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師範大學本科論文格式

General 更新 2024年11月22日

  高等教育大眾化是當前我國高等教育發展的重要主題之一。那教育的論文格式是怎麼樣的呢?這是小編為大家整理的,僅供參考!

  篇一

  教育的起點與終點一論教育功能\教育目的和教育價值之關係

  摘要:教育是一種社會性的活動。一方面,社會根據其自身需要對教育的功能作出選擇,從而確定教育目的,實現教育價值。另一方面,教育通過對人的培養,間接服務於社會,進而滿足社會需要。教育的起點在於社會需要,終點在於對人的培養。

  關鍵詞:教育;社會需要;教育功能;教育目的;教育價值

  中圖分類號:G40

  文獻標誌碼:A

  文章編號:1673--4289***2010***01--0008-03

  教育的起點在哪裡?為什麼要有教育活動?教育的終點又在哪裡?教育到底要幹什麼?教育起點和終點的問題是教育理論界永恆的話題,也是整個教育實踐工作的出發點和歸宿點。關於教育起點和終點的探討,涉及到教育功能、教育目的和教育價值三者的關係問題,對教育制度的建立、教育任務的確定、教育內容的選擇以及教育過程的展開都具有重要的導向作用。

  一、教育的起點在於社會需要

  教育是社會的一個子系統,也是社會的產物。教育活動的產生、發展和進步都是在社會這個平臺上完成的。教育依賴於社會而存在,社會則為教育的發展提供必要的條件,是教育的基礎。

  教育有必要存在,在於它對人類社會的積極意義。孟德斯鳩指出:“人類無限多的法律和風俗不是出自偶然的念頭,我於是確定了一些原則,我看到,個別的情況是服從這些原則的,彷彿是由原則引申而來的,所有民族的歷史不過是由這些原則而來的結果。”孟德斯鳩所謂的原則,即人們對諸多社會公德、規範、關係等客觀知識的普遍認同和依賴。只有當人們都自覺遵守這些公德、規範和關係的約束時,社會才會處在一個穩定而有序的狀態當中。而人們對這些公德、規範和關係的認同和依賴的傳遞,則需要依靠教育去完成。社會秩序的穩定,如果一味依靠法律手段強制執行,難免會招致反抗;而單一通過文化習俗的自然傳遞,又可能導致文化變異甚至衝突。只有通過教育的潛移默化,才能使人清楚地認識到個人與社會的關係,才能使人明確自己在社會中所處的地位,並主動接受社會規範的約束。因此,杜威指出:“教育是社會的職能。”教育之所以存在,源於社會對教育的需要。從這個意義上講,教育不能逆社會的需要行事,應當為社會服務。

  然而,如果就此斷定教育的起點在於社會需要,難免會招來反對的聲音。自然主義者以及人本主義者都主張教育的意義在於滿足個人需要,而不是社會需要。他們認為:“如果學習內容對學生沒有什麼個人意義的話,學習就不大可能發生。”要弄清這種分歧,就必須對人與社會的關係作一番探討。首先。人生活在社會當中,人的一切活動都必須遵循社會現有的規則。一旦這種規則被打破,社會將處於一種混亂的狀態當中,個人利益也得不到滿足。其次,社會為人的發展提供衡量標準,教育必須培養出符合社會需要的人。完全按照個人意願發展的人,如果不符合社會的需要,甚至逆社會發展趨勢行事,必然會導致失敗。再次,完全以“人的需要”作為教育起點的教育主張包含著以下一些錯誤的認識:一是把人等同於“完人”,潛在地認為人生來就嚮往完滿;人的自然發展不需要社會干預就能良性展開;當所有人都朝向完滿發展的時候,就不會產生社會差異和衝突,也不會導致社會動盪。但實踐已經證明,這只是一種無法實現的空想而已。二是抹煞了社會的善惡之分。當教育只著眼於個人的發展,而不考慮社會或他人的時候,就沒有了人與人之間的比較。沒有了比較,自然也就無所謂善惡。在一個善惡不分的混沌般的社會中,如何使以自我為中心的個體和諧共處、各司其職,並促進社會健康、協調、有序地發展,就成了一個在理論上難以自圓其說的問題。三是混淆了“兒童”與“學生”兩個概念,淡化了個人的責任意識。有的學者過於強調學生作為一個未成年人的需要,只考慮兒童個人的偏好,而唯獨不提學生作為社會未來主人的需要,忽視了學生應該學習知識和承擔社會責任的需要,這實際上是對教育的一種誤導。

  因此,教育的起點不是個人的需要,而是社會的需要。以社會需要作為教育的起點,並不是要限制個人天賦能力的發展,而是要通過積極地利用個人的天賦能力去做有益於社會的事情,在滿足社會需要的同時實現個人價值。

  二、教育功能及其二重性

  功能是指某種事物本身所具有的能力、力量以及對客體產生的影響或作用。教育具有培養、選拔、促進、繼承、發揚等多重功能。如果將這些功能的共性加以歸納,可以發現,教育功能實際上是通過對受教育者施以直接影響,從而間接作用於社會,並改造社會。

  在對教育功能進行討論時,有必要將“教育功能”與“教育職能”這兩個概念進行一下區分。筆者認為,教育功能指教育本身所具有的能力和可以產生的影響。而教育職能則是社會系統需要教育產生的影響或作用。對比二者,我們可以說,教育功能是教育自身所有的屬性,由教育本身的結構決定,具有本體性;教育職能則是由社會統治階級的意志決定,具有外賦性。教育功能無論是否得到發揮都不妨礙其存在,具有客觀性;而教育職能則可能隨時因為統治階級的利益需要而被調整,具有明顯的主觀性。

  在對二者的關係有了一個明確的區分之後,我們發現,教育職能是按照統治階級的利益需要而發揮影響的,教育功能的存在或作用的發揮則包含著二重性。教育自身並不具備辨別是非、美醜、善惡的能力,它所能做的就是對人施以影響。因而,教育可以教人愛美,也可以教人愛醜;可以使人向善,也可以使人向惡;既可以對人與社會產生積極的影響,也可以產生消極的影響。也就是說,教育同時具有正、負兩種功能,即教育功能的二重性。兩者的自然存在都不以人的意志為轉移。要滿足社會的需要,就必須對教育的功能進行選擇,充分發揮其有益於社會的正功能,限制其不利於社會的負功能。

  三、教育目的——社會對教育功能的價值選擇

  社會作為教育的上位系統,必須對教育功能進行選擇、發揮和限制。社會對教育功能的選擇主要體現在教育目的的選擇上,教育目的實際上是社會的目的。既然教育系統隸屬於社會,教育功能的發揮依賴於社會對教育目的的建構,那麼,一個良好的教育目的的制定就必須符合以下標準:

  首先,所確定的教育目的,必須是現有的或可預見的社會情況的產物。教育要為社會服務,其目的的制定就必須依賴於對社會狀況的全面考察和深入分析。不是源於社會需要的教育目的在某種程度上會限制個人智力的發揮,會與社會需要不相符合,甚至相互衝突。因而,社會必然將對這類個體的活動加以限制。其次,所確定的教育目的必須在教育功能的覆蓋範圍之內,才具有現實性。有的教育目的雖然也符合社會需求,但已經大大超出了教育功能的範圍,因而,也不能算是良好的教育目的。最後,教育目的的實現,必須有助於社會的自我完善。經過理性思維設計出的教育目的,不過是一張試驗性的草圖。只有將其放在社會實踐當中,才能檢驗出其真實價值。而檢 驗的標準,就在於它是否有助於社會的自我完善。良好的教育目的,必須有助於這一目標的達成,才能使教育目的和社會需要達成統一。

  根據上述標準,一個良好的教育目的的制定應該包含以下三個層次:首先,制定者對社會的現實狀況進行充分考察,並根據考察結果預測出社會的發展趨勢,總結出社會需要的人才型別,即選擇教育功能。其次,制定者根據得出的結果對教育功能進行選擇,挑選出符合社會需要的那部分功能作為教育需要完成的任務,即確定教育目的。最後,教育目的在社會實踐中得到檢驗,並根據檢驗結果對教育目的予以隨時修正,即實現教育價值。

  在這裡,必須對兩個容易混淆的概念進行區分,即“教育目的”和“受教育目的”。個人本位論者主張教育的目的是為了個人的成長,而不是社會的發展。這一觀點產生的根源在於個人本位論者將“受教育目的”等同於“教育目的”,從而引起了邏輯上的混亂。“受教育目的”是兒童自己或成人根據兒童的興趣、愛好、特長和潛能制定的個人發展規劃。如英國經驗論教育家洛克主張“照料兒童的人應該仔細研究兒童的天性和才能,並且經常試試,看他們最容易走哪一條路子,哪一條路子最與他們相適合”,它實際上是對“受教育目的”進行的選擇。“受教育目的”回答的是“需要教育為我***或我的子女***的意願達成發揮什麼作用”的問題,帶有明顯的個人主觀性。而“教育目的”則是根據社會需要對教育功能作出的價值選擇,回答的是“需要教育為社會的發展發揮什麼作用”的問題,是教育起點的表述,具有社會客觀性。在我國,教育目的始終堅持社會取向,如“培養有社會主義覺悟的有文化、有理想、有道德、有紀律的勞動者”、“德智體美全面發展的社會主義接班人”等關於教育目的的表述似乎都是指向個體的,但都反映了社會對人才的需要。因而,從根本上說,這些教育目的都是指向社會的,是社會對教育功能作出的價值選擇。

  既然教育的起點在於社會需要,教育目的實際上也是社會的目的,那是不是意味著教育的終點也應該回到社會當中去呢?我們知道,教育的物件是人。而不是社會,這就決定了教育無法直接作用於社會,教育對社會的影響必須通過人這個中介才能實現。所以,教育目的的實現是間接的。社會根據自身的需要教育人與接受過教育的人回報社會是兩個既相互獨立又相互聯絡的系統。教育活動雖然只存在於第一個系統當中,但可以通過第二個系統作用於社會。因此,教育的終點不可能在社會當中,而在於教育的物件——人。這就引出了關於教育價值的相關問題。

  四、人的培養——教育價值的立足點

  所謂教育價值,指教育系統對社會或個人的存在與發展所呈現的意義,是教育目的的實現。教育價值不僅體現在教育對人的發展的作用中,而且體現在教育對社會系統的發展和完善的促進中。個人發展與社會進步對教育的需求成為教育存在和發展的基礎,也使教育具有了價值。

  人先天具有的理智、技藝、沉思等品質,正好為教育提供了廣闊的空間。人可以通過教育對不同的觀念進行辨析,記憶對自己有用的知識,思考困擾自身的問題。因此,人自身的可教性成為教育必然的立足點,也使教育通過人而回報社會的目的有了實現的基礎。“人出生時柔弱無力的,卻帶有無限潛能來到世上,教育開發人的潛能,完成了人的另一半”形象地說明了教育價值的立足點在於對人的培養。教育的目的是促進社會的進步和發展,而教育通過培養出符合社會需要的人,間接作用於社會,實現教育目的,體現教育價值。培養人的問題,歸根結底是“應該培養一種什麼樣的人,才能符合社會發展的要求併為社會條件所允許、又符合個人發展的要求和規律的問題”。在一個正常的社會中,個人與社會互相和諧的前提是個人需要的確立要充分考慮社會需要,個人要積極地為社會服務,而不是將個人需要和社會需要對立起來。

  人之所以為人,並能夠以人的方式生存下去,是因為教育使人獲得了知識和技能;人之能夠得到發展,是因為教育讓人具備了發展的基礎、慾望和動力。可以肯定地說,人生是由教育建構的,社會系統的完善和發展則依賴於教育根據社會需要培養出來的人所提供的服務。因而,教育的起點在於社會需要,終點在於對人的培養。

  篇二

  淺析體育教學中的德育教育

  摘要:體育教學的全過程都可以與德育教育密切結合起來。教育途徑,淺析體育教學中的德育教育。

  關鍵詞:體育教育,德育教育,教育途徑

  一、體育教學的特點與任務:

  體育教學是一個有目的有組織的教學過程。其特點是在教師的指導和學生的參與下,通過身體活動與思維活動的緊密結合,來掌握體育知識、技術與技能,以達到增強體質的目的。碩士論文,教育途徑。它不僅有利於提高學生的身體健康水平,還能提高學生的心理素質。因此,在體育教學中,同樣需要做到教書育人。要達到這個目的,教師在體育教學中就必須將學生的一切行為置於規範的制約之下,使學生樂意接受並自覺服從規範,讓他們在嚴肅、公 正、平等的競技條件下,養成良好的道德品質和集體主義精神。

  第一,體育教學是以“練”為主。這種“練”有個人與個人之間、集體與集體之間、個人與集體之間的練 習,行為關係複雜而頻繁,思想與身體活動十分活躍。比如在排球教學中,為了讓學生更快更好地掌握排球的“傳”、“墊”、“發”三大基本技術,教師除了講解基本技術原理和練習方法以外,採用最多的是練習方法 ,即組織同學互相對傳、對墊、對發。在練習的初級階段,由於基本技能掌握不好,會出現過多的失誤。對此,教師就要讓同學們在練習中體會相互協作、尊重對方的重要性,使他們自覺地增強團結協作的意識,在協作中以別人之長補己之短,從而提高自己的技能。

  第二,體育運動是激烈的對抗運動。這種對抗既是技術的、戰術的,也是心理的。如09年在我國舉行的第43屆世乒賽中,運動員之間的競爭是相當激烈的。我國運動員經過奮力拼搏,不負重望,終於奪得了全部 專案的冠軍。這說明,我國運動員除了在技術、戰術上勝人一籌外,他們所表現出來的良好的穩定心理素質、拼搏精神和頑強意志也是至關重要的。如:女子單打冠軍爭奪戰中,鄧亞萍對喬紅的第五屆***決勝局***比賽中 ,喬紅以12比20落後,但喬紅毫不手軟,韌勁十足,連趕4分,使比分追到了16比20。雖然最後喬紅負於鄧亞萍,但她這種不畏強手,頑強拼搏到最後也不鬆懈的精神給我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為我們樹立了極 好的榜樣。因此,在體育教學中,我們要求學生不論能力大小都要積極地去“參與”去“競爭”。在參與和競 賽中,培養學生不怕困難,不畏強手,敢於競爭的鬥志;讓學生在競爭中品嚐勝利的喜悅和失敗的懊喪,以便鍛鍊和提高他們的心理素質,使他們具有無高不攀,無堅不摧,勝不驕、敗不餒、堅韌不拔,敢於開拓進取的 良好心態。

  所以,體育教學寓思想品德教育於身體活動之中,有利於將培養學生的道德意識與道德行為有機的結合起來,並要求學生在活動過程中立即付諸實踐,使學生的行為表現直接受到實踐的檢驗。這有利於教師有針對性的向學生進行思想品德教育,培養良好的社會行為。

  二、體育教學中的德育途徑

  第一,結合課堂常規進行教育。課堂常規是保證教學順利進行,向學生進行思想品德教育的基本途徑,課堂常規是體育教學過程中學生必須遵守的規範,是課堂教學的法規之一,通過課堂常規的貫徹落實,如嚴格考勤、考核制度,加強組織紀律性,可使學生養成聽從指揮,服從領導的良好習慣,所以每個體育教師都應把貫徹落實課堂常規作為向學生進行思想品德教育的重要途徑認真搞好。

  第二,結合不同的組織教法進行教育。體育教學是教師教和學生學的雙向活動,也是師生之間通過活動進行情感、意志、興趣、能力的心理交流。在教學中採用多種方法進行交流,如對動作不協調的學生多加鼓勵,對生病學生多給溫暖;經常進行師生交心活動,善於運用表揚和批評等手段,會使師生之間建立一種良好的情感。這樣,思想品德教育在良好情感的催化下,學生會自覺愉快地接受,甚至還能轉化為學生自身的迫切要求。思想品德教育只有在這種和諧、愉快、情感交融的教學氣氛中,才能起到激勵其奮向上、積極進取的作用。因勢利導,往往有立竿見影的效果。貽誤時機可能失去教育的針對性。如,在教學支撐跳躍專案時,往往有許多女學生會表現出畏懼心理,這時教師應及時加強保護措施,必須根據學生的心理加以教育引導,鼓勵學生大膽地做動作,一旦出現轉機,應及時加以表揚,並讓他們重複練習,培養他們勇敢、果斷、不怕困難的精神,消除他們的恐懼心理,增強學習信心。在體育學習和身體鍛鍊中,高成就動機的學生會表現出積極參與競爭,傾向於選擇與自己能力相當的活動任務,自信高,焦慮低,勇於表現自我,不怕失敗和困難等特徵;而低成就動機的學生則會為保護自尊而傾向於選擇困難極小或極大的體育任務,並表現出迴避競爭和挑戰,自信低,焦慮高,害怕失敗和困難等特徵。課堂中,選擇合理、科學的組織教法,是教師教學能力的體現,又是對學生進行教育的有效途徑。教師要善於把學生心理活動和身體活動、意志和行為結合起來,利用課堂的組織教法中各個環節對學生進行教育。如:佇列隊形練習,培養學生的組織紀律性;通過對體育場地和運動器材的保護,增強他們熱愛勞動、愛護公共財產的思想;通過發揮體育積極分子骨幹作用,培養學生相互協作和獨立工作能力;通過課堂最後小結,表揚好人好事,激勵學生奮發向上的拼搏精神。

  第三,結合教師以身作則,進行思想品德教育。碩士論文,教育途徑。教師本身就是教育內容的體現者和表現者。在教與學的過程中,教師的思想品德、言談舉止都會使學生產生深刻的印象,將會起到潛移默化的作用。碩士論文,教育途徑。如老師上課遲到早退、放任自流、教學態度不嚴謹、業務不精等不良行為,將會對學生產生消極的作用。碩士論文,教育途徑。為此,教師要加強自身的修養,要嚴於律己、為人師表,要以良好的師德、精湛的教藝去教育啟迪學生,贏得學生的尊敬和信賴,在學生心裡樹立良好的形象和威望,這樣,學生就會產生巨大的向心力,思想品德教育才能收到最佳的效果。首先,教師應舉止大方,談吐文明,衣著整潔,在教學中,講解清楚,重點明確,示範規範,優美大方;其次要言行一致。再則,要關心和愛護學生,做到“誨人不倦”。這對學生進行良好品德教育是極為重要的環節,所謂“身教勝於言教”,就是這個道理。寓情於教,以身作則,以情感人,才能促進師生間的情感交流。如,做遊戲時需要對輸者進行一點象徵性的懲罰,但往往有的學生輸了又不認罰,推推託託,影響了遊戲效果。有一次,我在參加遊戲時,碰巧輸了,從學生的眼神裡可以看出,他們心裡暗暗在想這下就看老師是否願意受罰了。當時我意識到老師以身作則的重要性,馬上認真地受罰,在大家圍成的圓圈內學矮人走路走了兩圈。全班學生都笑了。以後碰到這類事,學生都會二話沒說地受罰,提高了遊戲效果。思想品德教育只有在這種和諧、愉快的教學氣氛中,才能收到最佳的教育效果。

  三、體育教學的全過程都可以與德育教育密切結合起來

  一般說來,體育課是由開始階段,準備階段,基本內容教學階段和結束階段四個部分組成。德育內容可以說滲透在體育課的每個階段。教師在制定教學計劃時,就應該將德育教育的內容納入計劃之內,利用體育課的 特殊形式,將德育教育與體育教學有機地結合起來,真正地做到教書育人。如體育課的開始階段是讓學生明確課程的內容、任務及要求,同時還要對學生的出勤情況進行檢查和記錄。這個階段的主要問題是女同學時常借 口身體不適而請假。針對這種情況,我們除了加強出勤管理外,還要加強對所有學生的組織紀律教育,使他們能嚴格要求自己,自覺地遵守紀律,養成良好的行為習慣。

  體育教學中的準備階段,主要任務是從生理上心理上調動學生的積極性,逐步提高他們大腦皮層的興奮度,使他們精神振奮,情緒高漲。為了達到這個目的,我們常常安排一些遊戲活動。這些遊戲又往往是把學生分 成若干組進行的,於是就形成了若干個小集體。由於這些遊戲大多帶有很強的競爭性,所以,我們除了要求同學們積極參與外,還要培養學生熱愛集體、為集體爭光的集體榮譽感,讓學生在遊戲中認識到團結協作的力量 。

  體育課的教學階段,著重要求學生掌握體育基礎知識、基本技術和技能。這一教學階段的內容很廣泛,不同的教材有不同的特點,我們應根據各類教學內容制定出德育教育計劃。

  第一,將勇敢頑強精神的教育與器械體操的教學緊密結合起來。器械體操的動作不是一兩次課就能掌握的,要掌握有一定難度的動作,就必須付出艱辛的努力。也就是說,在學習器械體操中,會碰到許多困難。比如 ,有時練得很累,手掌會磨破流血,有時甚至從器械上掉下來。因此,在教學中不僅要教育學生努力掌握基本技能,而且還要教育學生樹立不怕苦、不怕累、迎難而上的精神。在器械體操教學中,我們常常看到,有的同學一上槓子,就嚇得動作失常。對這類同學,除了耐心幫助他們掌握技術要領外,更重要的是要心理“治療” ,鼓勵他們對自己要有信心,讓他們體會自信的重要性。同時,培養同學們熱情關心他人的良好道德品質。

  第二,將吃苦耐勞、勇於拼搏的精神教育與田徑類的教學內容緊密結合起來。碩士論文,教育途徑。田徑專案的練習既苦又累,枯燥無味。特別是在進行中長跑的教學時,有些同學更是感到心裡發怵。這時,教師除了要對同學們進行跑的 技術、呼吸方法、體力分配的指導外,還要對同學們進行中長跑鍛鍊的實踐意義教育,啟發同學們在身體條件允許的情況下,要堅持,以不怕苦不怕累的堅毅精神戰勝自我,知難而進,頑強拼搏,勇往直前地奔向勝利的終點。

  第三,將團結互助,協作配合的集體主義精神教育與球類教學緊密地結合起來。大多數球類專案都是通過集體配合進行的。碩士論文,教育途徑。我們要充分利用這一特點,在球類教學和比賽中努力培養同學們的集體主義精神,使他們學會團結協作,密切配合,不能搞個人英雄主義。只有這樣,才能在思想上和行動上保持一致,形成一個牢不可破的整體。只有這樣,才能取得好成績。

  經過一堂課的學習,學生在生理、心理上都承受了一定的負荷。體育課的結束階段首先要通過一些放鬆的整理運動,使學生逐漸恢復到相對安靜狀態。此時,我們仍需要對學生提出要求,使他們對待事情應善始善終 ,防止虎頭蛇尾、半途而廢,培養學生良好的敬學、敬業精神。在體育課教學的結束階段還要小結本課教學情況。除了對本課的教學內容,在技術上進行總結歸納外,還要對同學們學習情況,包括思想品德進行講評,肯定優點,指出不足之處,教育同學們取人之長,克己之短,使他們通過體育課的教學能夠在身體和思想上都有所收益。

  總之,體育教學中,在堅持教給學生技能,增強其體質的同時,還應注意培養其健康的人格,只有使受教育者的精神素質、文化素質和身體素質得到全面發展,才能為素質教育的實施作出貢獻。

  文獻資料:

  李祥主編《學校體育學》高等教育出版社44頁

  祝蓓裡季瀏主編《體育心理學》高等教育出版社 26頁

安徽師範大學論文格式
安徽農業大學論文格式
相關知識
安徽師範大學本科論文格式
安徽師範大學碩士論文格式
安徽師範大學論文格式
最新華東師範大學本科網路教育自我鑑定
最新華東師範大學本科網路教育自我鑑定
水利工程大學本科論文
工業設計專業大學本科論文
安徽大學碩士論文格式
成本會計大學本科論文
有關財務報表大學本科論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