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樂器磐的主要材料是怎麼樣的
磬起源於某種片狀石制勞動工具,其形在後來有多種變化,質地也從原始的石制進一步有了玉製、銅製的磬。 擊奏體鳴樂器。下面由小編給大家介紹古代樂器磐的主要材料吧,僅供大家參考。
古代樂器磐的主要材料
主要是石料。
磬是古代石制的一種打擊樂器。甲古文中磬字左半像懸石,右半像手執槌敲擊。磬起源於某種片狀石制勞動工具。《尚書·舜典》載“擊石拊石,百獸率舞”,使“八音克諧,無相奪倫,神人以和”的“泗濱浮磬”***禹貢語***——靈璧磬石! 其形在後來有多種變化,質地也從原始的石制進一步有了玉製、銅製的磬。磬是古代用玉、石、金屬製成的曲尺形的打擊樂器。
古代樂器磐的用途
謦最早主要用在漢族的樂舞活動中,後來 它和編鐘一樣,用於歷代上層統治者配合征戰和祭祀等各種活動的雅樂中。
按照使用場所和演奏方式,謦可以分為特磬和編磬兩種:特磬是皇帝祭祀天地和祖先時演奏的樂器;編磬是若干個磬編成一組,掛在木架上演奏,主要用於宮廷音樂。2000多年前的戰國時期,楚地的編謦製造工藝達到了較高水平。
佛教用來使入定者出定時喚其所用的工具。
古代樂器馨的佛教法器
佛教的“僧磬”,和上面所介紹的“樂器磬”大不相同的。佛教的“磬”是“缽”形的。據禪林象器箋“唄器門”***日僧無著道忠編著***說:“僧磬與樂器磬,其形全別。樂器磬:板樣曲折;考工記所謂倨勾,一矩有半者。僧磬:如缽形;只園圖經雲:可受五升。可知天竺磬亦如缽器矣。又石湖梅譜,以梅花半含比僧磬,支那***中國***僧磬之制可知焉。”
佛教的“磬”,大致有“圓磬”***即“大磬”***、“匾磬”、“小手磬”***即“引磬”***等三數種。“圓磬”有如缽狀,多用銅鐵等金屬所造。大者徑約二、三尺,高不足二、三尺。小者徑約半尺,高不足半尺。“匾磬”是石造的,象器箋說:“小磬如桃大,底有竅,貫緒,連縛小竹枝為柄,以小鐵桴***槌***擊之,名為引磬。蓋因導引眾故名。”現今之引磬,已改用木柄,貫以銅線。
“磬”是“犍槌”中的主腦,在寺僧集體行動時,由“維那”或“悅眾”用它指揮大眾進退起止,號令贊誦。
在大寺院、大叢林裡,“維那”管用“大磬”,“悅眾”持用“引磬”。上殿時:“悅眾”一人或數人,站在“維那”***一人***身後,“悅眾”等於是“維那”的部屬。“維那”起腔,“悅眾”接腔;“維那”轉腔,“悅眾”跟腔。他們必須聲聲響朗、字正腔圓,以防大眾高低失準,參差不齊。
“大磬”的敲用,多半是在“起腔、收腔、合掌、放掌”、以及“佛號”等處。
“引磬”的敲用,多半是在“問訊、轉身、禮拜”以及其他“動作”的場合——如晚課“蒙山施食”時,“行者”的動作等。
“大磬”大抵用於指揮“腔調”,“引磬”則用於指揮“行動”,“大磬”並有振作心神的作用。“引磬”在不敲“鐺、鉿、鈴鼓”時,在必要時配合木魚作為敲打“板眼”之用。
小寺院道場人數少,“維那”、“悅眾”兩者往往都由一人兼任。於是“大磬”和“引磬”就得由一個人同時並用了。
“大磬”和“小磬”,除了要在“日常課誦”、或者是各種“法會、慶典、消災、度亡……”等場合須要敲擊外,還有許多儀節須要敲擊它們。——據佛教儀式須知***上海世界佛教居士林編著***說:“‘圓磬’唸誦所鳴,維那主之。凡住持或尊宿、仕官、施***施主***護***護法***等禮佛,皆鳴三下。‘扁磬’石為之,形似‘雲板’,懸‘方丈’廊外;有客見住持,知客鳴三下。又‘小手磬’,禮佛誦經皆鳴之,為起止之節。”
另據法器章說:“磬:大殿早暮、住持知事、行香時、大眾看誦經咒時,直***值***殿者鳴之。唱衣時,維那鳴之。行者披剃時,作梵闍梨鳴之。”
“磬”是一種神聖的器物,只園圖經中說:“佛衣服院,阿難所止,常護佛衣。有一銅磬,可受五升。磬子四邊,悉以黃金縷作過去佛弟子。又鼻上,以紫磨金為九龍形;背上立天人像。執玉槌,用擊磬,聲聞三千世界。音中亦說諸佛教誡弟子法。磬是梵王造之,及佛減度,娑竭羅龍王收入海宮。”
古代美容養顏祕方古代獨門美容養顏祕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