拉肚子治療方法
拉肚子常伴有排便急迫感、肛門不適、失禁等症狀。下面我們具體瞭解下。
:
***1***控制感染:根據致病菌選用相應的抗生素治療。一般可用氨苄青黴素、慶大黴素、複方新諾明、氟呱酸等抗生素。
***2***補液:輕度脫水可口服補液鹽,嚴重脫水可靜脈輸液。
***3***治療休克:調整微迴圈紊亂,糾正酸中毒,可應用血管擴張藥及鹼***物。
***4***對症支援治療:拉肚子次數過多者可用止瀉劑,伴有心衰、腦水腫、休克肺、瀰漫性血管內凝血等;應及早給予對症治療。
療法中運用推拿的推、捻、捏、提、按、抹等手法,配合其他推拿手法與穴位,治療小兒秋季拉肚子有較好的療效。
補脾土:脾土穴在拇指橈側邊緣,醫者用左手食、拇指捏住小兒大拇指,用右手指腹循小兒拇指橈側邊緣向掌根方向直推。
揉板門:板門穴在手掌大魚際平面,醫者用右手拇指指腹旋揉小兒手掌大魚際。
揉外勞:外勞宮穴在小兒手掌背正中,醫者用右手食指指腹,按揉小兒手掌背中心的外勞宮穴。
運內八卦:內八卦穴在手掌面,以掌心為圓心,從圓心至中指根橫紋約2/3處為半徑作圓,內八卦穴為一圓圈。醫者用左手捏住小兒手指,用右手拇指在小兒掌心做圓圈運動。
摩腹:腹指小兒腹部,醫者用四指指腹或全掌放在小兒腹部做圓周運動。
按揉足三裡:足三裡穴在膝下三寸外側一寸,醫者用拇指或中指指腹在足三裡穴做按揉。
捏脊:捏脊時,主要將手法作用於小兒後背的脊柱及兩側,脊柱屬中醫督脈,主一身之陽,捏脊可調理陰陽,健脾補腎。操作時,醫者以雙手食指輕抵脊柱下方長強穴,向上推至脊柱頸部的大椎穴。同時雙手拇指交替在脊柱上做按、捏、捻等動作,共捏六遍。第五遍時,在脾俞、胃俞、膈俞做捏提手法。六遍結束後,用兩手拇指在小兒的腎俞穴輕抹三下即可。捏積療法在每日晨起或上午操作效果最佳。
拉肚子的護理:
***1***2歲以內的嬰幼兒要特別注意衛生條件,提倡母乳餵養、科學護理,做好奶瓶與餐具消毒;
***2***養成良好的衛生習慣,看護人和小兒飯前便後要用香皂徹底洗淨雙手
***3***保證飲用潔淨水;
***4***不吃變質食物,生吃的瓜果要洗淨;
***5***避免孩子間的接觸傳染等。
口腔血管瘤治療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