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方民歌是怎樣的
南方民歌的歌詞都比較含蓄,善用比、興,其旋律多表現得婉轉、細膩、抒情,旋律進行以級進為主,結構短小精悍。下面小編給大家帶來南方民歌的相關資訊,歡迎閱讀!
南方民歌的風格特點
不同地區的民歌都具有不同的風格特色,從而成為該地區音樂特徵的標誌。不管是傳統的民歌還是創作歌曲都是源於生活,都來自於本民族的音樂:民歌是一切音樂創作的源泉。 聽辯不同地區的民歌, 探究影響民歌風格特徵的原因。
南方地區河流交錯,氣候溫和,土地肥沃,自然景觀秀麗,那裡的人們聰穎細緻,音樂風格委婉秀麗;西北地區高原縱橫,山石崢嶸,藍天下一望無垠的黃色土地,氣候寒冷,人們為了生存必須與大自然做鬥爭,所以民歌的音調高亢,嘹亮,質樸中帶著嚴峻和深沉。
南方民歌的形成原因
由於民歌是勞動人民的歌,勞動人民在封建社會和半封建半殖民地的舊中國是被人看不起的,他們的歌也就遭受到同樣的命運。甚至在元、明、清三代屢遭帝令禁唱。有關它的歷史很少有文字記載。從出土文物考察,有關古代樂器的較多,而歌唱活動的較少。青海大通縣出土的那個有歌舞影象的陶盆實在非常寶貴,它顯示的是六千年前母系社會的圖騰崇拜歌舞活動。在原始時期歌與舞是結合在一起的。直至今天在許多少數民族地區仍然保持歌舞不分的古老傳統。古代有文字記載的《淮南子》這本書上,曾提到古人抬木頭時唱著勞動號子,可見早期民歌與勞動緊密相連。從兄弟民族來看,如陰山岩畫上的歌舞影象、瑤族的《盤王歌》、苗族的《古歌》、滿族的《薩滿調》等,又可看出原始民歌與巫等原始宗教活動有關。
早在春秋戰國時期,我國南方就已廣泛流傳著“楚聲”的“吳聲”之類的民歌。楚聲是長江中下游兩湖一帶的民歌;吳聲則是長江下游江浙一帶的民歌。它們的風格與北方民歌的風格形成鮮明的對照。兩千多年來,這種風格被繼承下來併發揚光大。通常,南方民歌的歌詞都比較含蓄、內在,善用比、興;其旋律多表現得婉轉、流暢、細膩、抒情。
有關古代的民歌,實際音響已不可能再現,只有它的歌詞,從古代文學著作中可見到一些。至於曲譜是沒有的,因為民歌一直是口頭傳唱,就是有了記譜法以後,勞動人民也不用它。宜到19世紀末才有民俗學家用工尺譜記錄幾首民歌。全面、有計劃的蒐集、整理、記錄、出版民歌只有在新中國才成為現實。從歷史上看民歌歷來有許多不同的稱謂,如小曲、俚曲、小令、俗曲、時詞以及明、清時代常以山歌泛指各種民歌。
《詩經》是我國最早的一部民歌詞集,它彙集了從西周到春秋中葉公元前11世紀——公元前6世紀五百年間流行於北方黃河流域的十五個諸侯國的民歌,它的鮮明特點是運用現實主義的藝術手法,真實地反映了當時的社會生活、階級矛盾以及勞動人民多方面的生活。在形式與語言的整齊劃一上,不難看出這是經過選擇、加工整理過的。到了公元前四世紀出現了另一部長江流域的民歌集《楚辭》,這是一部在長江中游古代巫歌的基礎上經過偉大詩人屈原整理加工的歌詞集。它的突出特點是充滿了古代的神話、傳說,富於想象,它開始運用浪漫主義的表現手法,並且把《詩經》的四言體民歌發展成一種句式自由,韻腳多變的“騷”體歌,而且具有濃郁的地方色彩。到了漢魂六朝時期公元前206年——公元420年的民歌,大部分儲存在樂府裡,漢《樂府》民歌實際是淮河流域、長江下游、黃河中下游各地民歌的匯合。這時已經有了故事歌,如《孔雀東南飛》、《本蘭從軍》等故事歌,其內容大多反映了戰爭給人民帶來的疾苦,以及封建禮教下的家庭悲劇。這樣的故事從公元初流傳至今,幾乎家喻戶曉。不但有民歌形式演唱,而且成為戲曲的著名劇目,可見其影響之深。樂府民歌的突出特點是不僅文字部分經過整理,而且在音樂方面得到當時漢代著名音樂家李延年的加工,配上絲竹樂器伴奏,稱之為相和歌。
南方民歌的演唱方法
一是在語言特點上,北方民歌的字多、南方民歌的字少,北方咬字稜角分明、南方咬字細巧柔和;
二是在節奏特點上,北方民歌速度快而緊湊、南方民歌速度慢而從容,北方民歌樂句短而呼吸應快速靈活、南方民歌樂句長而氣息需深沉穩定;
三是在潤腔特點上,北方民歌斷處多,南方民歌以連為主;
四是在傳情特點上,北方民歌字情多、南方民歌聲情多,北方民歌用聲真聲多於假聲,南方民歌假聲成分稍多些。
交響樂波萊羅舞曲簡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