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在欣賞中培養學生的音樂感受力
雨果說過:“開啟人類智慧的寶庫存有三把鑰匙,一把是數字,一把是字母,一把是音符。”匈牙利音樂教育家柯達伊也說過:“音樂教育在普通學校是如此重要,甚至超過了音樂本身,培養音樂的聽眾,就是在培養一個社會。”音樂欣賞是一種重要的音樂實踐活動,是進行音樂審美教育行之有效的方法。通過音樂欣賞,學生可以獲得感官上的愉悅、精神上的滿足,能夠拓展音樂視野,陶冶情操。
我曾在全校進行過一次三至六年級學生音樂素養小調查,結果顯示:12.5%的學生對欣賞音樂毫無興趣,甚至只把它當作課堂中的一次休息,不能進入到某種音樂情境中去;80.5%的學生非常喜歡欣賞,能隨著樂曲旋律的高低起伏手舞足蹈,但如果讓他們說一說聽到了什麼、想到了什麼、看到了什麼、內心有何感受時,大部分學生不是很茫然,就是不知所云;只有7%的學生能初步分析調式曲式,領會作者的思想感情。針對這種情況,我在教學中有針對性地採取了多種方式方法,努力激發學生欣賞音樂的興趣,引導他們把感受音樂的內部語言轉化為樂於表達的外部語言,從而在潛移默化中增強了對音樂的感受能力。
一、創設良好的音樂環境
針對學生的年齡特徵和班級差異,我在課前會選擇一些輕鬆愉快的音樂作品,這些作品大多旋律優美、節奏歡快、內容具體,學生愛聽,如《手鼓敲起來》、《小燕子》、《蝸牛與黃鸝鳥》、《春天在哪裡》、《藍色多瑙河》、《秋日私語》等,營造出濃郁的音樂環境,讓學生沉浸在音樂之中,聆聽音樂之聲,感悟音樂之美。
二、教給感受音樂的方法
“最有價值的知識是關於方法的知識。”掌握了欣賞音樂的方法,就能輕鬆自如地踏進音樂殿堂。在課堂教學中,我教給學生多種感受音樂的方法,引導他們投入聆聽、入境想象、感受領悟、情態表達,讓學生與音樂互動,讓音樂與學生融合,向更高的音樂素養方面發展。
1、在描述中感受音樂
《金孔雀輕輕跳》是一首傣族兒童歌曲,樂曲採用歡快的2/4拍,五聲調式。在學生聽完音樂後,我要求他們用生動形象的語言,把樂曲的內容表達出來。學生們插上想象的翅膀,用美妙的語言,描繪了傣族兒童在小溪邊同孔雀一起跳舞的快樂情景,儘管再豐富的語言也無法將音樂的意境表達出來,但他們卻獲得了強烈的審美愉悅。
2、在演奏中感受音樂
《認識古箏和柳琴》的教學中,在介紹古箏時,我先請一位會彈古箏的同學為大家演奏了一曲《漁舟唱晚》。演奏完畢,我說:“誰還願意來彈奏一下?”邊說邊親自刮奏,演繹出如同潺潺流水般的旋律,很多學生都願意親自一試。當我和彈柳琴的學生一起演奏《映山紅》時,他們用肢體語言,表現出對樂曲的感受,在抒情的樂段,左右輕搖自己的身體,在歡快的樂段,按節奏拍手,對熟悉的樂段哼唱,親身感受了音樂的魅力。
3、在表演中感受音樂
在學習一首新歌、一支新曲之前,我經常挑選一些基礎好、功底紮實、擅長歌舞演奏的學生表演,讓全體學生欣賞,瞭解作品的整體形象,進行審美評價等,欣賞者感到自然愉悅,學有榜樣,趕有目標。
在學習了一首歌曲後,在學生感覺好聽的基礎上,我讓他們自由發揮想象,創編動作,用具體可感的形象將樂曲表現出來。比如二年級欣賞音樂《龜兔賽跑》,結合動畫片,我讓兩個學生一個扮演笨拙卻堅持到底的烏龜,一個扮演伶俐卻驕傲的兔子,根據音樂旋律進行表演,課堂上氣氛活躍,學生更是樂此不疲,對音樂的感受非常深。
4、在繪畫中感受音樂
“音樂和美術是相通的,一個是流動的音樂,一個是線條的旋律。”眾所周知,在音樂作品中,許多標題性音樂是來源於畫作的,學生在繪畫時不必強求一致,不必講求繪畫水平高低,只要把感受畫下來,只要充分發揮每個學生的個性就行。比如在欣賞貝多芬的《月光》時,有的學生畫的是一輪明月照耀著平靜湛藍的海面,有的學生畫的是皎潔的月光灑在一望無垠的原野上,還有的學生畫的是淡淡的月光緩緩流淌在荷塘……從他們的畫面中,能真切地感受到對音樂的嚮往和獨特的感悟。
三、適度增加音樂資訊量
在課堂教學中,可適當增加音樂資訊量,把學生的耳朵“叫醒”。如欣賞活潑歡快的《玩具兵進行曲》時,我用對比讓學生欣賞聽辨不同風格的進行曲:雄渾矯健的《運動員進行曲》、沉鬱哀傷的《喪禮進行曲》、歡暢喜慶的《婚禮進行曲》……這樣既豐富了教學內容,又活躍了課堂氣氛,使課堂絢麗多變,學生領略到了音樂藝術的神奇。我還在每節課的最後幾分鐘,設定了一個“金曲大放送”環節,“金曲”的內容儘量根據學生的年齡特徵和本節課的教學內容而定,並長期堅持。學生一學期可以欣賞到30多首不同風格的歌曲或樂曲,對他們的聽覺、視覺、運動感覺、思維活動及音樂感受能力的發展都有積極意義,長此以往,必將受益終身。
論小學音樂有效教學之己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