彝族茶文化的介紹

General 更新 2024年12月22日

  現在很多民族都有著自身的茶文化,那麼彝族茶文化你們知道它的基本姿勢嗎?下面是小編精心為你整理的,一起來看看。

  

  彝族的隔年陳茶:今彝族支系的族,倮族等少數民族,古代通稱蒲滿人。蒲滿人是最先發現和利用茶的祖先,每到工休葉大發季節,祖先們常到大森林中採摘野生茶作為祭神和祭祖的貢茶,並有經過發汗的隔年茶能治病的傳說。彝族的茶文化與飲茶習俗茶是綠色天然飲料,源於中國,而遍及世界。中國茶文化源遠流長、博大精深,素有“千里不同風,百里不同俗“的飲茶習俗。洋溢著中國燦爛、絢麗多姿的飲茶文化。新穎悅目的百樣茶葉產品、韻味幽古的百樣茶具以及具有民族特色的飲茶方式,展現我國數千年代茶文化的精華和品飲藝術。一壺窨香浸透千古,人與自然瞬即一體。雲南民族眾多,其飲茶習俗奇異,傣族的竹筒茶、愛伲族的土鍋茶、基諾族的涼拌茶、布朗族的青竹茶、拉祜族的烤茶、佤族的燒茶、白族的三道茶、以及香飄十里外、味酉嚴一杯中的納西族“龍虎鬥“,展現了民族特色,表達了熱愛生活的美好願望。

  彝族茶文化的種類

  1、“百抖茶”:將一小土罐置於火中烘熱,放入茶,邊烘邊訊速抖動數百次,直到茶葉變黃並飄出焦香味時,倒入杯內,然後衝入開水,泡出來的茶水色厚味香。

  2、“罐罐茶”:把茶葉放入罐內,置於火旁烤,焙烤至茶葉酥脆焦黃時灌入適量事先燒沸的開水,待罐內的茶水泡沫停息後加水在火上煨煮至沸騰,便可起罐倒水飲用。罐罐茶味香、汁釅、色美、爽口有神。

  3、“油茶”:煨煮茶水至沸,把沸水倒入事先備好裝有酥油、麻籽油、蛋清、鹽巴等物的茶缸中,輕輕攪動片刻,在火上往返移動茶缸,讓其受熱平均,反覆數十次,就可倒入茶杯趁熱飲用。油茶清新爽口、醒腦利目,滋補強身。

  4、“清茶”:淨水盛入茶壺,置於火塘邊慢慢加熱,壺中冒出熱氣時再加入適量的水,同時放入茶葉,把茶壺放在火塘上煮沸,用筷平均攪動,煮沸2分鐘左右即可倒茶飲用。清茶光彩金黃,色香具佳。

  5、“鹽巴茶”:把茶葉放入土陶缸內,移近火塘慢慢烘烤,罐內發出“噼啪”響聲並有焦氣息時,向罐內緩緩加水備好的開水,再煨煮5分鐘左右,加少許鹽,就可倒茶飲用。彝族喝“鹽巴茶”時,一般都配有包穀、糯米、蕎等雜糧製作的粑粑,邊吃邊喝,恬靜可口,十分安閒。

  彝族支系繁多,民俗形式多樣,但在很多的民俗流動中,都離不開茶。如在青年男女戀愛的過程中就多次用到茶。男方初次到女方家提親,要帶一些酒、煙、茶、糖,女方一般不表什麼態;第二次去時同樣帶一些酒、煙、茶、糖,女方收下了就表示同意,若不收禮物,男方也就不必再去了。第三次去時同樣帶煙、酒、茶、糖,女方要叫一些支屬來吃“火竜酒”,一面吃酒喝茶一面約定吃“訂親飯”

  彝族茶文化的歷史

  1、雷鳴茶的由來:

  a:在雲南省楚雄彝族自治州南華縣城南10公里的徐營壩區,有一個自然村叫河硐,但上了年紀的老人則習慣叫它瓦罐窖村。據《雲南省南華縣地名志》記載:“河硐,地處山腳,因村前有小河,古時居民建窖硐燒陶器,故名。”晚清福建詩人黃大琮隨軍來到南華,對河硐的土陶寫過一首雜詠,詩云:“南鄉尚耐作工勞,範土成模職業操;瓦器可資旁邑用,設窯算有一人陶。”瓦罐窖村燒製陶器自明代洪武年間開始,是大量漢族移民雲南傳入的生產工藝,到清代時達到鼎盛時期。所能製造的陶器,有大缸、酒罈、藥罐、陶鍋、陶盆、陶壺、陶碗七種五六十個不同規格的產品,深受雲南各族人民喜愛。產品除暢銷滇中、滇南、滇西大半個雲南外,還遠銷到緬甸、泰國各地。

  b:當時燒製出來的一種灰黃色,比中藥罐小一些的陶器,是用來煨茶的,我們叫它茶罐。在雲南農村,舊時幾乎家家都會有一個茶罐。雲南人種茶也愛喝罐罐茶,沿著滇西茶馬古道流行的待客習俗也是喝罐罐茶。

  c:罐罐茶在滇中又俗稱“烤百抖茶”,講究的是一個“烤”字,就是在烹罐罐茶的時候,先要把茶葉放茶罐裡“烤”一下。“烤”茶用文火烤,火力不能太大,一般是在農村燒柴的火塘邊的火灰上炙烤,邊“烤”邊上下不停地顛簸、抖動,抖動的頻率越快越好,時間要在一百次以上,待罐中的茶葉微黃,瀰漫出一股濃郁的茶香,再加入適量沸水。故罐罐茶也俗稱“烤百抖茶”。

  d:在滇中,罐罐茶還有另一個俗稱,叫“雷鳴茶”。烹罐罐茶前先要燒一壺開水置火塘上備用,待茶葉“烤”好後,就趁熱把適量開水“沏”入茶罐,這時只聽轟隆隆一聲巨響,汽浪從罐底直衝而出,彷彿是下雨時打了個響雷,茶葉在罐中上下翻滾,故罐罐茶也叫“雷鳴茶”。這第一次沏入的水不能太多,一半即可,否則會溢位。待茶葉泡開後,再續添水吹去浮沫,就可以享用了。

  e:第一道罐罐茶味釅,苦澀如藥,一般人難以下嚥,但有提神醒腦、生津止渴之功效,上了年紀的彝族老人每天起床後都要烤一罐釅茶喝下去,一天都神清氣爽。第二三道茶水會有清香苦涼味,茶汁的口感最好。四五道之後,就要像煨藥一樣地煨茶了,喝後先苦,慢慢的會有一些回甜味。如果烤茶時溫度、時間不夠,受熱不均,倒入開水時聲音不夠響亮,或烤好的茶葉又放置涼了,沏入的水溫度不夠,也沒有出現“雷鳴”般的響聲,這罐茶就稱“啞巴茶”,待客時一般是忌諱出現這種情況的。

  f:古人言:茶者,養生之仙藥也,延壽之妙木也;山谷生之,其地神靈也;人倫採之,其人長命也,古今奇特之仙藥也。有時,在滇中農家的罐罐茶中,配以相應食物,就有很好的藥用價值,可醫治一些常見病。如感冒發燒、咽喉腫痛時,可將一塊黑井砣砣鹽放火炭上燒紅後,沏在“烤百抖茶”裡,我們叫做鹽茶,喝起來味道特別苦也特別鹹,但只要你喝上幾口,喝時讓茶汁在口中停留一段時間,然後慢慢嚥下,療效神奇,喝上幾次病就好了。如遇上家中有人腹瀉拉痢,就將一把糯米炒糊,將黑乎乎碳化了的糯米加入“雷鳴茶”中,我們叫這種茶為糊米茶,具有收斂止瀉的功效,可治療脂肪瀉、積食和消化不良。再適量加入白酒和紅糖,可治紅痢、白痢等急慢性腸道傳染病。

  g:喝罐罐茶需要有耐心,也是需要些時間的。在我的印象裡,滇中上了些年紀的老人都喜歡喝罐罐茶,也只有這些上了年紀的老人,才有閒工夫一邊喝著這罐罐茶,一邊在牆腳晒太陽。他們喝的茶不是什麼香茗,大多是些本地產的粗茶,有的甚至是從山上採回的野茶,一次要放一大把,味釅且苦澀,不到三十歲年紀的人喝著都嫌它苦。彝家小孩並非不能享用罐罐茶,而是嫌它苦澀不願喝,說是隻有上了年紀的老人才能享用罐罐茶,這種說法是不準確的。

  h:彝族是個火的民族,家裡堂屋中的火塘一年四季永不熄滅。一隻茶罐日復一日常年煨在火塘邊上,冒著熱氣,點綴著彝族人民的美好生活,年復一年飄蕩出彝家人日常生活的氣息和芬芳。

  彝族烤茶的製作方法:

  a:彝族烤茶的方法頗為講究,主要有幾種:首先彝族的烤茶煎法與一般的沖茶有所不同。

  b:它是先將綠茶放入烤熱的銅製或陶製茶罐內焙烤,直至茶葉烤得酥脆、略黃時,趁熱端離水源,灌入事先烤熱的水少許,待罐內茶水泡沫稍息,再衝入熱水至灌滿,又於火上煨煮片刻便可起罐,讓茶葉沉澱一會兒,方倒出茶水濾過,內加鹽、炒米、核桃粉、芝麻等即可飲用。彝族的烤茶色、香、味俱佳。

  2、隔年陳茶:

  a:彝族的隔年陳茶:今彝族支系的族,倮族等少數民族,古代通稱蒲滿人。蒲滿人是最先發現和利用茶的祖先,每到工休葉大發季節,祖先們常到大森林中採摘野生茶作為祭神和祭祖的貢茶,並有經過發汗的隔年茶能治病的傳說。

  b:彝族的茶文化與飲茶習俗茶是綠色天然飲料,源於中國,而遍及世界。

  c:中國茶文化源遠流長、博大精深,素有“千里不同風,百里不同俗“的飲茶習俗。洋溢著中國燦爛、絢麗多姿的飲茶文化。新穎悅目的百樣茶葉產品、韻味幽古的百樣茶具以及具有民族特色的飲茶方式,展現我國數千年代茶文化的精華和品飲藝術。一壺窨香浸透千古,人與自然瞬即一體。

  彝族是我國西南地區自古至今分佈最廣的土著民族之一,也是最早發現、製作和飲用茶的民族之一。至今在西南彝區,烤茶及“一茶二酒三食肉”的習俗仍然到處可見。


茶文化的喝茶方法
宜興茶文化促進會的介紹
相關知識
彝族茶文化的介紹
宜興茶文化的介紹
揚州早茶文化的介紹
香港下午茶文化的介紹
貴州湄潭茶文化的介紹
中國各地茶文化的介紹
中華普洱茶文化的介紹
廣東人飲茶文化的介紹
藤茶文化的介紹
中國飲茶文化的介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