歷史故事梗概
每一個歷史事件、歷史人物都是一個動人的小故事,都能給人以啟迪,下面是小編為大家推薦的幾篇。
1:程門立雪的故事
楊時從小就聰明伶俐,四歲入村學習,七歲就能寫詩,八歲就能作賦,人稱神童。他十五歲時攻讀經史,熙寧九年登進士榜。他一生立志著書立說,曾在許多地方講學,倍受歡迎。居家時,長期在含雲寺和龜山書院,潛心攻讀,寫作教學。
有一年,楊時赴瀏陽縣令途中,不辭勞苦,繞道洛陽,拜師程頤,以求學問上進一步深造。有一天,楊時與他的學友遊酢,因對某問題有不同看法,為了求得一個正確答案,他倆一起去老師家請教。
時值隆冬,天寒地凍,濃雲密佈。他們行至半途,朔風凜凜,瑞雪霏霏,冷颼颼的寒風肆無忌憚地灌進他們的領口。他們把衣服裹得緊緊的,匆匆趕路。來到程頤家時,適逢先生坐在爐旁打坐養神。楊時二人不敢驚動打擾老師,就恭恭敬敬侍立在門外,等候先生醒來。
這時,遠山如玉簇,樹林如銀妝,房屋也被上了潔白的素裝。楊時的一隻腳凍僵了,冷得發抖,但依然恭敬侍立。過了良久,程頤一覺醒來,從視窗發現侍立在風雪中的楊時,只見他通身披雪,腳下的積雪已一尺多厚了,趕忙起身迎他倆進屋。
後來,楊時學得程門立雪的真諦,東南學者推楊時為“程學正宗”,世稱“龜山先生”。此後,“程門立雪”的故事就成為尊師重道的千古美談。
2:呂端宰相肚裡能撐船
據傳呂端在相位的時候,曾遭奸臣陷害,被削官還鄉為民。呂端得旨後二話沒說,便和書童背上行囊,挑上書籍,離開京城上路向家鄉走去了。
呂端在路上行走數日,回到自家門口時,見家中正在設宴擺席大辦喜事,原來是為老弟結婚設宴,有不少當地官吏和豪紳參加赴宴。這些人見呂相爺回來了,又是大禮參拜,又是重上厚禮,只弄得呂端哭笑不得。他見此情景只好當眾言明真相:“我呂端現在已被革職還鄉為民了!”誰曾想到,呂端的實言出口,竟使得那些勢力眼的官吏和豪紳們個個百色突變,有的目瞪口呆,有的斜眼相視,有的甚至拿起所送禮品離坐而走了。
真是無巧不成書。正在這個時候,村外傳來了馬蹄聲聲,鞭聲脆震長空。原來是皇上派御史來給呂端下旨的。那御史騎馬直到呂端家門口,下馬便大聲喊道:“呂端接旨!”只見呂端急率全家老細,跪在地上靜聽“旨意”。大家的心蹦蹦地跳著,有各種各樣的猜想。唯有呂端本人心中有數,猜出十之八九。只聽那御史宣旨道:“呂端回朝復任宰相,欽此!”全家人聽後三呼萬歲。
方才散去的那些和豪紳,聞聽呂端又官復原職了,個個面紅耳赤,張目結舌,心中著實難堪。只好重新相聚,拉下臉皮,回到呂府重新送禮賀喜,支吾其詞,聽不清說了何等言語。呂端對於這些勢力眼們的行為表面上無動於衷,可心中暗笑。
在那些官吏當中,自然少不了本縣那位七品知縣。他坐著轎子走後復返,忙跪在呂端面前,一邊像搗蒜棰子似的給呂叩頭,一邊自己打自己的嘴巴:“相父,我不是人,大人不怪小人過。”呂端的書童很是生氣,上前揪住那知縣說:“大膽狗官,竟敢戲弄我家相爺,摘去你的烏紗帽!”
書童此舉,嚇壞了那個知縣,他便雙手緊捂頭上的烏紗帽。呂端這時才上前拉住書童道:“不要這樣!”書童很生氣地說:“相爺,像他這樣的勢力眼,不能饒恕!”
“小弟呀,此言差矣!他知道自己做錯了事,我們就應高興,不必懲罰他了。我們何必強迫別人做他自己不想做的事情呢?”呂端說過這些話,感動得那位知縣非常內疚,忙說:“相爺呀!相爺,你可真是宰相肚裡能撐船哪!來,相爺,兄弟的喜事咱們重新操辦,我給新娘抬轎子。”
呂端聞聽此言,心想,我倒看看知縣做何遊戲。誰知那知縣真的讓新娘坐上花轎,他和三班衙役們抬著轎子,吹吹打打地沿村轉了一圈,弄得呂端只是大笑,笑這些勢力眼們的所做所為。可是從此“宰相肚裡能撐船”這句話就傳開了,一直傳至千年後的當今。
難不倒的相爺
呂端為官40年,為相4年,不傲不貪,兩袖清風,也不與貪官汙吏們來往。深得百姓稱道。因此,那些貪官汙吏,屢屢想方設法算計他。
有一年春天的一日,風和日麗。宋太宗在御花園擺酒筵,宴請滿朝群臣。在鼓樂聲中文武百官,個個入席就座,把酒舉盞。大家興致一時濃烈,奸臣王繼恩趁機在太宗面前捉弄呂端,想給他難堪,便說:“聖上,為助今日酒興,何不出幾個題,叫呂相爺答來?”
太宗一聽,倒覺合乎本意,便喚過呂端道:“朕來問你,當今何處酒好?”
“杏花村酒最好。”呂端脫口而出從容笑答。
太宗又問:“何以見得呢?”
呂端笑答:“有唐詩云:借問酒家何處有?牧童遙指杏花村。”
“唐時酒價每升多少銀兩呢?”太宗追問到這個地方,眾人都為呂端捏著一把汗,惟恐呂相爺答不出來。可王繼恩卻心中暗喜,他想,這回看呂端怎麼回稟聖上。可是呂端卻顯得輕鬆坦然。他先是一下眾人,然後不慌不忙地向太宗沉吟道:“這酒價嗎—”他故意頓住了以後的話。王繼恩藉機接過話茬說:“呂相爺因何不往下說了呢?”
呂端王繼恩一眼,從容地說出:“唐時酒價每升30元錢。”
王繼恩聽後又覺有縫可鑽,就機說道:“啟稟聖上,呂端他分明在欺騙聖上,相隔一百多年的酒價他是怎麼知道的呢?”
太宗問道:“呂愛卿你且說來。”
呂端很坦然地說:“唐時酒價每升30元錢,絕無差錯,臣記得杜甫有詩:‘速宜相就飲一斗,恰有三百青銅錢’”。
太宗大喜道:“杜甫詩真可稱為一代史書也!呂愛卿,你呀,一代奇才呀!”
眾人聽得呂端如此熟讀唐詩,又如此切題,個個翹起了大拇指。可是王繼恩仍不死心,又出花招,想把呂端灌醉,讓他酒後丟醜,好讓聖上加罪於他,便請聖上為呂端換大酒杯飲酒。太宗依了王繼恩,讓呂端換大杯。呂端本來酒已差不多了,卻喚道:“告官家換大杯飲酒!”
呂端話音剛落,王繼恩又覺有縫可鑽,乘機挑唆道:“萬歲,呂端借酒氣誣衊聖上為官家,還不問罪?”
未等太宗問話,呂端對太宗道:“啟稟聖上,為臣沒有醉酒,也沒有犯上,只是引經據典讓聖上心悅一番罷了。”王繼恩又添油加醋地追問呂端:“你稱聖上為官家,還不是犯上?”
此時,呂端已是怒不可遏,指著王繼恩說道:“你這個人,因何連稱聖上為官家都不知道,還配在朝為官嗎?”
太宗忙道:“呂愛卿,快給朕講來!”
呂端便慢條斯理地說:“臣記得在蔣濟萬機裡說過‘三皇官天下,五帝家天下’。連三皇五帝都稱官家,我稱聖上為官家,並無過錯呀!”
太宗聽後點頭稱是,眾人也十分歎服。王繼恩覺得事情不妙,便偷偷溜之乎也。太宗又舉杯與呂端暢飲,眾人也紛紛向呂端敬酒。都說:“真是難不倒的呂相爺呀!”
在真宗為帝之時,實相呂端久病不僡。真宗為了解除呂端的勞累,下了一道詔書,免去了呂端每日朝拜的禮儀。有事靠書信溝通視事。並授以太子太保,卒後贈司空。鹹平三年***1000年***四月初三***5月9日***,呂端在世66年。
3:廖承志教子
廖承志年輕的時候,整天為革命東奔西走,顧不上照顧自己年老的母親和幼小的孩子。建國後,孩子們都已長大成人,他自己也上了年紀,不過,他對自己的子女始終要求很嚴格。
廖家在海外的親戚很多,其中有廖承志的父親廖仲愷一系的,也有他的母親何香凝一系的。我國實行開放政策後,許多親戚回來探親時,都向廖承志提出可以資助他的兒女們出國留學,也邀請他們到國外探親。每當遇到這種情況,廖承志總是一面表示感謝,一面婉言拒絕。
廖承志有個女兒出生在香港,她在那裡上學到小學四年級,是香港許多親戚看著長大的。有一次,一位親戚專門寫信來邀他女兒去香港探親,這位親戚到北京來時,也當面向廖承志提出此事。於是,女兒按手續在單位提出申請。可是,不知怎麼回事,申請轉到廖承志手裡,就被他扣壓了。直到第二年春天,邀請他女兒的那位親戚在廣州見到廖承志時,又提到此事,廖承志當時點了頭。可是當女兒去問爸爸時,廖承志只是對女兒說:國內不是挺好嗎?去香港幹什麼,還要花人家一筆錢。這樣,女兒最終也沒去成香港。雖然如此,女兒也理解爸爸的心思。
有些人借開放政策,眼睛盯著海外,千方百計找關係到外面去,廖承志對這些很不贊成,他不願意讓自己的孩子學這一套,孩子們也就服從他的意願了。廖承志的小兒子大學畢業後,他的女朋友要到美國留學,他也想同去,結果廖承志硬是沒讓去。他們結婚之後,兒子安心留在國內工作了。
廖承志一生不趨炎附勢,不以門第取人,也不以男女厚薄相待。他自己的孩子不少,可是還曾經收養過幾個烈士遺孤,在家裡同親生兒女一樣對待。羅偉明的父親是20世紀30年代同廖承志一起在上海被捕的難友,後來被國民黨殺害了。解放初期偉明在北京唸書,住在廖家,廖承志對他很好。後來他參加了志願軍。葉挺將軍的女兒也是讓廖承志留在家裡,同他的女兒一起上的中學。
廖承志就是這樣以自己的一身正氣來教育自己的子女的。
看過的人還看過:
初級德語自我介紹的範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