傷仲永給我的啟示的勵志作文
傷仲永的課文我們都學過,我們可以從仲永身上得到什麼啟示呢?以下是小編為你整理的仲永給我的啟示的勵志作文,希望能幫到你。
篇一
最近讀了王安石的名篇《傷仲永》。這篇文章講了一個故事:江西金溪縣有個叫方仲永的小孩,聰穎過人,5歲時就能寫出好詩。方仲永的父親就天天帶著他去別人家炫耀,但是卻沒有注意讓方仲永進一步接受學習教育,結果方仲永的詩才日漸枯竭,十二三歲時寫的詩已不像以前那麼好,又過了七年他就“泯然眾人矣”,才能完全消失,和普通人一樣了。
這件事情,揭示了天資與勤奮的關係。
天資和勤奮是一個人獲得成就的重要條件。
好的天資是重要的,天資聰穎的人,只要付出比較少的努力,就能輕易取得普通人要花費很多心力才能取得的成果。有天資,再加上後天的努力,就更易實現別人難以實現的夢想。但是,天資好也要努力,如果不努力學習和工作,天資再好也會像方仲永一樣“泯然眾人”。
天資很重要,但是天才畢竟是少數人。天資差一些就不行嗎?其實在這個世界上,大多數人不是天才或天資不夠,即便如此,可是他們也能正常的生活,不少人甚至取得很大的成功。這正是因為他們笨鳥先飛、憑藉了後天的勤奮學習、努力工作。無論是牛頓還是愛因斯坦,華羅庚或者是陳景潤,他們小時候都不是什麼“神童”,但是他們都是科學的巨匠,世人仰慕的先賢,他們最終都取得了巨大成就,所依靠的,就是努力學習、勤奮刻苦……
魯迅曾說過:“偉大的成績和辛勤的勞動是成正比例的”,愛迪生就是一個適例。愛迪生上小學的時候,考試成績經常是班上的倒數第一,他的老師說他是個不聰明的孩子。但是,他將勤補拙,興趣廣泛,努力工作。他的一生是在不斷創造和發明中度過的。愛迪生每發明一件東西,都經歷了艱苦的過程。就拿發明電燈來說,他差不多花費了2年的時間,每天工作幾十個小時,試了1600多種材料,最終才製造出能夠亮很久的電燈泡。正是因為勤奮工作,使得他一生共有約一千項創造發明,成為世界著名的發明大王,成為後人尊敬、學習的榜樣,他為人類社會的文明進步做出了巨大的貢獻。當有人稱讚他是天才,並詢問這位“發明大王”成功的祕訣時,他答道:“天才是百分之一的靈感,加百分之九十九的汗水!”
天資聰穎,並不意味著一定成功;天資平凡,也不一定意味著失敗。一個人,天資再高,如果不勤於學習,必幹不成大事業,甚至養活自己都很困難;相反,一個人即使天資一般,如果勤奮學習,刻苦用功,必出成果。
篇二
生而知者之是不存在的,“天才”也是不存在的。人們的才能雖有差別,但主要來自於勤奮學習。《傷仲永》一文給我的啟示是:一個人即使有很高的天賦,但如果不努力學習,也很難取得真正的成就。
仲永的故事是這樣的:並非書香子弟的方仲永5歲時便能“指物作詩,立就”,並“自為其名”,且“文理皆有可觀者”,因而揚名邑中。到了十二三歲,才氣漸減,“令作詩,不能稱前之所聞。”到了成年,竟“泯然眾人矣”。
一個天資聰穎的神童,因為被唯利是圖的父親每天帶著四處拜訪本縣的人,而不讓他學習,使得“神童”竟淪為一個默默無聞的“庸人”!這能叫人不扼腕嘆惜嗎?神童泯然眾人,責任在於他父親,原因是“不使學”。像方仲永這樣的天才,由於後天沒有好好學習,尚且要成為普通的人,那麼,那些本來就普普通通的人,如果不學習,豈不是連一個普通的庸人還不如嗎?
所以說:才能來自於勤奮學習!“神童”由於後天不好好學習而淪為“庸人”的,在歷史上屢見不鮮;而本來不是“神童”、“天才”,但由於堅持不懈地奮發努力,而成為舉世聞名的科學家、發明家的卻大有人在。
牛頓不是神童,但他終身勤奮學習,很少在午夜兩三點以前休息,常常通宵達旦工作,終於取得了令世人矚目的成就……
愛因斯坦不是神童,中學成績並不好,大學也是考了兩次才被錄取,學習也並不出眾,後到瑞士一家專利局當了7年職員。在這7年裡,愛因斯坦在艱苦的條件下頑強學習、工作,終於奠定了相對論的基礎。
愛迪生不是神童,甚至連初小還未唸完但他努力自學,總是以無比堅強的意志和毅力,刻苦鑽研自己不懂的問題。由於他工作時間比一般人長得多,相當於延長了生命,所以當他79歲的時候,宣稱自己已是135歲的人了。
不僅在科學上如此,在文學藝術上也是如此。不論是誰只要付出和他們同樣艱辛的努力,都能取得這樣或那樣的成就。作家狄更斯、巴爾扎克等人的成功同樣深刻地說明了這樣一個道理:才能來自勤奮學習!
篇三
讀了《傷仲永》這篇文章,真的很”傷”,可哀傷之餘,又不得不引人深思:為什麼一個天才,就這樣被埋沒了呢?
金溪的神童方仲永天生才華出眾,他出生於農耕家庭,從未接觸過任何文學的作品,竟然5歲就能指物作詩,並讓人嘖嘖讚歎。可因其父母把他當作賺錢工具,不讓他讀書,使他最終成為了一個普通人。
從全文來看,我們不難得出結論,與方仲永墮落成常人絕對也是最最分不開的原因之一,便是他父親的所作所為。
仲永那時還小,雖然天資聰穎,但並不能辨別是非。父母們也正應該在孩子像仲永一般大的時候,多灌輸正確的思想,讓他們多讀書,多增長知識,更何況仲永還是一個神童,若讓他好好讀書,長大必然會成為一個才子。可他的父親卻不教育他繼續好好學習,竟在他還無法把握自身的時候,貪圖小利,把他當做獲利的工具,以至於變成後文的”不能稱當時之聞”和”泯然眾人矣”。
但是他墮落於常人,卻也跟自己分不開關係。
作者王安石在本文中曾寫過他在仲永12、3歲的時候見過他,雖依舊有些才華,卻不如以前了。也就是說,仲永這時還算是一個天才,現在再好好讀書,也為時不晚,還是能小有成就的。而且仲永也12、3歲了,已不再懵懂,可以不必當作父親的賺錢工具了。可仲永卻依舊聽父親的話,每天走遍全縣,作詩,寫對子,收報酬,絲毫沒有一點覺悟,也沒有發現自己的改變,也正是這一點,使他錯過了最後一個機會,從此碌碌終生,泯然眾人。
愛迪生曾說過:”天才是百分之九十九的血汗加上百分之一的靈感。”現在才發覺,這句話真的很有道理。一個天資聰穎的人,若不把握機會,勤奮、努力地學習、讀書,結局也就會像本文的仲永一樣吧。更何況我們”不受之天,固眾人,又不受之人,得為眾人而已耶?”
仲永著實令人哀嘆,但我們現在更為重要的,則是不要讓後人或身旁的人在”傷”字後面加上我們的名字,那樣就比仲永更加可悲了。
歷史名人卓別林的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