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攝影論文

General 更新 2025年01月19日

  新聞攝影是以攝影圖片的形式對正在發生的事件進行新聞報道。下文是小編為大家整理的關於的範文,歡迎大家閱讀參考!

  篇1

  淺談新聞攝影技巧

  摘要:新聞攝影是以攝影技術為手段,對正在發生的,具有報道價值的新聞事實,通過現場選擇抓拍的手段,攝取特定的瞬間形象,並結合必要的文字因素進行新聞報道的一種形式。

  關鍵詞:新聞攝影 成像特點 色彩

  一、M模式

  這是一種手動曝光模式。包括基本拍攝區裡的全部模式的功能和創意拍攝區裡的P、AV、TV、A-DEP模式功能。用好“M”模式:

  1、 瞭解全部光圈與全部速度的功能

  2、 明確側光與曝光的關係——先側光,之後按下快門曝光。

  3、 明確側光點——主體形象的重點部位,即整個畫面的趣味中心。

  ISO感光度分為低、中、高三個等級。其中ISO25、ISO50為低速感光度,ISO100為中速感光度,ISO200、ISO400、ISO800、ISO1600、ISO3200、ISO6400為高速感光度。感光度等級之間是倍率關係。感光度與快門速度:1、感光度依據快門速度的等級而設,即感光度的每一倍率之間相當於一檔快門速度的時間量;2、感光度為快門速度而設,為作者提高快門速度而提高感光度。

  二、不同焦距鏡頭的成像特點

  1、標準鏡頭***焦距長度為50mm,視角在46°的為標準鏡頭***

  鏡頭的視角寬度與人的生理視角寬度基本一致。所攝畫面對角線基本一致。所攝畫面的空間透視效果與人在現場的感覺基本一致。效能優勢:景深範圍較大,所攝影象不變形。適合拍攝真情實感的人物、景物、動物和大場景。

  2、 廣角鏡頭***距在28mm***120相機****1.5-2******以下,視角75°以上為廣角鏡頭。***

  特點:視野寬、景深大,適合拍攝大場景。注意利用前景透視,可強化畫面的空間透視效果。

  3、魚眼鏡頭***焦距在15mm,視角在180°的鏡頭為魚眼鏡頭。***

  這種鏡頭前邊大,後面小,其形狀酷似魚的眼睛。故取名為“魚眼鏡頭”。此類鏡頭視角極寬,對景物囊括力極強,適合表現場景的博大氣勢,但所拍攝物象變形。

  4、長焦鏡頭***焦距200mm***相機****1.5-2***以上,視角12°以下。***

  此類鏡頭視角窄,遠攝能力強,可把小的物象放大,適合拍攝微小物體,攝取遠處景色,抓拍人與動物的活動。

  三、影響景深的因素

  景深是指拍攝景物的清晰範圍。景深的大小受光圈的大小、鏡頭焦距的長短以及拍攝距離***物距***遠近制約。光圈的大小:鏡頭的焦距和拍攝距離***物距***不變的情況下,光圈大,景深小;光圈小,景深大。因為光圈越大,在焦平面前後彌散圈範圍縮小,所以得到的景深越小。焦距的長短:不同焦距的鏡頭用同樣光圈對同一距離的目標拍攝,鏡頭的焦距越長,景深越短;焦距越短,則最深越長。用焦距長的鏡頭,鏡頭伸出量比焦距短的鏡頭大,在焦平面上形成的像大,彌散圈直徑也大,那麼,焦深和景深也就變小了。物距的遠近:在光圈和焦距不變的情況下,景深的大小取決於被攝物體的距離。物距愈遠,景深愈大;物距愈近,景深愈小。

  四、新聞攝影構圖

  新聞攝影構圖,就是攝影者在新聞現場圍繞拍攝目標,通過照相機的取景框把握畫面的主次關係,輕重關係以及主體與畫面空間的比例關係,從而建立一種畫面秩序,尋求一種生動的畫面形式,來透徹地表達主題思想。

  1、新聞攝影構圖的作用

  新聞攝影構圖的作使用者主要是在混亂中尋找秩序***突出主體,處理好主次關係***,提煉動人的美景,構建一個動人的畫面形式***a、使用鏡頭;b拍攝角度;c襯景選擇;d光線選擇;e色彩運用;f拍攝技巧***,透徹表達主題思想。

  2、新聞攝影構圖的特點

  以事實本身的形式為基礎;現場選擇;瞬間構圖,攝影師在新聞攝影構圖過程中需要遵循的規律,多在運動狀態下構圖,少在靜止狀態下構圖,多在抓拍中構圖,少在擺拍中構圖,多以人物為構圖物件,少以景物為構圖物件。畫面要有明確的視覺印象***結構的明確性***,結構要簡潔明瞭***結構的簡潔性***,要統一協調***結構的整體性***,要具有生動性***結構的生命力***。

  五、照片畫面內部結構運作

  畫面構成的三大要素:主體、陪體、襯景。主體:畫面的主要表現物件,是畫面主題思想表達的主要承擔者,其自身分量和在畫面中的表現力度直接關係到作品的成敗。主體可以是單一形象,可以是並列形象,還可以是一個群體。主體選擇與表現把握的基本標準一是具備典型性;二是在畫面中必須突出***A近景拍攝法;B抓取典型動作;C情節與細節表現;D影調、色彩對比法;E景深突出法;F光線構圖法;G線條透視***三要要傳情達意,陪體:畫面中的“配角”,其主要作用是協助主體表達主題思想,與主體承擔共同的使命。攝影作品有了陪體可以增加畫面的資訊量,對畫面發揮多方面的建設性作用,但這也取決於自身的形象價值和精神價值。

  六照片畫面外部框架把握

  1、畫面的種類:從取景框的輪廓結構看,伺周邊線就是一個影像框架,隨著作者對空間範圍的取捨,被其框入的影像會形成四種畫幅:橫畫幅、豎畫幅、方畫幅、自由式畫幅。

  2、畫幅的適應特點

  橫幅——適合表現左右走向和遼闊寬廣的場景。

  豎幅——適合表現上下走向和高大的物體。

  方幅——適合表現高寬等同和具有一定視覺力度的物象。

  自由式畫幅——適合表現輕鬆自由的事物。

  變化拍攝距離,主動把握畫面景別***照片畫面景象空間的大小不同變化***

  1、遠景:從遠距離拍攝的畫面場景。它儘可能廣闊地展現被攝事物場景的廣闊度。獲得出色遠景照片的方法是事先選擇具有姿態變化、明暗變化g、高低變化、色彩變化的景色。

  2、全景:全景取景範圍比遠景略小,為表現整個被攝體的畫面,攝影者從較遠距離拍下事物的全貌。通常多指人文景觀及社會景觀,這種景別視覺空間大,且相對完整,通常需要在高角度與遠距離拍攝。其作品價值也要建立在形象特色和精神力量之上。

  3、中景:主體相對突出,在其周圍有一定的空間的攝影景別為中景畫面。這種景別適合展現情景交融的場面。***典型環境中的典型人物***

  4、近景:用比中景更近的拍攝距離拍攝。使用近景拍攝人物時,主體佔畫面最大部分,幾乎沒有什麼環境,這使畫面顯得更為集中。這種畫面適合表現人或物體的具體特徵,解釋事物的內在境界,有利於達到形象的個性化。

  5、特寫:攝影師逼近人與物體的某一區域性進行細緻深刻地刻畫為特寫。這種畫面通常需要用長焦鏡頭或微距鏡頭拍攝。

  參考文獻:

  [1] 《明室》 羅蘭.巴特 / 趙克非 / 文化藝術出版社 / 2003-1-1

  [2] 《走向靈光消逝的年代》瓦爾特·本雅明 / 許綺玲 / 廣西師範大學出版社 / 2004-8

  篇2

  我國新聞攝影的傳播學思考

  新聞攝影在飛速發展的現代新聞事業中越來越顯現出其重要的作用,新聞攝影集新聞性、思想性、真實性、時效性和形象性於一身,能將新聞主體的情感濃縮在畫面之中。現在,新聞學的內涵正在向傳播學擴充套件,從而推動新聞攝影事業的發展。

  一、新聞攝影和傳播學概述

  新聞攝影是以攝影圖片的形式對正在發生的事件進行新聞報道的傳播形式。攝影圖片主要依靠抓拍完成,用來說明事件,傳播訊息,引發影響等。新聞攝影圖片是新聞攝影傳播資訊的主要手段,同時新聞攝影一般都會對攝影圖片進行簡短的文字說明,以介紹事件發生的背景和過程等。新聞攝影圖片的主要特徵為:

  ***一***時效性

  新聞攝影必須體現一個“新”字,它所反映的必須是正在發生的、引人關注的新聞事實。如政治事件、經濟訊息、社會熱點、國際關係以及反映社會生活的紀實性報道等。

  ***二***真實性

  真實性是新聞攝影的生命之所在。虛假的新聞報道只能遭受譴責。

  ***三***典型性

  新聞攝影報道的典型性包含典型事件、典型形象、典型瞬間三方面。

  ***四***現場感

  新聞攝影的的現場抓拍,應以正確反映事件為主,具有較強的現場感;而不應過分雕琢,因追求藝術效果而有損於對事實的報道。

  傳播學是研究人類一切傳播行為和傳播過程發生、發展的規律以及傳播與人和社會的關係的學問,是研究社會資訊系統及其執行規律的科學。簡言之,傳播學是研究人類如何運用符號進行社會資訊交流的學科。新聞攝影與傳播學息息相關,傳播過程中各基本要素相互聯絡與制約,資訊的產生與獲得都需要通過新聞攝影來記錄和傳播。

  二、新聞攝影的傳播學理論研究

  隨著傳播學研究的深入,許多為傳播學研究所感興趣的問題被引人了新聞攝影的論研究之中。新聞攝影理論界在研究新聞攝影本身的屬性之外,已開始向傳播學至社會學領域擴充套件。如研究新聞照片中總統候選人的形象是怎樣改變選民們的投票決定的報紙改為彩色印刷發表彩色照片之後,是否改變了讀者們的閱讀習慣和獲取資訊的渠道。

  除了新聞攝影理論研究在題材上的擴充套件外,許多在傳播學理論研究中被認為行之有效的研究方法也大量地使用在新聞攝影的理論研究之中,如統計學、問卷調查以至實驗等等。這些定量取代定質,科學取代人文的研究方法,將新聞攝影的問題放人社會結構上加以研究所得出的結果,為新聞攝影自身的發展提供了更充分和更有說服力的理論基礎。

  資訊是一切物質的普遍屬性,人類社會中經過人腦加工處理的資訊,屬於意識範疇,但其內容來自客觀世界,表達形式則以聲音、文字等為其物質補充,不同的人在接受理解、使用方面雖然有所不同,但不能因此改變人類社會資訊來源及其內容的客觀性。新聞攝影的傳播過程主要為兩個階段,傳播者資訊處理過程和接收者的接收傳播的資訊處理階段。在第一階段,主要是資訊的採集、篩選、加工、製作和發行,其中攝影師拍攝新聞作品是新聞資訊的採集者,製作者;攝影作品彙總後,編輯對新聞攝影照片進行挑選、剪裁、然後發排製成媒介、傳遞給受眾。

  這過程主要分為兩個步驟。第一階段是最接近信源和最傾向於信源,他們拍攝和捕捉具有衝擊力的新聞照片,增加其資訊價值,試圖將自己的感覺、觀念傳遞給社會大眾。第二步驟則是編輯在大量新聞照片中進行挑選、修改或剔除,以保證媒介的宗旨和報道計劃的完成,他們的所作所為是典型的“守門人”行為。這些傳播者主宰著對社會資訊篩選加工的大權,並通過媒介對社會資訊進行主產、表現和傳插。傳播學家巴斯曾就此提出著名的內部新聞流動的“雙重行動模式”,並進行歸納描述,很有參考價值。

  新聞攝影傳播過程的第二個階段,是新聞報道發生後,廣大受眾對新聞攝影資訊的接受過程和資訊內容的反映過程。“在藝術傳播中,最簡單的反饋出現在作者與受眾之間。而在新聞攝影傳播中,情況略有不同,要相對複雜一些。關於這方面的情形,實際上與受眾分析和效果分析相關聯,這裡要強調的是,新聞攝影資訊的接受過程,既有被動的資訊接收,又有主動的資訊尋求,這是由受眾心理因素決定的。在傳愉與反饋之間存在著互動關係,讀者作品,接受傳播者的資訊,只構成一種傳播關係。

  對新聞攝影資訊,接受者同樣具有可選擇性,因為人們總是通過主動地求取對證明有利的資訊,以減少自己認知的不協調。也就是說,新聞攝影同樣要強調受眾的主體地位,明確的目的性,以求得最佳傳播效果.同時,由於新聞攝影形象語言的緣故,接受者不僅不可能接受全部傳播資訊,而且有可能在進行解讀時,與報道者希望達到的主觀意願不一致。因此,傳播媒介的影響並不是出現於有意識的預見和觀念的層次上,而是在感覺比例和知覺型別的下意識層次上。希望這在新聞攝影傳播研究中尤其要引起我們的注意。

  三、結語

  新聞攝影是文字與圖片相結合的資訊傳播方式,並用傳播學的原理、觀點、方式、方法重新審視新聞攝影的全過程,實際上已找到了和以往不同的新聞攝影理論研究途徑,將新聞學的內涵向傳播學擴充套件。由此,我們可以考察、分析、研究新聞攝影的各個構成環節和外延,從而進一步推動新聞攝影事業的發展。

新聞評論畢業論文
新聞論文選題
相關知識
新聞攝影論文
有關新聞攝影的論文
攝影新聞畢業論文
論新聞攝影的紀實性和藝術性
新聞攝影長短論
新聞攝影培訓心得範文
新聞攝影培訓心得範文
災難新聞攝影與人文關懷閱讀答案
災難新聞攝影與人文關懷閱讀答案
新聞攝影之人文關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