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適我的母親教學反思案例
General 更新 2024年12月22日
在教鄒韜奮先生的敘事散文《我的母親》一課時,我把課文反覆通讀了好幾遍,這次我發現了一個以前從未關注過的細節——“妹仔”一詞。下面是小編為大家收集的,望大家喜歡。
範文一
今天的上午我上完了胡適的《我的母親》,教後反思這兩節課,我覺得還是收穫多。
收穫一:收穫了學生學習語文的高漲熱情。我從沒有體驗過孩子們人人激情參與的語文課,就是後幾名的從不舉手的同學,現在的語文課上不但屢屢舉手而且是滿臉興奮地搶著舉手,希望我點他們的名字。我真恨一堂課就45分鐘,不能給每個同學一個展示的機會。不過我的公平原則就是一節課不叫一個同學兩遍,這也算是不公平中的公平吧。
收穫二:以後必須深備課。自主預習的八項任務,教會了學生查閱資料了。以前孩子們是張著口等著老師“喂”,現在孩子們不但自己“吃”,而且想把自己吃後的幸福和快樂與大家一塊分享。好幾個同學都能講講胡適的故事,我都很吃驚的。這讓我認識到以後必須深備課備好課。
收穫三:學生學會語文思維了。這不但表現在孩子們的欣賞字詞句段上,更表現在孩子們的“三問同學”上。上節課,還能聽出有些同學是“明知故問”,而這節課卻是“虛心請教”的問。比如,王蒙蒙問的為什麼“我的笨筆寫不出一萬分之一二”而不是“一萬分之一”。這個問題已提出,同學們都笑了,但是全班沒有一個同學能回答得了。自然是我出馬了,可是這樣調動了全體同學的注意力,也啟發他們主動思考問題。再如,趙琦問的“在這廣漠的人海里獨自混了二十多年……”中為什麼說自己“混”呢?所問的第一個同學沒有回答對,然後多半的同學舉起了手,搶答這個問題。第二個同學回答對了,同學們都高興地笑了。這樣的課堂是思維的課堂是表達的課堂也是幸福的課堂,還是師生其樂融融的課堂。為自己這學期改變教學方式而高興,也為孩子們成為真正的課堂主人而慶幸!
收穫四:一個善意的謊言,教育孩子們愛上閱讀傳記文學。本篇文章激起了學生的學習興趣,我趁機告訴孩子們這篇文章是選自《胡適自傳》。我想大家推薦這本書的同時,我想告訴同學們作為學者教授的胡適曾經勸說中學生朋友讀書應該多讀一些名人偉人的傳記,因為中學時代正是一個人的黃金時代,是一個人的人生觀價值觀形成的關鍵時期,必須讀一些偉人名人的傳記故事,讓名人偉人的志向、思想、毅力、胸懷等等影響自己一生,化為自己的血液和脊髓。孩子們從學這篇文章就有點欽佩胡適,這樣一個“愛的謊言”孩子們深信不疑,他們都紛紛表示以後買課外書,就買傳記文學。哈哈……真希望我的孩子們愛上閱讀愛上高階閱讀!
收穫五:借胡適的話,教育孩子們。在這節課快結束時,我拿著我剛剛網購的薛瑞萍老師的書對同學們說:“大家請看一看,這是胡適先生說的一段精彩的話,正好在我剛買的這本書的封面上,我讀給大家聽,大家把他這句名言記在書上更要記在腦海裡。‘我們要深信:今日的失敗,是由於過去的不努力。我們要深信:今天的努力,必將獲得將來的大收成。你要相信,世間沒有白費的努力。——胡適’記下來後,給大家一分鐘時間把這句話背過。”孩子們沒有用上一分鐘就都把手舉起來了。我藉此機會教育大家,反思自己的上學期的期末考試,再想想自己怎樣奮鬥自己的將來。
也許我追求的目標較低,這節課下來,我反思來反思去,還是覺得比較成功,當然是於我昔日的語文課堂相比。我相信自己和孩子們教學相長的。
加油,我的孩子們!
範文二
教讀散文時作為教師更多的是讓學生的眼睛盯著用得準確生動的動詞、形容詞或副詞,可是,有時關注一個不起眼的甚至會讓人遺忘的詞語也可能會有意外的收穫。
在教鄒韜奮先生的敘事散文《我的母親》一課時,我把課文反覆通讀了好幾遍,這次我發現了一個以前從未關注過的細節——“妹仔”一詞。課文是這樣寫她的:
“母親喜歡看小說,她常常把所看的內容講給妹仔聽。她講得娓娓動聽,妹仔聽著忽而笑容滿面,忽而愁眉雙鎖……”。這個“妹仔”究竟是誰?和鄒韜奮是什麼關係?我很想弄明白。
文下注釋說“仔”***方言***小孩子,那當然應該是鄒韜奮的妹妹了。可是似乎又不對,因為下文還有這樣的文字:“往往講到孤女患難或義婦含冤的悽慘的情形,她們兩人便都熱淚盈眶……那時的我立在旁邊瞧著,莫名其妙,心裡不明白她們為什麼那樣無緣無故地揮淚痛哭一頓。”
如果是鄒韜奮的妹妹,那麼他身為哥哥怎麼會聽不懂母親講的故事而做妹妹的卻聽得如此動情動容?顯然不能想當然地把“妹仔”猜測成是鄒韜奮的妹妹。
後來我查閱了資料,很快的我查到了,原來 “妹仔”不是鄒韜奮的妹妹,而是母親由孃家帶來的一個青年女僕。
於是我決定把這個容易被大家遺忘的字眼——“妹仔”以及查閱的經過跟我的學生們說,結果課上學生們和我一樣有了不一般的收穫……
所以在我們的教學中有時候要善於去發現一些細節,並且不輕易將它放過,這樣對作品的把握和理解將會更準確、到位、深刻。
範文三
昨天上了一堂語文課,題目是鄒韜奮的《我的母親》,課堂上學生活躍的思維,精彩的發言至今令我難忘。
在檢查完學生的預習情況,初步瞭解了本文敘事內容之後,我將本課的教學重點放在課文的開頭和結尾部分。
先找同學誦讀課文的開頭部分,分析“說起我的母親,我只知道她是‘浙江海寧査氏’,至今不知道她有什麼名字!”學生們紛紛猜測不知道母親名字的原因,課堂氣氛活躍。有的說因為當時年紀太小不記得了,有的說是因為思念太深不忍回想所以不願記起,也有的說文章是故設懸念,吸引讀者的注意力。當我告訴孩子們,封建社會時,婦女沒有地位,女人嫁了人之後,都被冠以夫姓,往往被稱為某某氏時,學生臉上露出了極為驚訝的表情,他們甚至不敢相信這是真的,這也讓我心生感慨。我又補充說,不僅鄒韜奮不知道母親的名字,一代宗師——季羨林也不知道母親的名字,他在《懷念母親》一文中,也曾談到這種遺憾,學生們沉默了。
我又找同學們一起讀課文的結尾,為了加深學生們的印象,我分別採取師生同讀,學生範讀,女生齊讀的方式。最後,我丟擲一個問題“兩段文字中,你讀出了怎樣的情感,能用一個詞來概括嗎?”學生思路活躍,“念”“贊”“惜”“悔”“嘆”“愛”“恨”這些富有表現力的詞,這些極富個性的解讀,彷彿如繽紛的花朵一一呈現。最後一個學生的“哀”字,為課文情感解讀畫上了一個大大的驚歎!因勢利導,乘勝追擊,我緊緊抓住“哀”字,引發學生進一步探索。
“一個女人,很年輕的時候就擔起了家庭的責任,她沒有享受過青春的快樂,她的生命沒有開放,就已經凋零了,這不是一種‘哀’嗎?”小雪臉上彷彿有憐惜劃過。
“母親在‘我’十三歲的時候,就去世了,那時母親只有二十九歲,一個在世上僅存活了二十九年的女子,短暫的一生中卻操勞不止,結果連一個名字都未曾留下,怎不讓人心生‘哀愁’?”
“‘母親很有才具,在給妹仔講故事的時候,她兩人便都熱淚盈眶,淚珠盡往頬上湧流著。’我想,此時母親哭的含義是很豐富的,她既為自己哭泣,也為將來的女兒哭泣,因為自己的今天又何嘗不是女兒的明天?”聽到這樣的發言,我簡直要拍案叫好了!
“母親是個很有才華的女子,如果不是生活在封建社會的一個家族裡,她一定可以成為社會上的一個更有貢獻 的分子。正是因為在一個男尊女卑的社會,母親的才華沒有施展的機會,母親沒能實現自己更大的人生價值,她對自由的追求,她對人生意義的體驗,全都葬送在沒有什麼意義的事務上,母親真的是悲哀的一生,是令人扼腕嘆息的……”
“你們注意到這個細節了嗎?”張多發言的時候,總是有理有據,“在母親和妹仔雙眼滾動著淚珠的時候,‘我’家裡的男子漢,竟然莫名其妙,心裡不明白她們那樣無緣無故地揮淚痛哭一頓的原因是什麼,由此可見,在那樣的一個家庭裡,母親豐富的內心世界壓根就沒有人能夠體會得到,她對生活的嚮往,對理想的執著,壓根就沒有人體察,更不用說理解了,母親一生都是寂寞的,孤獨的,是踽踽獨行的……
老師,我也來說說……
課堂上不時地爆發陣陣掌聲,課堂氣氛緊張而熱烈。沉靜時,有潛流在暗湧,那是思想的潮水在奔騰,學生的眼睛明亮而澄澈,那時思維的火苗在燃燒。激烈處,孩子們慷慨陳詞,引經據典,分析得條理清晰,那如花的妙語讓我驚異,這還是我的那些寡言的孩子們?如果給他們一個支點,他們也會將地球撬動!
我喜歡這樣的課堂,更喜歡孩子們激揚文字的時刻。我常常抱怨孩子們上課不願意發言,可是今天,我發現我以往的認識是多麼的粗淺,不是孩子們不願意發言而是我的苛責、挑剔、粗心忽略了孩子們內心最真實的表達。我總是認為這個題的答案應該是這樣的,只有這樣才能得分,我什麼時候關注過他們的情感體驗?關注孩子,傾聽孩子,你一定會聽到課堂上花開的聲音,一定會聽到人間最美的天籟。
大海的歌教學反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