淺析海洋經濟的發展與海洋環境保護問題

General 更新 2024年11月05日

摘要:隨著沿海經濟的迅猛發展,近海海域遭到越來越嚴重的汙染,使海域環境質量明顯下降,生態環境日趨惡化,並對生物資源和人體健康產生有害影響。海洋經濟的發展還面臨嚴酷的海洋自然環境,精確預報海洋災害的發生、發展和應該採取何種防災減災工程措施,也成為嚴重關注的環境問題。為了開發海洋資源,需要在海上進行各類工程建設,大規模的工程建設和海洋環境之間的相互作用也將是開發海洋中的一個應引起特別關注的重要問題。為了適應我國海洋經濟的快速發展,針對我國重大的海洋環境與保護問題,重點開展研究方面的課題大體上有三類。第一類課題是海洋環境特徵對各類汙染物作用的機理和規律研究,第二類課題是海洋工程設施防災、抗災和減災研究,第三類課題是海洋工程及海洋環境工程與海洋環境的相互作用及防治措施與對策。

關鍵詞:海洋經濟 海洋環境 環境保護 海洋災害

前言
   隨著沿海經濟的迅猛發展,近海海域遭到越來越嚴重的汙染,使海域環境質量明顯下降,生態環境日趨惡化,並對生物資源和人體健康產生有害影響。近海水域的汙染已成為世 界各國,特別是象我國這樣具有相當長的海岸線和眾多海灣的國家所共同關心的環境問題。海洋經濟的發展還面臨嚴酷的海洋自然環境,海洋災害直接影響著海洋經濟的發展規模、速度和效益,精確預報海洋災害的發生、發展和應該採取何種防災、抗災和減災工程措施,也成為嚴重關注的環境問題。為了開發海洋中的

空間、礦產、漁業、能源等物質資源,需要在海上進行各類工程建設,在目前科技日益發展的情況下,工程建設的規模日益巨大,這些大規模的工程建設和海洋環境之間的相互作用也將是開發海洋中的一個應引起特別關注的重要問題。為了適應我國海洋經濟的快速發展,海洋環境的日益惡化,海洋災害的頻發和海洋工程向大型化發展,近海石油氣田的開發,以及海岸帶開發過程中的後效問題的研究需要,針對我國重大海洋環境與保護問題開展研究是十分必要和迫切的。
   在這方面,重點需要開展的研究課題大體上有三類。第一類課題是海洋環境特徵對各類汙染物作用的機理和規律研究,第二類課題是海洋工程設施防災、抗災和減災研究,第三類課題是海洋工程及海洋環境工程與海洋環境的相互作用吸防治措施與對策。
   一、海洋環境特徵對各類汙染物的作用機理和規律研究
   以海洋流體動力對各類汙染物遷移、擴散、轉化規律的研究為基礎,考慮各種自然環境因素(浪、流、風、光、溫度、溼度)、物理因素(擴散、揮發、沉降、吸附、釋放)、化學因素、生物因素的作用,揭示汙染物在海洋複雜條件下的運動及演變規律,並建立海洋水質預測預報模型。此外,近年來,在我國沿海海域,赤潮頻發嚴重。因此,除了加強赤潮的監測和預報外,也應加強在建立赤潮生長機理和發展規律方面的研究工作。
此項研究應通過現場觀測、物理模型實驗和數學模擬研究相結合的方法來進行。由於現場觀測工作耗資巨大,且受到許多客觀條件的限制,所獲得的資料往往有許多綜合因素的共同作用,很難將其中的單因素影響分離出來,因此,往往只能用它來作為對某一水質預測預報模型進行檢驗其可行性和精度的一個例項。
   用數學模擬方法來建立海洋水質預測預報模型是一個較為有效的方法。目前,在這方面國內外已有不少水質預測預報模型,這些水質預測預報模型大體上都基於以下幾方面的模型:水流數學模型;波浪數學模型;液流相互作用模型;近海海域汙染物遷移轉化數學模型。
   在水流數學模型研究方面,對於較大範圍的海域,通常可採用深度平均的潮流教學模型,對於紊動影響不顯著的海域,可不考慮湍流影響,而對於湍流效應顯著的區域,如排汙口近區,則應考慮湍流效應。此外,採用座標變換,可建立一種能夠考慮複雜地形和套流效應的三維潮流數學模型,這樣才能夠較好地重現實際海域的三維潮流特徵。在較小範圍的水域,水流數學模型可以以N-S方程和通用的k-(湍流模型為基礎,針對水溫和鹽度分層流的流動特性,考慮浮力對紊動的影響,建立用於模擬同時存在溫度和鹽度梯度這一類密度分層流的k-(單流體數學模型。也可以基於多流體模型的基本概念,分別對兩相本身的湍流輸運規律以及相間相互作用規律進行模擬,建立兩相湍浮力分層流的雙流體數學模型。
   在波浪數學模型研究方面,可應用BI—CGSTAB法求解由橢圓型緩坡方程離散得到的代數方程組,以提高求解效率。從水波發展方程出發,可匯出一種用於大區域波浪變形問題的數學模型。通過引入弱非線性波色散關係,可使雙曲型緩坡方程能 
夠有效地考慮波浪的非線性效應。對高階Boussinesq方程的進一步研究,可使方程的色激性從入水到深水都達到很高精度,並提高方程的非線性精度,可以更精確的計算較深水域波浪的非線性特徵。
   針對帶自由表面的波浪場問題,通過把能有效模擬自由面形態的N— S方程和波能平衡方程的結合,可匯出一個能考慮破波能量損失的拋物型緩坡療程,用這個方程可模擬規則波和不規則波破碎引起的波高變化。建立沿岸流數學模型,可模擬海岸上波高變化和破碎波波高、波浪增減水和沿岸流。
   在波流相互作用模型的研究方面,對於弱流情形,可採用一種考慮流影響的修正的合流緩坡模型;對於強流情形,可採用在Botssinesq方程中考慮流影響的模型。可以將輻射應力的計算公式與拋物型緩坡方程中的待求變數聯絡起來,建立一種輻射應力計算的新方法,用該方法可對較大區域均勻斜坡地形上的波浪輻射應力進行數值模擬。
   在近海海域汙染物遷移轉化數學模型研究方面,基於N一S方程所建立的深度平均的二維應力一通量代數全場模型,可對非對稱潮流作用下的側向岸邊排放問題過分數值模擬。以研究近海海域汙染物遷移轉化的三維預報系統作為目標,在分析近海環境中各種物理、化學和生物現象的基礎上,針對近海海域水汙染的特點,從三維湍流模型出發,在動量方程中引入表面風應力、底部切應力以及柯氏力的作用;在輸運方程中引入反映物理、化學、生物等作用的源、匯項,可建立一個統一考慮物理、化學和生物等過程綜合作用的近海海域汙染物遷移轉化的三維預報模型,它可為環境評價、水質規劃、汙染控制以及水域排汙工程設計等提供重要的科學依據;同時對確定水域環境容量,從而制定水域環境保護策略,也具有十分重要的理論價值和應用前景。
   應該指出,在海洋水質預測預報模型研究方面,數學模擬無疑是一種十分有效的手段,但不論是何種數學模型,其模型中所需的必要引數和邊界條件的處理是研究水質模型的技術關鍵,直接影響到水質模型的科學性和預測能力。而這些必要的資料是無法從數學模型本身來取得的,有些可以通過現場觀測來得到,但其中一些最基本的卷數是要通過基本機理的研究才能得到,在這方面物理模型實驗研究將是一個有效的手段。
   能模擬海洋動力因素的先進實驗裝置,現代化的量測儀器和測試系統是開展物理模型實驗研究的必備條件。進一步完善PIV和LIF的濃度場、速度場同步測量系統,可研究非破碎波浪、破碎波浪及波流相互作用下水流的垂直結構,獲得流場中水質點速度的空間分佈和時間過程;並同步獲得波浪及波流相互作用下濃度場的空間及時間變化過程,可用以分析定量汙染物團在波浪及波流相互作用下擴散的基本特徵和擴散係數。
  二、海洋工程及海洋環境工程與海洋環境的相互作用及防治措施與對策
  為了充分利用海洋空間,現代海洋空間利用除傳統的港口和海洋運輸外,正在向海上人造城市、發電站、海洋公園、海上機場、海底隧道和海底倉儲的方向發展。人們現已在建造或設計海上生產、工作、生活用的各種大型人工島、超大型浮式海洋結構和海底工程,估計到21世紀,可能出現能容納10萬人的海上人造城市。我國澳門和日本已經在海上建成了人工島海上機場。為緩解緊張的陸地資源及減少城市噪音等,日本已經於99年8月在東京灣用6塊380米長,60米寬的矩形漂浮鋼板拼裝海上漂浮機場。
  由此可見,隨著海洋資源與空間的開發利用,各類海上工程建築物數量不斷增多、規模日益複雜和龐大,保證這些海上工程設施的安全執行及採取海洋工程防災減災措施將越來越重要。海岸帶和近岸海域是各種動力因素最複雜的地區,但同時又是經濟活動最為發達的地區,海上工程建設如果考慮不當將會在一定程度上引發環境災害。工程設施可能破壞原有海岸帶的動態平衡,影響岸灘的衝淤變化。海上回填和疏浚會改變海岸的形態,破壞某些海洋生物賴以生存的棲息地,若對含有汙染物的疏浚汙泥傾拋處理不當則會造成二次汙染。海上石油生產中的溢油事故將對海洋環境造成極其嚴重的汙染。日益增多的海上退役工程設施如果不及時處理也將會逐漸成為海上障礙物以致引起公害。海洋工程抗災減災的任務是一方面要保證最大限度地減少自然界海洋災害帶來的報失,另一方面又要避免人為造成的海洋環境災害。

隨著人類對海洋資源的不斷開發和利用,海洋環境保護與人類生產實踐活動協調發展日顯重要。如港口開發中的環境問題,主要內容包括:航道、港池開挖、疏浚引起的泥沙輸運及其疏浚物拋放對海洋環境的影響,深水港口水工建築物、大型人工島、超大型浮式結構的環境和生態影響;破波帶及其附近水域沿岸流對物質輸運擴散規律研究;大型海岸工程、岸灘保護和整治工程引起的海域環境的變遷和海岸演變;海岸演變、防護及開發利用新概念的原則與理論,如由於工程措施所引起的海岸動力學、生態學、社會經濟學及與環境關係的綜合分析與協調。
  隨著沿海大、中型城市經濟建設的快速發展,城平建設中的汙水深海排放技術,感潮水域汙水多點排放漂移擴散研究,天然海灣、人工湖及人工運河的水質交換能力,人工沙灘的保護措施,灘塗圍墾對水域環境的影響等,都將是需要認真解決的問題。
  鑑於黃河三角洲海岸線不斷依退所帶來的國土面積減少、陸上設施受到威脅甚至破壞、對黃河三角洲溼地自然條件的毀滅性破壞等一系列問題,也是非常迫切需要研究的課題。此外,長江三角洲、珠江口及珠江三角洲的海岸開發、灘塗圍墾和岸灘保護及整治工程對水域影響所引起的環境問題及其對策,也切枰?重點研究的課題??BR>以主要經濟發達的河口和海岸帶地區以及主要海域的經濟發展為背景,建立一個數字化的區域經濟發展模擬系統。與防災、抗災和減災決策支援系統一樣,將環境工程、水利工程、土木工程與網路技術、計算機技術、遙感技術、地理資訊系統、全球定位系統相結合,建立模型,通過多媒體技術,形象化地針對經濟發展規劃,預測由於發展經濟帶來的海域環境水汙染的惡化、海洋自然災害(颱風、巨浪、風暴潮、地震、冰害、地質災害)頻發的情況。人類活動特別是大規模工程建設所引起的海洋環境的變遷和海岸演變,以及它們之間的相互作用,用數字手段統一地加以處理,建立智慧化的決策支援系統,以促進國民經濟持續、健康地發展,將會是決策部門進行巨集觀決策和具體規劃時的一個十分有 
效的手段。
  三、海洋災害的精確預報及海洋工程設施防災、抗災和減災的研究
   海洋災害主要包括風暴潮、海浪、海冰、海嘯、赤潮及海岸侵蝕等。90年代以來,我國海洋災害所造成的損失每年達上百億元人民幣,是世界上海洋災害最嚴重的國家之一。海洋工程結構的投資費用很高,一旦發生破壞,將會造成重大的人員傷亡和鉅額財產損失(如1969年渤海冰推倒“海二井”平臺,***風暴潮損失超6億元,1991年 DB29銷管船在南海通颱風翻沉等)。當前我國海洋能源開發與海洋空間利用的絕大部分活動是在近海和極淺海海域。為了保證在這些海域所建造的工程設施能夠安全服役免遭破壞,面臨的首要問題是弄清這一海域中嚴酷和複雜多變的環境因素。我國東臨西北太平洋,每年出現的颱風數目佔全球的38%,其中對我國可能造成災害的颱風每年有7—8個。每當颱風在我國登陸或接近我國沿海通過時,都會在沿岸區域性地區產生風暴潮,形成風暴潮災害。
  在我國北方海域(渤海和北黃海),冬季由於受寒潮影響,沿岸地區每年都有結冰現象,結冰嚴重的年份則出現冰害。若對這些海洋災害估計不足將會帶來巨大的損失。渤海重疊冰與堆積冰的形成,不但可給結構物以強大的冰壓力,而且由於冰激引起的振動作用,也會給海洋平臺的使用和安全帶來巨大的損害。而冰區溢油的遷移規律及預防和清理技術,至今尚未進行過深入的研究。對近岸大面積冰排和海上浮冰,在波浪、潮汐作用下都會引起海冰的斷裂,斷裂後冰塊的尺度直接影響其對結構物的作用。在渤海海域建造的海洋平臺,為了抵抗冰害,往往建成正、倒錐體的結構型式,冰排對錐體結構的冰荷載及與其的動力相互作用,也是目前尚未解決的課題。在海冰力學的研究中,除進行理論分析和數值模擬外,實驗研究也是一個重要的手段。在實驗研究中,模型冰可採用凍結模型冰和非凍結模型冰來進行,它們各有其優缺點,發展這兩種技術是海冰力學研究中的一個課題。
  我國是一個多地震的國家,海域中時有地震發生。強烈的地震將有可能是海上工程設施的主要破壞荷載。如果一旦在地震中結構物(海洋平臺、鑽井船、人工島、輸油及輸氣管道等)發生破壞,除其直接經濟損失極大外,其次生災害——火災、環境汙染等的後果也不堪設想。
  近年環太平洋地區地震的頻度和強度都在上升,造成重大災害。大型海上工程在地震作用下的安全性,特別是抗震防災的基本原理和減震技術措施需要認真研究。海域中的大型海上水工建築物在地震作用下的響應和振動破壞機理更有待深入研究。日本阪神地震記錄資料表明,地震及由此引發的巨浪共同作用對水中和岸邊建築物造成的破壞十分嚴重。水工建築物的這類破壞機理,至今國內外對此都很少研究,且由於試驗條件的限制,國內外對此方面的試驗研究工作開展極少。這是海上水工建築物抗震研究中的一個新領域。
  以下的一些研究內容將是為解決海洋工程設施抗震措施中的關鍵技術所必需考慮的,如近海環境地震危險性分析,設計地震動引數和頻譜特性,強震海底多維地震動及其空間分佈規律,地震波傳播特性及地震動輸入機理;海域中大型海上水工建築物在地震作用下,考慮周圍水介質影響的結構振動破壞機理、振動控制、地震動時頗聯合分析模型和輸入機制、非線性動力分析和動力破壞試驗;核電站海域工程建築物抗地震效能,海洋採油平臺及地下輸油管線與地基土動力相互作用,碼頭及護岸建築物地震穩定性;海域中水工建築物的效能設計和地震設防標準等。
  海上水工建築物在長期執行過程中健康狀況逐漸惡化,其損傷主要來自兩個方面:其一是結構的老化、疲勞、超載、內部損傷(裂縫)、地基沉降變形以及環境的物理化學損傷(低溫、凍融、大氣侵蝕)等;其二是設計不周或設計標準偏低,施工質量差,原材料不合格,管理維護不善等。大型海上水工建築物的損傷和事故都將對國民經濟的發展造成重大的影響。
  因此,發展以下的一些技術和方法將是十分重要的。如在考慮海洋環境荷載在幅值。時間及方向上的隨機性所導致結構安全的不確定性情況下,對現役海洋工程結構進行健康診斷和評估剩餘可靠度的理論;結構健康狀態及損傷檢測的新技術和新方法;結構病害治理用的新材料、新技術和新方法;海洋工程結構在多種複雜海洋環境條件下(風、浪、流、冰、地震等)的可靠度和優化理論研究,設計與建造新型抗災工程結構;研究和設計使海洋工程結構物在設計使用期限內有足夠的安全度,而在退役之後又便於拆除的各種工程措施。
  為了及時掌握海洋環境的風雲變幻和災害的可能來臨,發展海洋環境及災害的預報技術是非常必要的。為此需要建立以下一些系統,如建立由近海到遠海的海洋環境及災害觀測網路、預報與預警系統、沿岸防災準備和各類應急處理系統;以主要海域和海岸帶區域經濟發展為背景,進行重點研究,建立數字化的海洋環境資訊系統模型與結構;以及建立海岸和近海工程設施防災減災數字資訊系統,將海岸和近海工程與網路技術人算機技術、遙感技術、地理資訊系統、全球定位系統相結合,建立數學物理模型,通過多媒體技術,形象化地描述災害成因、發生機理、傳播規律、模擬災害破壞的過程,建成智慧化的防災、抗災和減災決策支援系統

全球氣候變暖的影響及應對之策
加強環境保護增強可持續發展能力
相關知識
淺析海洋經濟的發展與海洋環境保護問題
海洋經濟發展與海洋環境保護問題論文
淺析林業養護與林業複合經濟的發展
九年級下冊歷史美國經濟的發展練習卷
淺析光纖網路的發展
中國低碳經濟的發展之道閱讀答案
唐朝經濟的發展
中國低碳經濟的發展之道閱讀練習及答案
環境保護主題的演講稿精品
淺析市場經濟下誠信缺失的有關論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