描述大山的隨感散文閱讀

General 更新 2024年11月12日

  山,隱隱約約,像雲,又像海上的島嶼,彷彿為了召喚夜航的船隻,不時地閃亮起一點兩點嫣紅的火光。下面是小編給大家帶來的描述大山的隨感散文,供大家閱讀欣賞。

  :大山情懷

  我喜愛大山,也愛登山。一想起那些山,就使我心醉,它們拔地而起,一座挨著一座,有的高聳入雲,有的逶迤伸展,有的像騰飛的巨龍,有的像臥倒時的老牛,有的像……,千姿百態,根本不是那乾癟的文字所能解釋得了的

  自小成長於大山腳下,偎依在大山身旁。那熟悉的身影,那濃濃的氣息早已刻在了我的骨子中,滲入了我的血液裡。小時候常常聽老一輩為我們講山上會有吃人的老虎,有妖魔,有鬼怪,就連人死後的魂魄也會出來迷惑人,等等諸如此類的邪乎故事。所以老人們常教育我們要努力讀書,早日走出這邪乎的大深山。直到現在才理解老一輩們的良苦用心 ,因山裡交通不便,經濟落後,甚是清貧。其實,不論我走多遠,大山始終是不變的記憶 ,不渝的牽掛。大山她有寬闊的臂膀,像母親的懷抱,讓人依戀,讓人依靠,讓人踏實。

  大山有雄壯的風采,也有樸素的品格。靜默坦然的性情,不近功利,不加雕飾,於人啟迪,發人深省。

  閒暇時,常常邀三兩朋友去爬帽峰山。眼前的帽峰山,粗獷而冷峻,令人感到一種剛正不阿,力爭上游的質樸美。似一幅凝重的畫,如一首深邃的詩,若一個清晰的故事……。

  學業上的壓力和著壓抑的氣息 ,逐漸讓我忍受不了。先哲們的豪言壯語擠得我腦殼疼痛,一個個固定的公式背的我口乾舌燥。還好,有大山作我忠實的朋友,熱心的傾聽者,煩惱早已雲過九霄。

  大山,是我心中一道美麗的風景。無論春夏秋冬,冰霜雨雪,大山依然保持著蔥蘢的色彩,煥發著生命的氣息。大山代代相傳,見證著歷史的變遷,時代的更替。歷經了數千年風霜,飽經了憂患與滄桑,生生不息,矢志不移,始終不渝地屹立在天地之間,屹立在我們的身旁。

  如果要問我什麼值得感慨,什麼值得依戀,那就大山吧!

  :感悟大山

  我常去看山,看久了,就想換一個角度,重新審視和感悟它。

  它不再是我印象中的女人,溫柔細膩,飄忽不定,引起我的無限幻想。我想追求一種實實在在的美,我要真實地觸控到它的身體,感受到它的呼吸,不需要去渴求,去幻想。

  它是內斂的,它的深沉表現出了哲學家的風度與聖人的豁達。

  我常常鑽進山的懷抱,躺在一塊大石頭上,靜靜地凝望它的脊樑。如果沒有這道脊樑,我的目光可以看到很遠很遠的地方:或許哪兒有一片綠草地,一個穿著花裙子的小姑娘正在上面舞蹈,初升的太陽散發著柔和的光,照在她飄飛著的頭髮上,如同一條條金絲;或許那兒是一片靜靜的湖泊,水面上遊弋著幾隻小水鴨,嘎嘎地叫著,歡快而愜意;也或許就在某個小村莊,夕陽西下,荷鋤的農人說說笑笑回了家,上了床,進入了甜蜜的夢鄉。而這時,夜幕下出現幾個鬼鬼崇崇的身影,開始了撬搶偷燒的醜惡勾當……。然而山聳立著高大的身軀,不言不語地擋住了這一切。所有美與醜被它看在眼裡,留在心裡,卻始終沒有說出來。千百年的滄桑練就了一顆波瀾不驚的心,正是這種冷靜平和的心態沉澱了它的深沉與睿智。它似乎在無言地告訴我們:一切事物的發展都有它必然的規律,也一定有它必然的結果,無論美與醜,善與惡。

  林木茂盛的山,將豐富的資源毫無保留的呈現給了人類,也將自己的隱私展露無遺。人們帶著不同的目的進了山,各懷心思,卻都體現著同一個詞:自私。開採礦石喪了命的,砍伐林木蹲了獄的,採食藥材救了病的等等。面對這一切,山既不表示歡迎也不強烈拒絕,任由這些故事上演了一幕又一幕。和這些人相比,我的願望很小,我只想逃離喧囂的都市,尋找一份寧靜愜意,換一種心情而已。然而我依舊擺脫不了自私的干係,畢竟我還是為了我自己。山還是不言不語,任由我無數次來了又去,去了又來,它卻視而不見,如同我根本就沒有存在過一樣。山的漠然常常使我無所失從,但似乎又有它的道理:你所做的一切都是你自願的,沒有人強迫你去做什麼,不去做什麼,所有的後果都必定要你自己去承受,沒有逃避和選擇。

  有時候山很渺小。我們可以無視它的存在。即使我們一輩子不去靠近它,這也無傷大礙,我們依然一如既往地生活著。山本來是沒有名字的,無論我們叫它什麼,怎麼叫,它都不應,不答,不出聲,當然也不表示反對。往往同一座山,可以有幾個完全不同的名字,這些名字之間更無半點聯絡,但這對它又有什麼影響呢?它依然是它,不是別的任何東西。

  有時候山很偉大。它的堅硬的岩石、深深的溝壑、雪崩似的沙塵、身軀上覆蓋的植被、長在石縫中的樹木、流在山間的小溪,都毫不掩飾地暴露在陽光下,任由你歡呼,感嘆,敬仰。它還是很平靜,不動聲色地接受著你的仰慕。

  它的渺小與偉大,總是那麼客觀真實的存在著。它的寬容與豁達,總是那麼適時的表現出來。

  山是穩固的,持久的,強大的。

  它在地球上屹立著,巋然不動。風霜殘蝕了它的植被、泥土,枯了黃了,腐爛了,消失了,它的身軀依然高聳著。山外來了一批人,建造了房屋,開闢了草甸,種上了莊稼和果樹。山的裸露的肌膚被撕扯、劃傷,留下一道道傷痕,它沒有發出一聲呻吟。這些人或許厭倦了山的沉默,也或許因為一些別的原因,搬遷到了山下。然而消失的只是房屋、植被、泥土,如同它們在空氣中蒸發了一樣。山依然存在著,高傲,固執,持續著它孤獨的美。

  是的,這是一種孤獨的美。世間沒有哪種孤獨,能讓人如此迷醉!世間更沒有哪種美,能孤獨到這種境界!

  幾千年,幾萬年。來的去了,去的來了。聚了散了,散了聚了。周而復始。山,在演繹著哲人的洞悉明瞭,聖人的寬容豁達。

  它有一種實實在在的美,美的真實自然,美的永恆持久……

  :閱讀大山

  我們這裡山很多,但鮮有名山大川。這裡的山大都不高,卻多呈險峻之勢。這裡的山多削瘦,缺少豐盈之態,因為這山多石少土,沒有樹木的掩映與裝飾。這裡的山冷峻,缺少溫情,像那些塞外的漢子。

  因為工作的關係,常常到農村去,閒暇的時候,總喜歡爬一爬周圍的山。把山當做書來讀,體味大山所帶來的獨特感受。

  人們登山,大都喜歡攀到山的最高處,尋找一種征服的快感,體味那種"會當臨絕頂,一覽眾山小。"的唯我獨尊的心情。我則不然,我喜歡順川而行,在山的最低處,仰望山的巍峨與險峻。在大山的懷抱,翻閱大山的岩石,探尋大山的褶皺。在每一棵艱難生長的樹木面前,駐足、品味;在那些獨自搖曳的山花前觀賞它們的寂寞與堅韌;在那些枯黃的卻是生長著的野草跟前,感動著它們的柔弱與堅強。在大山的懷抱,諦聽大山的心跳,感受歲月給大山留下的痕跡。

  我喜歡同夕陽一道走進大山,在夕陽餘暉下,那塞外高原上的大山比較耐看。有色彩,有韻味。

  山裡很安靜,沒有潺潺的流水,沒有喧譁的遊人,隔著山或者在樹木的深處,傳來鳥的鳴叫,時斷時續,時而清晰,時而模糊。山風順著山川掠過,發出嘯聲,像是從笛孔傳出來,時而尖銳,時而渾厚;時而短促,時而悠長;時而清越,時而蒼涼。在夕陽的餘暉下面,很有一些羌笛悠悠,餘韻不斷的意味。人在其中,不禁有些悲愴的感覺。

  我沿著山川踩著裸露的石頭,披著夕陽,伴著風的嘯聲,向大山深處走去。似乎走進了一種難以言表的意境中。

  山川很狹窄,兩側的山很陡峭,形成一個很狹長幽深的山谷。由於山水的沖刷,滿山谷都是裸露的大大小小的石頭。走了一段,感覺很吃力,就在一塊大而平的石頭上坐下,迎著夕陽看過去。

  山的形象很好,是典型的北方塞外的山形風貌。山的輪廓清晰,堅硬、俊朗。山的頂部,是由許多大大小小的岩石堆積而成的。這些岩石經過歲月雕飾,形成了各種各樣的形態,由此而產生了許許多多的優美的傳說和故事,也因為山峰的形態各異,獲得了非常貼切而富有詩意的名字。我走進的這座山,當地人就叫它"青龍山".

  山多岩石,就會少土壤。只有在山的緩坡處和岩石的夾縫間,才會有一片一片的土層,才會見到一片一片的樹木。由於山中沒有水源,山裡雖然有各種各樣的樹種,卻不見茁壯之態,也不見茂密之勢。有山花野草在生長,大都有些憔悴,現出一種飢渴之狀。

  此時夕陽恰好倚在那塊高聳的岩石上,像一個巨人揹負著太陽在奔跑,又如一個勇士高擎著熊熊燃燒的火炬,將沉寂的大山照亮。夕陽的餘暉順著山脊揮灑過來,深深淺淺,濃濃淡淡的餘光一直射到山谷。我和身邊的樹木,大大小小的石頭,都被塗抹成玫瑰色。

  一川亂石大如鬥。坐在石頭上,看滿山谷的亂石,似乎是走進了一個奇石博物館。從位置和形狀看,這裡的石頭有從高高的山峰滾落下來的,有因山洪沖刷而顯露出來的。有大如車輪,巨如碉堡;有圓潤如磨,玲瓏可愛;有菱角分明,堅硬如鐵;有鐵青色,有乳白色,有褐紅色,有暗黃色,還有各色雜糅,渾然天成的奇妙組合。夕陽下,或坐或臥,或凝望,或諦聽的各種各樣的石頭全都被籠上了一層神祕的橘紅色,像是一幅鋪展在深谷裡的油畫,有層次,有質感。

  撫摸這些深藏於山谷間,裸露於太陽底下的石頭,感覺到了它們的溫度,似乎聽見了它們那輕微的呼吸。它們,仍然留有生命的氣息嗎?那些小的,溫婉可愛的河卵石,經歷了多少歲月的打磨,才會如此細膩光滑。可是,存在於它們身上的色澤依然那麼純粹,甚至比原來更加耀眼。那是它們的本質所在,深埋於泥土中也好,暴露於風雨烈日之下也好;貧瘠也好,富饒也好;藏於深山也好,把玩於掌上也好,它都不會有任何改變。那塊巨石,看樣子剛剛從山崖跌落山谷不久,與山崖有著相同的顏色,有著同樣的硬度,一樣的稜角分明。雖然不能成為高山,跌落山谷,也不失大山的氣度。端坐著,巍然、屹立。行走於亂石之間,就像行走在時光的隧道,如果你細細觀察,你會看見每一塊石頭的顏色深淺不一,形狀各異,它們都是這大山的文字,記載著大山的細微變化;都是這大山的解說,在歲月的深處,訴說著大山的艱辛與苦難。在它們的身上,你會讀到大山的歲月滄桑,讀到大山的喜怒哀樂。

  山的緩坡處,是一片樹林。我沿著一條羊腸小道攀爬了上去。這是一片面積不小的樹林,樹木不高,不密,但已成規模。站在林間,一眼望不到邊際。樹林裡的樹很雜,有楊樹、榆樹、白樺樹,還有一些山杏樹、棗樹等等。然而,它們都有一個相同的特點,那就是蒼老、粗糲。蒼老並非是因為樹齡的悠長,而是因為土壤的貧瘠,生長之艱難;粗糲則是因為山風的強勁,氣候之惡劣。在這樣一片規模不算太大的樹林裡,凡塞外可以生長的樹種,幾乎都可以找得到。是這裡的人們不斷試種的結果。

  這裡的山,多岩石,少土壤,缺水,山風強勁。人們就選擇了不同的樹種來栽種,來試驗。栽種了,枯死了。枯死了,再栽種。就這樣,年復一年,日復一日,人與山,山與樹,不斷進行著嘗試與選擇,不斷進行著希望與失望、生存與死亡的鬥爭。眼前這片頗具規模的樹林,恐怕就是淘汰與選擇的結果吧。

  每一棵樹都無法茁壯、高大;每一棵樹都一樣堅韌、頑強。這裡的每一棵樹,都可以當做一頁書來讀。

  在一叢白樺樹前停下腳步。說它是一叢,而不是一棵,是幾棵拳頭粗細的白樺樹相擁相守,並肩生長。白樺樹本該亭亭玉立,像一位素顏女子,於深翠淺綠中,顯示一種素雅的,茁壯的美。然而,這幾棵白樺樹卻缺失了那種婷婷的風采,缺失了那種臨風玉樹的妙曼之姿。用手去摩挲那白色的樹幹,感覺到了一種粗糙、乾燥,感覺到了一種難言的痛。選擇了一塊貧瘠的土地,選擇了生存,就是選擇了苦難,選擇了堅韌。

  那些楊樹,成年累月,不見挺拔高大,卻呈現崎嶇盤旋之態,那是在一種堅韌的狀態之下,積蓄著生存的能量,與白樺為伴,與大山相守,成就一番別樣的風景。

  那些山杏樹,酸棗樹,怎麼能夠開花結果啊,即便開花結了果,也是星星點點,像一顆顆暗紅色的火種,等待星火燎原。

  撫摸著每一棵樹,就是翻閱大山的書頁,我在閱讀苦難,閱讀堅韌,閱讀一種堅忍不拔的精神。

  樹林的深處,看見了一間土屋。一扇門,兩扇窗,背山,面對樹林。夕陽之下,樹林之中,雖則極為簡陋,卻也詩意盎然。於是,舉手,輕叩。柴門應聲而開。開門的是一位四十上下的漢子。削瘦、硬朗,就如那背靠的大山。漢子很熱情,見到我這個不速之客,邀我進屋坐坐。屋子裡陳設非常簡單,一床一桌一椅,再就是簡單的炊具和一些勞動工具。

  那漢子是一個護林人,一個人看守著這半山的樹林,白天除了巡山護林,還要負責栽種那些已經死掉的樹木。他告訴我,他在這個山裡已經有幾年的時間了,除了下山取一些生活用品,一般很少下山,他已經成為了這林中的一棵樹,這山裡的一塊石頭。他感嘆說,這裡的樹木活下來真得不容易,我沒有理由不去精心照料,它們就是我的孩子,我的希望。

  是啊,一方水土一方人,水土養育了那裡的人,而人也在世世代代呵護著他們賴以生存的土地。土地厚重而永恆,人類生生不息,人與自然相依相生,是一種相互依存的關係。土地再貧瘠,都會有我們人類的足跡,而土地卻是有限而脆弱的。我們不但依賴它,還應該好好保護它,有了美好的環境,我們才能獲得好的生存空間。

  這樣行走著,感嘆著,天色已經逐漸暗下來。從那滿川亂石的山谷中走出來,彷彿走出了一個感性與理性交錯的思維空間,走出了一個理想與現實並存的世外桃源。在大山的遠處,回望尚處於落日餘暉下的大山,仍舊是那麼硬朗,冷峻。連綿起伏的山脊,在餘暉下像騰空躍動的蛟龍,披著一身耀眼的餘光,定格成了一個美麗的圖騰。
 

描述重陽節的隨筆散文
描述中秋節的散文隨筆
相關知識
描述大山的隨感散文閱讀
描述自在的隨感散文閱讀
最新描述荷花的隨感散文
現代描述女人的隨感散文
當代描述善良的隨感散文
描述藝術的隨感散文欣賞
描述真誠的隨感散文作品
描述豐收的精品散文閱讀
感悟人性的隨感散文閱讀
描述園林的抒情散文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