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國城市濱水綠地生態規劃設計的內容與方法

General 更新 2024年12月22日

通過對濱河綠地在城市中的作用與目前城市濱河綠地建設所面臨的問題的分析,提出城市濱河綠地規劃設計的基本原則,並對濱水綠地空間各景觀組成要素的處理提出具體的方法。
  城市濱河綠地是城市開發中的重要資源,在提高城市環境質量、豐富地域風貌等方面具有極為重要的價值。由於處於水陸的邊際,濱河地區的景觀資訊量最為豐富,往往是一個城市景色最優美的地區,是形成城市景觀特色最重要的地段。同時,濱河綠地以其優越的親水性和舒適性滿足著現代人的生活、娛樂、休閒等需要,這是城市其它環境所無法比擬的特性。城市建設,規劃先行。而對城市濱水綠地的規劃設計,不能僅僅停留在傳統的設計模式上,應該從更深、更廣的層面去理解和把握,特別是要從景觀生態的角度、從人與自然共生的角度去剖析,將濱河綠地的建設納入城市生態系統保護規劃中去,挖掘城市濱河地區大的生態功能和遊憩功能。本文分析了傳統濱水綠地建設過程中存在的不足,提出應在傳統規劃設計方法的基礎上,引入生態規劃設計的方法,滿足新時期濱水綠地建設的要求,並從濱水綠地的生態規劃設計原則、濱水綠地空間各景觀組成要素處理的具體設計方法入手,對濱水綠地生態規劃設計的理論框架進行研究,以期為今後城市濱河綠地的規劃設計、建設起到一定的參考與借鑑作用。

1 傳統的城市濱水綠地建設過程中存在的問題
  
  由於認識上的侷限性和政府管理部門間的脫節,在目前多數城市的濱河地區改造中,不同部門間的側重各有不同,如水利部門僅強調水系的防洪、水運、灌溉等功能,將水系作為工程實體而非城市公共空間來看待,較少考慮人的心理和生理需求。在工程措施上對城市水系多采用裁彎取直、石砌護坡、高築岸堤等,此舉確實能滿足使用功能上的需要,但作為城市公共空間重要組成部分的河流、湖泊等,這樣的處理卻忽略了許多緩慢或不易察覺的負面影響,將會給城市的發展帶來一系列無法彌補的損失。

  主要表現在:
  1封閉的硬質人工駁岸改變了自然形成的江河岸線的自然特徵和重要生態功能。如揚州古運河,原來河道兩岸採用漿砌毛石駁岸和花崗岩欄杆圍合,使古運河水道變成僅有簡單功利價值的防洪、運輸通道。這種簡單生硬的處理限制了貫穿的水系在城市空間中所應有的生態保護和環境淨化的作用,對於形成豐富而多樣的城市濱河景觀生態系統造成嚴重的缺陷。
  2垂直陡峭的人工砌體、駁岸,使濱河區空間成為冷冰冰缺乏生活情趣的冷漠空間,把人與水分隔開來,使之可望而不可及。例如黃浦江上海外灘段由於防洪等功能要求,河道兩岸3~7m高的駁岸砌體恰似兩面高牆生硬而呆板,使河道景觀缺乏靈性與變化,而後期改造的浦東陸家嘴一帶濱水綠地空間就打破原有的岸線,設定市民臨水活動空間,既豐富了濱水景觀,又滿足了市民近水、親水的要求。
  3河道水質汙染嚴重,缺乏科學有效的治理手段。很多城市由於工業和生活汙水缺乏嚴格管理,直接排入城市內部河道,使本來清澈的河水變成“黑水河”、臭水溝,這樣的河道不加治理,不僅不能改善城市環境,反而會變成新的汙染源。目前我國利用濱水植物治理水質汙染的技術已經得很大發展。四川成都活水公園就是一個成功的範例,它利用府河、南河河道改造出大面積濱水淺灘,栽植大量水生、沼生植物,通過植物吸收、過濾和降解水中汙染物。這種利用濱水溼地植物淨化水質的方法相對於普通的汙水處理廠具有成本低、效果長、多效兼顧等特點。這種思路對於城市濱水綠地的改造值得借鑑。
  4規劃設計與地方文化脫節,景觀缺乏個性。很多城市濱水空間的設計,設計者缺乏對城市歷史、文化底蘊的充分挖掘和對基礎現狀的充分分析,照搬一般的設計模式,這樣建設出來的濱水景觀必定“千城一面”,缺乏特色和生命力。
  對於城市濱水區域景觀的改造,若要徹底改變其功能和景觀上的不足,完善城市濱河景觀的生態體系建設,政府決策者首先必須解決以下幾個問題:
  其一,協調政府管理部門間的工作,組織水利部門、水運交通部門、園林部門、城市規劃部門、環境保護部門等進行綜合環境評價,做到多目標兼顧。
  其二,綜合治理水道的水質汙染問題。濱河區的開敞性、可接近性都是建立在水質條件良好的基礎上的,如果面對汙染嚴重、散發著臭氣的河水,再好的親水空間,恐怕也沒有人願意靠近。
  總之,新時期城市濱河綠地環境的改造,必須以新的觀念重新審視城市中這份寶貴的資源,從整個城市的景觀系統出發來進行濱水區的景觀建設,把市民的活動引向水邊。要做到這一點,首先應從規劃設計入手,遵循科學的規劃原則和合理的設計手段,運用生態規劃設計的理念對城市濱水綠地進行規劃設計,使城市的濱水綠地空間真正成為城市景觀的一個有機組成部分。

2 生態規劃設計的實質

2.1 生態規劃設計概念
  生態規劃設計在園林景觀設計領域尚處於起步階段,對其概念的闡釋也是各有不同。概括起來,一般包含以下一個或兩個方面:1應用生態學原理來指導規劃設計;2使規劃設計的結果在最大限度保護環境的同時又必須滿足人類景觀和功能需求。
  目前,園林景觀的“生態規劃設計”尚沒有一個更清晰的概念、完整的理論基礎以及明確的原則與標準,需要通過進一步的研究探討和不斷的實踐來充實完善。
2.2 生態規劃設計的內涵
  傳統的規劃設計一般是以人的需求為前提,以功能性、藝術性以及社會文化性為原則而進行的,滿足的是當代人的生理、安全、社交和自尊的需求。與傳統規劃設計理念相比,生態規劃設計更多地考慮城市可持續發展的需求,即在滿足當代人需求的同時,也不損害子孫後代發展的需求。對於後者,傳統的規劃設計基本上很少考慮,生態規劃設計是應填補這項空白而出現的。
  當然,在目前社會條件下,自然資源匱乏,科學技術水平也不能給生態規劃設計提供足夠的支援,生態規劃設計還不能完全取代或演變為常規的規劃設計手段。設計師們常常採用一種折中的或改良主義的手法,即與傳統的規劃設計手法相結合,在滿足近期城市發展需要的同時,加強對生態環境的保護和引入可持續發展的觀點,形成一種附加於傳統設計手法之上的、要求更高的設計方法。但可以預見,隨看社會的發展,生態規劃設計的方法會被普遍採納,到那時,生態規劃設計就不再是附加於傳統規劃設計之外的,而是與傳統規劃設計融為一體的“常規”設計手法。

3 城市濱水綠地生態規劃設計的原則

3.1 保持基址的整體性與連續性
  城市濱水綠地建設要站在濱水綠地之外,從整個城市綠地系統乃至整個城市系統等更高階的系統出發去研究問題。像中國古代軍事家所說的那樣:善弈者,謀勢;不善弈者,謀子。“勢”就是全域性發展趨勢。江河的形成是一個自然力綜合作用的過程,這種過程構成了一個複雜的系統,系統中某一因素的改變都將影響到景觀面貌的整體。所以在進行濱水景觀規劃建設時,首先應把濱水綠地作為一個系統來考慮,從區域的角度,以系統的觀點進行全方位的規劃,而不應該把河道與大的區域空間分割開來,單獨考慮。
3.2 遵從基址的生態環境特徵,減少人為干擾與破壞
  在地球表面進行任何的改造都會對其造成影響,但這並不表明人類就退出生物圈不再進行建設了,而是應該認識到人類的建設行為對生態系統影響的成因與大小,通過設計來減少或避免這種影響。保持生態系統的恢復能力,讓環境充滿生機與活力。任何園林景觀生態系統都有特定的物質結構與生態特徵,呈現空間異質性,規劃設計之前應該對基址進行系統的分析,考慮基址的氣候、水文、地形地貌、植被以及野生動物等生態要素的特徵,並在規劃設計過程中遵從這些生態環境特徵,儘量減少人為干擾與破壞。
3.3 生態、景觀、防洪等多功能兼顧
  城市濱水區的整治不單純是解決水運、防洪等使用功能的問題,還應包括改善水域生態環境,改進江河、湖泊的水質,增加濱水綠地的遊憩機會和景觀效果,提升濱水地區周邊土地的經濟價值等一系列問題。僅從某一角度出發.均會有失偏頗,造成損失,因此必須統籌兼顧,整體協調。濱水景觀的規劃建設必須以系統工程為指導,在滿足基本使用功能的前提下,合理考慮景觀、生態等需求,把濱水綠地建設成多功能兼顧的複合城市公共空間,以滿足現代城市生活多樣化的需求。
3.4 以綠為主,生態優先
  城市濱水綠地在城市中重要的生態功能要求,主要是通過植物來完成的,這就決定了對城市濱水空間的規劃建設,必須依據景觀生態學原理,模擬自然江河岸線的自然生態群落結構,以綠化為主體,以植物造景為主體,強調以鄉土樹種為主,兼顧植物群落的生物多樣性,運用天然材料,創造自然生趣的濱水景觀。規劃設計應以保護生物多樣性,增加景觀異質性,強調景觀個性,促進自然物能迴圈,構架城市生境走廊,實現景觀的可持續發展等幾個方面作為濱水綠地生態規劃的主要內容加以體現。
3.5 景觀結合文化,突出地方性特色
  自然景觀整治與文化景觀人文景觀保護相結合,是城市濱水綠地體現城市歷史文化底蘊、突出濱水綠地文化內涵和地方景觀特色的重要手段。特別是對一些具有深厚歷史文化的名城,充分挖掘城市歷史文化特色,利用園林景觀表現手法加以表達,保持城市歷史文脈的延續性,是濱水綠地生態規劃設計的重要原則,它對恢復和提高濱水景觀的活力,增強濱水綠地的地方特色、文化性、趣味性等均有十分重要的意義。

4 城市濱水綠地生態規劃設計的方法與內容
  
  生態規劃設計以滿足可持續發展的需求為原則,以順應基址生態環境、節約物質與能源、保護生物多樣性和提高植物生態效益為標準。在傳統設計方法的基礎上以生態學設計原則和方法為指導重新分析、評價、整理和改良常規設計,如此兩者迴圈往復,形成最終方案。
  城市濱水綠地是一個包含水域和陸域,富含豐富的景觀和生態資訊的複合區域。濱水綠地的生態規劃設計的內容主要包括對綠地內部複合植物群落、景觀建築小品、道路鋪裝系統、臨水駁岸等基礎元素的設計與處理。
4.1 景觀風格的定位與建築、小品的設定
  濱水綠地為滿足市民休息、觀景以及點景等功能要求,需要設定一定的景觀建築、小品,一般常用的景觀建築型別包括:亭、廊、花架、水榭、茶室、碼頭、牌坊 樓、塔等;常用景觀小品包括:雕塑、假山、置石、坐凳、欄杆、指示牌等。濱水綠地中建築、小品的型別與風格的選擇主要根據綠地的景觀風格的定位來決定,反過來,濱水綠地的景觀風格也正是通過景觀建築、小品來加以體現的。濱水綠地的景觀風格主要包括古典景觀風格和現代景觀風格兩大類,其中,古典景觀風格的濱水綠地往往以仿古、復古的形式,體現城市歷史文化特徵,通過對歷史古蹟的恢復和城市代表性文化的再現來表達城市的歷史文化內涵,該種風格通常適用於一些歷史文化底蘊比較深厚的歷史文化名城或歷史保護區域。例如揚州市古運河濱河風光帶的規劃,由於揚州是擁有2000多年曆史的國家歷史文化名城,加之古運河貫穿城市的歷史保護區域,所以該濱河綠地的景觀風格定位是以體現揚州“古運河文化”為核心,通過古運河沿岸文化古蹟的恢復、保護建設.再現古運河昔日的繁華與風貌,濱河綠地內部與周邊建築均以揚州典型的 “徽派“建築風格為主。而對於一些新興的城市或區域,濱水綠地景觀風格的定位往往根據城市建設的總體要求會選擇現代風格的景觀,通過雕塑、花架、噴泉等景觀建築、小品加以體現。例如上海黃浦江陸家嘴一帶的濱江綠地和蘇州工業園區金雞湖邊的濱湖綠地等,雖然上海、蘇州同樣為歷史文化名城,但由於浦東和蘇州工業園區均為新興的現代城市區域,所以在景觀風格的選擇上仍選擇現代景觀風格為主,通過現代風格的景觀建築、小品體現城市的特徵和發展軌跡。當然,濱水綠地景觀風格的選擇,關鍵在於與城市或區域的整體風格的協調。建築小品的設定應該體量小巧、佈局分散,將建築小品融於綠地大環境之中,這樣才能設計出富有地方特色的有生命力的作品來。
4.2 濱水空間的處理與豎向設計
  作為“水陸邊際”的濱水綠地,多為開放性空間,其空間的設計往往兼顧外部街道空問景觀和水面景觀,人的站點及觀賞點位置處理有多種模式,其中有代表性的有以下幾種:外圍空間(街道)觀賞;綠地內部空間(道路、廣場)觀賞、遊覽、停憩;臨水觀賞;水面觀賞、遊樂;水域對岸觀賞等。為了取得多層次的立體觀景效果,一般在縱向上,沿水岸設定帶狀空間,串連各景觀節點(一般每隔300~500m設定一處景觀節點),構成縱向景觀序列。豎向設計考慮帶狀景觀序列的高低起伏變化,利用地形堆疊和植被配置的變化,在景觀上構成優美多變的林冠線和天際線,形成縱向的節奏與韻律;在橫向上,需要在不同的高程安排臨水、親水空間,濱水空間的斷面處理要綜合考慮水位、水流、潮汛、交通、景觀和生態等多方面要求,所以要採取一種多層複式的斷面結構。這種複式的斷面結構分成外低內高型、外高內低型、中間高兩側低型等幾種。低層臨水空間按常水位來設計,每年汛期來臨時允許淹沒。這兩級空間可以形成具有良好親水性的遊憩空間。高層臺階作為千年一遇的防洪大堤。各層空間利用各種手段進行豎向聯絡,形成立體的空間系統。
  濱水綠地陸域空間和水域空間通常存在較大高差,由於景觀和生態的需要,要避免傳統的塊石駁岸平直生硬的感覺,臨水空間可以採用以下幾種斷面形式進行處理。
  1自然緩坡型:通常適用於較寬闊的濱水空間,水陸之間通過自然緩坡地形,弱化水陸的高差感,形成自然的空間過渡,地形坡度一般小於基址土壤自然安息角。臨水可設定遊覽步道,結合植物的栽植構成自然彎曲的水岸,形成自然生態、開闊舒展的濱水空間。
  2臺地型:對於水陸高差較大,綠地空間又不很開闊的區域,可採用臺地式弱化空間的高差感,避免生硬的過渡。即將總的高差通過多層臺地化解,每層臺地可根據需要設計成平臺、鋪地或者栽植空間,臺地之間通過臺階溝通上下層交通,結合種植設計遮擋硬質擋土牆砌體,形成內向型臨水空間。
   3挑出型:對於開闊的水面,可採用該種處理形式,通過設計臨水或水上平臺、棧道滿足人們親水、遠眺觀賞的要求。臨水平臺、棧道地表標高一般參照水體的常水位設計,通常根據水體的狀況,高出常水位O.5~1.Om,若風浪較大區域,可適當抬高,在安全的前提下,儘量貼近水面為宜。挑出的平臺、棧道在水深較深區域應設定欄杆,當水深較淺時,可以不設欄杆或使用坐凳欄杆圍合。
  4引入型:該種類型是指將水體引入綠地內部,結合地勢高差關係組織動態水景,構成景觀節點。其原理是利用水體的流動個生,以水泵為動力,將下層河、湖中的水泵到上層綠地,通過瀑布、溪流、跌水等水景形式再流回下層水體,形成水的自我迴圈。這種利用地勢高差關係完成動態水景的構建比單純的防護性駁岸或擋土牆的做法要科學美觀得多,但由於造價和維護等原因,只適用於區域性景觀節點,不宜大面積使用。
4.3 濱水綠地植物生態群落的設計
  植物是恢復和完善濱水綠地生態功能的主要手段,以綠地的生態效益作為主要目標,在傳統植物造景的基礎上,除了要注重植物觀賞性方面的要求,還要結合地形的豎向設計,模擬水系形成自然過程所形成的典型地貌特徵如河口、灘塗、溼地等創造濱水植物適生的地形環境,以恢復城市濱水區域的生態品質為目標,綜合考慮綠地植物群落的結構。另外在濱水生態敏感區引入天然植被要素,比如在合適地區建設濱水生態保護區,以及建立多種野生生物棲息地等,建立完整的濱水綠色生態廊道。
  1綠化植物品種的選擇。除常規觀賞樹種的選擇外,還應注重以培育地方性的耐水性植物或水生植物為主,同時高度重視水濱的複合植被群落,它們對河岸水際帶和堤內地帶這樣的生態交錯帶尤其重要。植物品種的選擇要根據景觀、生態等多方面的要求,在適地適樹的基礎上,還要注重增加植物群落的多樣性。利用不同地段自然條件的差異,配置各具特色的人工群落。常用的臨水、耐水植物包括:垂柳、水杉、池杉、雲南黃馨、連翹、蘆葦、菖蒲、香蒲、荷花、菱角、澤瀉、水蔥、茭白、睡蓮、千屈菜、萍蓬草等。
  2城市濱水綠地綠化應儘量採用自然化設計,模仿自然生態群落的結構。具體要求,一是植物的搭配——地被、花草、低矮灌木與高大喬木的層次和組合,應儘量符合水濱自然植被群落的結構特徵;二是在水濱生態敏感區引入天然植被要素,比如在合適地區植樹造林恢復自然林地,在河口和河流分合處建立溼地,轉變養護方式培育自然草地,以及建立多種野生生物棲身地等。這些仿自然生態群落具有較高生產力,能夠自我維護,方便管理且具有較高的環境、社會和美學效益,同時,在消耗能源、資源和人力上具有較高的經濟性。
4.4 駁岸的設計
  傳統控制洪水的工程手段主要是對曲流裁彎取直,加深河槽,並用混凝土、磚、石等材料加固岸堤、築壩、築堰等。這些措施產生了許多消極後果,大規模的防洪工程設施的修築直接破壞了河岸植被賴以生存的基礎,缺乏滲透性的水泥護堤隔斷了護堤土體與其上部空間的水氣交換和迴圈。採用生態規劃設計的手法應該彌補這些缺點,推廣使用生態駁岸。生態駁岸是指恢復後的自然河岸或具有自然河岸“可滲透性”的人工駁岸,它可以充分保證河岸與水體之間的水分交換和調節功能,同時具有一定的抗洪強度。
  生態駁岸一般可分為以下三種圖3:
  1自然原型駁岸:主要採用植物保護堤岸,以保持自然堤岸的特性,如臨水種植垂柳、水杉、白楊以及蘆葦、菖蒲等具有喜水特性的植物,由它們生長舒展的發達根系來穩固堤岸,加之柳枝柔韌,順應水流,增加抗洪、保護河堤的能力。
  2自然型駁岸:不僅種植植被,還採用天然石材、木材護底,以增強堤岸抗洪能力,如在坡腳採用石籠、木樁或漿砌石塊等護底,其上築有一定坡度的土堤,斜坡種植植被,實行喬灌草相結合,固堤護岸。
  3人工自然型駁岸:在自然型護堤的基礎上,再用鋼筋混凝土等材料,確保大的抗洪能力,如將鋼筋混凝土柱或耐水圓木製成梯形箱狀框架,並向其中投入大的石塊,或插入不同直徑的混凝土管,形成很深的魚巢,再在箱狀框架內埋入大柳枝、水楊枝等;鄰水側種植蘆葦、菖蒲等水生植物,使其在縫中生長出繁茂、蔥綠的草木。
4.5 道路系統的處理
  濱水綠地內部道路系統是構成濱水綠地空間框架的重要手段,是聯絡綠地與水域、綠地與周邊城市公共空間的主要方式,現代濱水綠地道路的設計就是要創造人性化的道路系統,除了可以為市民提供方便、快捷的交通功能和觀賞點外,還能提供合乎人性空間尺度、生動多樣的時空變換和空間序列。要想達到這樣的要求,濱水綠地內部道路系統規劃設計應遵循以下主要原則和方法:
  1提供人車分流、和諧共存的道路系統,串聯各出、活動廣場、景觀節點等內部開放空間和綠地周邊街道空間。這裡所說的人車分流是指遊人的步行道路系統和車輛使用的道路系統分別組織、規劃,一般步行道路系統主要滿足遊人散步、動態觀賞等功能,串聯備出、活動廣場、景觀節點等內部開放空問,主要有遊覽步道、臺階登道、步石、汀步、棧道等幾種型別組成;車輛道路系統一般針對於較大面積的濱水綠地考慮設定,一般小型帶狀濱水綠地採用外部街道代替主要包括機動車消防、遊覽、養護等和非機動車道路,主要連線與綠地相臨的周邊街道空間,其中非機動車道路主要滿足遊客利用自行車、遊覽人力車遊樂、遊覽和鍛鍊的需求。規劃時宜根據環境特徵和使用要求分別組織,避免相互干擾。例如蘇州金雞湖濱水綠地,由於湖面開闊,沿湖遊覽路線除考慮步行散步觀光外,還考慮無汙染的電瓶遊覽車道滿足遊客長距離的遊覽需要,做到各行其道,互不干擾。
  2提供舒適、方便、吸引人的遊覽路徑.創造多樣化的活動場所。綠地內部道路、場所的設計應遵循舒適、方便、美觀的原則。其中,舒適要求路面區域性相對平整,符合遊人使用尺度;方便要求道路線形設計儘量做到方便快捷,增加各活動場所的可達性,現代濱水綠地內部道路考慮觀景、遊覽趣味與空間的營造,平面上多采用彎曲自然的線形組織環行道路系統,或採用直線和弧線、曲線結合,道路與廣場結合等形式串聯和各節點以及溝通周邊街道空間,立面上隨地形起伏,構成多種形式、不同風格的道路系統;而美觀是綠地道路設計的基本要求,與其他道路相比,園林綠地內部道路更注重路面材料的選擇和圖案的裝飾以達到美觀的要求,一般這種裝飾是通過路面形式和圖案的變化獲得,通過這種裝飾設計,創造多樣化的活動場所和道路景觀。
  3提供安全、舒適的親水設施和多樣的親水步道,增進人際交往與地域感。濱水綠地是自然地貌特徵最為豐富的景觀綠地型別,其本質的特徵就是擁有開闊的水面和多變的臨水空間。對其內部道路系統的規劃可以充分利用這些基礎地貌特徵創造多樣化的活動場所,諸如臨水遊覽步道、伸入水面的平臺、碼頭、棧道以及貫穿綠地內部備節點的各種形式的遊覽道路、休息廣場等,結合欄杆、坐凳、臺階等小品,提供安全、舒適的親水設施和多樣的親水步道,以增進人際交流和創造個性化活動空間。具體設計時應結合環境特徵,在材料選擇、道路線形、道路形式與結構等方面分別對待,材料選擇以當地鄉土材料為主,以可滲透材料為主,增進道路空間的生態性,增進人際交往與地域感。
  4配置美觀的道路裝飾小品和燈光照明。人性化的道路設計除對道路自身的精心設計外,還要考慮諸如坐凳、指示標牌等相關的裝飾小品的設計,以滿足遊人休息和獲取資訊的需要。同時,燈光照明的設計也是道路設計的重要內容,一般濱水綠地道路常用的燈具包括路燈主要幹道、庭院燈遊覽支路、臨水平臺、泛光燈結合行道樹、輪廓燈臨水平臺、棧道等,燈光的設定在為遊客提供晚間照明的同時,還可創造五彩繽紛的光影效果。

5 結語
  
  城市濱水綠地的生態規劃設計研究是一個大課題,涉及因素很多,諸如生態學、行為心理學、經濟學、植物學、美學、文學……都是其理論參照構架。城市濱水綠地空間所涉及的問題是難以完全闡述清楚的,也不是僅靠園林師個人思考及主觀願望就能實現的。本文從理論研究的角度探討我國大中城市濱水綠地空間建設引入生態規劃設計的必要性,並通過對我國當前國情形勢的分析和國內外理論、建設經驗的總結,提出了濱水綠地生態規劃設計的理論框架,以期為今後城市濱河綠地的規劃設計、建設起到一定的參考與借鑑作用。

  參考文獻References
  1 安畫宇.園林景觀生態設計[J].山東林業科技,2004,6:84—85.
  2 湯曉敏,王雲.濱水景觀的規劃設計模式探索[J].上海農學院學報,1999,173:182—188.
  3 孫鵬.王志芳.遵從自然過程的城市河流和濱水區景觀設計[J].城市規劃,2000,9:19—22.
  4 束晨陽.城市河道景觀設計模式探析[J].中國園林,1999,1:8—11.
  5 王浩,趙永豔.城市生態園林概念及思路[J].南京林業大學學報,2000,5:85—88.
  6 王東宇,李錦生.城市濱河綠帶整治中的生態規劃方法研究——以汾河太原城區段治理美化工程為例[J].城市規劃,2000,9:27~30.
  7 劉雲.上海蘇州河濱水區環境更新與開發研究[J].時代建築,1999.3:23—29.

淺談色彩在包裝設計中的運用及規律
機械類畢業設計論文題目
相關知識
我國城市濱水綠地生態規劃設計的內容與方法
城市濱水綠地景觀環境工程設計
土地整理規劃設計中多義線長度值快速統計研究
室內裝飾設計的內容分類以及地面裝飾
試論我國城市郊區水環境管理改革探討
我國城市商業銀行中間業務發展方向是什麼
我國城市規劃管理理論分析
我國城市流動兒童基礎教育問題探析論文
城市道路綠地景觀設計探析
城市園林綠地公用設施存在的問題與對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