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關寫生的隨筆

General 更新 2025年01月24日

  寫生最重要的就是取悅自己,讓自己置身風景中,舒服暢然。下面是小編精心為你整理,希望你喜歡。

  篇一

  採 風 隨 筆

  -----2009年8月9日“成巨杯”文學筆會有感

  作者/高巧玲

  清爽的天氣襯托出初秋的空曠,

  嬌羞的太陽隱藏了炎夏的強悍;

  活潑的雲朵飄逸出暇思的無際,

  乖巧的風兒拂去了心靈的煩憂;

  巍峨的山巒展示出歷史的幽遠,

  強勁的綠樹傾訴了生命的偉大;

  清澈的溪水流淌出旋律的優美,

  嫩綠的小草透露了毅力的頑強;

  熱情的彩旗舞動出氣氛的歡樂,

  久遠的龍勝孕育了成巨的純清;

  採風的人兒放飛出思緒的萬千,

  滄桑的老者講述了故事的神奇;

  高空、陽光、白雲、微風、深山、綠樹、細水、嫩草、風俗、人文……渾然一體,相互輝映,生生不息,源源不斷,共同演繹了人間的傳奇和民間的神話;共同見證了成巨的輝煌和龍勝的騰飛;共同振憾了筆者的情懷和文人的心絃。

  採風一行真是令人思緒萬千!感慨萬分!收穫頗多!受益非淺!

  篇二

  難忘小黃行

  小黃位於貴州省黔東南地區,是侗族大歌之鄉,周圍是層層連綿不斷的山脈護著,時常雲霧漫漫,侗歌響起,歌聲在山間迴盪,行成一片神祕的歌海。

  來到小黃之前,我曾用“可愛”、“神祕”兩詞來形容她,深怕有所不妥。有人可能會問,你還沒到過小黃,為何如此相容她呢?其實我的理由很簡單,“可愛”出於小黃的名稱,“小黃”叫得是如此的親切,猶如未長大的孩子,天真、單純,這樣足以稱她一聲“可愛的小黃”。“神祕”則是侗族大歌傳聞給我的印象。聽說小黃無論男女老少,人人都能歌善舞,還能自編自唱。逢年過節,迎接來客,青年男女談情說愛都會響起悅耳的侗族大歌。而我這個本身來自少數民族地區的,家鄉卻沒有小黃這樣濃郁的民族文化,聽到小黃各種神奇的傳說我似乎成了局外人,因而小黃在我心中變得極為神祕。

  汽車在雲霧瀰漫的山間艱難的長途跋涉著,已是晚上七點,還沒見小黃的蹤影。透過車窗什麼也看不清,只能隱隱約約地看到微弱的車燈在前面晃動。汽車奔波了一天,喘氣越來越大聲,車裡的人也累得“呼呼”大睡。我不習慣在車上睡覺,一直陪著司機注視路的前方。我不知到司機是什麼心情,而我心緒複雜,有時緊張,有時激動,有時平靜。隨著車子向前開進,越覺得小黃深不可測,離我越來越遠。汽車轉了一個大轉彎,奮力地把最後一層霧簾衝破。瞬間,眼前出現一絲絲星點,我猛然湊近車窗仔細看那若隱若現的星光,她們浮在一片黑暗的夜空,隨風飄動,自由自在。我心裡暗自想:她們是不是小黃啊?正當此時,不知從何方響起一聲驚叫:“小黃——小黃!”聲音驚醒了車上的每個人,被驚醒的人揉著他們那一時來不急睜開的眼睛向車窗靠近。有人問:“在哪啊,我怎麼沒看見?”司機輕聲答:“就在前面有燈的地方,還有幾分鐘我們就到了”。車裡便是一片歡鬧。我久違的小黃,我終於來到了。你是什麼模樣呢?對我的形容你還滿意吧?這是我對小黃說的第N次話。

  遠處的星光越來越大,越來越明顯,“嘩嘩”的流水聲也在我耳邊響起。順著水流聲的地方望去,隱約看到一座類似房子的東西,橫跨在河中央,我確定這是風雨橋。我們終於進小黃的寨們,而小黃好像已經睡了。汽車緩慢的穿過風雨橋,我們進入小黃的街道,街道沒有路燈,也沒有什麼人,一切是那麼的安靜,除了車聲,還能聽到被我們甩在後面的流水聲和越來越響的,彷彿擊鼓的聲音。汽車來到一個大鼓樓下停了,我們下了車,藉助一些微弱的燈光才看到一排排整齊木樓,和在屋簷下閒聊的侗家老人們,由於天太黑我無法分辨他們的模樣和身上穿的衣服,而“咚咚”的聲音卻特別鳴耳。班幹在司機的幫助下,迅速安排好我們的住處,隨之也安排了吃飯的地方。簡單的吃過飯,和老師還有其他幾個同學在沒有路燈的街道上散步。這時似乎到處都響起神祕的“咚咚”聲。我對這熟悉而又陌生的聲音感到費解,這聲音這麼響而街道如此的安靜,難道寨裡在舉行什麼重大活動嗎?人們都去參加活動去了嗎?久思不得其解,我開口問了老師。老師這次帶我們出來專業寫生,他希望我們能自己去調查,弄懂在寫生中遇到的疑問,所以平時我不太喜歡輕易問老師,索取現成答案。但這次我被“咚咚”聲迷惑了。老師回答說,“咚咚”是侗族中的又一活化石,具體的要我自己去問當地侗族同胞。我們聊著走著,不知不覺找到了“咚咚”聲的發源處,原來是木錘子打石板的聲音,似乎沒有什麼希奇,其實不然,木錘打的主要不是石頭,而是一快黑得發亮的棉布。從打錘子者口中,得知她們錘的是用來做衣服的布料,侗家的衣物大多是自己做的,在打布前還有織布、染布、漂洗、塗上牛皮油等工序。棉布經過千錘百煉之後,光滑發亮,能防雨。這樣加工布的,我還是第一次看到,真是奇特。

  也許是沒住貫木樓吧,自從進入苗寨後,晚上都沒能熟睡。今晚也是久久不能入睡,閉上眼,靜靜聽小黃的夜。不知何時,外面又下起了雨,夜裡的雨聲很大很大,我的心情又不安起來。夜過天就要亮了,快要看小黃的廬山真面目了,我還沒準備好與小黃見面。

  迷迷糊糊中被鬧鐘喚醒。把我的組員叫醒後,天亮了,看到了小黃寨外遠處的山。綠綠的,夜裡把自己洗得乾乾淨淨,清新可愛,似乎這一切是為我的到來而準備。準備好畫具,我帶著組員走進了一條小巷,因為下雨,巷裡泥土香氣未盡。我們走到了一座風雨橋,橋上有很多老人在聊天,我們悄悄的上了橋,不願打攪安詳的老人。我們對他們微微一笑,就拿起畫筆畫他們。老人對我們的舉動有些驚訝,有的老人湊近我們,想知道個究竟。得知我們是在為他們畫畫,就回到遠處,繼續談天,故意保持固有的姿勢良久不動。橋頭有個釀酒處,一老農在整火釀酒。在書上早就得知侗家酒萬里漂香,今天能到釀酒處品嚐侗家酒真是心花怒放。我不是喝酒之人,但我能感到侗家酒是醇酒好酒,剛烈而渾厚,能把一天的疲倦洗盡,第一時間充上新的活力。路過的小女孩們被我們的相機吸引,跑到橋上好奇地看我們。我們給她們拍了相片,並請她們給我們唱歌,她們毫不猶豫熱情大方的唱起侗家歌,雖然我們這些外來人,聽不懂她們在唱什麼,但優美的歌聲把我們帶入了美麗小黃人的世界。清純、輕盈的歌聲,穿過每條通向每座木樓的小路,樓上的小窗一美麗的侗家姑娘在看著我們,欣賞小女孩的歌聲,屋簷的雨點也有節奏的滴著,河裡的鴨子更是得意,在雨中追逐打鬧。這一切的一切彷彿是一首浪漫的田園詩,一幅意境深遠的國畫。

  畫家常說,畫畫要造自己理想之境,讓心在其中得到淨化,得到自由,得到解放。而畫家造的佳境是虛的,侗家造的境是實的,他們祖祖輩輩生活在這裡,享受自己以聰明智慧造來的佳境,享受著大自然的恩賜。相比之下畫家在侗家人面前是可憐的。

  剛剛和小黃見面,她就給我這麼貴重的禮物,感到受寵若驚。我不敢去猜測小黃下一步,將會給我什麼樣的驚喜。

  也許是小黃故意安排,我組員的一名女生和小黃歌隊裡的一名侗家姑娘認識。姑娘叫我們跟他們“上坡”***這裡人上地幹活稱“上坡”***。他們出工比較晚,不像城裡上班族那樣急匆匆。我們走了一段很長的山路,來到了姑娘家的田。田在山腰間,站在田頭,可以看到河邊的形狀優美,層層疊疊的梯田。田間是彎彎曲曲的小路,路上老農牽著黑牛在吃路邊草,悠閒自得。田裡有人在打穀,打穀聲也是“咚咚”的響,但它比錘布聲渾厚,在山間不停的迴盪,它是屬於小黃,屬於大自然的,是侗家的又一大歌。姑娘家的田有乾的也有還灌著水的,她介紹有水的田養有魚,這樣的田種的是糯米禾平時不殺農藥。我問她為何到山半腰來養魚,她說這裡養魚主要是方便坡上午飯取菜。小黃人“上坡”一般只帶飯不帶菜,午飯就烤魚和野菜送飯。閒聊了一會,姑娘們到田裡割禾了,我們在田間畫畫。我面對這麼美麗神奇的景色不知何從下手。把紙攤在田裡,人也站在田裡,但心以被擦身而過的清風帶走,遨遊在小黃神奇的山間、林裡、梯田中。我看到了,這裡正是我要尋找的世外桃園,沒有塵世的煩惱,沒有殘酷的你爭我搶,一切是那麼安寧、祥和。小黃人過著自給自足、自由自在的生活,幹活累了喝杯酒消除疲倦,有憂愁唱唱歌靜心。“上坡”歇息時與花草樹木蟲鳥對歌,歌聲在飄過層層山,飄到大自然的每一處,飄到我的心裡。我愛小黃,愛這樣的生活,因為我家鄉的生活本該是如此的。

  此次來小黃寫生,得到了熱情的款待,她給了我太多太多的驚喜。讓我知道世上擁有世外桃園,而這個世外桃園是人打造,使我堅信生活是美好的,通過努力打造我也有個世外桃園。不難想像今天侗家人的祖先為了打造小黃,經歷了多少磨難,流出多少汗水和心血,事事都來之不易。想想我的人生旅途何嘗又不是這樣,而下面的路還更長,經歷的也將更多,我是否能和小黃人那樣自如的走下去呢?不知道,但我已經找到了,和我相隨的夥伴——小黃。有她的幫助我知道自己該要什麼,我畫面的東西不會在受到塵世間繁雜的事物影響。我是農民的兒子,山裡的娃,我畫的是我的故鄉。

  小黃寫生作品

  篇三

  平生很少去到南方,灰瓦白牆、小橋流水的景象只是時常浮現在夢裡,而這個春天,是夢想成真的時候。

  為豐富學習生活,開拓創作思路, 2013年4月15號至4月28號,我們研究生和本科生同學跟隨於新生老師一起開赴江西瑤裡寫生,這裡的自然風光和風土民情給我們留下了許多美好的記憶,記錄這份記憶的,不僅是眼睛和手中的相機,還有采風兩星期以來積累下來的十幾張水墨風景畫,作為對本次南方寫生的紀念、回顧和展示。

  在瑤裡這個風景如畫的小鎮,師生一行人度過了愉快而充實的十多天。雖然這個季節瑤裡的天十有八九在陰天下雨,但沒對寫生產生過多影響,在老師的帶動下,撐傘作畫是家常便飯,晚間在宿舍整理白天的畫也習以為常。手頭慢慢熟練了起來,畫面上自然會多出幾分熟練,心頭上也會產生許多關於瑤裡、關於寫生和繪畫的些許思緒。

  瑤裡,古稱“窯裡”,是其西南方50公里處景德鎮陶瓷的發祥地,自古以來素有“瓷之源,茶之鄉,林之海”的美譽,是國家歷史文化名鎮之一。早有耳聞景德鎮的瓷器,而景德鎮瓷器的淵源就是眼前這個古樸的小鎮,可見瑤裡對於景德鎮陶瓷的影響之大。

  小鎮坐落在群山環繞的平坦地帶,瑤河從中間穿流而過。瑤裡的房屋已在這雨霧中沐浴了幾百年,開始時的灰瓦白牆被染成了統一的鐵青色,加之原先磚石的紅色或青色,層層顏色相互疊壓、交織、浸透,這些顏色在歲月的揉搓下更是顯得繽紛而協調,渾厚且豐富。

  灰瓦白牆的徽派建築在常年累月的雨水的蒸潤下皴了斑駁,染了菌斑,點了青苔,勾了裂縫,透露著歷史的厚重。雨水流下屋簷,聚成小溪,悄悄地流淌在青石板的縫隙裡;雨珠隨著遊人的腳步濺起又落下,落下又濺起,迷離了雨中的小巷,飄渺了人們的眼簾,朦朧了人與自然的界限!

  南方的山佈滿了由不同層次的綠交織起來的植被,厚實而凝重!厚重,應該是這片群山的本色!層巒疊嶂的綠,擁抱著並不高峻卻頗為小巧的座座綿延起伏的小山,瀰漫著一股南方山嶺特有的魅力!舉世聞名的製作瓷器所用的重要原料高嶺土,就埋藏在這一片片可愛的小山包之中。如今,高嶺土已被列為稀有之物禁止開採了。

  山中的樹密密麻麻,深不見底,把土壤和岩石包裹得嚴嚴實實,對於初來乍到的遊客來說,只可遠觀而不可探遊焉!樹的姿態千變萬化,不同的形狀堆疊在一起,竹子挺直的腰桿和長青樹以及落葉樹稠密的點狀葉片交相輝映,剛柔相濟,流露出一抹特別的美!雨中的樹林更多了一份潤澤和神祕,水分充盈了植被的根莖葉,從土壤巖縫裡溢位汩汩清泉,匯到溪水中,融到山林裡,聚到瑤河口……

  一方水土養一方人。正如古語所言,瑤裡的美山美水賦予了生活在這片土地上的居民以淳樸的天性。因為年輕人大都到景德鎮去打工了,好幾個月才回家一次,所以現居瑤裡的百姓多為婦女和中老年人。小鎮上的小學校與外面的街道僅一堵矮牆之隔,朗朗的讀書聲不時迴響在古色古香的校園裡,為古老的建築增添了一股鮮活的氣息。

  民居中最高大的建築當屬程式祠堂,這裡曾是光宗耀祖的聖地,如今已經物是人非。祠堂中央總開天井,天井是天與地的通道,天地陰陽交合而生萬物,交合而至子孫繁衍。雨水是天地相合的使者,水又能生財,上天甘露降臨,四水歸堂,唯己獨享。只是屋內因為雨水的環繞而異常潮溼,令到此一遊的北方人頗感不適,不過入鄉隨俗十幾天,還是可以挺過去的。

  景點之一獅崗勝覽外形呈歐洲風格,裡面是中式木結構建築,乃小鎮的獨特建築。裡面的木雕十分精彩,而且無處不雕,雕得佈局得當、錯落有致、精美致極!

  景點周圍便是碧綠的菜園,田園裡南方特有的紅色土壤滋養著一片片禾苗,土地和莊稼散發出的清新氣息過濾著心肺的雜塵,令人心曠神怡。置身在這片田園中,才會真正領會到陶淵明“採菊東籬下,悠然見南山”的境界!此情此景,非久居都市之人所能常享也!當倍加珍惜生活在這片田園中的每一刻!多出幾件得意之作,以記錄下這份世外桃源般的心緒!

  水是生命之源。瑤裡的水源遠流長,目睹了瑤河邊制瓷的裊裊炊煙,目睹了歷史的起伏輾轉,目睹了無數的悲歡離合。如今,古水車大多已經不再轉動,凝固成了一尊雕塑,靜靜矗立在瑤河邊上,繼續見證著滄海桑田。天氣晴朗的時候,總見河邊桅杆上掛滿了五彩繽紛的衣物,與青綠的山色、灰白的房屋和清澈的河水交相輝映,饒有情致!木橋邊上多有大課的樟樹在那裡張開雙臂或迎接或歡送著遊客,木橋很窄,兩人相對而過需要背對背才可,想必這是木橋相遇終成眷屬的絕佳道具。

  輾轉留戀在山中古鎮的這些日子,無論晴雨每個白天都會出去的。要麼對景寫生要麼走街串巷,過得十分充實。

  畫畫的空隙裡,大家時常走在山林中鋪滿落葉的幽靜小路上,樹木濃蔭中日光花影跳躍在路面和衣上,迷幻朦朧,若隱若現,把我們融合在一片密林光影之中,腦海中浮現出古人歸隱山林觀景悟道的世外桃源般的生活……

  筆上眼睛,敞開心靈,一個久遠而美麗的夢,正向我們走來……

 

  看過的人還:

1.安徽西遞隨筆3篇

2.安徽巨集村採風隨筆3篇

3.百花園讀書筆記3篇

4.關於梅花的名家散文

5.真率自然的畫筆人生閱讀題答案

春季駕車知識
董橋經典散文
相關知識
有關寫生的隨筆
有關人生的隨筆
有關人生的隨筆散文
有關一生的隨筆散文欣賞
有關一生的隨筆散文欣賞
有關長大的隨筆寫作
有關虛榮的隨筆寫作
有關理財的隨筆寫作
有關努力的隨筆
有關年初的隨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