勤奮才能成功的事例經典
勤奮學習、用工讀書、刻苦工作,是確保你在生活中獲得成功的重要渠道。小編精心為大家蒐集整理了勤奮才能成功的事例,大家一起來看看吧。
勤奮才能成功的事例篇1
諾貝爾到了8歲才上學,但只讀了一年書,這也是他所受過的唯一的正規學校教育。到他10歲時,全家遷居到俄國的彼得堡。在俄國由於語言不通,諾貝爾和兩個哥哥都進不了當地的學校,只好在當地請了一個瑞典的家庭教師,指導他們學習俄、英、法、德等語言,體質虛弱的諾貝爾學習特別勤奮,他好學的態度,不僅得到教師的讚揚,也贏得了父兄的喜愛。然而到了他15歲時,因家庭經濟困難,交不起學費,兄弟三人只好停止學業。諾貝爾來到了父親開辦的工廠當助手,他細心地觀察和認真地思索,凡是他耳聞目睹的那些重要學問,都被他敏銳地吸收進去。
為了學到更多的東西,1850年,他出國考察學習。兩年的時間裡,他先後去過德國、法國、義大利和美國。由於他善於觀察、認真學習,知識迅速積累。很快成為一名精通多種語言的學者和有著科學訓練的科學家。回國後,在工廠的實踐訓練中,他考察了許多生產流程,不僅增添了許多的實用技術,還熟悉了工廠的生產和管理。
就這樣,在歷經了坎坷磨難之後,沒有正式學歷的諾貝爾,終於靠刻苦、持久的自學,逐步成長為一個科學家和發明家。
勤奮才能成功的事例篇2
司馬遷幼年是在韓城龍門度過的。龍門在黃河邊上,山嶽起伏,河流奔騰,風景十分壯麗。這條中華民族的母親之河滋養了幼年的司馬遷。他常常幫助家裡耕種莊稼,放牧牛羊,從小就積累了一定的農牧知識,養成了勤勞艱苦的習慣。在父親的嚴格要求下,司馬遷10歲就閱讀古代的史書。他一邊讀一邊做摘記,不懂的地方就請教父親。由於他格外的勤奮和絕頂的聰穎,有影響的史書都讀過了,中國三千年的古代歷史在頭腦中有了大致輪廓。後來,他又拜大學者孔安國和董仲舒等人為師。他學習十分認真,遇到疑難問題,總要反覆思考,直到弄明白為止。在父親的薰陶下,他從小立志做一名歷史學家。
一天,快吃晚飯了,父親把司馬遷叫到跟前,指著一本書說:“孩子, 近幾個月,你一直在外面放羊,沒工夫學習。我也公務纏身,抽不出空來教你。現在趁飯還不熟,我教你讀書吧。”司馬遷看那本書,又感激地望了望父親:“爸爸,這本書我讀過了,請你檢查一下,看我讀得對不對 ” 說完把書從頭至尾背誦了一遍。
聽完司馬遷的背誦,父親感到非常奇怪。他不相信世界上真有神童,不相信無師自通,也不相信傳說中的神人點化。可是,司馬遷是怎麼會背誦的呢 他百思不得其解!
第二天,司馬遷趕著羊群在前面走,父親在後邊偷偷地跟著。羊群翻過村東的小山,過了山下的溪水,來到一片窪地。窪地上水草豐美,綠油油的惹人喜愛。司馬遷把羊群趕到草地中央,等羊開始吃草後,他就從懷中掏出一本書來讀,那朗朗的讀書聲不時地在草地上縈繞回蕩。看著這一切,父親全明白了。他高興地點點頭,說:“孺子可教!孺子可教!”
從20歲起,司馬遷開始到各地遊歷,考察歷史和風土人情,為他日後編寫史書提供了充足的史料。做太史令後,他常有機會隨從皇帝在全國巡遊, 又蒐集了大量的歷史資料,還了解到統治集團的許多內幕。他還如飢似渴地閱讀宮廷收藏的大量書籍,收集了各種重要的史料。就在他寫《史記》的時候,為李陵說情觸犯了漢武帝,被關入監獄,判處了重刑。 司馬遷出獄後繼續寫作,經過前後10年艱苦的努力,終於寫成了《史記》。這部巨著,對後世史學與文學都有深遠的影響。
勤奮才能成功的事例篇3
任何一個熱愛音樂的人,都不會繞過巴赫。他第一個把各國不同風格的音樂成功地糅合在一起,他為人類譜寫了幾百首不朽的傳世樂章,他一生的創作被後人評價為:“使上帝的話語廣為流傳,使音樂達到了前無古人,後無來者的頂點。”在巴赫以後出現的世界上所有偉大的音樂家,幾乎全部受過他的滋養。
但是,就是這樣一位偉大的音樂家,卻在有生之年一直沒有擺脫卑做的職位和貧窮的窘迫。
巴赫於1885年出生在德國中部的愛森納赫。雖然這是一個小城鎮,可它的市民卻酷愛音樂。巴赫家族是地地道道的音樂世家,他父親是一位優秀的小提琴手,祖父的兄弟中有兩位是具有天賦的作曲家,叔伯兄弟姐妹中有幾位是頗受尊敬的音樂家。
對於具有極高音樂天賦的小巴赫來說,在這樣的家庭成長原是十分幸運的,然而命運之神卻給這位未來的偉大音樂家安排了巨大的磨難:他9歲喪母,10歲喪父,只得靠大哥撫養。儘管家裡存放著大量音樂資料,可專橫的兄長就是不允許他翻閱學習,無論他怎樣苦苦懇求也無濟於事。小巴赫只得趁兄長離家外出與深夜熟睡之際,在月光下偷偷地把心愛的曲譜抄下來,因而大大損壞了他的視力,晚年不得不在雙目失明中痛苦地度過。但是他對於音樂的執著並沒有打動兄長,當兄長髮現了弟弟的祕密時,不僅無情地沒收了小巴赫的全部心血,還嚴厲地懲罰了他。
15歲的巴赫忍受不了兄長的虐待,隻身離家,走上了獨立生活的道路。他靠美妙的歌喉與出色的古鋼琴、小提琴、管風琴的演奏技藝,被呂奈堡米夏埃利斯教堂附設的唱詩班錄取,同時進入神學校學習。這裡的圖書館藏有豐富的古典音樂作品,巴赫一頭鑽進去,汲取、融合著歐洲各種流派的藝術成就,開闊了自己的音樂視野。為了練琴,他常常徹夜不眠,通宵達旦。每逢假日,他都要步行數十里去漢堡聆聽名家的演奏。
巴赫曾向許多有名的音樂家請教,但卻從未得到過一位正式的老師長期的指導。但是正因如此,他如同一隻辛勤的蜜蜂,到處尋找與吮吸營養。後來,他在一家室內樂隊當小提琴手。1723年巴赫38歲時開始在萊比錫的聖·托馬斯教堂任歌詠班領唱,他在餘生的27年中一直擔任這個收入很低的卑微的職位。
18世紀上半葉的德國處於一種封建貴族割據的分裂狀態,一個城堡便有一國諸侯,領土不大的德國居然被瓜分為352個各自獨立的小國。大大小小的領主們為了炫耀自己的權勢與豪華,一般都設有歌劇團和宮廷樂隊。民間藝術家們為求生存,大都淪為宮廷或教會的樂工、奴僕。當時的德國,無論在宮廷還是教堂,都把樂師視作與勤雜工、看門人、廚師等完全相同的奴僕。
在巴赫的一生中,貧困與死亡像一對可怕的魔影緊緊相隨。他不僅從未享有富裕舒適的生活,而且從9歲起就因父母相繼去世而開始感受到死亡威脅,長大成人當父親後,又眼睜睜地將自己孩子中的11個送進了墳墓。
巴赫是一位多產的作曲家。他的作品包括將近300首的大合唱曲;組成《平均律鋼琴曲集》的一套48首賦格曲和前奏曲;至少還有140首其他前奏曲;100多首其他大鍵琴樂曲;23首小協奏曲;4首序曲;33首奏鳴曲;5首彌撒曲;3首聖樂曲及許多其他樂曲;總計起來他寫出了800多首嚴肅樂曲。
但是,巴赫在世時作品一直不為人們所欣賞,他既沒有顯赫的地位,也沒有贏得社會的承認。是後來的莫扎特和貝多芬首先發現了他的寶貴价值,他們被巴赫音樂的深刻、完美與無懈可擊所折服。貝多芬第一次看到巴赫的某些作品時,不禁驚歎道:“他不是小溪***巴赫的名字是‘小溪’的意思***,是大海!”
1829年,門德爾鬆在柏林的一次具有劃時代意義的演出中使巴赫的《馬太受難曲》復活了。這首曲子被認為是所有宗教音樂中最偉大、最豐富的典範。
今天,全世界任何一個嚴肅的音樂場所都在演奏巴赫的音樂,巴赫被稱為“不可超越的大師”。世界公認:他的出生,是世界的幸運,也是音樂的幸運。
勤奮才能成功的事例精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