父親的春天閱讀答案

General 更新 2024年12月19日

  《父親的春天》這篇文章風格質樸,農民生存狀態的摹寫、方言的運用、民諺的引用,讓讀者感受到了濃烈的鄉村氣息,下面是小編為你們準備的《父親的春天》周同賓的文章閱讀以及相關的閱讀答案,希望能幫助你們。

  《父親的春天》周同賓 原文閱讀

  春天到了,本來要寫篇歌頌陽春三月的文章,不期想起了父親。印象中,父親從沒有說過春天的好話。他稱那天氣轉暖萬物萌動的季節是荒春。還有一個形象的比喻:“春脖子長”,意思是從開春到麥熟,時間太久,難過難捱。長長的春脖子總被飢餓扼住。

  父親的春天是愁苦的春天。

  最早的記憶是1954年。我在三十里外上中學,麥梢未黃時,星期六回家拿米麵。家裡的糧食只剩幾升高粱,一瓦盆穀子,兩瓢玉米,一筐紅薯乾兒。我揹走了高粱面、小米、玉米糝兒,留給父母和奶奶的已經很少。記得,送我上路時,父親長嘆一口氣,說道:“春脖子長啊!”說罷朝大門外看一眼。大門外楝花紫、椿花黃、洋槐花綴成嘟嚕兒,白生生的。父親從不賞花,他只知道洋槐花蒸熟可以充飢。他向遠方看的是地裡的莊稼,再有一個月小麥才能成熟啊。其實,我家本來有糧食,高粱篾編的熒子圍成的糧食囤兩三個,每個都半人高。是“統購統銷”強逼父親賣了。不賣不行,風雪天,勒令父親站村公所的院裡,不答應賣就不準進屋,更不準回家。那個春天特別漫長。

  1959年的暮春,高中畢業前,我回家看望父母和奶奶。家已不像家,只有四堵牆,沒有桌椅,沒有床,連個小板凳也不見。院牆已倒塌,滿地纖弱的野草。從大食堂打飯,每人就一個用乾紅薯和紅薯麵糰成的刺蝟一樣的拳頭大的菜糰子,當然吃不飽。我跟父親去村外刨茅根,父親刨,刨出泥垡子用鐵耙耥耥;我撿拾,抖掉泥土。刨茅根時,我看見溝岸邊,墳園裡,空地上,紫花地丁、蒲公英都開了花,顏色鮮豔。野花不管人世辛酸,照舊展現美麗。父親就像沒看見,只說,薺薺菜、馬齒莧一開花就老了,不能吃了。父親壓根兒就沒看過風景。他眼裡,窮鄉僻壤沒有風景,草木只有能吃與不能吃的分別,毫無欣賞價值。桃紅柳綠,鶯歌燕舞,在父親眼裡毫無意義。他看得最多的是莊稼。就在刨茅根的時候,父親一再看麥田。麥棵矮而瘦,穗兒小而輕,眼見得打不出多少糧食。但麥收後食堂裡的糊糊兒畢竟可以稠點。就在回村的路上,父親看著依然泛青的麥田,又一次嘆道:“春脖子長啊!”在父親的嘆息裡,我讀過的多少讚美春天的詩文都顯得虛假。那是作家酒足飯飽後的產物。

  1960年春天,是個饑饉的春天,餓死人的春天。我奶奶就是在那個春天開始後不久去世的。那是個更長的春天。我在外地上學,不知道父母怎麼熬過那個度日如年的春天。想父親怕是連感嘆“春脖子長”的氣力也沒有了。

  1981年,穀雨節過後,我騎自行車回鄉送糧——兒子滿週歲,就交爺爺奶奶照看。小傢伙吃商品糧,我每月都把屬於他的十斤白麵四斤玉米糝兒,再加上我們省下的米麵,送回老家。走進泥牆小院,見父親正湊著一隻草筐把紅薯幹掰碎,碎成玉米粒兒大。這樣做,為了摻進少部分黃豆磨面,磨成面可以擀麵條。兒子正坐在爺爺的身邊,用帶葉的柳條編碗口大的圈,編成後要當帽戴。忽聽布穀叫,“咕咕咕咕,咕咕咕咕”。兒子問:“爺爺,這鳥說的啥?”父親當即回答:“它說,‘荒春難過,荒春難過’。”在父親的解讀裡,鳥的啼喚也是在抱怨春天的漫長難熬。在父親看來,鳥語花香毫無美感,只和荒春與飢餓有必然聯絡。過一會兒,聽見青蛙叫,“咯咯哇哇,咯咯哇哇”。兒子問:“爺爺,蛤蟆叫的啥?”父親說:“蛤蟆打哇哇,四十五天吃疙瘩。”意思是,青蛙一叫,再有一個半月,就能吃到麵疙瘩了——用白麵和成稠糊,攪進滾水鍋裡煮成飯叫麵疙瘩,那是難得一吃的好飯。蛙鳴陣陣,在父親耳朵裡絕無詩意,只不過預示著再熬過好長好長的四十五天,才能等到小麥登場。

  就在正要“分田單幹”的那年早春,父親去世。

  父親沒有趕上不愁吃飯的春天。

  這些年來,都說春天太短,彷彿一脫下冬裝就穿上了夏衣。父親在世時卻嫌春天太長。那時的春天可也真長。

  父親去世已經二十五個春秋。除一座日漸變矮的墳,別無留存。他那一代農民,也大都不在人世,如一茬莊稼收穫後,很快就不見蹤影。

  清明節前,還鄉給父親掃墓。四野春色似錦,大片的麥田一碧無際,零碎的油菜地點綴斑斕的金黃。溝沿路邊,野草青鮮,野花點點到處眨巴機靈的眼。父親的墳上長滿苦苦菜,開慘淡的小白花。

  ***選自《鄉關回望——中原農耕筆記》,有刪節***

  《父親的春天》閱讀習題

  ***1***下列對文章的賞析,不正確的兩項是*** ****** ***

  A.本文風格質樸,農民生存狀態的摹寫、方言的運用、民諺的引用,讓讀者感受到了濃烈的鄉村氣息,這是一篇優秀的懷人之作,也是一篇優秀的鄉土文學散文。

  B.文中的父親“從不賞花”“壓根兒沒看過風景”“耳朵裡絕無詩意”,就猶如賈府的焦大不會愛上林妹妹一樣,這是因為父親的生存狀態決定了他的審美趣味。

  C.由於父親對春天有著與眾不同的感受,作者對文學的價值心存懷疑,認為關於春天的詩文都是矯情虛假的,都是作家酒足飯飽的產物。

  D.作者將父親的命運置於廣闊的社會背景中去敘寫,雖然豐富了文章的內涵,思想顯得更加厚重,不過,這與散文“形散而神不散”的創作原則是相悖的。

  E.文章既是為父親而寫的輓歌,也是一曲對故土的戀歌,雖然文中流露出很濃的感傷氣息,但是作者從容敘寫的文字中仍然飽含著對故鄉真摯的愛。

  ***2***作者在文中為什麼要重點敘寫爺爺與小孫子的對話?試作簡要分析。

  ***3***你認為作者以“父親的墳上長滿苦苦菜,開慘淡的小白花”結尾,其寫作意圖是什麼?

  ***4***文中作者說:“父親壓根兒就沒看過風景。他眼裡,窮鄉僻壤沒有風景,草木只有能吃與不能吃的分別,毫無欣賞價值。”你認同一個人的審美趣味是由物質生存狀態所決定這個觀點嗎?對此,你有什麼看法,請援例加以佐證。

  《父親的春天》閱讀答案

  ***1***C、D[解析]C項寫父親對春天有著與眾不同的感受,突出父親一生的平凡與悲苦,而“作者對文學的價值心存懷疑,認為關於春天的詩文都是矯情虛假的,都是作家酒足飯飽的產物”,文中無所涉及。D項文章以“春脖子長”為線索,主旨明確。“這與散文‘形散而神不散’的創作原則是相悖的”是錯誤的。

  ***2***突出父親含辛茹苦的一生,將文人詩意地棲居的熱望與父親為溫飽而生活的現實構成對比,也為後面敘寫父親沒有趕上今天的好日子構成對比,感傷中寄寓了作者對父親深深的懷念之情。

  ***3***“苦苦菜”與“小白花”均具有濃郁的象徵色彩,象徵著父親一生的平凡與悲苦。與篇尾故鄉“四野春色似錦”形成對比,為父親生不逢時不能過上半日幸福生活而感慨。借景抒情,含蓄蘊藉。照應了題目“父親的春天”,使文章結構也顯得十分完整。

  ***4***示例1:認同。對於一個處於飢寒交迫之中的人來說,一件棉衣和一頓晚餐才是“雪中送炭”,自然風景的美即使能給他們帶來精神愉悅,也決不能替代最基本的生存需求。你看,在安徒生筆下的賣火柴的女孩心中,只有麵包才是最美的;在遠古的農耕狩獵時代,只有“羊大”才是“美”。

  示例2:不認同。一個人的審美趣味並不完全由生存狀態所決定。***反向立意一定要從“並不完全”的角度來立論***比如一個人的文化背景也能影響其審美趣味。杜甫窮困潦倒,仍能寫出“兩個黃鸝鳴翠柳,一行白鷺上青天。窗含西嶺千秋雪,門泊東吳萬里船”這樣對大自然的美景十分欣賞的佳句。

旅遊三香現代文閱讀答案
風景樹朱道能閱讀答案
相關知識
父親的春天閱讀答案
我的母親是春天閱讀答案
我的母親是春天閱讀答案
民工父親的幸福閱讀答案
阿寵的春天閱讀答案
塞外的春天閱讀答案
父親的畫面閱讀答案
父親的大學閱讀答案米立
掛在冬霧下的春天閱讀答案
父親的新年閱讀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