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等教育哲學讀後感

General 更新 2024年11月16日

  本著《高等教育哲學》所提出的以生命論為基礎的高等教育哲學,彰顯出了作者的人本精神,本文通過闡釋“生命論”之蘊涵,分析其對現行高等教育理念的啟迪,,希冀有助於大學精神的迴歸、大學人生命意義的彰顯。以下是小編精心整理的的相關資料,希望對你有幫助!

  篇一

  “生命論”是作者張楚廷先生的生命與心靈深處對話的產物,是一個頗具思想深度的大學人。本著對高等教育生命性靈的呵護,進行的一次人本主義思想之旅。它飽含了作者高屋建瓴的把握、成竹在胸的俯瞰、鞭闢人裡的論析和細察入微的識見.反映了作者對高等教育的歷史與本質有通透的認識.對高等教育改革和發展的真諦有深刻的領悟。顯露了作者的銳敏與智慧、圓通與成熟、深悟與大哲。這是一種高度、一種境界,需要我們加以認真地分析、領悟與裁度。尤其是。“生命論”所彰顯的“大學要倍加重視自覺自為的生命,尋求大學人精神生命的完滿”這一思想主旨,對當下大學所呈現出的生命意義日漸消解、衰微的症候***如大學精神缺失、大學理想黯淡以及大學信念迷失等***和忽視學生主體性的問題而言。無疑頗具反思性和啟迪性價值。大學是育人心智的地方,她更關注入的學識修養、人格完善等方面的問題,而絕不僅僅或者說更不主要追求授人於一門技能。如果過分關注現實功利,就很可能會犧牲精神教化和生命關懷這一長遠追求。守望一種超越世俗的烏托邦精神,則更能回到“以人為本”這一大學精神旨歸。張楚廷先生的力作《高等教育哲學》所彰顯的“生命論”能給予我們某些重要的啟示。

  一、 “人”的本體論:高等教育哲學的基礎

  高等教育存在的基點是什麼?以發展知識、追求真理為基點?以發展任的理智為基點?還是以國家社會利益為基點?這就涉及到高等教育哲學的基礎問題。高等教育哲學從世界觀和方法論的高度,從客觀上位我們提供瞭如何正確看待高等教育的問題、進行高等教育實踐的一般性要求,為我們提供了具有普遍意義的方法論指導。但是,高等教育教育的“核心”——即哲學基礎是有個性差異的,具有不同“核心”的高等教育哲學給我們提供的方法論是不一樣的。

  張楚廷教授對布魯貝克的《高等教育哲學》中提出的論斷“存在著兩種主要的高等教育哲學基礎——認識論基礎和政治論基礎” 提出了強烈的、甚至是顛覆性的質疑。他認為,雖然布魯貝克把兩種高等教育哲學與大學確立自己地位的兩種途徑看作詩同一的觀點,有一定的道理,但大學的本性肯定是高等教育的基本問題,大學的功能、作用、地位並不能完全取代對本性的確認。而且。他通過歷史上偉大的哲學家***亦偉大的教育哲學家***的教育思想進行分析,對教育本性、教育原理、教育目的、教育內容指導就愛偶遇方法進行考察,並對既有哲學的考察和對數種不同型別大學誕生的案例進行分析,認為“以認識論和政治論為基礎”的兩種高等教育哲學不完全有效。

  但是,作者的睿智在於並沒有把目光停留在懷疑的層面,而是用一種馬克思主義的哲學觀來分析高等教育哲學。他深信馬克思主義哲學中有活生生的人的存在,在追尋一個怎樣的社會更有利於人,其核心就在人的發展、人的個性、人的

  自由、人的尊嚴、人的解放、人的幸福、人不再被異化。作者認為高等教育是人的特殊生命活力的進一步騰昇和上揚,進而提出“以生命論為基礎”的高等教育哲學,並以此為依據來關照高等教育可能的範圍、程度、目的和方法等。

  “以生命論為基礎”的教育思想貫穿於作者的理論著作的始終,也貫穿於作者的理論著作的始終,也是貫穿於他數十年的教育實踐。他認為生命具有多樣性,因為高等教育也應該具有多樣性;生命有美有善,大學也有美有善;“人具有超越本性”而“高等教育就秉承了人類的這一本性”。因此,高等教育應該“更自覺地意識到自己的這種本性和相關的使命”,不僅僅滿足於“對口”與“適應”,而是要實現理性的超越,挖掘人的生命中的無限潛能,“大學通過培養學生的超越意識與能力來體現自己的超越性”,大學的本領在於讓‘每一個人都可以感覺到自己被召喚成為最偉大的人’”。自由的生命性的集中表現,所以,作者認為大學天生對自由教育更為眷戀,自由教育就應該成為高等教育和諧整體的不可或缺的部分,對自由教育的重視不是基於功利而是基於人本身。作者基於“生命論基礎”的高等教育哲學認為,大學的學術自由的權利是大學天生就具有的;因為生命具有很強的體驗性,所以,大學的課程就要具有人文性„„張張楚廷教授並將自己的這部著作比作是一組頌歌組成的專場演出,它“包含了超越頌、自由頌、靈魂頌、真理頌„„它的序曲則是生命的頌歌,它的尾曲便是人的頌歌”。[1]

  生命作為世界存在的基礎,是人類教育活動的出發點與最高目的。教育作為培養人的特殊的人類實踐活動,無疑,自其產生之日起就肩負著提升人的生命質量的使命。以生命論為基礎的高等教育哲學為我們提供了一個從哲學高度通觀、理解和詮釋高等教育的獨特視角,它把人看作是一個有理智、有情感、有趣味,健全而完整的生命,而不是冰冷的學習機器或者政治工具;它以學生自身潛在的生命基質為基礎,依據生命的特徵來開展教育,來喚醒生命意識,啟迪精神世界,開發生命潛能,替身生命質量以關注生命的整體發展。這在當前高等教育人文失落的今天,無疑是一劑清醒劑,也無不體現作者和諧豐滿、蘊含人生大智慧的教育思想。

  二、 “以學生為本”的教育理念的內涵

  張楚廷先生的“生命論”的高等教育哲學觀點給了我們現在的高等教育理念有很大的啟迪,“生命論”實際上就是提出了以學生為本的教育觀點,尊重學生、從學生的發展出發進行教育。在張楚廷的生命哲學中提到,“鳥類叫後代飛翔,虎狼叫後代奔跑,它們都在叫,卻都不是教。惟有人有教,但人類的教也起源於人這種生命的生物本性,這與動物似無兩樣,但這種生物本性區別於一切動物本性的根本之所在,正是人知道教可以發展人的本性。“動物終身為本能所支配”,“只有人是需要教育的生物”,而人因為教育而成為人,發展人,“人的目的是‘做人”,還不只於此,其目的“是教人如何做人,如何過自由人的生活”,使人“各方面都得到完全的自由”。[2]

  有關教育本質的爭論至今沒有最後的結果。儘管眾說紛紜.但有一點可以肯定,那就是教育是一種培養人的活動。也就是說。學生是教育過程的終端,是教育的本體。因此。所謂“以學生為本”就是要把學生特別是學生的發展作為教育 活動的本體。一切教育活動都從學生的發展出發。這是“以學生為本”教育理念的邏輯起點。在哲學史上.提出“人是目的”命題的最初意圖是為了反對把人當作神的奴僕和玩物.而近現代教育哲學家,如杜威,一再重申“人是目的”.則是為了反對人的物化。“以學生為本”的教育理念是對人類思想史上人文主義、人道主義思想傳統的批判繼承,是針對當今社會和現代教育中出現的人的物化的弊端並基於教育的本質而提出的。教育這種培養人的社會實踐活動,是“直接以塑造和建構主體自身為物件的實踐領域”[3]。雖然教育具有本體功能和社會功能兩大功能,但“教育社會功能的作用大小.取決於國民素質的提高.取決於建設人才的培養。教育的本體功能是教育社會功能的根據。沒有教育的本體功能,也就談不上教育的社會功能。兩者的關係是承續關係、因果關係,不是教育的平列的兩種功能。社會功能是本體功能的社會呈現形式”[4]。也就是說,教育的最終目的是培養人,是促進學生的發展。“以學生為本”,就是把每一個學生當作教育的目的,確立和尊重學生在教育活動中的主體地位,尊重他們的個性特點,讓學校的一切活動都為滿足學生的成長和發展而設計和組織,著力培養他們全面而和諧的素質、鮮明的個性,尤其注重培養他們的創造力。當前,學校教育中普遍存在的一大同題恰恰是沒有確立。以學生為本”的教育理念,忽視學生在教育中的主體地位。其表現主要有:1.“社會本位”的教育理念。其弊端是隻關注社會和教育的需要,而沒有看到學生的需要,忽視學生合理的心理和生理需要。

  2.“精英教育”的理念。其具體表現是應試教育,分數第一,升學第一,在評價人的時候,唯“分數”論。3.“教師中心論”的理念。在課堂教學中主要是教師講,學生只是配合被動地聽。從張楚廷教授以人為本的理論看來,這些都忽視了人的主體地位,沒有注意到學生個人發展的需要。

  三、“以人為本”理念在高校教育教學中的實踐方式

  在高校高等教育過程中,要體現“以人為本”理念,高校工作者應注意從以下幾個方面去實踐。

  ***一***樹立以學生為本的教育理念

  “以學生為本”的工作理念就是高等教育要從學生的實際需要出發,針對學生的特點,在教育教學過程中,要考慮學生的根本需要,尊重學生的權利,使得學校的培養目標與學生的發展目標是一致的。一方面,高校工作者面對的是理性的大學生,他們在生理和心理上都趨於成熟,形成一個富有活力和激情的群體,而且這些大學生在社會上具有相當的影響力。高校工作者需要立足於國家、民族、社會角度對學生進行引導、規範和管理。另一方面由於生活的環境和所經受的教育背景的差異會使大學生在生活經驗、社會經歷和人生閱歷上會存在各種障礙,這時高校工作者需要對大學生進行必要的人生規勸、經驗傳導和真誠幫助。在具體實踐中,教育工作者要把學生的生活問題、學習問題和發展問題當作工作的中心和動力源泉,把重視學生、理解學生、尊重學生、愛護學生和發展學生貫穿於學生工作的全過程,致力於提高學生的自尊、自信、自愛和自強意識。

  ***二***加強對學生的人文精神教育

  堅持“以人為本”理念,在人才培養上要加強對學生的人文精神教育。通過高等教育,學牛除了掌握相當的科學知識外,並且形成根植於高校人文精神背景的價值觀。這種價值觀將會在長期內導引學生的行為方式,可以說基本上就決定了學生以後的生活方式和價值取向。加強人文精神教育,目的在於使學生對自身與社會的關係有一個更全面的認知,可以有效地增強學生的社會責任感,增強學生對民族的命運、國家的前途和人類的發展的關注,使學生能夠積極承擔歷史責任、主動迎接各種挑戰。人文精神教育的核心就是要培養學生完善的人格、健康的心理和強烈的社會責任感。所以,高校教育工作者要注重加強對學生進行人文精神的教育,這對於堅持“以人為本”理念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

  ***三***強調人性化教育

  高教實現人性化教育,首先要尊重學生的獨立人格,尊重學生的愛好和志趣,尊重學生的追求和創造。高校教育工作者在與學生交流和開展學生工作時,應該把學生的意見和建議作為決策的重要參考依據,並把學生的反饋意見當作重要的工作考核標準。其次,高校教育工作者要建立起輔導員、家長、學生多方位的一線調研機制,經常流動調研,並以調研結果來制訂下一步的工作計劃。第三,高校還要注意建立並完善以下幾種機制:以心理諮詢為主要內容的學生心理健康教育機制:以豐富多彩的文化體育活動為主要內容的校園文化建設機制;以完善助學貸款、獎學金、困難補助、勤工助學、減免學費等助學措施為主要內容的學生助學機制等。高校是社會教育培養人才的主要基地,高校高等教育堅持“以人為本”理念,就能夠把學生與學校的發展目標有機統一起來,就能夠將高等教育科學發展觀貫徹在實際工作中,就可以培養出一代一代有理想高素質的社會主義建設人才。這就是高校和高校教育工作者最終的價值體現。

  ***四***突出學生本體,建立行之有效的管理機制

  隨著高等教育的飛速發展,大學越來越成為沒有“圍牆”的校園,大學生個體之間、個體與學校之間的利益關係也變得更加複雜,高校管理工作也面臨著諸多挑戰。高校管理工作應把“以學生為本”的理念貫穿始終,充分尊重學生、理解學生,解放思想、與時俱進的解決管理工作中存在的問題,科學運用法律和規章制度調節和規範各主體之間的關係。一方面,構建責權清晰、分工明確、合作有序的學生管理工作機制,運用現代化的教育管理手段,真正促進學生管理工作走向專業化、科學化、制度化和人性化,才能適應新形勢,為國家和社會培養合格有用的人才。另一方面,提倡引導激勵式的管理方式,在整個管理過程中,更多的從人文關懷的角度、從有利於學生成長的角度出發思考問題,改變原有的行政命令式的、無條件服從的管理模式。在尊重學生個性及多元化需求的基礎上,引導、協助學生根據自己的特長、興趣、愛好及其自身素質來為自己制定人生髮展目標,並幫助學生在此基礎上制定階段性目標和計劃,通過採用相應的激勵措施進行過程管理,激勵、引導學生一步一步地實現自己的理想。

  篇二

  由布魯貝克著,王承緒先生等翻譯的《高等教育哲學》一書,早在2002年4月就已經在中國第三版第四此印刷了。從1987年第一版至今,該書在中國高等教育學界產生了強烈的反響,教育學界也不乏有人對其作了多角度的解讀。從中國期刊網中搜索的論中發現,我國高等教育學界對《高等教育哲學》的解讀多是一種讀後感的形式,寫出了作者看完此書後的反思。通過對這些讀後感的分析,我們發現在對於布魯貝克《高等教育哲學》的理解中存在著一個基本的分歧,就是布魯貝克的《高等教育哲學》是否是一本系統的高等教育哲學著作?王承緒先生在譯者前言中指出:“這***布魯貝克的《高等教育哲學》***是西方第一部以高等教育哲學為書名的專著,是作者從事高等教育工作五十餘年的經驗總結,也是作者對高等教育的許多問題進行哲學思考的結晶。” “作者從高等教育的實際問題出發,

  1旁徵博引各家學說,提出了一個完整的高等教育哲學體系。”有的研究者指出:“總體上說,

  布魯貝克的《高等教育哲學》始終固守著從哲學高度對高等教育問題進行理論探討的陣地,而這種哲學高度的理論探討,對於我們正確看待高等教育問題,進行高等教育實踐可謂意義重大。”2還有的研究者認為:“他***布魯貝克***放棄了用哲學的觀點和方法來研究高等教育,倒是對高等教育的一般規律和一般原理,如高等教育的性質、人物、功能、目的、方法、制度等問題研究得比較深入。但是,即使如此,並不能由此判斷該書不是教育哲學。”3

  但也有的研究者認為,布魯貝克的《高等教育哲學》並不是“一個完整的高等教育哲學體系”式的著作。4並從作為教育學科的教育哲學與作為教育思想的教育哲學兩個方面進行了分析,認為不論從哪一個方面來看,《高等教育哲學》作為教育哲學的存在都不是一個真命題。在這個論斷的基礎上,研究者還從兩個方面分析了我國讀書界為什麼會認為《高等教育哲學》是一部教育哲學著作。布魯貝克的《高等教育哲學》英文版的書名為《on the philosophy of higher education》,研究者認為在翻譯過程中,“譯者為了便於翻譯,在標題上直接採用了‘高等教育哲學’這一概念,但是這種翻譯沒有凸顯原書標題介詞‘on’的內涵,因而給讀者造成一種誤導,以為這就是所謂的高等教育哲學。”5在筆者看來,不論是翻譯成《高等教育哲學》,還是翻譯成《關於高等教育的哲學》,我們都可以看出,布魯貝克在寫此書的時候是要寫一部“哲學式”的著作,最起碼從其寫作動機來看是如此。此外,研究者認為,目前教育哲學的合法性還沒有一個定論,高等教育哲學體系框架的建立也就更沒有一個標準可尋。但在筆者看來,這個理由很牽強。

  之所以會出現這種分歧,筆者認為,這與人們對哲學的認識有著很大的關係。有人認1楊黎明***1980— ***,男,山西河津人,華中科技大學教育科學研究院2005級博士生,主要從事高等教育原理研究。

  為布魯貝克的《高等教育哲學》不是“教育哲學”,是以一種體系或學科式的標準來看的,屬於典型的中國教育學者的“學科情結”。而之前我國很多學者之所以認為《高等教育哲學》一書是一本系統的高等教育哲學著作,則多是簡單地從書名望文生義,並沒有進行必要的分析,因此也就顯得沒有說服力。

  筆者認為,布魯貝克的《高等教育哲學》是一部典型的西方式的教育哲學著作。說其是西方式的,是因為從全書的結構框架以及思維習慣上看,不符合中國式的學科標準。此外,筆者認為布魯貝克的《高等教育哲學》是一部教育哲學著作,也並不是像有的學者所說的那樣,是布魯貝克在論述中達到了一種“哲學高度”。哲學和教育一樣,都是一門學科,談不上誰比誰更有高度。有人認為,教育學脫胎於哲學,因此哲學是教育學更上一級的“母學科”。但即便如此,我們也不能說“母”或“父”就比“子”更有高度。另一方面,不管是“哲學高度”還是“哲學意義”,都是模糊不清的語言,很難具有說服力。因此,筆者試圖從對哲學的理解上來分析為什麼布魯貝克的《高等教育哲學》是一部教育哲學著作。

  學科體系也同樣有中外差異和多樣化的問題。筆者之所以認為《高等教育哲學》是一部典型的“西方式”的教育哲學著作,而不說是典型的教育哲學著作,是因為我們並沒有必要仿效布魯貝克來構建我國的高等教育哲學體系。學科建設也同樣存在一個適應國情的問題。中國哲學和西方哲學本身就存在著巨大的差異,有人用西方哲學的標準來分析中國的文化,認為中國自古就沒有哲學,曾在哲學界引起過很大的爭論。同樣,如果我們以中國教育哲學的標準來看待《高等教育哲學》的話,那麼它也不是教育哲學了。

  哲學開始於驚疑***驚奇和疑惑***,是靈魂對於世界和人生的根本性追問。6哲學最大的意義在於揭示事物的本質,作用或目的則在於指導或引導實踐。從我們對哲學的這一認識出發來看布魯貝克的《高等教育哲學》,就可以清楚地看到布魯貝克為什麼以“哲學”來命名此書。

  一、追問

  在《高等教育哲學》一開始,布魯貝克在論述“使高等教育合法存在的哲學”時,就指出“在20世紀,大學確立它的地位主要途徑有兩種,即存在著兩種主要的高等教育哲學,一種哲學主要是以認識論為基礎,另一種哲學則以政治論為基礎。”***布魯貝克.《高等教育哲學》***下同***p.13***布魯貝克所總結出的這兩種高等教育哲學對我國高等教育研究影響非常大,引用率非常高,可以說已經得到了廣泛的認同。但布魯貝克為什麼認為只有這兩種高等教育哲學呢?這兩種哲學觀的劃分標準又是什麼呢?他在書中並沒有指出。這也是筆者在多次閱讀此書過程中的最大困惑。有的學者認為,布魯貝克的劃分是以他在書中的標題“高深學問”為標準的,認為這兩種高等教育哲學都是建立在對高深學問的追求上,只是在具體取向上有所不同,認識論所強調的是“價值自由”,而政治論則主張人們在追求高深學問內時的“價值判斷”。7筆者認為,這樣的分析實際上也只是說明了布魯貝克早已在書中就明確指出的這兩種高等教育哲學觀的內容,而並沒有指出這兩種哲學觀的劃分標準。而知道布魯貝克為什麼對高等教育哲學作這樣的劃分,才是理解布魯貝克高等教育哲學的根本和關鍵。

  實際上,認識論與政治論這兩種高等教育哲學觀是布魯貝克對西方高等教育歷史發展進行反思和追問的結果。任何哲學都源於反思和追問,只是布魯貝克並不是簡單地在邏輯上進行反思,而是對高等教育實踐發展的歷史進行追問。布魯貝克在書中引用了美國律師、實用主義哲學家霍姆斯的話,“經驗而不是邏輯才是法律的生命”。在引用這段話之後,布魯貝克緊接著指出,“像以後的部分還會講到的那樣,這種觀點對高等教育像對法律一樣千真萬確。”***p.20***在論述學術自治的時候,布魯貝克又指出,“我們必須記住,有時是經驗而不是邏輯制約著學術傳統。”***P.32***由此我們可以看出,布魯貝克認為,是經驗***歷史實際***而不是邏輯才是高等教育的生命,這種觀點貫穿著《高等教育哲學》全書。這樣我們就不難理解為什麼布魯貝克會得出高等教育有認識論和政治論這兩種哲學觀。

  布魯貝克在書中仔細分析了高等教育的歷史發展,認為在歷史中存在著截然分明的兩條高等教育發展路線,也就是他所認為的認識論與政治論。布魯貝克的這種劃分並不是他人為地對高等教育的現狀進行的分類,而是對高等教育發展歷史進行反思和追問中得出的結論,並在現實中找到了各自存在的事實。布魯貝克的這種劃分之所以能夠得到廣泛的認同,其原因也在於這一點。即這並不是他個人的主觀意願,而是真實的高等教育歷史與現實。

  二、本質

  在關於布魯貝克《高等教育哲學》的研究中,我國學者普遍認為布魯貝克在書中揭示的高等教育哲學的本質就是“高深學問”。有的研究者認為,“該書自始至終地堅持著一條哲學線索,以為‘關鍵的哲學問題並不是尋求各種答案的共同基點,而是尋求各種問題的共同基點’,這個各種問題的共同基點便是‘高深學問’。它貫穿全文,將高等教育各方面的問題串在一起,前後連貫,逐層推進,展現了作者清晰的邏輯思維。”8更有的學者用高深學問的視角對《高等教育哲學》全書逐章進行了分析,指出“兩種哲學論——高深學問的生存之本”、“學術自治——高深學問的組織保障”、“學術自由——高深學問的內在要求”、“高等教育為誰服務——高深學問的傳播物件”、“普通教育和專業教育——高深學問的必然選擇”。9從這些研究中我們可以看出,布魯貝克在書中的確揭示出高深學問是高等教育的本質,並從這一本質出發闡明瞭自己對高等教育一系列重要問題的觀點。

  布魯貝克在“導論 高等教育哲學的發展”中便提出了自己對高深學問的認識,以及高深學問對高等教育的重要性。他指出,“高等教育與中等、初等教育的主要差別在於教材的不同:高等教育研究高深的學問。在某種意義上,所謂‘高深’只是程度不同。但在另一種意義上,這種程度在教育體系的上層是如此突出,以致使它成為一種不同的性質。”***p.2***布魯貝克在這裡實際上認為高深學問是大學的根本特點和存在的依據。縱觀全書,我們可以發現布魯貝克在論述中往往將“大學”與“高等教育”等同使用,而且在書中對大學的論述甚至要多於高等教育,這與我們今天的認識是有所不同的。在西方近千年的高等教育發展史上,大學長期是高等教育唯一形式,因此在西方高等教育學者的論述中,常常將大學與高等教育這兩個概念等同使用。而從20世紀90年代開始,我國高等教育學者就對“大學”和“高等教育”這兩個概念進行了嚴格的區分,在目前的研究中,已經把它們作為兩個截然不同的概念。這與高等教育的發展過程中形式的多樣化以及我國高等教育的實際情況是相關的。現在“高等教育”已經成為一個比“大學”要寬泛得多的概念,因此如果按照我國目前對這兩個概念的解釋,那麼布魯貝克的《高等教育哲學》實際上是一部“大學哲學”。也就是說,布魯貝克所揭示的“高深學問”實際上是大學的核心和本質,而非我國現在意義上的“高等教育”的本質。認識到這一點在我國目前有著重要的意義,這樣就不會使那些非大學的高等教育機構都擠到“高深學問”這根獨木橋上來。

  三、引導

  一種哲學理論不但要解釋現實,而且要引導現實。布魯貝克在《高等教育哲學》的最後一章論述了“作為教會的大學”,以此作為全書的落腳點。筆者認為,這便是布魯貝克的高等教育哲學所要追求的對現實大學的引導。這一章的英文名叫“university as church”,按照塗又光先生的解釋,在很多情況下,如果兩者的關係有as來連線,其意思就是說這兩者是一個東西。“university as church”翻譯為“作為教會的大學”,其意思是,要把大學當作教會來辦,也就是說,大學教育要起宗教的作用。這一章說明,布魯貝克感覺到,現在的西方大學只是搞知識的,人的靈魂問題、道德問題等是宗教在管。總的來看,宗教是衰落了。儘管如此,宗教在社會上的影響還是很大的,對人的靈魂問題、道德問題等還在起作用。在這種情況下,布魯貝克覺得大學還要發揮教會那樣的作用。因此,“作為教會的大學”這一章主要是探討大學怎樣才能起到教會的作用。

  現代大學發軔於中世紀大學。作為“千年黑暗時代”誕生的最璀璨奪目的文明花朵的中世紀大學在萌芽之初及隨後幾個世紀一直和宗教與教會有著千絲萬縷的聯絡。大學原本“發端於中世紀對神學的闡釋,即使科學勃興,也很難消除神的影子”。10布魯貝克在書中也指出,“早先,學院和大學基本上都是教會的侍女和附庸。”***p.138***後來,由於高深學問從社會活動邊緣移到了社會生活的中心,高等教育也越來越世俗化了。但今日的大學雖早已不是教會,但卻“繼承和保留了許多教會的職責”,***p.139***甚至有人認為大學就“是一種世俗化的教會”***p.139***。布魯貝克認為“在政府和實業界的道德標準都降低到從未有過的水平的時候,大學必須發揮新領導的作用。學院和大學有道德影響,這是理所當然的。”***p.144***從這個認識出發,布魯貝克認為“大學應該成為世俗的教會,那裡的一切活動都適合於學生的個人成長。”***p.144***實際上,布魯貝克所論述的“作為教會的大學”意思就是大學要承當“社會的良心”,要承擔“造就公眾心靈”的職能。在全書的最後,他引用康馬傑的話作為結語來論證自己的觀點:“在我們的全部歷史中,大學和教會一直是為全人類的利益和真理服務的,或者試圖為人類的利益和真理服務的機構。沒有什麼機構能擔當起大學的職能,沒有什麼機構能夠佔據這個大學已長久地注入瞭如此多的才智和道德影響的位置。”

  

關於哲學的書籍讀後感
馮友蘭哲學簡史讀後感
相關知識
高等教育哲學讀後感
高等教育自學考試畢業生自我鑑定
高等教育自學考試拿出毅力取得過硬文憑
廣西壯族自治區高等教育自學考試課程免考實施細則
陝西省高等教育自學考試網上交費操作指南
高等教育自學考試五個重要時間段
小學感恩教育故事讀後感
成人高等教育大學畢業生自我鑑定
廣西高等教育自學考試課程免考實施細則
廣西高等教育自學考試課程免考實施細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