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德經第四章原文及翻譯

General 更新 2024年11月07日

  《道德經》這部神奇寶典被譽為萬經之王,是中國歷史上最偉大的名著之一,對中國哲學、科學、政治、宗教等產生了深刻影響。小編為大家整理了《道德經·第四章》的原文及翻譯,希望大家喜歡。

  《道德經·第四章》

  作者:李耳

  道衝,而用之或不盈。淵兮,似萬物之宗。挫其銳,解其紛,和其光,同其塵。湛兮,似或存。吾不知誰之子,象帝之先。

  《道德經·第四章》翻譯:

  大“道”空虛開形,但它的作用又是無窮無盡。深遠啊!它好象萬物的祖宗。消磨它的鋒銳,消除它的紛擾,調和它的光輝,混同於塵垢。隱沒不見啊,又好象實際存在。我不知道它是誰的後代,似乎是天帝的祖先。

  《道德經·第四章》註釋:

  ①衝:通盅***chong***,器物虛空,比喻空虛。

  ②有弗盈:有,通又。盈:滿,引申為盡。

  ③淵:深遠。呵***a***:語助詞,表示停頓。

  ④宗:祖宗,祖先。

  ⑤銼其兌:銼***cuo***:消磨,折去。兌***rui***:通銳,銳利、鋒利。銼其銳:消磨掉它的銳氣。

  ⑥解其紛:消解掉它的糾紛。

  ⑦和其光:調和隱蔽它的光芒。

  ⑧同其塵:把自己混同於塵俗。以上四個“其”字,都是說的道本身的屬性。

  ⑨湛***zhan***:沉沒,引申為隱約的意思。段玉裁在《說文解字注》中說,古書中“浮沉”的“沉”多寫作“湛”。“湛”、“沉”古代讀音相同。這裡用來形容“道”隱沒於冥暗之中,不見形跡。

  ⑩似或存:似乎存在。連同上文“湛呵”,形容“道”若無若存。參見第十四章“無狀之狀,無物之象,是謂惚恍”等句,理解其意。

  ⑾象:似。

  《道德經·第四章》解讀:

  把“道”喻為一隻肚內空虛的容器,是對其神祕性、不可觸控性和無限作用的最直觀和最形象的譬喻。哲理的揭示,只有紮根於形象,才會使蘊含的豐富性、概括性、抽象性和外延性得到能動和富於想象力的發揮,老子對道的這種不拘常規的描述方式,給予後來道家人物自由放蕩的思想和行為以先導和啟迪意義。

  最引人深思的例子,是對莊子作品中深邃的哲理髮揮和藝術形象想象力的極度誇張的影響。《莊子·德充符》寫了好幾個奇醜無比的得道之士,如斷腳的叔山無趾,生著瘤子的甕大癭,彎腰駝背又沒有嘴脣的支離無胯,等等。可這樣的人,偏偏國君看其順眼,男人們樂於相處,女人們甚至爭著相嫁。究其緣由,就因為這些人悟道天然,形顯而德美,內在的道德美勝過了外在的形體醜。《莊子》一書中,像這樣用放蕩的思維和古怪的事例來闡說道理的篇章,可謂比比皆是。他說厲鬼與西施“道通為一”,說中央之帝渾地被人為鑿出“七竅“而丟了命,諸如此類,都體現出這種特徵。

  這種超常規的思維方式,對於後來魏晉時期玄學的自由發揮,也有其直接的承襲關係。玄學在殘酷的政治高壓下,以真對世俗禮教的束縛,主張人性的解放、服膺於自然為其宗旨。號稱付林七賢的劉伶,佯狂縱酒,放蕩形骸。一次,他飲酒大醉,脫衣裸形在屋裡。有人因此而嘲笑他,劉伶卻回答說:“我把天地當作房屋,房屋當作衣褲,你又為什麼走到我的褲子中來呢?”這種看似怪誕的言行,卻真實反映了清談人物對人與自然關係、以及對道的特性的理解。老子說:“人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道家思想主張人與自然關係的諧合,追求個人的生活方式、思想、道德和行為準則與道 、自然、天地相契合的最高境界。劉伶的這種驚世駭俗的言行,正是對世俗和禮教的唾棄,正是把自己的精神、肉體融合到自然廣大深厚懷抱裡的一種實踐。

  “越名教而任自然”,這是魏晉名士的名言。對現實禮教的鄙棄,對自然天性的追求,使得思想放蕩、性格不羈的他們,在世俗的眼中總是顯得那麼奇異怪誕、格格不入。那個臨刑前還要彈奏一曲《廣陵散》的嵇康,就是一個敢於懷疑和批判的思想放蕩者。他竟然對一向被視為“凶逆”的管叔、蔡叔給予新評價,認為其“未為不賢”,只是“不達聖權”而已;不僅如此,他還無法無天的‘非湯武而薄周孔。’諸如此類,他都表現出一種獨立不羈的人格精神,千載而後,仍讓人不能不感嘆敬佩。

道德經第六章原文及翻譯
道德經第三章原文及翻譯
相關知識
道德經第四章原文及翻譯
道德經第十章原文及翻譯
道德經第九章原文及翻譯
道德經第八章原文及翻譯
道德經第七章原文及翻譯
道德經第六章原文及翻譯
道德經第三章原文及翻譯
道德經第二章原文及翻譯
道德經第三十四章原文及翻譯
道德經第二十四章原文及翻譯

Have any Question?

Let us answer i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