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班教育案例

General 更新 2024年12月23日

  對孩子教育是從幼時開始的,家長們都格外重視教師對孩子的教育。你知道關於的有哪些嗎?下面是小編為大家整理的.供大家分享。

  :

  有一個這樣的孩子:一個孩子4歲才會說話,7歲才會寫字,老師對他的評語是:“反應遲鈍,思維不合邏輯,滿腦子不切實際的幻想。”他曾經還遭遇到退學的命運。

  一個孩子曾被父親抱怨是白痴,在眾人的眼中,他是毫無前途的學生,藝術學院考了三次還考不進去。他叔叔絕望地說:“孺子不可教也!”一個孩子經常遭到父親的斥責:“你放著正經事不幹,整天只管打獵、捉耗子,將來怎麼辦?”所有教師和長輩都認為他資質平庸,與聰明沾不上邊。 這三個孩子分別是愛因斯坦、羅丹和達爾文。

  這個答案不會讓你感到意外嗎?我們做過類似的傻事嗎?曾被我“預言”不成器的學生中,雖沒有像愛因斯坦、羅丹和達爾文似的著名人物,但也不乏活得滋潤、幸福的,事業小有成績的。我真的擔心那些被我“預言”不成器的學生,現在是否真的就不成器了?

  其實,每個學生都心存著一個夢想,都有一座屬於自己的天堂,我們不能發現它,那是我們還缺少一雙智慧的眼睛。

  面對學生應該怎樣做呀?再看看下面的故事,我想會有答案。

  有個孩子對一個問題一直想不通,為什麼他的同桌想考第一一下子就考了第一。而自己想考第一卻才考了全班第二十一名?回家後他問道:“媽媽,我是不是比別人笨?我覺得我和他一樣聽老師的話,一樣認真的做作業,可是,為什麼我總比他落後?”媽媽聽了兒子的話,感覺兒子開始有自尊心了,而這種自尊心正在被學校的排名傷害著。她望著兒子,沒有回答,因為她不知道怎樣回答。

  又一次考試後,孩子考了第十七名,而他的同桌還是第一名。回家後,兒子又問了同樣的問題。她真想說,人的智力確實有三六九等,考第一的人,腦子就是比一般人的靈。然而這樣的回答,難道是孩子真想知道的答案嗎?她慶幸自己沒有說出口。 應該怎樣回答兒子的問題呢?有幾次,她真想重複那幾句被上萬個父母重複了上萬次的話--你太貪玩了、你在學習上還不夠勤奮、和別人比起來還不夠努力……以此來搪塞兒子。然而,像她兒子這樣腦袋不夠聰明,在班上成績不甚突出的孩子,平時活得還夠辛苦嗎?所以,她沒有那麼做,她想為兒子的問題找到一個完美的答案。

  兒子小學畢業了,雖然他比過去更加刻苦,但依然沒趕上他的同桌,不過與過去相比,他的成績一直在提高。為了對兒子的進步表示讚賞,她帶他去一次大海。就是這次旅行中,這位母親回答了兒子的問題。

  後來,這個孩子再也不擔心自己的名次了,也再沒有人追問他小學時成績排第幾名,因為他以全校第一名的成績考入了清華大學。

  故事中沒提到母親的答案是什麼,給我們留下了個性的想象空間。我想母親的答案一定很完美!

  故事沒有給我們一個清晰的教育思路,但也能給我們一點啟示:班主任無論面對什麼樣的教育問題,都要有尋求“完美答案”的精神。只要我們這樣做了,或許教育效果不一定好,至少不會傷害學生。只要我們這樣做了,或許我們不一定會成為好班主任,起碼我們不會平庸。

  :

  一位國王總覺得自己不幸福,就派人四處去找一個感覺幸福的人,然後將他的襯衫帶回來。

  尋找幸福的人碰到人就問:“你幸福嗎?”回答總是說:不幸福,我沒有錢;不幸福,我沒親人;不幸福,我得不到愛情……就在他們不再抱任何希望時,從對面被陽光照著的山崗上,傳來悠揚的歌聲,歌聲中充滿了快樂。他們隨著歌聲找到了那個“幸福人”,只見他躺在山坡上,沐浴在金色的暖陽下。

  “你感到幸福嗎?”“是的,我感到很幸福。”“你的所有願望都能實現?你從不為明天發愁嗎?”“是的。你看,陽光溫暖極了,風兒和煦極了,我肚子又不餓,口又不渴,天是這麼藍,地是這麼闊,我躺在這裡,除了你們,沒有人來打攪我,我有什麼不幸福的呢?”“你真是個幸福的人。請將你的襯衫送給我們的國王,國王會重賞你的。”“襯衫是什麼東西?我從來沒見過。”……

  每個人都在追尋幸福,每個人對幸福的詮釋各有不同。這個故事告訴我們幸福是一種象徵,是一種自我感覺,關鍵是如何把握這種象徵和感覺。

  同樣的道理,班主任的育人目標就應該去追尋學生幸福的象徵,追尋學生幸福的感覺。這種象徵、感覺是什麼?這難以用一兩句話說清楚。但我們知道學生幸福的象徵,學生幸福的感覺都寫在學生的臉上。這需要班主任的萬能定律:“呵護那一點點光”。 班主任育人目標就是——學生幸福的象徵,學生幸福的感覺。

  :

  有一則《井蛙歸井》的寓言故事:井裡的青蛙嚮往大海,請求大鱉帶它去看海。大鱉平生第一回當嚮導,非常高興,便欣然同意。一鱉一蛙離開了井,慢慢前行,來到海邊。青蛙見到一望無際的大海,驚歎不已。它“呱呱”大叫,急不可待地扎進大海的懷抱,卻被一個浪頭打回沙灘,措手不及喝了幾口鹹水,還被摔得暈頭轉向。大鱉見狀,就叫青蛙趴在自己的背上,帶著它遊海。一蛙一鱉漂浮在海面上,樂趣無窮,青蛙也逐漸適應了海水,能自己遊一會兒了。就這樣,它倆玩得很開心。過了一陣子,青蛙有些渴了,但喝不了又苦又鹹的海水。它也有些餓了,卻怎麼也找不到一隻它可以吃的蟲子。青蛙想了想,對大鱉說:“大海的確很好,但以我的身體條件,不能適應海里的生活。最要命的是,這裡沒有我能吃的食物。看來,我還是要回到我的井裡去,那裡才是我的樂土。”於是,青蛙向大鱉告別,回到了自己的井中,過著平安快樂的生活。 原來如此,適合自己的才是最好的,適合自己的教育就是最好的教育。

  馬爾比·d·馬布科克說:“最常見同時也是代價最高昂的一個錯誤,是認為成功有賴於某種天才、某種魔力、某些我們不具備的東西。”其實,成功的要素就掌握在我們自己的手中。

  成功的教育方法是不容易學不到的,假如容易學得到的話,我想領導們就會不惜一切代價讓我們出去學習,專攻“點金之術”,那教育就簡單了。故事給我們很好的啟示,適合自己的教育就是好的教育,不必太在意與名家的不同。可能你會說:“井底之蛙,見識少,才會這樣說。”或許你說得也沒錯,我們生活的世界真的是很有趣,任何事情都有兩面性,“善與惡”、“積極與消極”……等等,就看你看到那一面。我看還是努力把別人的教育方法內化為自己的,不斷提高自身的教育能力,使自己的教育行為具有鮮明的個性。適合自己的教育就是最好的教育。


大班教師教育案例精選
大班教師教育案例
相關知識
大班教育案例
幼兒小班教育案例_幼兒園小班教育案例
幼兒園小班教育案例
大班教學案例及反思
大班幼兒教育案例
大班教師教育案例精選
大班教師教育案例
小學班主任教育案例3篇
經典班主任教育案例
大學生道德缺失教育案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