濟公傳說故事_濟公的民間故事

General 更新 2024年11月19日

  濟公懂中醫醫術,為百姓治癒了不少疑難雜症,他的扶危濟困、除暴安良、彰善罰惡等種種美德,在人們的心目中留下了獨特而美好的印象。濟公的故事傳說很多,而且大都跟杭州西湖有關。下面小編就是要介紹關於濟公的傳說故事,一起來看看吧。

  濟公的傳說故事一

  傳說,濟公是南宋時浙江天台人,俗名李修緣。18歲來杭州靈隱寺出家,法名道濟。他不守戒律,好喝酒,吃狗肉。後來轉到南山淨慈寺當記室***文書***僧。

  一次,淨慈寺失火焚燬了大雄寶殿。他受方丈之託,募化建殿的大木。他在痛飲沉醉三日後,大聲喊道:“大木來了!可從井中去取!果然寺中井底有大木湧出。寺曾們趕緊從井裡先後取出七八丈長、五尺多圓徑大木60多根。後來方丈說夠用了,大木就不再湧現,一根剛要出井的大木,也就停止不動了。今天的淨慈寺中的“神運井”***又稱“運木古井”***裡,還可看到井水面上的大木端面。一次,濟公預知將有一座小山從西方飛來落在靈隱寺前,為了拯救寺前小村村民的性命,他急中生智地採用了“和尚搶新娘”的辦法,使得村民們都趕快去救新娘子,從而避開了被山峰壓死的厄運。這就是飛來峰的故事。

  一次,濟公經過西湖邊,看到不少居民已將螺螄剪掉了尾巴,準備吃食,濟公就向居民乞討了這些螺螄,放生到西湖裡,這些沒尾巴螺螄都活了。從此,西湖中生長了不少沒尾巴螺螄。至今,虎跑、西溪一帶的山澗中,仍生長著沒尾巴螺螄,傳說就是當年濟公親手放生的“故物”。今天虎跑寺前的一條小澗,古時常常要枯竭,是濟公手持破蒲扇一扇,口中連連喊:“漲、漲!”澗水立時噴湧,並且從此暢流不歇,永不枯竭。

  濟公的傳說故事二

  法源寺,定陶縣馬集鎮境內,2006年被列為山東省重點文物保護單位,2013年被評為國家3A級旅遊景點。在該寺伽藍殿中,與全國寺院伽藍殿中供奉的主尊不一樣的是,濟公活佛是主尊。這原因於當地廣為流傳的一則神話故事。

  法源寺,始建於漢代,隋仁壽二年,隋文帝頒發定光佛舍利六顆於該寺。因定光佛在佛教界為前世佛佛祖,得名法源寺。唐宋時期,該寺一直為曹州府第一大寺院,一度曾被列為全國六大名寺之一。但在宋朝時期,曾經因年久失修,寺毀塔壞。於是,濟公活佛決定要募捐四方,重修左山寺院。

  一天,濟公雲遊到南京,相中了一片山林。山上松木乃是建設寺院的上好木材,他久久不願離去,日夜圍繞地主沈家化緣。沈家三公子見此情景便問父親:“這個討飯僧人為何總在我家門口逗留?”沈父便告知了濟公想化緣山林的想法,年輕的沈三公子可憐濟公,便私許,如若分家後山林歸他,情願送予濟公建寺。濟公滿意而去。

  一晃多年過去了,沈家分家,三公子果然分到山林。濟公便在曹州一帶募集牛、馬、騾大牲口,吩咐:“某年月日時,都餵飽牽到左山寺。”眾善男信女果然如期牽牲口到了左山寺,濟公便開始作法,口中唸唸有詞,只見眾牲口迷迷登登,如同睡著覺了一般。而此時的南京沈家山林,雲天霧地,喧囂一片。濟公法事已畢,沈家山立刻煙消雲散,滿山的松林成了光禿禿的一片。

  修寺工匠見濟公神神顛顛,勞師興眾了一州牲口,卻不見有一木進寺,便去問他。濟公隨手一指寺東井中,眾人近前一看,果然井中冒出一根松木。大家急忙拉了出來,誰知,剛拉完一根,井中又出一根,源源不斷,一直堆得寺中無處堆放,一僧高興地大叫“夠了,夠了”。井中一木便停在井中,再也不出來了。

  話說沈家三公子分家時僅分得一片山林,被濟公化緣走了以後,便一無所有,非常生氣:“我年少不懂事時的一句話,卻被那和尚當真,如今弄得我一貧如洗,無法生活,總得給我個說法。”於是,便千里跋涉,一路查訪,找到了左山寺。濟公見到後亦未多言,便讓沈三公子住在了寺中。

  一晃半年餘,沈三公子想想,在寺中長住也不是辦法,對修建好的寺院亦無可奈何,便想回去,再謀生路。於是向濟公告別。濟公勸也未勸,說到:“你走,我不攔你,感謝你為寺院建設出了力。無以相贈,牆角那兩個小盆你拿走吧,路上要飯時也好有個盛飯盛水的傢什。”沈三公子無奈,只好拾起兩個小盆走了。

  沈三公子是越走越氣,越想越惱:“我的家業全捐給你們了,不想有別的報酬,起碼我回家,總得送我點盤纏吧。今天這廝不但不給,還讓我要飯,僅給了兩個要飯盆。” 走到曹州府南披雲樓前,索性掂起一個盆子摔了個粉碎。正準備摔第二個,揚起後又轉念想:“也許那和尚說得對,我要飯也得有個盛飯的傢什呀。”就往懷裡一揣,不得已,只得一路乞討要飯前行。

  花開兩朵,各表一枝。話說明太祖朱元璋自幼與妹妹性格不合。貧窮的失元璋先入寺當和尚,後來領兵打天下,位極皇位,登基南京,他妹妹卻一直不以為然。朱元璋想把她許給功臣為妻,倔犟的妹妹卻堅決不肯。朱元璋一時大惱:“你對我不服氣,又不想跟我享榮華富貴,我便找個最窮的要飯花子把你嫁出去。”命令士兵立刻找一個最窮最瘦的要飯花子。士兵們哪敢怠慢,馬上展開搜捕行動。要飯花子們一聽說當兵的要抓要飯的,哪個敢不藏身,於是四散奔逃。

  要飯回鄉的沈三公子正好路過,飢一頓飽一頓的生活,令其面黃肌瘦,衣衫襤褸,三天已沒有吃過飽飯的他哪有逃跑之力,被士兵們逮了個正著。朱元璋立刻命人把妹妹許給沈三公子,並且一分錢的嫁妝也沒有,趕到城外讓他們馬上完婚。

  沈三公子與小姐並未悲觀,簡單地找了處破廟堂就作為新房。朱小姐雖惱恨哥哥,但事已至此,卻也沒有任何辦法。她問沈三公子:“相公,果真一文也沒有嗎?”

  沈說:“確實沒有一文。”

  “唉,新媳婦咋著也得洗把臉吧,咱倆窮得夠可以了,連個盛水的傢什也沒有。”

  “要洗臉,咱家倒是有個小土盆。不過明天咱要飯時得盛飯用。唉,也罷,今天第一次咋著也得讓你洗把臉。”

  朱小姐看著小土盆不免悲從心來,一不小心,把唯一一枚沒被朱元璋搜去的金戒指掉進盆子裡了。她趕忙去撈,誰知撈了一個,又出來一個,撈了一個,又出來一個。她驚訝地問相公緣由。沈三公子這才知道原來從左山寺拿回的是個聚寶盆,並後悔自己一生氣摔碎一個。

  沈三公子與朱小姐從此購地買田,置車建宅,成為了明初江南的首富,他就是沈萬三。

  明初的南京城亦是百廢待舉,朝廷下令修建四面城牆,東、西、北三面城牆均已建好,唯獨南牆最不好建。因為大水,填的土總是被水衝跑,久未建成。朝廷召開會議,商量建設辦法。軍師劉伯溫建議:“要想建成南牆,唯有用聚寶盆不可。”朱元璋非常作難:“你用什麼東西,我都可以給你弄,唯有聚寶盆,只有我妹妹家有,俺倆素來不睦,她那倔脾氣肯定不會給我。”無奈,只得派人去求。三趟五趟,沈萬三夫妻果然不答應。最後朱元璋只得親自前往,沈萬三覺得再說他也是孃家哥呀,總不能過於刻薄,同意暫時借一次。朱元璋慌忙答應:“三更借了,保證五更還給你們。”

  聚寶盆到手以後,往盆裡裝土,往南門水中一丟,盆中的土立刻大長,比水長的還快,因此馬上就建成了南牆。

  時間快到了五更,朱元璋又犯起了愁,盆在城牆底下,咋法才能還給妹妹聚寶盆呀?還是劉伯溫又出了一個餿主意:“你貴為天子,金口玉言,不會不讓更卒不打五更鼓嗎?”明太祖立刻明白過來,馬上命令,自今以後,南京城禁止打五更鼓,於是,至今南京城裡沒有五更。南京城仍然有沈萬三修建南城牆的古碑記載。

  濟公的人物生平

  歷史記載

  濟公是歷史上的真實人物,浙江台州人,生於南宋紹興十八年***公元1148年***,圓寂於嘉定二年***公元1209年***,原名李修緣,法名道濟,別稱月引流光。因平生才華橫溢,樂善好施,深知民間疾苦懲處為富不仁之人,深受百姓愛戴尊為濟公。

  濟公是當時天台臨海都尉李文和的遠房孫。他剃度出家的地方就在靈隱寺,在他一生的行徑中,被民間渲染的離奇古怪。事實上,濟公是一位性格率真而頗有逸才的名僧,他的師父就是著名的瞎堂慧遠禪師。濟公佛學造詣頗高,但其一生行徑與一般出家僧人也確有不盡相同的地方。濟公一生怡然飄逸,喜好雲遊,出行四方,足跡遍及浙、皖、蜀等地。他常常衣衫不整,寢食不定;為人採辦藥石,治病行醫,解憂解難,常常靈驗,廣濟民間疾苦。因此,其德行廣為人們所傳頌。又叫濟顛和尚。濟公活佛破帽破扇破鞋,貌似瘋癲,不受戒律拘束,嗜好酒肉,舉止似痴若狂,但確是一位學問淵博、行善積德的得道高僧。他的故事無人不知無人不曉,他好打不平,救人之命,扶危濟困、除暴安良、彰善罰惡等種種美德,廣為傳誦。

  源考

  人間活佛濟公——古往今來,名人如恆河沙數;然而能為東西方世界雅俗共賞者,首先要推中國的活佛濟公了。

  濟公,生於南宋紹興十八年***公元1148年***,卒於嘉定二年***公元1209年******,浙江台州人,出生於天台山永寧村,是南宋禪宗高僧,法名道濟。他的高祖李遵勖是宋太宗駙馬、鎮國軍節度使。李家世代信佛,他的父親李茂春和母親王氏住在天台北門外永寧村。李茂春年近四旬,膝下無嗣,虔誠拜佛終得此子。濟公出生後,國清寺住持為他取俗名修緣,從此與佛門結下深緣。

  他雖是臨海都尉李文和的遠孫,卻沒有染上紈絝子弟的劣習。少年時就讀於村北赤城山瑞霞洞,受到釋道二教的薰染。父母雙亡以後,他先是進國清寺拜法空一本為師,在當過國清寺住持的高僧瞎堂慧遠的門下,受具足戒,取名道濟,嗣其法衣接著又參訪祗園寺道清、觀音寺道淨,最後投奔杭州靈隱寺。

  有關濟公的故事傳說,在南宋時代即已開始流傳。先是凡俗神童李修緣或是得道高僧道濟的一些富有傳奇色彩的片斷故事在中國民間耳聞口傳,後來通過說書人的話本說唱,內容逐漸豐富。在濟公故鄉天台一帶流傳的多是他的出世、童年生活、戲佞、懲惡、扶困濟貧的故事,其中如“濟公出世”、“小濟公芥菜葉潑水救淨寺”、“利濟橋”、“棒打壽聯”、“赭溪救童”、“修緣出家”等廣為流傳。而在杭嘉湖一帶流傳的故事內容更為廣泛,這是因為那裡是濟公出家後的主要生活和活動場所。其中以“飛來峰”、“古井運木”、“戲弄秦相府”等故事最為膾炙人口。直至明末清初,出現了一部描寫濟公傳奇事蹟的《濟公傳》。

  濟公的一生富有傳奇色彩,他既“顛”且“濟”,他的扶危濟困、除暴安良、彰善罰惡等種種美德,在人們的心目中留下了獨特而美好的印象,人們懷念他、神化他。神化就從他的出世開始。《西域志》載:“天台山石樑橋古方廣寺,五百羅漢之所住持,其靈異事蹟往往稱著。”而濟公誕生時正好碰上國清寺羅漢堂裡的第十七尊羅漢***即降龍羅漢***突然傾倒,於是人們便把濟公說成是羅漢投胎。黎民盼望救星,社會呼喚英雄,當人民十分需要聖賢的時候,高僧就成了“活佛”,凡人道濟成為歷代供奉祭祀的神靈,其成佛後的尊號長達28個字:“大慈大悲大仁大慧紫金羅漢阿那尊者神功廣濟先師三元贊化天尊”,集佛道儒於一身,堪稱神化之極致。這也就說明濟公深受廣大人民群眾的喜愛,成為人民心中的“活佛”,反映出濟公形象的廣泛親和力。

  濟公身為禪宗高僧,撰有《鐫峰語錄》10卷,還有很多詩作。他跟唐代隱士寒山、豐幹、拾得***即“三賢”***一樣,既受到佛教禪宗的薰染,也受到了道家隱逸之風的影響。不同的是,佛道雙修的色彩,從而使他在眾多的佛門弟子中獨樹一幟。這與他從小就在佛道雙修的赤城山攻讀,並受到“台州式硬氣”的民風陶冶有關。

  家族

  永寧村在古城北門外,濟公家就住在赭溪畔。濟公李氏家族人丁雖不旺盛,但因歷世仕宦,家境富裕,也稱得上是天台的望族了。赭溪西岸的一大片田地***現都已建成一片民居了***,就屬於這個家族所有,至今人們還稱作“李家垟”。發源於北山的赭溪是孩童時濟公看水碓舂米、捕魚游泳玩耍的好去處。石牆頭邊上有“隴西園”,古時這裡是濟公李氏的私家莊園,抗戰時在此處還設立過“忠烈祠”。

  點選下頁檢視更多濟公的深遠影響相關內容

唐代名將馮盎
雜燴的名稱是怎麼來的
相關知識
桃花仙子的傳說_桃花仙子的民間故事
濟公傳說故事_濟公的民間故事
關於白族的民間故事傳說
傣族的民間故事傳說
關於牡丹的民間故事傳說
彝族的民間故事傳說
關於美人魚的民間故事傳說
桂花的民間故事傳說
雲南的民間故事傳說
民間傳說關於紅柳的有趣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