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看名人怎樣讀書
曾國藩被人們稱為一代大儒,與他一生勤於讀書、善於讀書有關。曾國藩一生好讀書,是所有研究他的學者們所公認的,也被世人所稱頌。今天小編為大家推薦幾篇關於名人的讀書方法,希望大家在學習的路上越來越好。
名人怎樣讀書的方法介紹
曾國藩讀書
讀書伴隨著曾國藩叱詫風雲的一生。
曾國藩在道光十五年到京城參加會試之前,讀的是“子曰詩云”,應該說,這個時期的曾國藩對學問涉獵不廣,研究不深。連續兩次會試不第後,在回鄉的途中看到一套精刻二十三史,竟然從同鄉易作梅處借了銀子買了下來。到家後,曾國藩認真研讀這套經典,學識逐漸得到新的長進,終於道光十八年進翰林。
據說這套二十三史在當時的價格可不菲,曾國藩的父親非但沒有責怪他,還爽快地答應替他償還。曾國藩一家為了償還老鄉易作梅的借款,負債奮鬥了幾年時間。
在京為宦的十二年裡,曾國藩仍沒有放棄學習,最出名的是他的“剛日讀經,柔日讀史”。這句話的原句子為“有酒學仙.無酒學佛;剛日讀經,柔日讀史。”
這句話的意思是,有酒喝的時候過過仙人般瀟灑的生活,沒酒喝的時候就像佛一樣六根清淨,修身養性;當自己浮躁不安,不能平靜的時候,就去讀些經書,以平心亂,當自己鬱悶無奈的時候可以看些有關歷史方面的書籍用以振奮人心。
曾國藩的引用這句話是告誡他的子弟讀書必須持之以恆,沒有理由不讀書;同時也表達可以用讀書來調適自己的心情,做到收放自如。這裡面既有堅持讀書的韌性,也有灑脫有致的養生之道、樂生之情。
在京城的十二年,曾國藩廣泛閱讀,廣交朋友,他經常和一些良師益友在一起切磋如何讀書,讀什麼書,這些都為他日後在軍事、政治方面的傑出表現奠定了堅實的學識基礎。
說曾國藩是活到老,學到老,一點兒有也不為過。
1872年,是曾國藩生命的最後一年。這一年有一天,他的好友,也是前河道總督蘇廷魁路過金陵,曾國藩雖然年老有病,但對待他認為是真正的朋友,是非常有禮貌的,他執意親自坐轎子去迎接蘇廷魁。在轎子中,曾國藩仍然在背誦“四書”,沒有想到的是,曾國藩在背書的過程中出現中風現象,隨後不得不回寓所。他身體稍微康復後,就又開始讀書,就這樣斷斷續續地讀書到他去世的那一刻。他的子女在整理他遺物時,發現他去世的前一日還在閱讀《理學宗傳》中“張子”一章,並且寫下了日記,這也是曾國藩生平留下的最後的文字。
曾國藩對如何讀書也有自己獨到的見解。
曾國藩主張讀書要專注,也稱曾國藩的“耐”字訣。曾國藩曾說:“一句不通,不看下句;今日不通,明日再讀;今年不通,明年再讀”。他要求讀書要做到:“經以窮理,史以考事,舍此二者,更別無學矣”意思是讀經以明理,讀史以知事,除了這兩個目的,就沒有什麼可學的了。這也道出了學習應該有正確的目的,不能為了其他不可告人的目的讀書。曾國藩的讀書“耐”字訣,對於讀書囫圇吞棗的人,對於讀書只圖數量,不重質量的人不無啟發。
曾國藩的“讀書之法包括'看、讀、寫、作’四者,每日不可缺一”,並且還形象地比喻這四者之間的不同和相互關聯。曾國藩拿富人之家積累糧食為例:看書,就好像是在外做生意,可獲得數倍利潤;讀書就是守財,不輕易花費。同時,他還用戰爭來比喻看書和讀書。他說,看書,就是佔領,就是開拓;讀書,就是挖戰壕,堅守。意思是看和讀是有區別的,也是相關聯的,不可偏廢。而寫和作,是看和讀的消化吸收和運用,是看和讀的目的所在,是昇華,是知識轉化為能力的過程。尤其可以看出,曾國藩的“看、讀、寫、作”是讀書過程中必須要統籌的四個方面,否則,就是不會讀書,或者說讀書沒有效果。
因此說,讀書是一項綜合活動,只讀不看,或只看、讀,不寫作,都是不科學的。
曾國藩強調讀書時心急不得,因為積累學識不是一蹴而就的。“凡讀書有難解者,……今日看幾篇,明日看幾篇,久久自然有益。”這大概就是我們經常說的“熟能生巧”意思吧。
曾國藩懷著一顆虔誠的心讀書,在讀書問題上是有著宗教般情懷的。這就是我們平時所說讀書要有正確的目的,曾國藩的讀書觀的確值得所有讀書人借鑑。
曾國藩曾說:“讀書之道,聞道而夕死,殊不易易”。意思是通過讀書,早晨知道了真理,到了晚上死了也不遺憾,要做到這一點真的不容易。這不是宗教情懷,又是什麼呢?而對於我們那些想靠讀書出人頭地的人,是何等的諷刺啊。
對於如何讀書,曾國藩是有著正確的指導思想的。
曾國藩說:“蓋士人讀書,第一要有志,第二要有識,第三要有恆。有志則斷不為下流;有識則知學問無盡,不敢以一得自足,如河伯之觀海,如井蛙之窺天,皆無識者也;有恆則斷無不成之事。此三者缺一不可。”
曾國藩的意思很清楚,就是讀書要做到有志、有識、有恆。有志則不會甘落人後;有識則知道學海無邊,學問無窮,就不會驕傲自大,就不會像河伯觀海、井蛙觀天那樣沒有見識了;有恆就會把事情做成。
“志”是志向、眼界,“識”是見識、見解、胸懷,“恆”就是恆心、決心,這三者在讀書時缺一不可。
曾國藩一生儘管讀書萬卷,學富五車,但是在說到讀書問題時卻非常謙虛。《曾文正公全集》有這樣一句話:“吾閱性理書時,又好做文章;做文章時,有參以他務,以致百無一成”,可見曾國藩在讀書上對自己的要求是何等的嚴格。
什麼才算真正的讀書
第一:讀懂文章裡的每句話。
不要像看小說一樣一目十行,幾天看完幾百萬字的小說,這個一點意義都沒有。最終你就會想上面說到的亞克敏一樣,讀書萬本,一事無成。這個標準就是別人提高某一頁的內容,你能說出接下來的內容。
第二:做一個會講故事的人。把書本合上,用自己的話複述出書裡的觀點和主要內容,最好是能用思維導讀畫出整本書的脈絡,論點和論據。
經歷了第二步,你才算是讀了書,因為這個時候你才真正調動了自己的大腦。讀書是對自己思想的一次洗刷和重組,有句話說“讀書是這個世界上價效比最高的投資,因為你花幾十塊錢紙質書甚至幾塊錢電子書就可以領會作者幾十年的人生感悟。”
只有當你真正走入作者那個情境,讀懂他的觀點了,這一步才算完成。
第三:自己做個假設,假設書中的人物或者某些情境發生了改變,最終的結局走向會不會和原來一樣。
我們學**歷史的時候會學到,A事件是B運動的導火索,C這樣的行為是B運動的決定因素。你要通過自己的假設來條分縷析來判斷出最終結局產生的決定因素是什麼,導火索又是什麼。因為事物的發展都是有其規律和必然性的,而到了一定階段,某個事件或行為的出現會讓這個結局爆發出來。當你真正掌握事物的規律的時候,你才算是真正讀懂了這本書。
第四:寫一個簡短的讀後感。
我一度懷疑人的大腦想象系統和輸出系統是分離的,每次看完一部感人的電影,都想洋洋灑灑寫個幾千字,而且思想鮮明,內容豐富,有血有肉,自我感覺良好。但是真的提筆寫的時候,突然發現自己想象的那些華麗辭藻,一個字都寫不出來。真是應了那句“下筆千言,離題萬里”。
所以寫作是輸出的一個很好的方式,因為一般人的大腦很難對資訊做出有秩序的排列,而且對資訊儲存量也並不像電腦那樣可以隨時搜尋,信手拈來,經常會出現話到嘴邊就是想不起來的情況。
自己應該怎樣讀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