功夫中氣沉丹田的解析
學武之人,都聽說過“氣沉丹田”的要求;道門修士,皆知道“昔日聖師傳口訣,只要凝神入?穴”的提法。下面是小編為專門您整理好的:。
功夫中氣沉丹田
學武之人,都聽說過“氣沉丹田”的要求;道門修士,皆知道“昔日聖師傳口訣,只要凝神入?穴”的提法。但真正知道氣如何沉、神如何凝的人卻極少,正應了那句古話,“人莫不飲食,鮮能知味焉!”
君不見,有人死死用意固守小腹,有人搞人為的“腹式呼吸”,有人閉目內視臍內,有人存想丹田有一火球,都認為如此這般,氣便貫入丹田了。可結果如何,“把肚子守大了,還每每得上遺精症”***南懷瑾先生語***。
其實,常人之“氣”浮而不沉,都聚在心窩處,也就是太極拳所說的“氣壅胸際”。因七情六慾、辛勤勞作之故,此氣滯而不通,鬱結在胸中,常常自覺胸悶,俗語所說的“心裡堵了個大疙瘩”,即是此種心氣上浮之症狀的表象說法。古人則從雅的一面說胸中有“塊壘”難消。可是學人昧於此理,本來“心裡的事”就已太多,卻又加上這些“目視丹田”、“腹式呼吸”等等的勞什子,忙於固守,如《楞嚴經》所說:“撮心而守,懸在一處”,心火不但不能下降以溫腎水,反而更進一步地鬱結了,所以虛火上炎、口舌生瘡、口乾舌燥、慾火上升,甚或吐血發狂,這一類的偏差就會屢見不鮮了。
那麼,當如何操作?很簡單,靜其身如山嶽,澄其心如秋水,胸中之氣自然如水中濁物沉澱一樣,漸漸下沉至丹田了。此時不是單純的意念,而是有其物質基礎的,學人自覺有物沛然下降至丹田,有如溫水一般,絳宮***胸際***空空洞洞,虛靈開闊,丹田***小腹部***充實溫暖,尤以兩腎處為甚,丹經稱之為“兩腎湯煎”。即兩腎如在開水中煎煮一樣。功力再深,則此“溫水”會逐層下滲,到雙足心,直至入地三尺,以至於更遠。此是致虛守靜、純任自然的大法,非小法小術可比,其關鍵是身體要端正放鬆,心理要空無一念。若不相信,可試看一下主流經典的論述:《老子》曰:“虛其心,實其腹”;《仙學真詮·守乾之訣》雲:“凝神入坤臍者,作丹之初,只是凝神,則氣自返歸身中,久之自然沉入腎府。猶夫水,澄之既久,而其濁者自沉,非執著坤臍而守之也……所謂凝神者,蓋息念而返神於心耳,神返於心,而不外馳,則氣返於身,漸漸沉入氣穴去矣。”南懷瑾大師《習禪錄影》曰:“心頭一空,氣自下沉。”大成拳大師王選傑在《大成拳實作絕技》中說:“腹部充實是由於胸部放鬆自然形成的,故虛胸與實腹兩者密不可分。”
習武道者,至此地步,自覺整個人如半瓶子水,無論怎樣動,身體裡的“溫水”都會作出自動的、恰如其分的“動盪”來調整重心,保持平衡,有如不倒翁。《少林拳譜》有言:“氣沉丹田,則強如不倒之翁,雖有大力推輓,亦不為之所動。”不僅如此,肉體上的平衡也會鞏固,促進心理上的平衡,此時其人特別“沉著”,特別“沉得住氣”,一切可喜、可怒、可怕的外界刺激,均不足以動其心,而沉穩不亂,“以不變應萬變”。其人“心放在肚子裡”,常處泰然自若之境,而不會“提心吊膽”地“把心提到嗓子眼”去面對可怕之事,也不會“***心***氣一下子直衝頂樑門”、“氣堵脖梗子”的去應對可怒之事。謙謙君子,休休有容,真正使心態如水一樣平和。
另外用於技擊,人一動手,便覺有物從腳心飛速上旋,經腿、腰、背心、臂而至於指梢,如同子彈在槍膛裡旋轉一樣,將敵人擊出丈外。此時手部的力,就不是僅僅上半身的力了,而是全身之力匯於一指,少林拳派謂之“掌心力從足心印,一指霹靂萬人驚”,意拳謂之“整體力”或“整勁”,其實是一個意思。
習丹道者,心氣沉至雙足心,則“真人之心呼吸以踵”,自覺有一線吸力從足心、丹田發出,將舌尖向上向後吸,與懸雍垂***即小舌***相接,啟動先天胎息,關閉後天凡息、身中真氣,降則經任脈下注地心;升則經督脈上衝至百會,至天心;開則大包天地,合則細入無間,人體小宇宙與大宇宙初合,古人所謂“上下與天地同流”、“借天地靈父聖母之氣,化後天凡父凡母之身”的術語,都是對此境界的描述。
先師龍在天,曾以劍仙學之學理註釋先秦諸子,多發前人所未發,妙解極多。如《孫子劍仙解》中釋“藏於九地之下,動於九天之上”一句時,說:“此非譬喻,有真實修養境界存焉,藏於九地之下者,心氣下沉入丹田,入足心,入地心也。斂氣於無形,陳希夷五龍蜇藏之法,不過如此;動於九天之上者,陰極陽生,降極而升,地脈靈氣上衝足心督脈而達於天心也。”此段妙文,正可總結全文。
腿法反擒拿技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