過的課文《綠色蟈蟈》和閱讀過的《昆蟲記》,像法布林關注昆蟲一樣去探究身邊的事,體驗”格物致知“離學生並不遙遠,樹立學生的信心,激發學生的探究慾望。有意識地在學習中做一名有格物致知精神的現代中國人,這是學習本文的要議。本課教學設計積極地構建創設作者、學生、教師民主平等的對話交流氛圍。讓學生大膽質疑問難,培養學生探究合作的能力。在質疑和交流中明確格物致知的真正內涵,明確倡導格物致知的現實意義,在此基礎上啟發鼓勵學生樹立格物致知精神。

  篇3

  在語文教研組集體備九年級李老師課時,我瞭解到她即將要上九年級***3***班的課,而九年級***3***班學生大部分不愛回答問題,學習不夠主動,我與李老師商量後建議先讓學生下去積極蒐集作者丁肇中的資料,這樣既能給學生一個表現自我、展示自我的平臺,不至於在課上冷場,又能鍛鍊學生蒐集資料的能力。另外就是要引導學生要聯絡實際,反觀自我,培養學生的格物致知精神。起初她是這樣設計的:讓同學們說說自己在探索客觀事物過程中的有趣經歷,我覺得這樣不妥,因為學生本身就不愛回答問題,如果學生不舉手回答,豈不要冷場?難道讓老師直接點學生回答?怎樣才能調動學生的積極性?讓學生愛說積極參與呢?在反覆琢磨中,腦子閃出一個靈感,何不以現場採訪的形式完成呢?於是我重新設計這一教學環節,要注重給學生搭建一個“成功的階梯”。

  一是對課堂環節掌握還不夠熟練。在開課前由於自己把主要的精力都放在備課上,但卻沒有系統的把整節課的內容連線在腦海裡多次回顧,熟記。導致在上課時有些環節的連線顯得很生疏,不夠自然;過渡也顯得生硬,銜接不夠緊湊。。

  二是課堂語言還不夠精練。教師的課堂語言要走向精練,需要經過不斷地打磨。因為廢話只會降低語文教師的教學水準,只會告訴他人你內心世界的貧乏。本人的教學語言還有待繼續錘鍊,使之言簡意賅。

  三是沒能很好地調動學生回答問題的積極性。當碰到學生在課堂上不想回答問題或回答問題聲音很小時,如何調動學生參與的積極性,使課堂走向活躍與和諧,還需認真的思索,不斷完善課堂上的各個細節。

  語文課堂,一個永遠呼喚教師課堂魅力的舞臺。它最能展示一名教師的知識素養和精神風采了。語文教師應當身配利劍,以深刻獨到的思想為質,以精彩暢達的語言為鋒,舞出世間最美的劍花。

事物的正確答案不止一個反思總結
應有格物致知精神反思總結
相關知識
應有格物致知精神課堂反思
應有格物致知精神教學反思
九年級語文課文應有格物致知精神練習題
應有格物致知精神教案
應有格物致知精神練習題及答案
應有格物致知精神閱讀答案
應有格物致知精神反思總結
初三語文課文應有格物致知精神教材視訊
應有格物致知精神閱讀練習及答案
格物致知的名詞解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