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共危機論文參考

General 更新 2024年11月29日

  公共危機是一種導致社會偏離正常軌道的危機,這種非均衡狀態危機導致社會偏離正常軌道,對社會的公共安全和穩定造成重大影響。下文是小編為大家整理的關於的範文,歡迎大家閱讀參考!

  篇1

  淺析公共危機管理機制

  摘 要:近年來各種公共危機事件頻發,一系列公共危機事件不僅造成社會資源的巨大損失,而且嚴重影響到社會的穩定與發展,危機對於社會的嚴重危害性已經日益引起各國政府格外重視。如何應對危機,減少損失,愈來愈成為人們所關注的話題。面對各種重大的突發事件做出及時有效的反應,也成了政府對危機的管理的首要內容。針對現階段政府危機管理機制,簡要分析了公共危機事件發生的前中後,事件的管理體系的整套執行機制。提出建立政府現代化危機管理制度,全面提升我國政府危機應對能力,保障我國的社會穩定和經濟持續發展。同時對我國公共危機管理機制的建設做出展望。

  關鍵詞:政府;公共危機;管理機制

  當今世界,政治、經濟、社會、自然生態各個領域千差萬別,高度不確定性、動態性與複雜性因素錯綜交織,潛藏和孕育著無處不在的風險.人類文明的發展與進步在取得高新科技,創造輝煌成就的同時,新型突發事件頻發,多重公共危機四伏,傳統社會面臨非傳統威脅,現代政府面對後現代危機,世界在令人眼花繚亂的結構、重塑、再造與新生過程中不斷經受著一輪又一輪的轉換考驗。

  在全人類生存環境受到前所未有的共同威脅和挑戰面前,任何一個民族都無法獨善其身,任何一個國家政府都責無旁貸,必須要在監控預警,化解風險,應急處置,危機重建的全過程中,發揮現代公共行政體系和公共管理系統的優勢,引領跨地區、跨部門、跨領域的各方力量協同配合,強力抗擊各類災害,科學抵禦各種宿敵,有效迴應社會危機。

  2003年的SARS阻擊戰,促使中國在與疫魔短兵相接數輪交鋒中迅速組建起了應急管理的組織體系。2007年底頒佈的《中華人民共和國突發事件應對法》,在迄今最高法律位階上躍動著應急管理法制化的足音。如果說在2008年春節百年未遇的暴雪洗禮面前,中國的應急管理系統還稍顯稚嫩的話,那麼短短几個月之後的“5・12”汶川大地震,時隔兩年之後的玉樹強震,海內外無不驚訝於中國政府卓越領導之下的眾志成城,抗震救災。

  第一時間快速反應,全程實報真實境況,各方協力迅速整合以及井然有序穩步推進的災後重建,充分彰顯了一個堅強有力、沉著高效、蓬勃成長的政府形象。但毋庸諱言,成就面前我們仍然需要理智警醒,更加需要痛定思痛,付出更加切實的努力,採取系統變革措施,摒棄條塊分割部門壁壘,堅持不懈地構建起中國特色公共危機與應急管理的部級對策結構,包括組織體系、領導體制、決策中心、指揮平臺、執行機制、作業流程、專案網路,以及高度體系化、操作性強的應急預案和配套法律支撐框架。

  儘管環境動盪不安,但風險是可以防範的,危機是可以管理的,而且是需要治理的。防範風險和化解危機,這是解決公共問題的難點,也是社會公共關注的熱點。為此,應急管理常態化,常規管理應急化,應當成為政府首要的公共事務。政府只要存在一天,就必須責無旁貸地推進這項公共工程。毫無疑問,這需要科學的探索,科學的認知,科學的引領。雖然我們意識到,災難來臨時兵來將擋、水來土掩的愚昧時代應該是一去不復返的,但是當我們真正應對時,當政府協同全社會組建精準有備、演練成熟、蓄勢待發的應急力量時,這才發現,原來我們比以往任何時候都更加需要科學體系和科學方法論使規劃和行動獲得強大的智力支撐。

  一、公共危機管理體系的防範機制――預案體系

  1.公共危機事件的預防準備機制

  重大突發事件的應急管理要以預防為主,預防與救援相結合。從某種意義上說,預防比救援更加重要,因為再成功的救援也只能夠最大限度地減輕突發事件的影響,而有效的預防則能夠完全避免突發事件的影響。

  2. 公共危機事件的預測預警機制

  “非典”以來,我國的應急管理實現從被動應付向主動應對,從結果導向到原因導向的演變,大力推進風險管理的理念,不斷將應急管理的關口前移。在此過程中,突發事件應對的預測預警機制建設受到了空前的重視。應急管理的最高境界是將突發事件消滅在萌芽狀態。這就要求我們樹立預事在先,未雨綢繆的意識,建立和完善應對重大突發事件的預測預警機制,最大限度地減少各種災害所造成的影響。

  二、公共危機管理體系的處置機制

  1.公共危機事件的資訊溝通機制

  資訊溝通是重大危機事件應急管理中必須予以高度重視的問題。一方面,資訊是決策的基礎。沒有及時、準確、客觀、全面的資訊,應急管理部門就不能把握事件的動態和走勢,有效地進行應急決策。決策資訊的來源中下對上的資訊報送以及水平方向的資訊共享都是至關重要的環節。另一方面,改革開放三十多年以來,我國社會民主程度日益提高,公眾的知情意識、監督意識、維權意識不斷增強,政府有責任及時、準確、客觀、全面地向社會公眾釋出和傳遞有關公共危機或重大突發事件的發生、演進與處置的資訊。這兩個方面構成了危機事件雙向的資訊溝通。

  2.公共危機事件的應對機制

  當危機事件發生以後,應急管理部門應當針對其性質、特點和危害程度,立即組織有關部門,調動各種應急資源和社會力量,依照相關法律、法規、規章的規定進行應急決策,開展應急處置。應急決策處置是應急管理的關鍵環節,它決定著應急管理能否有效地遏制突發事件,最大限度地減輕突發事件的影響。其次,公共危機事件的處置是應急管理的核心環節。即使有時採取了嚴密的防範措施,也並不能完全避免突發事件的發生。當事件發生後,要在精心準備的基礎上,根據突發事件的性質、特點和危害程度,及時組織有關部門,調動各種應急資源,對危機事件進行有效的處理,以降低社會公眾生命、健康與財產所遭受損失的程度。

  3.公共危機事件的社會動員與國際合作機制

  《突發事件應對法》第6條規定:國家建立有效的社會動員機制,增強全民的公共安全和防範風險的意識,提高全社會的避險救助能力。從世界主要國家的應急管理實踐來看,為了迅捷、高效地應對重大突發事件,並降低應急行政成本,政府必須建立一個行之有效的社會動員機制,將企業、NGO、公民個人等力量凝聚起來,形成一股強大的應急合力。

  隨著人類社會生產力水平的不斷提高,在以計算機技術為基礎的資訊革命的催化作用下,人類的交往方式突破了傳統的時空侷限。這大大加快了經濟全球化的程序,提高了各個國家之間的相互依存程度。在經濟全球化時代,人類社會經受著重大突發事件提出的前所未有的巨大挑戰,如SARS在世界內蔓延,全球氣候變暖所導致的自然災害頻發,國際恐怖主義日益猖獗等。這要求我們在應對重大突發事件的過程中,必須建立一個行之有效的國際合作機制。我國政府在事件的預防、監測與預警、應急處置與救援、事後恢復與重建等方面,應該加強同國外政府和有關國際組織展開合作與交流。

  三、公共危機管理體系的恢復重建機制

  公共危機事件特別是一些重大突發事件的發生嚴重擾亂了社會生產生活秩序,給社會公眾的生命、健康和財產造成了巨大的損失。在事態得到有效的控制後,應急管理從以搶險救災為主的階段轉向以恢復重建為主的階段。建立健全重大突發事件的恢復重建機制,不僅要儘快恢復災損設施以及社會生產與生活的秩序,還要貫徹可持續發展的理念,把恢復重建作為增強社會防災、減災能力的契機,整體提升全社會抵禦風險的能力。恢復重建並不僅僅意味著補救,也意味著發展,因為恢復重建要在消除事件影響的過程中除舊佈新。從這個意義上來看,恢復重建既包括挑戰,又蘊藏著機遇,是突發事件處置過程中實現轉“危”為“機”的關鍵環節。

  四、公共危機管理體系的調查評估機制

  人類發展歷史就是一部人類不斷與各種災害頑強抗爭的歷史。在抗災救災的過程中,人們需要對災害及其應對活動進行全面、系統的調查評估,以瞭解災害發生的原因、災害造成的影響,總結抗災救災活動的經驗和教訓,進而提升防災、減災的能力。應急管理的四個階段,即減緩,準備,響應與恢復,是一個閉合迴圈的過程。在此過程中,調查評估應貫徹其始終。調查評估的目的包括:有效預防和處置危機事件,儘可能減輕危機事件產生的負面影響和提高組織的學習能力,提高組織應對危機事件的效能。

  危機事件特別是一些重大突發事件往往持續時間長,影響範圍廣,危害程度深。它對一個國家的應急管理能力提出了嚴峻挑戰,因為應急管理體系內的任何一個微小的弊端都會在特別緊急的狀態下被放大。同時,從另一個角度看,危機事件也是完善應急管理措施,提升應急管理能力的機會。但由“危”轉“機”,從挑戰到機遇,這並不是一個自然而然的過程,它需要建立危機事件的調查評估機制。

  從2003年抗擊“非典”開始,我國應急管理事業圍繞著“一案三制”建設,取得了長足的發展,應對重大危機事件的能力大幅度提升。由於我國正處於經濟社會的轉軌時期,危機事件仍然是影響我國社會和諧穩定、科學發展的重要因素。在現在的應急管理體制之下,健全與完善重大突發事件的應急機制是應急管理工作的重點。在未來重大危機事件的應對機制建設過程中,應該有以下幾個著力點:

  第一,在應對公共危機事件的過程中,加強協調聯動,迅速整合各種應急資源,提高應急反應的速度,避免因部門、條塊分割所造成的推諉扯皮或多頭管理、貽誤戰機的現象,及時總結和積累重大危機事件的應急管理的經驗。

  第二,在重大危機事件的應急管理過程中,切實貫徹“預防為主,預防與應急並重”的原則,突出“風險管理”的原則,力爭使誘發危機事件的風險因素消失於無形之際。無危為安,無損為全。增強公共安全,必須扭轉“重救輕防”的傾向。

  第三,隨著我國政府從全能型政府向有限政府的轉變,重大突發事件的應對必須引入公共治理的理念,建立有效的社會動員機制,使企業、非政府組織、非營利組織及公民個人能夠有序地參與到應急管理中來,形成多元主體應急管理的局面。

  第四,針對我國危機事件管理合作性缺陷的弱點,我們需要密切應急管理部門與媒體的合作關係、應急決策部門與智囊庫的關係、應急管理中的軍民關係、應急管理中的區域及國際合作關係。

  參考文獻:

  [1]王巨集偉 .重大突發事件應急機制研究[M].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10.

  [2]劉霞,向良雲.公共危機治理[M].上海:上海交通大學出版社,2010.

  [3]蔡志強.社會危機治理價值變遷與治理成長[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6.

  [4]謝明.公共政策案例:分析與思考[M].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10.

  [5]王巨集偉.應急管理理論與實踐[M].北京: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10.

  篇2

  淺析網路在公共危機管理中的運用

  摘要:隨著通訊技術的不斷髮展和電腦的普及,網路媒體已經成為溝通活動中的一種高效工具。如何利用好網路資訊傳播,有效預防和處置公共危機,已成為新形勢下公共危機管理的新課題。

  關鍵詞:網路資訊傳遞危機管理

  公共危機管理是社會治理中日益引起重視的新課題,特別是在當前資訊社會的背景下,一個小小的意外或事故通過網路傳播將很快擴散到全國,甚至全球範圍內,產生嚴重的後果與影響。公共危機管理能力已經成為政府行政亟需具備和不斷提高的能力。

  然而,我國目前的公共危機管理還存在諸多不足,如缺乏預警機制,資訊收集及反饋機制不健全、不完善,危機處理經驗和能力不足等。建立完備的危機緊急處理系統,並懂得如何運用先進的網路技術全方位地有效傳播和控制資訊,預防公共危機事件的發生以及使公共危機事件的損失降至最低限度,已經成為新時期政府維護社會穩定的當務之急。

  一、網路傳播的優劣勢分析

  近年來,由於網路技術的不斷地提升以及網路資訊傳遞效果的日益顯著,我國政府電子政務意識和能力也隨之不斷增強。然而,網路是把雙刃劍,在看到其優勢的同時,也必須認識其侷限性,以便在實踐運用中揚長避短,充

  分發揮其作用,提高我國政府管理公共危機的能力。

  ***一***網路的優勢

  一是快捷性。

  當危機爆發時,資訊更新快,資訊的及時性對於公共危機有效應對非常關鍵。網路不僅可以實現政府內部資訊的快速傳遞使其政令暢通,還可在第一時間向社會公眾公示,極大程度上消除了傳統媒體因時間、地點等因素所造成政府與社會公眾之間的溝通“噪音”。

  二是互動性。

  網路“一對一”的互動性是它區別於其它任何媒體的特性,將一種由上至下的資訊流通方式延伸為的“滾雪球”式的平行傳播。公眾可以自由發表自己的言論,使危機事件發生後,政府能聽到公眾與社會各界的反應與呼聲,掌握他們對事件的建議,及時調整或改進工作,正面引導,穩定民心。

  三是多元化。

  一是網路媒體形式多元化。如BBS、***、網路論壇以及著名新聞網站,危機中可以通過這些資訊渠道對外動態釋出資訊。二是網路媒體資訊的傳播載體也非常多元化。如:圖片廣告、軟文、FLASH、網路直播等。網路直播集成了聲音、影象、文字,是一種生動直觀的傳播方式。這就廣泛拓展了危機管理中資訊的傳播渠道。

  ***二***網路的劣勢

  一是資訊的不確定性。

  成員身份的不確定性會導致其提供資訊的不確定性,如果不能確定訊息來源、準確性,將對決策者造成較大的干擾。錯誤的資訊會導致錯誤的決策,出發點是為了解決問題,錯誤的決策反而會成為新問題。

  二是虛擬性。

  網路是一個虛擬的世界,網路的這種特性也使人們網上溝通蒙上了一層面紗。論壇的虛擬化造成人的不理智,出現大量不負責任的言論。一些平常冷靜理智的人在網上也可能會變得歇斯底里,同平時判若兩人。網友容易跟貼,造成問題擴大化,或將問題由個性轉化為共性,使個體非理智的行為感染了整個群體,引發群體效應。

  三是隱匿性。

  這一問題是因為網路的虛擬特性而衍生的特性,因為網路的虛擬性,人們通常在網上溝通用網名而非真實身份。“馬甲”就是網路上的一個專用術語,表示一個人在網路上的多重身份。這就為一些意破壞公共安全的不法分子提供了有利的條件,一些情況下將簡單的人民內部矛盾通過誤導、煽動升級為波及整個社會的公共危機事件。

  二、在公共危機管理中更好的運用網路的對策建議

  針對網路的這些特性,在公共危機管理中運用網路這一平臺,也應分成兩個方面,一是善用;二是監控。

  ***一***針對網路的優勢,要善加運用

  首先是建立嚴格高效的資訊收集和反饋系統。事發前建立完善的預警機制,建立一個安全網,儘量防止危機的爆發。在危機的應對過程中,獲取資訊是非常關鍵性的要素,它常常決定危機能否被有效控制。因而應該加強電子網路與衛星監控網路等網路工程的建設,形成快捷的資訊反饋機制。其次是建立資訊公開平臺,提高政府工作的透明度。

  通過建立公開網站及時把資訊傳達給受眾,線上回答公眾問題,適時與公眾進行線上的互動,或採取與外部網路媒體合作的形式建立政府資訊公開平臺。在危機應對中充分利用網路溝通平臺,及時正確的向公眾釋出有關危機的的各項資訊,這樣一方面保障公眾的知情權,提高政府工作的透明度;另一方面通過正面資訊的及時釋出也極大地擠壓了誤導性資訊的傳播空間。

  再次是危機管理中,政府的資訊管理部門可以充分利用網路媒體傳播形式和傳播載體,不受時間、地點限制,克服了傳統媒體形式單一、呆板、強勢的特性,自主將危機管理程序製作成新聞、短片、FLASH等,及時在網上直播或者線上討論,將危機管理資訊動態向外釋出;進行網上民意調查,及時獲取公眾反饋,適時調整危機管理戰略。

  ***二***鑑於網路的侷限,要嚴密監控

  一是建立嚴格的資訊披露機制,建立資訊的分級披露機制以及資訊釋出把關人制度。參照傳統媒體,網路傳播也應該建立完備的新聞釋出機制,不能因為強調資訊釋出快就隨意的對外發布。在傳統媒體環境下,記者、編輯、媒體主管等對資訊的釋出起著“把關人”的作用,資訊是否釋出、什麼時間釋出、以什麼方式釋出都要經過記者、編輯和媒體主管的稽核,受眾獲得的資訊是經過“把關人”過濾過的“純淨”資訊。

  網上資訊傳遞也應參照這種機制,按照資訊的不同級別設立把關人。二是加強對網路日常維護及監控。危機爆發之前與公眾關係的親疏決定了危機的擴散程度和解決速度,同時,也影響著在危機發生後受眾在第一時間內獲得有利資訊的速度,因而重視網站日常維護是預防危機發生的基礎措施。此外良好的檢測系統可以使組織隨時通過搜尋引擎來檢索負面資訊,清楚輿論環境,建立網路防護網,及時防止流言的幾何級數傳播,降低公眾對組織資訊的不確定性。另外還要注意識別網路資訊的真實性,及時刪除或禁止一些惡意的、非法的帖子,揪出少數別有用心的不法分子。三是與各大主流網路媒體保持良好互動。良好的媒體關係可以幫助控制輿論導向。

  具體作用有兩點:一是可以通過主流網路媒體對外發布有利的資訊;二是可以使媒體在問題發生時不推波助瀾,使問題升級,而協助政府部門發現負面訊息,及時刪貼,必要時封閉個別激進分子的IP,阻止不利訊息在網上流傳。

關於公共危機論文優秀範文
城市公共交通論文例文
相關知識
公共危機論文參考
金融危機論文參考
公共關係論文參考文獻
金融危機論文參考文獻
華爾街金融危機論文參考
有關公共營養論文參考
關於公共危機論文優秀範文
公共藝術論文參考範文
金融危機論文參考內容
公司理財論文參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