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極拳絕活纏絲功怎麼練習

General 更新 2024年06月29日

  太極拳是一種用意不用力的纏絲運動,要練到全身放鬆,屈膝鬆胯,塌襠坐腿合住勁,以腰胯為軸心左右旋轉,手隨腰動。這才是強化訓練內功和技巧的獨門絕活。以下是小編為大家整理的太極拳絕活纏絲功,希望你們喜歡。

  太極拳絕活纏絲功

  太極名家馮志強在書中強調:“打太極拳須明纏絲功,不明此即不明拳,纏絲功隱於體內。入於骨縫,循經走脈,纏繞執行,是流佈全身的一種內功。纏絲是陳式太極拳獨特的執行方法。”“內外雙修乃是到達太極高深境界的必由途徑。操演太極拳之時即是修煉內功之際。外功***指武技***主練身手步,內功***指道功***主煉精氣神。只修內而不修外則肢體不靈,只練外而不修內則氣血不活。外功是內功的效能,內功是外功的根源,二者合一方是武功。”

  太極名家洪均生也在書中強調:“按正規講,大腿根的高度,應當隨襠勁的鬆塌而和膝部略平,在步法進退肘,只能以腰的旋轉帶著小腿變化。但這種功夫如今習陳式者多練不到了。”洪均生強調了這種功夫練不到的主要原因是腰腿動作的不到位。拳論說:“每見數年純功,不能運化者,率皆自為人制,雙重之病未悟耳。”這雙重之病就是腰腿動作不到位。拳論又說:“有不得機、不得勢處,其病必於腰腿求之。”所以腰腿動作不到位就是太極拳練功最大難題,也是練拳不練功的分界線。而如今大多數人在練拳時沒有全身放鬆,只會手動,而根本不會腰胯轉動。

  四十年前筆者在河南省焦作市工作時,拜範鴻信先生為師,學習陳式太極拳,十年後範先生調到開封后我與他失去了聯絡。後來筆者在溫縣嶽村工作時,有緣遇到高人指點,筆者的功力又上了一個臺階。這位高人就是太極宗師陳照丕的外甥、陳式太極拳傳人楊松泉先生***小名叫小泉***。真是“聽君一席話。勝讀十年書”,“不得真傳不入門,多走彎路不出功。一層功夫一層理。功夫不到理不明”。

  楊松泉先生的拳架動作是一步到位,“神氣鼓盪,剛柔相濟,周身一家。外練身手步,內煉精氣神”。楊松泉先生的功夫是“隨意舉動,自成法度;揮之使去,不得不去;引之使來,不得不來;內勁猝發,摧枯拉朽,入木三分”。要想練好太極拳功夫,必須要經過三個階段的強化訓練。

  一、只有全身放鬆了才能練到形似階段

  這個階段主要是進行全身放鬆、心平氣和、用意不用力的強化訓練。太極名家馮志強說:“力求柔軟,務須在走架子的‘千錘百煉’的過程中,把原來動作中先天的僵硬勁化為柔軟勁,養成習慣,這種柔軟的習慣,要練到節節貫穿起來。”拳論說:“有心求柔,無意成剛。太極拳就是這樣由柔變成堅剛,才可練到忽柔忽剛、亦柔亦剛的熟練境界。才能登堂人室。”拳論說:“打拳運動全靠手領,轉關全在鬆肩,功久則肩之骨縫自開,不能勉強。左右肩鬆不下則轉關不靈,鬆肩則骨節開,骨節開則肩自鬆,肩要鬆到胳膊如在肩上掛著一般。”只有做到鬆肩,才能練到全身“節節鬆開,處處合住”,做到內三合與外三合。這是太極拳最高心法,也是太極功夫高深的最高境界。馮志強說:“誰能合,誰就能贏。”只有練到全身放鬆了,就會感覺到指肚尖膨脹,指肚也顯得飽滿,這是氣血旺盛達於尖端的徵象。拳論說:“勁貫四梢,符合於運勁須無微不到,氣血周流全身,達於尖端的運動生理。”所以只有全身放鬆了,才能把動作練到形似階段。

  二、只有達到形似才能練到神似階段

  這一階段主要是進行纏絲功的強化訓練。馮志強說:“若運勁而沒有纏絲勁,則失去化勁,也失去半化半進、明化暗進、即化即進的纏絲技巧。”馮志強又說:“掌握了纏絲功,就掌握了自我糾正架子的工具。”這就是陳式太極拳的獨門絕活,只有練到這一層功夫,拳架動作才能自我糾正到位,才能登堂入室,才能練到站如鬆、坐如鐘的內功和樁功。拳論說:“足是一身之根基,根基不穩,身法必亂,手進三分,足進七分。”太極前輩陳長興就有這種高深的內功和樁功,故被尊稱為“牌位先生”。如果沒有這種深厚的內功和樁功,也只能是“花拳繡腿”。

  太極名家顧留馨說:“所以久練太極拳的人腿部肌肉特別發達,腿部的動又須和臂的動作協調進行。只有手隨足運,足隨手運,才符合上下相隨的原則。邁步時先須將一側胯根微內收,這一側的腹部充實,坐穩一腿、穩定重心,然後另一腿緩緩地弧行邁出,但膝關節微屈,保持膝關節的蓄勢和靈活性。”只有練到這一層功夫,才能練到“立身中正,上虛下實。左右虛實分清”,才能做到“邁步如貓行,運勁如抽絲”,才能練到全身“節節鬆開,處處合住,上下相隨,周身一家”,達到腰胯一動無有不動的神似階段。

  三、只有無招勝有招才能練到神明階段

  這一階段主要是進行推手技巧的強化訓練。馮志強說:“技擊散打、推手技巧,憑藉到三分技巧、七分內功。拳不敵法。法不敵功。沒有深厚的內功根基,拳法縱有萬千,仍不能制勝。故招法萬而萬一,內功是根基。”馮志強又說:“久習久練,一旦練成習慣,則人來時自然能產生自動的‘連’,人走時又可以自然產生自動的‘隨’,再也用不著多費心思指揮動作了。”這是太極拳的絕活,這是一種脫胎換骨的強化訓練。只有練到這一層功夫,才能練到“隨心所欲,左右逢源”。拳論說:“如神龍變化,捉摸不住。隨意舉動,自成法度。”太極拳前輩陳鑫說:“功夫純熟,如遇勁敵,則內功猝發,如迅雷烈風摧枯拉朽,熟能當之。”只有練到了自動的“速”和“隨”,才能練到“無招而有招,出手不見手,手到不能走”,“人不知我,我獨知人”,才能練到“一搭手便能人木三分”。這就是“行家一出手便知有沒有”的神明階段。

  太極拳的總體特點

  太極拳在技擊上別具一格,特點鮮明。它要求以靜制動,以柔克剛,避實就虛,借力發力,主張一切從客觀出發,隨人則活,由己則滯。“彼未動,己先動”,“後發先至”,將對手引進,使其失重落空,或者分散轉移對方力量,乘虛而入,全力還擊。太極拳的這種技擊原則,體現在推手訓練和套路動作要領中,不僅可以訓練人的反應能力、力量和速度等身體素質,而且在攻防格鬥訓練中也有十分重要的意義。

  太極拳技擊法皆遵循陰陽之理,以“引化合發”為主要技擊過程。技擊中,由聽勁感知對方來力大小及方向,“順其勢而改其路”,將來力引化掉,再借力發力。

  太極拳的八種勁:掤***用於化解或合力發人***,捋***用於借力向後引力***,擠***對下盤的外掤勁***,按***對上盤的外掤勁,或作反關節拿法***,採***順力合住對方來力,或作拿法***,挒***以側掤之勁破壞對方平衡***,肘***以肘尖擊人***,靠***以肩膀前後寸勁擊人***.太極拳是一種技擊術。其特點:“以柔克剛,以靜待動,以圓化直,以小勝大,以弱勝強”。

  全面性

  太極拳是一項全面的系統工程,是一種具有漢族傳統文化特色的綜合性學科,它涉及人與社會﹑人與自然以及與人體本身有關的問題,包括古典文學﹑物理學﹑養生學﹑醫學﹑武學﹑生理學﹑心理學﹑運動生物力學等,體現東方文學的宇宙觀﹑生命觀﹑道德觀﹑人生觀﹑競技觀。

  適應性

  太極拳動作柔和﹑速度較慢﹑拳式並不難學,而且架勢的高或低﹑運動量的大小都可以根據個人的體質而有所不同,能適應不同年齡﹑體質的需要,並非年老弱者專利。無論是理論研究還是親身實踐,無論是提高技藝功夫,還是益壽養生,無論是個人為了人生完善自我者,都能參與太極拳,並從中獲取各自需要。

  安全性

  太極拳鬆沉柔順﹑圓活暢通﹑用意不用力的運動特點,既可消除練拳者原有的拙力僵勁,又可避免肌肉﹑關節﹑韌帶等器官的損傷性。既可改變人的用力習慣和本能,又可避免因用力不當和呼吸不當引起的胸悶緊張﹑氣血受阻的可能性。

  太極拳的練習要求

  ①靜心用意,呼吸自然,即練拳都要求思想安靜集中,專心引導動作,呼吸平穩,深勻自然,不可勉強憋氣;

  ②中正安舒,柔和緩慢,即身體保持舒鬆自然,不偏不倚,動作如行雲流水,輕柔勻緩;

  ③動作弧形,圓活完整,即動作要呈弧形式螺旋形,轉換圓活不滯,同時以腰作軸,上下相隨,周身組成一個整體;

  ④連貫協調,虛實分明,即動作要連綿不斷,銜接和順,處處分清虛實,重心保持穩定;

  ⑤輕靈沉著,剛柔相濟,即每一動作都要輕靈沉著,不浮不僵,外柔內剛,發勁要完整,富有彈性,不可使用拙力。

  太極拳對人體各部位姿勢的要求如下:

  頭──保持“虛領頂勁”,有上懸意念,不可歪斜搖擺,眼要自然平視,嘴要輕閉,舌抵上顎;

  頸──自然豎直,轉動靈活,不可緊張;

  肩──平正鬆沉,不可上聳、前扣或後張;

  肘──自然彎曲沉墜,防止僵直或上揚;

  腕──下沉“塌腕”,勁力貫注,不可鬆軟;

  胸──舒鬆微含,不可外挺或故意內縮;

  背──舒展伸拔,稱為“拔背”,不可弓駝;

  腰──向下鬆沉,旋轉靈活,不可前弓或後挺;

  脊──中正豎直,保持身型端正自然;

  臀──向內微斂,不可外突,稱為“溜臀”、“斂臀”;

  胯──鬆正含縮,使勁力貫注下肢,不可歪扭、前挺;

  腿──穩健紮實,彎曲合度,轉旋輕靈,移動平穩,膝部鬆活自然,腳掌虛實分清。


中國古代暗器全盤點
查拳與清真寺的聯絡
相關知識
太極拳絕活纏絲功怎麼練習
陳氏太極拳螺旋纏絲勁精論
陳氏太極拳腿部纏絲的研究
陳氏太極拳腿部纏絲的研究
太極拳基本功怎麼練習
習練太極拳如何增強內氣的練習方法
打太極拳時如何進行聽勁練習
太極拳的整勁和寸勁的練習技巧
孫式太極拳的競賽套路動作練習方法
太極拳的中醫原理及其練習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