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太極拳對人修心養性的價值

General 更新 2024年12月22日

  中國傳統的太極拳,具有東方民族體育的濃厚色彩,蘊含著中國傳統哲學中的養生思想、倫理觀念,注重內外兼修,融健身與修性於一體,有人稱其為“哲拳”,在興起的大眾體育中,太極拳被視為“未來體育的一束新光”。下面是小編為專門您整理好的:。

  一、貴自然 陶冶人的和諧觀念

  太極拳是受中國傳統哲學影響最深的一個拳種,它依附於太極陰陽學說,以此為拳理的理論基礎,以此為行拳的本根。太極陰陽學說是東方的宇宙本體論和“天人合一”觀,強調人與自然同構對應,人應“道法自然”。

  太極拳正是以“道法自然”為指導思想,諸多要領合起來的整體要求,符合人的生理,符合運動規律,符合自然,符合道德原則。

  首先,太極拳從技術上要求鬆淨自然,無拘無束,“全身處處毫無牽掣”,“動靜作勢,純任自然”,胸部微含而寬舒自然,鬆腰斂臂,“無使有凹凸,無使有缺陷”;執行中,“調息綿綿”,呼吸要順其自然,行拳要園活流暢,隨屈就伸,做到“屈伸開合聽自由”《十三勢歌》;運動中以意導動,遵循自然而不任意作為。

  從巨集觀的太極論中,更為強調拳理與“天道”的一致性。太極拳先哲陳鑫說:“打拳皆隨天機動宕,太極原象皆自吾身流露”,“闔辭剛柔順自然,一揚一抑理迴圈”。太極拳中的虛實、開合、剛柔等變化,處處包含了陰陽對轉,故“習太極拳須悟陰陽要義”《武式太極拳的走架打手》,使人與天有渾然相通之妙。

  其實,中國人並不僅僅把“天人合一”視為一種人與自然關係的學說,也是關於人生理想、人生覺悟的學說,將本體論、認識論和道德論三合為一,“天道”與人性道德原則一致起來。認為“因為私慾作怪,人往往以小我為我,私慾才會帶來煩憂、困惑”,主張以“天人合一”為“誠明”,提高道德修養。當西方科技日益發達的時候,伴同著異化也隨之加劇,個人的焦慮、苦惱、孤獨感導致那種脫離世界“神人合一”觀念的加強,相對來說,引導人如何與自然、社會相處的“天人合一”觀念,成為一種入世之學,必然引起人們的嚮往。

  以順乎自然、天人相通觀念來行拳的太極拳,使人在精神上處於一種空明的“無人之境”的心態,與大自然靜靜地進行心靈交流,這種和諧不僅可以排遣憂慮、忘掉煩惱、拋卻浮躁,還可使人的身心昇華到一種輕鬆自如的境界,對陶冶人的風儀、格調、內在心境是頗有裨益的。
 

  二、求虛靜 培養人的最佳情感

  中國哲學史中的主動學說與主靜學說相對相引,主靜學說是主動學說的補充。從道家思想的主靜,到道教內丹養生的主靜,導致了太極拳主靜貴柔拳理的出現。

  老子提出了“致虛極,守靜篤”,“不欲以靜”,希望恢復一種符合人道的人際社會;莊子要人“抱神以靜”、“必靜必清”。既是長生之法,又是人生境界,道教內丹學說的精要在“養氣守靜”,主張“守靜去燥”、“忘形靜寂”,達到“神靜則心和,心和則神全”。

  太極拳將這樣一種虛靜理念注入運動技術之中。練拳前首先要入靜,做到心靜體鬆,“上場時先洗心滌慮,去其妄念,平心靜氣,以待其動”《陳鑫太極拳論》,使人的身心處於極寧靜、極鬆脫的狀態。太極拳要求“心靜用意”,在運動中把精神和意念貫注於一招一式之中,也是一種求靜的方法。

  真正進入虛靜則被視為練太極拳的高階階段,即“實中求虛、動中求靜”的練法,做到“心中無一物,極其虛靈”,“斂入脊骨,要靜”,由此,“性以靜持之,養其誠以至動靜咸宜,變化不測”《陳式太極拳圖說》,最後達到“以靜御動”,“雖動猶靜”後發制人的高階階段。

  虛靜,從人生修為的角度則為安靜閒恬,虛融澹泊,要有一種虛懷若谷、恬靜無慾的平和心境。而這種心境藉助於一種拳術活動來實現是頗有情趣的:在擺脫了激烈競爭、緊張節奏的工作之後,練太極拳而進入一種無干擾、無慾唸的寧靜之中,會獲得清心悅目的最佳情感,去感知人生的另一面。

  約翰·奈斯位元在他的《大趨勢》一書中提到:“每當一個新技術引進社會,人類必然要產生一種要加以平衡的反應,也就是說產生一種高情感”。今天,在這科技進步,經濟發展的世界中,太極拳以靜心養性、動中求靜的運動方式,做為一種與之平衡的高情感活動,是非常可取的。

  三、重養氣 融健身、修心於一體

  氣,是中國哲學範疇的一個極為重要的命題,是傳統養生學的精要。它既是客觀存在的實體,又是主體的道德精神。“萬物負陰而抱陽,衝氣以為和”,陰陽之氣充塞於宇宙間,也存在於人類自身,天地為一氣流行,故天人相副,彼此感應。

  從養生學的角度,氣被視為生命之本原。“人之生、氣之聚也,聚之則生,散則為死”,“長生之要,以養氣為根。”養生之大,在於愛氣。

  中國的太極拳集技擊、養生、哲理於一身,從實踐到理論,從觀念到方法,都十分關注於氣,注重運氣、練氣、養氣。練太極拳要求“氣沉丹田”,呼吸要勻、細、深、長、自然平和,“綿綿若存,用之不勤”,尚屬氣息的調養執行。

  更為重要的是中氣,太極拳論中要求“以虛靈之心,養剛中之氣”、強調中氣貫於脊中,收于丹田。《十三勢行動心解》中對太極拳的氣做了精到的闡發:“以心行氣,務令沉著,乃能收斂入骨。以氣運身,務令順遂,乃能便利從心。”這裡所指正是心意、精神。

  精神、心境與人的道德修養分不開。“不以物亂官,不以官亂心,是謂中的”,達此境界就須虛靜其心,寧靜其意,使精氣浩然和平,可以怡然安樂。也就是說人不為物所累,不為利所誘,恬談自然,才能養好精氣。可見養生在於養氣,養氣必須修心,修心則應修德。至此把人的心理——生理——人生哲學連在一起,把心理平衡——延年益壽——生活情趣融成一團,人生哲理與太極拳的養氣全神統一起來,哲學為太極拳提供了宇宙觀、人生觀的理論基礎,太極拳為人生哲學提供了具體實踐方法,實現人的身與心的兩個健康,是一種不可多得的修心養性的體育形式。

  四、尚直覺體 悟拳理與人生

  中國的傳統思維中的一個重要特點是重整體、重直覺、主張認知方式與修養方法一致起來,這種傳統的思維方式對太極拳學習、鍛鍊方法也有很深的影響。太極拳諺中說:“拳打千遍,神理自現”,不重分析而強調體驗,要求人們在實練中去體會拳法、拳理,去體悟人生、道德,將練與修熔為一爐。

  太極拳在學習認識過程中,主張由自然入手而知虛實;把握陰陽和諧變化而明勁法;求虛靜而懂神明,最後達到一個無形無跡,出神入化的最高境界。要求由熟而悟,由悟而通,漸熟漸悟,“一旦無障礙,豁然悟太空”《太極拳全書》。

  人們把太極拳稱作“終身不盡之藝”,要靠下功夫去體味、去悟通。至於內勁、內意、內功則更難以言傳,須在不懈地修練中“得意忘形”,才會逐漸得心應手,順遂自如,達到“無形無象,全身透空”的境界。

  在我們日常生活中,直接的直覺領悟往往是短暫的,而太極拳則把它延長為一種持久的意識,通過體悟,使“求自然”、“貴虛靜”、“重養氣”的整體意識得以實現。拳技非一日之功,人的道德修養更是一個長期的陶冶過程,中國太極拳正是這樣一種特殊的運動形式和學習方法,才會成為人們藉助運動修養人生的有效之途,達到內外兼修、德藝兼備的效果。

太極拳在全民健身中的作用
太極拳裁判規則
相關知識
中國太極拳對人修心養性的價值
春天練太極拳更能修身養性
中國太極拳論解
練太極拳對人體的好處
和式太極拳對人體健康的促進作用
太極拳對人體的保健作用
太極拳對人體各大系統的功用
練太極拳對人身體有什麼好處
太極拳對人類有什麼意義
練習太極拳對人體的好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