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於家庭教育的散文

General 更新 2024年11月05日

  家庭教育是一種平等的雙向、互動教育。平等的前提下是家長可以指引孩子的教育,也可以是孩子糾正家長的教育,還可以是"和平探討"出"真理"的共同進步的教育。下面是小編給大家帶來的,供大家欣賞。

  :談家庭教育

  如果家庭教育連微不足道的小事都能給下一代造成壓力,那麼,有心理負擔不僅是孩子必然的結果。更是造成孩子心靈扭曲處事極端的重要因素。這是我去年總結出的一句話。也說明了我的父母對我的教育是何其的糟糕。

  我雖沒結婚,但常聽人說“望子成龍,望女成鳳。”我父親曾對我說過這樣一句話:“我們再多的努力只希望我能脫離面朝黃土背朝天的日子,過上輕鬆幸福的生活。”我想這也是天下父母對子女最大的期望。可憐天下父母心。我很感動,也很感恩,真的,自從我到重慶讀書,家裡負擔一下子加重。對於我們農村來說,這種壓力猶如巨石重重的壓在肩上,但我父母還是把這沉重的巨石扛了起來一直持續到我畢業。說明了父母希望我們能出頭的決心。然而,就是這樣的決心使很多父母只看到我們做事情的結果忽視了我們做事情的過程。並沒有從子女的角度思考問題。造成一些孩子寧願把問題的原因憋在肚子裡也不會和父母溝通。這就有了代溝。使兩代人之間的距離越來越遠。甚至導致一些孩子叛逆,嚴重的可能還會採用極端的方式來發洩對父母的不滿,比如,離家出走或在網咖呆上幾天不回家等等在當今社會屢見不鮮。

  有人說家庭教育需要循序漸進,對不同年齡,不同階段的孩子要進行適當的合理的教育方法。我很贊同。何謂適當?在適當的時間給予孩子鼓勵,在適當的時間給孩子一定的壓力。何謂合理?教孩子的文化要合理,方法要合理。當然這僅僅只是我的片面的推敲,家庭教育在中國仍需家長們總結加以思考。用最有效的最合理的教育方法教育下一代。

  :家庭塑造人

  說到雙親對孩子的教育,我就想起一個故事叫臨江之麋。講一隻小鹿從小與幾隻小狗作伴,在它看來狗是一種友善的動物。長大以後,主人帶它重返自然、迴歸森林。不久,它將凶猛的獵犬看作朋友而慘遭惡運。自然界普遍存在一種印刻效應,即剛睜眼的小鴨會把孵蛋的母雞看作媽媽;長大的魚會游回它的出身地去產卵。人類在幼年時期,雙親與環境對其心身體驗產生的影響很像這種印刻效應。如果說孩子的心理、個性出生時是一張白紙,五歲時已被雙親想當然、胡亂塗鴉到無處可再下筆。一位女性告訴我:“兒時非常痛恨母親因為煩心之事打我出氣,曾經發誓為人母時決不動手。不想世事難料,我的女兒依舊成了我的替罪羔羊。看到女兒淚眼汪汪且膽顫心驚,我真感覺是造化弄人”。不妨記住,你對孩子的教育方式有可能來源於你對兒時經歷的反芻。

  記得小時候,我的鄰居娶了一位二十歲的漂亮媳婦,行為乖巧,深得大夥喜歡。但她有個怪癖極其怕貓,怕到望貓即逃的地步。住宅院裡,本有兩戶人家養了貓,一黃一黑,習慣了邀歡取寵,遊手好閒。看到那女子避貓時那種風聲鶴戾、草木皆兵的慌亂樣,鄰居們甚覺好笑,常裝貓叫來逗趣她。一晚納涼,大家圍坐天南海北談興正濃。突然“貓嗚”一聲那隻黑貓從天而降,正好掉在這女子的頭上,只聽一聲驚叫人便倒了。肇事者這才明白玩笑開過了頭,急忙送往醫院,守了兩天兩夜她才從歇斯底里的狀態下復原。從此,人們逗她的膽子已不再有,兩隻驕傲的貓也被主人送往它鄉退避三塞。後來才知這女子的母親有潔癖,厭惡一切小動物,從小就經常危言聳聽來恐嚇她。若干年後,女士雖不再怕貓,但她的兒子長到十二歲連剛出殼的小雞都不敢碰,可謂青出於蘭。恐嚇也許是家長教育孩子最經常、也是最無賴的殺手鐗。使用不當,孩子心靈深處就會留下難以消除的驚恐體驗。

  家庭塑造人的力量,遠大於人們的想象。家庭教育可能包含一些傳統、習俗的東西,也有一些家庭規則。這些規則反映雙親的價值觀和人生態度。

  我有一個朋友,她出身於一個開明的知識分子家庭,崇尚自由、平等與博愛。她的丈夫卻是東北人的後代,夫權意識明顯。他們在大學相識、相愛。戀愛時節,兩人尚能平心相容、克己相待。結婚後,角色變了,塵封多年兒時耳聞目染的陳規陋習似乎順理成章地來了個借屍還魂。家庭中優先權之爭給這段原本美滿的婚姻畫了個句號。家庭兩個字在中國人乃至全世界的華人的心目中都是至高無尚的,這似乎是中華民族幾千年來精神和文化沉積,一種榮格筆下的集體無意識。但家庭常常也在傷害人,可以不誇張地說,一個人的品行問題、心理問題、社會適應問題主要植根於家庭教育,而非社會之責。例如,喜歡把愛作為砝碼來使孩子臣服就範,孩子就學不會怎麼去愛和被愛;不能變換角色平等地和孩子相處,孩子就無法學到怎麼與社會相處;以為批評和大棒就能給你的孩子一個好品質,恰恰你給予孩子的是精神和肉體都倍受折磨的自悲和自貶。溺愛與苛求是教育孩子最可怕的兩個極點,但遺憾的是這兩個極端常相伴而行。教育孩子之難,難在雙親自己是否人格完整,是否樂於寬容與變通。要把孩子教育好,首先父母自身必須成為一個好的模範,不然,上行下效、承先啟後,受苦的永遠是下一代。

  :家庭教育對孩子的影響

  一個人的性格與幼年所受的家庭教育有著密切關係,“種瓜得瓜,種豆得豆”這一實踐中得出的真理是有一定道理的。家庭教育是給孩子打基礎的教育,父母的為人處事、言行舉止將直接影響孩子的成長。在家庭中,每位家長都應擔負起教育子女的責任,重視孩子良好性格的培養,因為孩子大部分時間生活在家庭中,同父母親人朝夕相處,那麼家庭環境、家庭教育的方式、家長的自身修養將給孩子的個性品質形成起到潛移默化的作用。孩子又正是性格形成的時期,因此,家庭教育對孩子性格形戍有著重要的影響,每位家長應為孩子創造良好的家庭環境和採取良好的家庭教育方式,促進孩子良好性格的形成與發展。

  一、幼兒時期是性格初步形成時期

  性格是人在對待客觀現實的態度和行為方式中經常表現出來的,穩定而習慣的個性心理特徵。人的性格發展又有著階段性。大體分為四個階段:“5至11歲左右為性格形成期;12至17歲左右是性格的定塑期;18至55歲為性格成熱期;56歲以上為性格更年期或老年期。”兒童是人的個性初步形成的時期。一至三歲前為個性萌芽時期;二是學前期是個性初步形成的時期。許多心理學家認為,人的個性初步形成是從學前期開始的,正如有國外學者指出:“學前期是個性最初開始實際地形成時期。這個時期形成著最初的聯絡和關係,這些聯絡和關係構成活功的新的,更高階的統一休。同時也構成個性的新的,更高階的統一體。學前期的重要性也正是在這裡。”這個時期的孩子雖然初步形成獨立處理事情的能力,但還極易接受社會環境的薰染,尤其是家庭中的影響。幼兒時期的個性形成是在素質、環境、教育統一作用中實現的。素質是個性形成與發展的物質前提,生理基礎是一種潛在的可能性,而後天的環境和教育起決定的意義,其中教育在一定條件下起主導作用。孩子們自“哇吐”墮地就與家庭息息相關。出生後就會哭、吃奶,這些都是生物生存的需要,當他們在各自的家庭中一天天成一長起來,就會表現出:有的聰明、伶俐、智慧才能出眾,有的智力發展水平一般;有的形成了較好的行為習慣,有的就比較任性;有的勇敢、堅強、有毅力,有的膽小、懦弱、無耐力;有的積極參加學校的各項活動,有的孤僻、無熱情和主動性等等各種各樣的表現形式,說明了幼兒階段的家庭教育是十分重要的,能否在性格形成期奠定較好的基礎,將影響他們以後的人生。如果打下了好的基礎能促進他們積極向上,努力學習,走上工作崗位有一個熱情的工作態度。因此,在幼兒性格的形成時期,每位家長不可忽視家庭中教育的方法以及自身的性格修養。

  二、家長的自身素質對孩子性格的影響

  家長的言傳身教促進幼兒時期良好性格的形成。眾所周知,教育子女是父母的天職,孩子隨著年齡的逐漸增長,生理和心理的發展以及個性心理品質的形成與父母的言傳身教關係密切,在家庭中,父母的言行舉止每時每刻都在影響和教育著孩子,當孩子形成了優良的性格將對學習產生著積極的作用,就能把今天的學習與個人價值的體現以及與自己的理想和抱負聯絡起來,自覺的積極的態度投入學習。從一點來說,父母自身的言行舉止對孩子的教育具有重要的意義。蘇聯教育學家馬卡連柯就曾說過:“不要以為只有你們和兒童談話的時候,或教導兒童吩咐兒童的時候,才執行教育兒童的工作。在你們的每一瞬間,其實都在教育著兒童,甚至在你們不在家裡的時候,你們怎樣穿衣服,怎樣跟別人談話,怎樣談論其他的人,你們怎樣表示歡欣和不快,怎樣對待朋友和仇敵、怎樣笑,怎樣讀報……所有這些,對兒童都有很大的意義。”家長是孩子們特殊的老師,家庭是孩子們特殊的課堂,在孩子性格形成時期,家長的一言一行都顯得格外重要。言,指言教;行,指身教,兩者一致,孩子才能學有道理,行有榜樣,自然而然在家庭中的一日生活裡受到教育,對孩子良好和不良好的影響是不知不覺中進行的,這種耳濡目染的作用,比學校教育,社會教育,要強烈深刻的多。有的父母不懂這個道理,往往造成不良的後果。據資料顯示,80%的青少年犯罪與家庭教育有關,尤其是父母品行不端的,

  行為不美的佔相當的比例。無數的實踐證明,父母的言傳身教對孩子的性格形成起著極大的作用。採取民主型的正確教育態度,孩子表現出活潑大方,聰明可愛,善於與人合作,具有獨立性,有堅強的毅力等優良的性格品質;而粗暴、溺愛的、專制的等不正確的教育態度,孩子們表現為孤獨、任性、依賴的、自我為中心的等等,由此,需要我們每位家長根據性格可塑性的特徵,結合孩子們各個不同年齡階段生理和心理髮展特點,嚴要適度,愛而不溺,循循善誘,因勢利導等正確的教育方式,去影響孩子逐步形成良好的性格。又因性格的可變性,決定了性格是可以培養的,這就為家長對孩子性格形成教育提供前提。孩子在適應家庭環境的過程中,常以父母為最直接的模仿物件,形成自己的心理定式和性格特徵。嬰幼兒對父母的態度特別敏感,父母的言行舉止足以影響孩子的情緒、意志和行為,久而久之化為孩子的性格,所以,父母要保持常態的、穩定的情緒。父母對孩子愛意的表達方式也會影響孩子的性格。對小嬰兒的愛可以外露,使他感受到父母的疼愛和保護。對兩三歲的孩子則應愛意不外露,對他既平等嚴肅,又呵護有加,這樣孩子才能快樂、自信、 開朗,而且獨立性強。和睦的家庭有助於孩子形成開朗的性格。所以,父母必須成為孩子們的良師益友,為孩子創設良好的成一長環境,採取正確的教育方式和積極主動的態度,培養孩子們形成良好的心理素質,促進其他們德、智、體、美、勞全面發展。

  三、做人第一,學習第二

  “做人第一,學習第二”,通俗的說,就是要“先成人,後成才”。學校只能教給孩子知識,性格的養成則往往直接關係到孩子的一生。然而,這樣樸素的道理卻難以在教育實踐中得以落實,以升學為旨歸的功利主義教育已經成為孩子教育的主流。究其原因,在於整個社會對教育的評價產生了誤差。於是乎,學校教育中就自然而然地出現重智育輕德育,重學生文化課成績輕品質培養的不良傾向。現在的家長都望子成龍、望女成鳳,但每個孩子之間天資有高低,成績有好壞,家長如果對孩子提出好高騖遠的要求,往往會形成孩子的不良心理。—方面會導致孩子抱負水平過高,屢戰屢敗,使孩子原有的自信心受到負面衝擊,以致孩子產生自卑心理。另一方面造成孩子心理壓力太大,動機狀態太強,對成敗得失過分看重,形成了過度的焦慮。俗話說:“知子莫若父,知女莫若母”,因此,家長應該根據孩子的實際,制定合適的培養目標,因材施教,才有利於孩子的心理健康成長,使孩子成為全面發展的高素質人才。父母的言行影響孩子的性格。研究表明,在民主、和睦、文明的家庭環境裡,孩子會情緒穩定、性格開朗、感情豐富、自信心強。所以,父母要首先給孩子營造—個溫馨、有安全感的家庭氛圍。其次,要滿足孩子的歸屬感,使孩子感到被愛、被尊重,不要盲目按照自己的意願安排孩子的活動,要保留孩子合理要求的選擇權。家庭是未成年人接受價值觀教育最早的地方,家庭對孩子的價值觀教育有著天然的優勢。它能優化社會風氣與生活情趣,能有效補充學校教育的不足。家庭教育在整個教育體系中與學校教育、社會教育“三足鼎立”,相輔相成。真心的呼籲,所有父母對孩子多一點關懷,多一點寬容,多一點心靈的溝通,讓孩子的性格飽滿、健康,友愛,讓人與人之間多一點信任,少一點隔閡,讓孩子的世界保持一份純真。
 

關於新年的抒情散文
關於婚禮的感人散文
相關知識
關於家庭教育的散文
關於家庭教育的短文章
關於家庭教育的短文章讀後感
關於家庭教育的徵文
關於家庭教育的格言
關於家庭教育的俗語
關於家庭教育的名言
關於家庭教育的議論文
關於家庭教育的親子日記範文
關於優秀家庭教育的短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