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安城牆景點導遊詞

General 更新 2025年01月23日

  西安城牆是明朝出年在明太祖朱元璋的政策“高築牆、廣積糧、緩稱王”的指導下,在唐皇城的基礎上建成的。下面是帶來的,希望可以幫到大家。

  篇一:

  各位遊客:

  中國擁有數百座古代城牆,其中以北京、南京、西安的古城牆規模最大,但北京、南京古城牆先後被拆毀或嚴重殘缺,而始建於公元1370年的西安古城牆迄今仍儲存完整。日本天皇訪華來西安時,放著“世界第八大奇蹟”秦俑坑不看,卻登上了始建於600多年前的西門城樓,領略了這座古代城牆的雄姿。下面請大家跟我一起實地去參觀西安古城牆。

  各位遊客,這幾天我們已經在車行晨曦或晚霞中領略了古城牆的多彩多姿和古樸深沉。現在我們來到城牆腳下,請大家走上城牆遊覽。

  大家一定想知道城牆的真正含義是什麼。“城牆”一詞原是從“城”字引申而來。“城”按《說文》解釋,是“盛”的通假字,“盛”是納民,所以“城”字的本義是土圍民而成國,由此引出城牆一義。被譽為中華民族脊樑的萬里長城的“城”宇,同樣是城牆的意思。只是後來隨著社會的發展,“城”字又包含了今天城市的解釋。“城”字最早出現在周朝的金文中,從字形看活生生地體現了古代城牆的軍事用途。城牆的軍事作用是保衛私有制,而在意識形態上看,城牆的形體規模又是等級森嚴的宗法制的嚴格體現。顯然統治者營造城牆,是用它來保護自己,宣示國威。現在我們看到的西安城牆,是中國歷史上最著名的城垣建築之一。它從明洪武三年***公元1370年***朱元璋下詔修城開始動工,至洪武十一年***公元1378年***完工,歷時8年,是在隋唐京城的皇城基礎上擴築而成的,經過歷代修葺,基本上保持著完整的封建社會城垣建築的面貌,反映了中國古代築城技術的傑出成就。

  各位遊客,那麼西安城牆到底有多大呢?它的結構又是怎樣的?據測算,西安城牆周長11.9千米,其中東城牆2590米,西城牆2631.2米,南城牆3441.6米,北城牆3241米。這樣的規模在國內外都是比較少見的。

  大家看見城牆四門外築有護衛城門的小城,那叫甕城。所謂甕城,意為敵人一旦進入,就會受到甕城城牆上面的四面夾擊,猶如甕中之鱉,無法逃脫。甕城外還築有拱衛甕城的小城,古稱羊馬城。古時候大城門的啟閉有規定時間,關閉城門後尚未回城的人可連同自己牽的羊、趕的馬等,進入羊馬城以及今環城公園地帶歇息,等候開城門後再進城。西安的羊馬城在清末已全毀。記得1986年在西安城***門***西門***甕城北門外約17.5米處發現羊馬城北側門道,長5.5米,寬2.4米。現在大家能看到南門甕城外側已修復的羊馬城,牆體長198米,高9.5米。

  篇二:

  首先我們參觀的是有壯闊氣勢的明城牆。我們眼前的城牆是明時的。明太祖朱元璋認為“如江山永固,非深溝高壘,內儲外備,不能為安。”於是從明洪武三年***公元1370年***下詔修城開始動工,歷時8年完工,是在隋唐京城的皇城基礎上,向東、向北各擴建了4分之1上修築而成的,形成了今天的城牆。現在我們看到的城牆是一個東西長,南北短的長方形,周長13.79公里,面積11.5平方公里。是一個功能設計周密,形制巨集偉的軍事防禦設施。下來我給大家分別將城牆各部分的建築構造既城防作用一一作以介紹:

  首先我們看見的是護城河,也叫“城壕”,它是阻止敵人進攻的第一道防線。橫跨護城河上唯一的通道就是我們眼前的的吊橋。吊橋在過去由守護城門士兵掌管,他們聽從“晨鐘暮鼓”的指揮定時升降。一旦有戰事來臨,吊橋就被高高生起,整個城市就成為一個封閉的戰鬥堡壘。剛才有朋友問在那裡控制吊橋,這也就是我們下面要來參觀的城門,上面是閘樓,即控制吊橋升降之處。城門是防禦設施相當重要的一個環節,那麼現在請大家跟隨我進入城門,來了解城牆的另外一個組成部分。

  事實上完善的城門是由閘樓、箭樓、正樓組成。我們看到的最外面的就是有閘樓,它最主要的作用就是控制吊橋的升降,並且也具有夜間打更的作用。閘樓是兩層懸山式結構,雖然形式十分簡潔,但有著舉足輕重的作用。這是城市的二道防線。

  前面能看到的那座建築是箭樓。箭樓共有箭窗66孔,形成了一個扇型的攻擊面,士兵可憑窗居高臨下殺傷敵人。

  在閘樓與箭樓之間,形成的半月形的空間,我們叫做甕城。它的作用在於如果敵人攻入城門後,進入甕城,這時會受到甕城上4面居高臨下的攻擊,猶如甕中捉鱉。

  我們所能看見對面的建築是正樓,正樓是城牆最裡層的建築。正樓建築形式為重簷歇山式,是主將戰時坐鎮指揮守城的指揮所。

  高大的城門,城門是敵我雙方交戰的薄弱環節,也是統治者苦心經營的防禦重點。明代修築城牆時,十分重視城門的防禦功能。其中他們有一個非常大的技術突破,打破了西漢開始沿用了1500年之久的“過樑式”城門,這種門最大的缺點是經不起火攻,所以就有了“城門失火,殃及遲魚”的典故。明代城門採用的是券拱式的門洞,可以有效的抵禦火攻,所以大大提高了城牆的防禦能力。西安城牆門從上到下橫箍著9道寬15釐米的鐵條,上釘1800個蘑菇釘,加強了門扇的強度,使箭矢無法射入門中,從而加強了城門對抗進攻的能力。這是城牆的第三道防線。

  我們可以見到城門上有永寧門幾個字。在明西安城牆的東、西、南、北面各有一座城門。南門曰永寧門,意思是南方是火神所在地,就是向火神禱告,不起火災,永保安寧。東門名長樂門,因明都城南京位於西安東面,“長樂”二字帶有祈祝大明江山萬年不衰,長久歡樂之願望。西門為***門,暗示西部邊疆安泰康定。北門名安遠門,意指北部邊塞長遠***,不起戰亂。

  現在我們就登上城牆,來感受他壯闊的氣勢。城牆的最底層是用石灰、黃土、糯米汁攪拌夯打而成,乾燥之後,堅硬如石。歷史上對城牆曾多次維修,有兩次最有名。第一次是在明隆慶二年***公元1568年***,當時的陝西巡撫張祉在城牆底頂面和外壁都包砌了青磚,使整個城牆顯得壯闊和雄偉。清乾隆年間,當時的陝西巡撫畢沅又對城牆進行了大規模的維修、加固,將包磚增厚,鋪設海墁,並增修排水系統。城牆頂上的這個平面就是海墁,它是城上調兵譴將的通道,用三合土墊底,上面鋪有兩層城磚而成,即可便利於城上交通,又可防止雨水下滲。海墁從外向內有5度的傾斜面,可將雨水迅速匯入城內側的排水槽,有效的保護了牆體不被水浸泡,起到了保護牆體的作用。城牆每相隔40—60米一個有排水槽,它們為磚石結構,附貼在城牆內側,從牆頂直達牆下,與溝渠相通。西安城牆之所以儲存至今,這套完整的排水系統起到了很大的作用。

  為了保證士兵及車馬在城上行走安全,在牆頂內沿建有宇牆。為了瞭望方便,在外沿上又築有垛牆。在垛牆的底部的方孔,又叫懸眼是士兵可向外窺察、射擊的地方。

  沿城牆外側有向外突出的實心墩臺叫做敵臺,俗稱馬面。在城牆上共有98座。各敵臺相距120米,這個距離和過去的武器是有關係的,120米的中點是60米,恰是弓箭、飛鉤、滾木等武器的有效射程,它的出現使士兵作戰視野開闊,戰術運用靈活。一旦敵人攻城,會受到來自城牆和左右敵臺、敵樓三方面的射擊。構成了一個立體交叉火力網,大大的提高了城牆的戰鬥力和防禦功能。

  在城牆的四個轉角處有角樓。值得一提的是,除西南角為圓形角臺外,其它三個角臺均為方形,為何只有這一角臺為圓形的呢?明城牆是在唐長安城基礎上向東北擴建三分之一而成的,它的西南角,正好是唐皇城的一個城角,因唐皇城城角為圓形,所以就維持了原狀。

  以上就是我帶大家參觀的明代城牆,下面我們去了解一下另外的明代建築,鐘樓和鼓樓。鍾和鼓是中國最早出現的打擊樂器,兩三千年前,鍾和鼓是用來祭祀和宴享的禮器和樂器,到了漢代,尤其是五胡十六國和魏晉南北朝時期,鍾和鼓被用做軍旅指揮的訊號和軍樂。到了唐代的就有了報時的功能,正如文人墨客在詩中描述的“將則雞人報曉時,尚疑方近翠雲秋。“還有“六街鼓絕行人歇,九曲茫茫空有月。”描繪的就是人們聞鐘聲而起,聞鼓聲而息的情況,這就是大家常說的“晨鐘暮鼓”。鐘樓和鼓樓上的鐘和鼓都是明代,所以它們自然也都有報時的功能。鐘樓和鼓樓建於明代,西安是明代的軍事重鎮,鐘鼓樓無論從建築特色、還是藝術價值,都居於同類建築之冠。

  朋友們,我們首先來鐘樓。鐘樓位於市中心東、西、南、北四條大街的交匯處,有“天下第一鐘樓”之譽。要了解鐘樓,就要從鍾說起。真正鐘樓上的鐘是唐景雲年間的“景雲鍾”,它是一口六噸重的銅鐘。它是以鍾乳來調節音律,聲音洪亮悠揚,中央人民廣播電臺的新年鐘聲便是原來懸掛在鐘樓上“景雲鍾”鐘聲的錄音。當時鐘樓的位置並不在現在的地方,那麼它在哪兒呢?鐘樓最初的位置在鼓樓以西的“迎祥觀”內,安史之亂時,“迎祥觀”和鐘樓毀於一旦。公元1384年,明朝政府重新修建了一座鐘樓,就是我們現在看到的這座鐘樓。隨著經濟的發展,西安城不斷的擴建,鐘樓就偏於城西,不在居於城市中心了。在這種情況下,公元1582年明政府就將鐘樓遷移至今天的位置。據碑文記載,“樓唯柱基外,一無改創”。也就是說,除了新築樓基外,其他都是原件原樣。大家可以想象一下,6萬立方米的巨型建築,要進行整體的拆遷復原,沒有高超的組織安裝,沒有嚴密的工程組織是很難實現的。所以這也是我們16世紀建築史上一次劃時代的創舉。鐘樓也因此更加提升了它的藝術價值。大家回頭看立柱上有一幅楹聯,“鍾號景雲鳴綵鳳,樓雄川口鎖金鰲。”說的就是鐘樓拆遷的一個神話傳說,更給鐘樓增添了神祕色彩。

  不過鐘樓拆遷後,鍾就敲不響了,很多人說是神物有靈,其實是鍾房有問題。它中間高,四周下傾,重簷覆蓋,好象給鍾戴了個帽子,戴翁以呼,聲音當然不能傳的很久遠。後把鍾就放到了屋外。最後以明成化年間所鑄的一口鐵鐘取代,大家現在看到的這口鐘是近年復修的,原鐘現在收藏在西安碑林博物館。當然我們今天敲鐘已不在是為了報時,而是為了祈福,企求我們的生活平安如意,美滿幸福。大家若有興趣,不妨也敲幾下。

  好了朋友們,讓我們回過頭來欣賞鐘樓的建築吧。鐘樓高36米,分別由基座、樓身、樓頂三部分組成,四面正對四個方向,開東西南北四個券洞。鐘樓上下兩層每一層都以“斗拱”作為裝飾,它是中國古代木結構建築上的一種特有的構件,一方面起到了裝飾作用,一方面它可以根據力學原理,形成力的均勻負荷,“斗拱”用在屋簷下可以使屋頂的出簷加大,用在樑枋兩端下面,則可以減小樑枋的跨度,加大梁枋的承受力。同時“斗拱”的數量還可以顯示出這種建築的規格和等級來。鐘樓採用的四角攢尖式,對角線構築,覆以琉璃瓦,屋角微微上翹,這種形制按文人的描述“如鳥思閣,如喙思飛”,就好比展翅飛翔的鳥。象鐘樓這種出簷3層的,我們把它叫重簷三滴水,這種形制不但可以增加建築的美觀,還能減少雨水順而下落時對建築的衝擊力。

  鐘樓不但整體氣勢恢弘,細部也十分精美。大家現在看到的格子門,門扉上都有木刻浮雕,內容有聲動感人的民間傳說、回味無窮的歷史故事,樓上樓下加起來共有64幅,如我們熟悉的“八仙過海、踏雪尋梅、長生殿盟誓”等。

  瞭解完了鐘樓 ,下面我們將要參觀的是與鐘樓遙相呼應的鼓樓。

  鼓樓距離鐘樓只有250 米,它建於公元1380年,鼓樓要比鐘樓大的多。鼓樓高34米,基座呈長方形,。現在它的南北兩面還各開高為6米的十字型券洞,一直到今天還是交通要道。它的北面還有著名的小吃街。

  鼓樓上曾用來報時的大鼓已不知去向,1996年西安市文物局投巨資製作了一面大鼓,就是我們大家現在看到的著面“聞天鼓”。這面大鼓的鼓面是用整張牛皮蒙制的,聲音深厚洪亮,重棰之下,十里可聞,這面大鼓已經申報進入了世界基尼斯大全,所以今天來的朋友們都非常的幸運,因為大家看到了世界上最大的鼓。

  鼓樓的南北兩側簷下,過去曾懸掛著兩幅巨匾額,南面為“文武盛地”。文王、武王時期,天下和平安泰、國富民強,說明了西安古往今來的發達昌盛。北面匾文“聲聞於天”,典故是《詩經》中“鶴鳴九皋、聲聞於天”。兩幅巨匾猶如畫龍點睛,使鼓樓生氣盎然,為這座古建築增添了不少光彩,遺憾的是這兩塊巨匾,在十年浩劫中已被毀壞,現在的匾額按照原有歷史資料恢復的。

  以上就是我們今天參觀的明城牆、鐘鼓樓。這些建築記錄了西安滄海桑田的歷史,也銘刻了西安人心中的悲愴與驕傲。他們作為歷史古蹟,就象陳年的老酒,使人心醉,讓人回味。

  篇三:西安城牆景點簡介

  位於西安市中心區,呈長方形,牆高12米,底寬18米,頂寬15米,東牆長2590米,西牆長2631.2米,南牆長3441.6米,北牆長3241米,總周長11.9公里。有城門四座:東長樂門,西***門,南永寧門,北安遠門,每個城門都由箭樓和城樓組成。現存城牆建於明洪武七年到十一年***1374-1378***,至今已有600多年曆史,是我國現存最完整的一座古代城垣建築。

  西安城牆是明朝出年在明太祖朱元璋的政策“高築牆、廣積糧、緩稱王”的指導下,在唐皇城的基礎上建成的。完全圍繞“防禦”戰略體系,城牆的厚度大於高度,穩固如山,牆頂可以跑車和操練。城牆包括護城河、吊橋、閘樓、箭樓、正樓、角樓、敵樓、女兒牆、垛口等一系列軍事設施。城牆自建成後歷經三次大的整修。明隆慶二年***1568年***陝西巡撫張祉主持修復使土城第一次變成磚城;清乾隆四十六年***1781年***陝西巡撫畢源主持對城牆和城樓作了整修;自1983年以來,陝西省和西安市人民政府對這座古城牆進行了大規模修繕,補建已被拆毀的東門、北門箭樓、南門閘樓、吊橋,並建成環城公園,從而使這座古建築煥發了昔日風采,成為西安的一大旅遊景觀。

華清池的導遊詞
陝西西安城牆景點英文導遊詞
相關知識
西安城牆景點導遊詞
西安城牆英語導遊詞
陝西西安城牆景點英文導遊詞
杭州西溪溼地景點導遊詞3篇
西藏著名景點導遊詞
浙江杭州西湖蘇堤景點導遊詞
浙江杭州西湖蘇堤景點導遊詞
山西省著名景點導遊詞3篇
西安鐘樓鼓樓導遊詞_西安景點導遊詞
西藏旅遊景點導遊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