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高熾皇帝簡介

General 更新 2024年11月24日

  明仁宗朱高熾***1378年-1425年***,明朝第四位皇帝,明成祖朱棣長子。以下是小編為你整理的。歡迎欣賞閱讀。

  朱高熾皇帝早期經歷

  朱高熾***1378年8月16日-1425年5月29日***,洪武二十八年***1395年***立為燕王世子。他生性端重沉靜,言明仁宗朱高熾

  行識度,喜好讀書。由於他的儒雅與仁愛深得皇祖父朱元璋的喜愛;不過由於朱高熾喜靜厭動,體態肥胖,行動不便,總要兩個內侍攙扶才能行動,而且也總是跌跌撞撞,因此對於一生嗜武的明成祖朱棣來講,他並不喜歡這個兒子。

  成祖起兵靖難,命朱高熾留守北京。朱高熾團結部下,以萬人之軍成功地阻擋了建文帝的大將李景隆的50萬大軍,保住了北京城。這一戰役對整個靖難都具有極其重要的意義,也是朱高熾在靖難中最耀眼的一筆。在此期間,建文帝遣書給朱高熾,許以封王,爭取朱高熾歸順朝廷。高熾接到書信之後看也沒看,原封未動地送到成祖面前,使建文帝的反間計失敗。

  此後由於他身體肥胖,不便隨軍作戰,因此成祖將他留在後方,這樣皇二子朱高煦就走上了前臺。朱高煦與成祖頗有幾分相像,而且作戰勇猛,在武將中威信很高,在戰鬥中他曾多次救成祖與危難之際,成祖也曾許願說“你大哥多病,將來皇位必將是你的”。聽了這話,朱高煦的熱情更加高漲,在整個靖難中立下了非常大的功勞。

  靖難成功之後,朱棣登上了皇位,但就立皇太子的問題上又出現了猶豫,朱高熾由於仁愛、儒雅,深得文臣們的擁戴,而且他是太祖皇帝親自為朱棣選擇的燕世子,是皇位的合法繼承人,在封建社會,這一點是非常重要的;而朱高煦性格頗似成祖,武勇英俊,在靖難中立下大功,而且成祖也曾親自許願將皇位傳給他,就成祖本人來講,他是希望立朱高煦的,他覺得朱高熾過於仁弱,將來會遭人脅迫。

  但是最終成祖還是立了朱高熾為太子,因為明朝的內閣制度和漢族的封建社會長幼有序制度在某種程度制約著帝王。而且朱高熾作為世子的時候確實沒有什麼重大的錯誤,因此廢之無名,很重要的一點是朱高熾的長子朱瞻基敏慧異常,深得朱棣的喜愛,著名的文臣解縉曾經以“好聖孫”來說服成祖,成祖終於下定了決心,於公元1404年立朱高熾為太子。

  次子朱高煦並沒有這樣屈服,他遲遲不肯就藩,留在京城伺機行動,他先是進讒言使得立儲的第一功臣解縉南京紫禁城

  遭到貶黜,幾年之後慘遭殺害,然後私養了許多武士圖謀不軌,好在楊士奇、徐皇后說服了朱棣削奪了朱高煦的部分護衛,強令他就藩樂安。高煦與高熾之爭才算暫時告一段落。誰知半路又殺出個程咬金,皇三子朱高燧在成祖得病期間曾密謀殺死成祖,然後矯詔即位,幸得有人告密,一場災難才沒有降臨,事後,由於朱高熾為朱高燧求情,成祖總算沒有再追究。

  朱高熾皇帝登基

  永樂二十二年***1424年***七月十八日,65歲的永樂皇帝在北征返京的途中病逝,英國公張輔、閣臣楊榮為了避免朱高煦、朱高燧趁機作亂,因此祕不發喪,中的漆器融成***棺材,將成祖的遺體裝入棺材中,每日還是照例進餐、請安,只是皇帝的車簾再也沒有掀開、皇帝也再沒有說話,軍中一切如常,同時,派楊榮與太監海壽進京密報,朱高熾得知後立即派兒子朱瞻基出京迎喪,由於大臣們的精心安排,總算沒有爆發什麼叛亂,政權得以平穩過渡。

  朱高熾即位後,改年號洪熙,開始了一系列改革,首先赦免了建文帝舊臣和永樂時遭連坐流放邊境的官員家屬,並允許他們返回原處,又平反冤獄,使得許多冤案得以昭雪***如建文忠臣方孝孺的“誅十族”慘案,永樂朝解縉的冤案都在這一時期得到平反***,並恢復一些大臣的官爵,從而緩和了統治集團內部的矛盾。

  朱高熾皇帝去世

  洪熙元年***1425年***五月二十九日。朱高熾猝死於宮內欽安殿***此欽安殿非御花園中欽安殿***。死後被諡為孝昭皇帝,廟號仁宗。

  有人曾提出仁宗在位不到一年,因此對於他的貢獻提出了質疑,但是殊不知成祖在位期間有大部分時間都在北征,朝中的政務一直是交給朱高熾來掌管,因此他有充分的時間來推行自己政策,為自己即位打下了良好的基礎,如果加上這段時間,朱高熾對明朝做出的貢獻就毋庸置疑了。明仁宗朱高熾一代仁君的稱號當之無愧。

  朱高熾皇帝陵墓介紹

  獻陵是明朝第四位皇帝仁宗昭皇帝朱高熾***洪熙***和皇后張氏的陵寢,就位於天壽山西峰之下,長陵的旁獻陵邊,目前封閉沒有開放。

  朱高熾是成祖朱棣的長子,只做了十個月的皇帝。洪武十一年***1378年***七月初一日生於安徽鳳陽;二十八年***1395年***閏九月二十一日,冊立為燕王世子。永樂二年***1404年***四月四日,立為皇太子;二十二年***1424年***八月十五日47歲的時候即皇帝位,次年改元洪熙。洪熙元年***1425年***五月十二日,逝於飲安殿,享年48歲。諡“敬天體道純誠至德弘文欽武章聖達孝昭皇帝”。九月六日葬獻陵。

  仁宗皇帝在位時間雖短,據說卻是個較能體恤民情、處事寬和、政策開明的的帝王。如果他再做幾十年皇帝,是不是還能有這麼好的口碑,就不一定了是吧?所以說,在位時間短也是好事啊。

  仁宗朱高熾的獻陵就在他老爸朱棣的長陵旁邊,父子相伴,也很溫馨吧。

  建成後的獻陵確實比較儉樸,向來有“獻陵最樸,景陵最小”的說法。

  獻陵的營建是在仁宗死後開始的。仁宗臨終曾遺詔:“朕既臨御日淺,恩澤未浹於民,不忍重勞,山陵制度務從儉約。”大意就是說,我這皇帝也沒幹幾天,也沒有為人民做出多麼大的貢獻,沒有給人民帶來多大的福祉,所以你們也不要勞神傷財了,一切從儉吧。宣宗朱瞻基即位後,遵照仁宗遺詔營建獻陵。他召尚書蹇義、夏元吉至皇宮,對他們說,國家以四海之富葬其親,豈惜勞費?然古之聖帝明王皆從儉制。作為孝子也只是想使親人體魄永久儲存,並不想厚葬。秦、漢時期厚葬的弊病,足為明戒。何況皇考遺詔從儉建陵,天下共知,今建山陵,我認為應遵皇考先志,卿等以為如何? 蹇義等回答說:聖見高遠,發於孝誠,這是對千秋後世都有益處的事。於是,宣宗欽定陵園規制,並委派成山侯王通、工部尚書黃福修陵事宜。從洪熙元年七月興工,到八月玄營落成,埋葬仁宗,僅用了三個月的時間。地面建築也陸續營建。八月,行在工部奉命營建門樓、享殿、左右廡配殿和神廚。正統七年***1442年***十二月建造明樓,次年三月,陵寢建築全部完工。參加陵園營建的有南京守備襄城伯李隆統領的萬名軍士,南京海船廠附近江北府衛旗軍工匠118000人,以及河南、山東、山西、直隸、鳳陽、大名等府州徵調的民夫5萬人。

  建成後的獻陵,陵寢制度確實比較儉樸。其神道從長陵神道北五空橋北分出,長約1公里。途中建有單空石橋一座。路面為中鋪城磚,兩側墁碎石為散水,十分儉樸,並且沒有單獨設定石像生、碑亭***現存碑亭為嘉靖年間增建***等建築。陵宮建築與長陵比較,同樣非常儉樸。其朝向為南偏西20o,佔地僅4.2萬平方米左右。其陵殿、兩廡配殿、神廚均各為5間,而且都是單簷建築;門樓***祾恩門***則僅為3間;方城、明樓不僅不像長陵那樣高大,而且城下券門改為更簡單的直通前後的形式。照壁則因之不設於券洞內而設於方城之後,墓冢之前。上登明樓的礓石察 量路則改為設於寶城之內的方城左右兩側。由於獻陵陵制不追求奢華,所以,前人在述及明陵時有“獻陵最樸,景陵最小”之說,它為此後的明陵建築樹立了楷模。

  明獻陵還有一個特點,這就是祾恩殿和方城明樓在院落上彼此不相連屬。前面以祾恩殿為主,建有一進院落,殿前左右建兩廡配殿和神帛爐。院的正門,是祾恩門,也即陵園的大門,門前出大月臺,院後設單座門一道。後面以寶城、明樓為主,前出一進院落。院內建兩柱櫺星門、石供案。院門為三座單簷歇山頂的琉璃花門。二院之間,隔一座小土山***影壁山***。選擇中隔小山這種佈局的原因是什麼呢?這與陵園的風水有關。

  獻陵寶城前的這座小山,名為玉案山,它從陵園左側延伸而來,是獻陵的龍砂。因其屈曲環抱陵前,所以,又是獻陵的近案。風水中,“龍喜出身長遠,砂喜左右迴旋”,“龍虎環抱,近案當前”,當論內明堂格局。獻陵玉案山以及龍砂、虎砂和來山範圍內的小格局,正是風水術士們所鼓吹的完美的內明堂格局。所以,修建獻陵時只在明堂範圍之內修建了寶城、明樓和一進院落。而將舉行祭祀儀式的梭恩殿修在了玉案山前。經過這樣的經營設計,不僅解決了獻陵明堂地域面積小,建不下寶城和前面兩進院落的問題,維護了“龍砂不可損傷”的風水信條,而且使陵園山重水複、殿臺參差,形成了人文景觀與自然景觀和諧統一的美。使幾何形體陵園建築在山、水、林木的映襯下,更加錯落有致。這是迷信的封建帝王和風水術士們所不能預想的。

  獻陵的陵寢建築在清乾隆五十至五十二年***1785年—1787年***間曾得到修繕。在該次修繕中。明樓,外形未改,但內部木構樑架改成為條石券頂結構。方城下的甬道被封死,右側增築了一道可由方院上登寶城的礓石察 路。 兩龐配殿及神廚等附屬建築大多被拆。祾恩門則縮小了間量,且頂部由歇山式改成了硬山式。神功聖德碑亭被拆除了四壁,僅於臺基之上,石碑的四周砌以齊胸高的宇牆。以後祾恩殿、祾恩門又相繼在清末民初時毀壞。日軍侵華期間,為修炮樓取磚,第一進院落的圍牆及祾恩門、祾恩殿的山牆又被拆毀。現在,除寶城、明樓及第二進院落陵牆經修繕儲存較好外,其第一進院落的建築已全成遺址。


  的人還:

1.關於朱高熾的趣聞

2.明朝皇帝簡介

3.明朝皇帝列表簡介

4.歷史人物朱高煦的故事

5.關於歷史朝代皇帝表順口溜

朱佑樘皇帝簡介
朱允炆皇帝簡介
相關知識
朱高熾皇帝簡介
朱厚熜皇帝簡介
朱佑樘皇帝簡介
朱允炆皇帝簡介
朱見深皇帝簡介
道光皇帝簡介
順治皇帝簡介***2***
雍正皇帝簡介***2***
趙匡胤皇帝簡介
趙構皇帝簡介

Have any Question?

Let us answer i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