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健書法作品

General 更新 2024年11月05日

  劉健,***字行之***,1963年生人,中國書法家協會會員,中國楹聯學會會員,山東省書法家協會教育委員會委員,山東省高校書法家協會主席團成員,青島市書法家協會副主席,現任青島理工大學教授。下面是小編為你整理的,希望對你有用!

  欣賞

  圖片1

  圖片2

  圖片3

  圖片4

  學習書法意臨摭說四要

  一般說來,臨摹要求形神兼得,但這只是一個目標。姜白石說:“臨書易失古人位置,而復得古人筆意,而摹書易得古人位置,而多失古人筆意。臨書易進,摹書易忘,蓋臨書任意而摹書不任意也。”從白石道人《續書譜》中的這一段話可知在臨摹過程中會不自主產生一些偏差。這一偏差的表露主要存在於三個原因:一是初始階段,力不從心,無法達到形似的目的,二是因自身的不良書寫習慣,三是在具備了一定的水平之後,無意識地流露出對某種碑帖對自我理解,三個階段的偏差有本質區別,最後一個階段即是意臨,意臨是臨摹書法的高階階段。

  1、意臨初學者不宜。一般說來,臨摹有三個步驟,即格臨、對臨和意臨。初步階段要求格臨,對於臨習者有一定限制,於今後學習有一定好處。如果信馬游韁,勢必造成不利。意臨作為臨摹的最高階段,必須有一定的藝術水平時才能進行。

  2、意臨不是隨意地歪曲原碑帖。忠實原貌,強調形神兼備是臨摹的要旨。只有嚴格遵從從規矩到自由的途徑,才能將古人的技法薈萃於心,運用時得心應手。一般說來,兩種不同碑帖最先表現出來的差異性是形式不同,如米芾和王羲之的行書,所蘊涵的氣質差異則需要進一步深入後才能理解,如果臨摹王羲之和米芾所表現出來的形式一致,則無疑是失敗的。隨意地按照“自我”意識肢解、曲解原碑,而作為“意臨”來看待,只不過是塗鴉亂畫,不可能取得進步。

  3、意臨是一個自然而然的過程。因為意臨是臨摹的高階階段,並不是很刻意的,而是有一個不斷髮展的,逐漸形成的過程,是建立在對原碑帖充分理解和把握的基礎之上的,正如前文所指出的,是自我意識的表現,不是刻意地搔首弄姿。一般是在臨摹者個人風格已經非常強烈的情況下才能體現出來。

  4、意臨是自我意識的流露。意臨中的意有“意造”和“自抒胸臆”的含義,如何紹基臨《張遷碑》。在臨摹過程中,因為每個人的個性有很大的差異,所取捨的角度、習慣和理解方式就有一定的差異,即使是取法相同的碑帖,也會出現不同的結果,就拿米芾來說,儘管全國習米者眾多,但大同有小異,即由每個人的審美趣味、創作意識和個人習慣所決定的。

  5、意臨包含對古典的親和力。大凡臨帖,都是以古帖作為準則,符合取法乎上的原則,體現出傳統博大精深的魅力,王鐸“一日臨書,一日應請索”,而在他晚年的諸多臨書中,所謂的臨,已經是擺脫了字形限制,在精神風貌上也大為改觀,唯一相同的是僅有文字的內容,通過這一方式,保持了和先賢精神的暗合。這是一種高超的臨摹方式,和先賢在精神上產生共鳴。

  6、意臨是熔鑄百家的過程。需要指出的是,意臨和原碑帖的差異,也表明臨習者不斷地吸收了其餘眾多碑帖精華,不斷地積累和豐富自身,個性語言得到不斷地強化,無意識地表現出來。比如說,吳昌碩《石鼓文》就是意臨的極佳範例,經歷了由描摹畫形到遺貌取神質的飛躍,和原版有很大的離合處。意臨實質上是臨習百家之後的藝術語言集中通過某一種帖最終表現出來的最可能的形式。

  7、意臨是繼承和創新之間的紐帶。意臨的偏差是不能太大,在似於不似之間,否則就是捨本逐末,適得其反。鄭板橋提倡臨摹要有所取捨,宜拋宜棄,關鍵上建立在一定的內在的可能性的基礎之上,因而有“練一家象一家,練一家不象一家”之說。意臨一方面有通過肌肉的記憶和習慣對原碑帖的繼承,另一方面也可看成是自我才情的注入,表現出自身風貌。因而有接通傳統和創新的紐帶作用。

林散之書法精品欣賞
林散之書法作品精選
相關知識
劉健書法作品
劉震書法作品
劉良書法作品
劉慧書法作品
劉輝書法作品
劉華書法作品
劉恆書法作品
陳健書法作品
林健書法作品
劉嶽書法作品

Have any Question?

Let us answer i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