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制節目道德觀察心得體會範文

General 更新 2024年12月22日

  法制節目道德觀察大家看過嗎?《道德觀察》是中央電視臺第一個系統、全面、深入報道中國道德生態的電視欄目。下面是為大家帶來的法制節目道德觀察心得體會,希望可以幫助大家。

  法制節目道德觀察心得體會篇1:

  我,打有了電腦開始對電視的注意力可以說完全就轉移了,唯獨對中央十二臺的法制頻道有著特別的青昧。猶其是傍晚時節路一鳴播出的《道德觀察》,我幾乎是無一放過,如果實在由於特殊原因沒有及時收看那麼第天中午我也會將重播盡收眼底。

  每每收看這一節目,如果懂事的兒子在家他首先會為我準備一疊紙巾,他知道情感細膩而又豐富的媽咪一看這臺就會哭鼻子。我性情中人,時常會被生活中的一些好人或美好事物所感動,也嫉惡如仇經常會為路一明所講述的主人公的悲慘遭遇而傷懷,同時也為那些不近人情亦或是跟本就沒有人性的製造者們不恥。

  道德一詞,在漢字中可追溯到先秦思想家老子所著的《道德經》一書。老子說:“道生之,德畜之,物形之,器成之。是以萬物莫不尊道而貴德。道之尊,德之貴,夫莫之命而常自然。”其中“道”指自然執行與人世共通的真理;而“德”是指人世的美德、品行、王道。當代社會我們的道德即是一種社會現象,它是在一定社會條件下人們的行為原則和規範的總和。它不是靠國家強制,而是靠一定社會輿論,靠傳統力量,靠風俗習慣,靠人們的思想信念,靠教育形成的。道德在評價人們的行為、調整人們之間的關係、樹立社會風尚等方面,具有巨大的作用道德品質,即品德,是一種個體現象,它是社會道德在個體身上的表現。一個人依據一定的道德準則行動時所表現出來的某些穩固的特徵,便是他的道德品質。一個人的品德如何,是對一生具有重大意義的事情。。

  然而,今社會我們的生活水平提高了,可那些慘無人道,令人髮指的事在我們身邊卻時有發生,並以最殘酷最激烈的方式上演著。誠然,大千世界無奇不有,可是面對這世間的百態,人情的冷暖我們應該做到不要抿滅那做人的起碼良知。如果沒有了最起碼的良知,那豈不是形同蟻畜。

  《道德觀察》是中央電視臺第一個系統、全面、深入報道中國道德生態的電視欄目。

  《道德觀察》並不是一個教訓人的節目,不是一個每天定點開庭的道德裁判所。我們觀察的是世間百態,感受的是人情冷暖;我們帶給觀眾的是一個又一個活生生的社會道德案例。

  《道德觀察》以記者的視角調查在現實生活中發生的、值得我們關注的涉及道德倫理和行為規範的事件和人物,主持人在演播室對記者調查的事件和人物做深刻剖析和評述。

  《道德觀察》每天上演著關於:愛、恨、情、仇、恩、責、義的人間悲喜劇。這是一個個發生我們在身邊的故事,這就是我們的真實生活——紛繁複雜,千姿百態。***身邊的每一個人,***心靈的環境,共同築造我們良好的道德風尚。觀察了別人,也就發現了自己。

  我們不是真理在手的聖賢。甚至我們自己身上存在的不道德不文明的毛病一點也不比別人更少。

  我們只是有一個信念:當我們都學會自律,學會承擔責任,當我們都真心向善時,我們會和每一個人一樣受惠。

  我們的原則和信念使我們不會虛妄到認為自己可以教化大眾。

  我們不能狹隘,我們更不能惡毒、尖酸。

  當我們文明地對待和處理不文明時,當我們以道德的方式糾正不道德時,我們就和觀眾一起踏上了成為合格公民的道路。

  在此,我鄭重推薦這一欄目與博友們分享,希望您們也有所感悟,啟迪。

  法制節目道德觀察心得體會篇2:

  臉上掛著一貫笑容的主持人,不緊不慢地向我們述說著“故事”。

  “故事”的主角:一個個無良者在鏡頭前沒有絲毫的懺悔和自責,一個個弱小的受害者,如同祥林嫂一樣一遍遍地對記者訴說悲情,而現場的記者的反應與端坐在演播室裡的主持人一樣,往往是:愛莫能助。

  結果是人渣依然囂張,醜惡的靈魂在我們的社會上仍然到處招搖著。

  ——這就是央視12頻道《道德觀察》欄目日復一日的“演出模式”,它的軟弱與冷漠已經越來越讓我無法忍受。

  ??醜事好像僅僅是一種道德,而記者的做法也僅僅是“觀察”。就像節目裡的無良者說的一樣:我這樣做,道德不能把我怎麼樣!

  的確,道德沒能把無良者怎麼樣,《道德觀察》更沒能把無良者怎麼樣,因為這個欄目僅僅是觀察,只是把不道德的人們送上展臺,是為人們茶餘飯後增添一點談資,是媒體工作者抖落的難得的“爆料”。

  《道德觀察》的主持人對自己的節目很是自鳴得意——“很多人問我,你們《道德觀察》是觀察什麼的呀?我說是觀察人性的。”

  誠然,人性你們是觀察到了,但對當事者來說又有什麼用呢?你們究竟為當事者做了什麼?是為他們討回了公道?還是為他們爭得了經濟上的補償呢?

  如此軟弱的節目除了給我們展示了當事人的傷痛之外,又能給我們多少啟示呢?它只會讓觀眾對社會上某些人的道德越來越寒心,讓我們對法律越來越感到失望。

  《道德觀察》欄目簡介給自己的定位似乎很清楚:“《道德觀察》不是一個教訓人的節目,也不是一個每天定點開庭的道德裁判所。我們觀察的是世間百態,感受的是人情冷暖;我們帶給觀眾的是一個又一個活生生的社會道德案例。《道德觀察》以記者的視角調查現實生活中正在發生的、值得我們關注的涉及道德倫理和行為規範的事件和人物。觀察了別人,也就發現了自己。”

  當然,公眾理解媒體的作用不是萬能的,但是通過它卻可以引起有關部門的關注!最好有的案例要有後續報道,讓我們的觀眾通過欄目看到一絲絲曙光,讓我們感受到我們的社會是公平、公正的,我們的法律不是為少數人服務的。這難道是對一個法制欄目的過分要求嗎?

  通過《道德觀察》,觀察到了我們身邊的許多人靈魂的醜惡,感受到了許多人道德的淪喪,但如果這一代人感受不到自己道德卑下而招至的社會壓力,反而以此為榮,那麼這種節目又會生出怎樣的負面教育的惡果?

  《道德觀察》除了展示無良與眼淚,似乎誰對缺德事也沒有辦法,他們只習慣欣賞別人的眼淚,同情!僅僅是同情!難道此欄目要誘導整個國民都把自己當作了一個無關緊要的看客!

  收視率攀高的《道德觀察》,可不可以把你們的責任感也提高一些?不要把一個個悲情的案例當成評書連播!面對悲情與眼淚,不要僅僅只是觀察,請發揮出新聞媒體對社會醜惡事件的應有態度和監督力度——至少表明你們的神經沒有麻木!

  法制節目道德觀察心得體會篇3:

  在電視媒體作為主流媒體的今天,法制節目受到了極為廣泛的關注。法制節目的話題主要是:“警察和安全、司法、腐敗和恐怖主義,以及個人犯罪,而且包括對各種各樣的犯罪行為的報道:腐敗、***、街頭犯罪、恐怖主義及經濟犯罪。”法國社會學家布林迪厄也曾經精闢地指出,法制節目向來是追求轟動效應的傳媒最鍾愛的東西,血和性,慘劇和罪行總能暢銷,為抓住公眾,勢必要讓這些佐料等上頭版頭條,佔據電視節目的開場..

  由此看來,法制類節目具有先天的優勢,自然而然成為熒屏上的收視熱點之一。法制節目一方面可以承擔普法的社會責任,對建設法治社會發揮積極的作用,產生良好的社會效益,另一方面,法制節目天然的故事性、懸念性、情節性等戲劇因子對關宗具有較大的吸引力,能夠帶來較高的收視率,從來帶來豐厚的經濟效益,所以,開辦法制節目,也就自然而然地成為電視機構的重要選擇。

  20年來,我國電視法制節目呈現日益繁榮的局面,法制節目成為繼“焦點”類節目、娛樂類節目後奉行電視熒屏的又一類節目,各電視臺相繼創辦了一批深受觀眾喜愛、具有廣泛影響的法制節目,如央視的《今日說法》、北京電視臺的《法制進行時》、山東電視臺的《評案說法》、重慶電視臺的《 拍案說法》等。據統計,全國目前開闢法制節目的電視臺***頻道***已接近200多家。

  在異軍突起,勢頭強勁的法制頻道熱的背後,以及通過選修《電視視野中的法制》課程後,對法制節目的進一步認識。筆者不禁有一些冷思考:如,國內法制頻道普遍面臨著節目來源不足、同質化嚴重、影視劇過多等一系列問題,從頻道建設的角度與國外相關的頻道如court tv等相比還有很大差距,為此,筆者借鑑國外成功的法制節目經驗,結合國內法制頻道的實際,對國內法制頻道的現狀、問題與發展進行分析。對促進國內法制頻道的良性發展提出以下幾點看法。當然,本文的觀點可能比較主觀,或者令讀者不那麼容易接受,因此,不足之處,望指點一二。

  “法制”帽下的影視劇頻道

  自制法制節目有兩大難度。一是成本高。二是難度大。相當多的司法單位和人員不原意向媒體提供資訊,對記者上門請求提供線索也不予理睬,法制節目資料蒐集與前期採訪所受到的限制較多;法律節目反映的往往又是有一定爭議的社會現象,費盡周折採製的節目常常是還沒播出九已經“胎死腹中”。因此,國內發自頻道出現法制節目嚴重不足,不得不以影視劇和其他節目來填充的現象,大多成為“法制”帽下的影視劇頻道。

  二、同質化、刻板化的法制節目

  節目型別多樣化是法制節目整體水平提高、法制頻道成熟的一個標誌。例如,Court TV幾乎囊括了所有的節目形態樣式,有現場直播、新聞、專題、談話、影視戲類聚、紀錄片、真人秀、教育和遊戲類,而國內的法制節目確實行使相近、內容相似,卻放多元化表現手法,缺少新意和創新,同質化現象嚴重。

  國內儘管法制節目宗多,但最常見的主要有兩種:一類是紀實性公安題材節目,如北京電視臺的《法制進行時》;一類是舉案說法節目,如央視《今日說法》。Cctv-12的《中國法治報道》、《大家看法》、《道德觀察》、《法律講堂》、《法治視界》、《今日說法》、《法治線上》、 《經濟與法》等世界各自辦法制欄目,幾乎都集中在這兩類上。

  紀實性公安題材節目以及市方式或模擬紀實方式敘述案情的來龍去脈,內蘊著懸念性強、故事性強、暴力血腥等特點,不少法制節目製作者為了加強視覺衝擊力,在複述案件時大量使用受害人的傷殘身體及親友悲痛欲絕表情的特寫鏡頭,熒屏上答案、要案、血腥、暴力場面不斷閃現,以此來吸引觀眾的眼球。

  舉案說法節目的典型樣式為演播室主持人串講+專家介入式評點+穿插案情介紹,這類節目適應了我國全面普法工作的需要,在案件的不斷推進中普及法律知識,承擔法律啟蒙的功能,對於推動社會主義法治和民主建設的程序,增強國民的法制意識起到了積極的作用。

  三、娛樂元素的缺位

  在以案說法類、紀實性公安題材類節目形式相對成熟、模式固定、而且模仿多的情況下,可以多做一些益智互動類、庭審直播類、真實體驗類的法制節目。同時,還可以開掘一些新的節目樣式,如利用一些娛樂節目的表現手法,秉承“寓教於樂”的思想。 電視法制節目畢竟不同於我們的司法行政機構所承擔的普法責任,它是用一種傳媒的形式,甚至是藝術的形式來表現法律。這種嘗試的一個最典型的例子是香港鳳凰衛視2003年開播的《文濤拍案》。這個節目是2003年鳳凰衝擊“播”中的重要節目,一直延續了鳳凰節目個性化的策略,主持人竇文濤以演說民間傳奇的風格,演播兩岸三地乃至國際上的大案、要案、舊案、新案、奇案、名案。整個節目的氛圍比較輕鬆,使觀眾彷彿置身於一個說書場,雖然這檔節目並沒有取得預期的效果,但這是在法制類節目模式化、刻板化背景下的一種大膽的嘗試與突圍。

  片面化、單一化的法律解讀

  法制頻道的功能遠遠不是各種案例的展示,而是通過各種形式,引導人們更多的關注社會與法的和諧統一,引發人們思考和解決深層次的法律問題。

  對事件的報道不能停留在就事論事層面,而要挖掘事件發生的社會環境和社會背景和犯罪嫌疑人犯罪的心理動因等多角度、多側面和更深層次的東西。也就是說要深入揭示法律事件的豐富內涵。一個具有價值的事件和案例進入記者的視野,雖然對它有了初步的瞭解,但這只是表象,要把它在節目中充分展現出來,需要層層深入的剖析,要把這些事件和政治、經濟、道德、文化、社會、歷史、現實聯絡起來,以冷靜的理性的思考,去尋找事件發生的癥結。過去,國內大多數法制節目往往重事實闡述而輕評論,對拍攝的事件作淺層次的描述,講述完案例後,用某法律條文去套具體的案例,進行簡單的分析。對發生的社會背景、犯罪嫌疑人的犯罪動機和心路歷程等深層次的東西挖掘不夠;媒體的功能只停留在傳播法律知識上,而對法律作為一個完整的體系和系統本身關注不夠,比如對某項法規出臺的背景、原因等解讀不夠;現在,法制節目的製作人員開始在大的社會環境中,探討法律與社會、法律與人等關係,使得法制節目在節目的深度上得到進一步提高。

  五、電視法制節目特有的人文色彩和人文價值的加強

  在製作電視法制節目時,首先要尊重採訪物件的各種權利,始終與之保持平等交流的狀態;其次要關注人,關注人物的內心世界和人物的命運,比如在採訪犯罪嫌疑人時關注其生長的家庭環境、犯罪的心路歷程和人生的各種遭遇。 央視《法治線上》的《互動地帶》板塊也體現了欄目的人文關懷,創造性地成立了以北京大學法學院研究生、中國政法大學研究生院研究生為成員的志願團,每天回覆大量的觀眾來信、來電和***;同時,欄目還不定期舉辦大型公益活動,為觀眾現場提供法律幫助。這種真誠互動擴大了欄目的影響力和知名度,使《法治線上》擁有了一大批穩定的觀眾群。

  綜上所述,國內的法制頻道要想擺脫“影視劇”頻道的陰影,擺脫同質化、刻板化的現狀,必須在提高自制節目的質量上下功夫,一方面要以人文關懷的態度詮釋和解毒法律,一方面要以豐富的節目樣式來放映和表現法律,同時,由於我國特殊國情和相對還不成熟的法制環境,還必須與法院、檢察院和公安部等相關司法部門建立良好的合作關係!

  我國的法制節目可以說是在摸爬滾打中逐漸發展起來的,由於我國的特殊國情和尚不成熟的法制環境使得我們的法制節目難免存在這樣或那樣的缺陷。法制節目的製作始終 以“緊扣中國法制進展脈搏、關注法制領域熱點、揭示人與法的複雜關係,體現人文關懷和法治精神”為宗旨 。我相信,電視法制節目還有很大的新空間等待我們去開拓!


暑假社群服務心得體會
體育教學技能大賽學習心得優秀範文
相關知識
法制節目道德觀察心得體會範文
道德教育心得體會範文
道德建設心得體會範文
關於職業道德學習心得體會範文五篇
教師職業道德學習心得體會範文
關於教師職業道德學習心得體會範文
道德實踐心得體會範文3篇
學習道德講堂心得體會範文3篇
加強道德建設心得體會範文
學生道德教育心得體會範文3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