臨沂考古新發現

General 更新 2025年01月01日

  臨沂紀王崮春秋墓葬入選十大考古新發現!關於你又知道多少呢?下面是小編為大家整理的,希望對大家有幫助。

  之出土規模

  規模較大、規格高、結構特殊、時代明確、出土遺物豐富,是山東近幾年來東周考古最重要的發現之一“紀王崮”位於山東省沂水縣西北40公里處,隸屬泉莊鎮。崮頂面積約0.45平方公里,為沂蒙山區唯一有居民曾常年居住的大崮,號稱“沂蒙七十二崮之首”。現整個山崮已開發為旅遊景區,名“天上王城”。

  2012年春節前夕,天上王城景區管理委員會在崮頂修建水上娛樂專案的施工過程中,意外發現了部分青銅器及其殘片。臨沂市文廣新局、沂水縣文廣新局聞訊後,立即趕往現場,責令停止施工,對受損文物遺蹟進行覆土保護,同時收繳了出土文物,並及時上報山東省文物局。省文物局責令山東省文物考古研究所趕赴現場考察,確定為一座古墓葬***M1***,需進行搶救性發掘,隨即上報國家文物局。

  經國家文物局批准,2012年2~7月,由山東省文物考古研究所聯合當地文物部門,組成考古發掘隊對墓葬進行了搶救性考古發掘。發掘期間,得到了各級文物主管部門、地方政府及景區的大力支援。

  在紀王崮頂上,自南向北分佈著三個大的巖丘。其中,最大的一個在中部,俗稱“萬壽山”。海拔高度為577.2米,也就是紀王崮的最高點。而最南部的巖丘位於景區“天池”的南鄰,俗稱“擂鼓臺”,這次發掘的墓葬就位於“擂鼓臺”的北部。

  之陵墓情況

  墓葬形制較為特殊,墓室與車馬坑共鑿於一個巖坑之中。墓葬破壞較為嚴重,其北部為早年修蓄水池時被毀壞,墓葬的東半部分也已遭到完全破壞,僥倖的是墓葬主墓室部分儲存較好。根據殘存部分判斷,墓壙呈長方形,墓葬南北長約40米,東西寬約13米左右,其南部為墓室,北部為車馬坑。

  該墓葬為帶一條墓道的長方形巖坑豎穴木槨墓,由墓室、墓道、車馬坑三部分組成。墓葬口部整體呈長方形,墓壁斜內收,西部二層臺儲存相對較好,東部二層臺破壞較為嚴重。

  墓道東向,位於墓葬東南部,正對內槨室,呈東高西低的斜坡狀,與墓室交接處被景區施工破壞。東西殘長4米,南北寬3.6米。

  槨室位於墓室中部,由外槨和內槨構成,外槨北部被景區施工破壞。從殘存痕跡推斷,外槨南北長10.7米、東西寬5米。內槨位於外槨中部,其東部被景區施工破壞掉一小部分。內槨呈長方形,長3.26米、寬1.94米。蓋板橫向,塌落在棺上。在內槨的底部,分別橫向放置兩根南北向墊木。其南、北各有一個邊箱,在內槨和邊箱之間及棺室西側分佈著三個殉人,皆為一棺。

  棺室為重棺,外棺木質已朽,僅存木灰和漆皮,呈長方形,東西長2.5米、南北寬1.35米。內棺呈長方形,長2.25米、寬1~1.04米。腐朽嚴重,僅存兩端端板,部分側板只存有少許木質。棺上髹有較厚的紅漆和黑漆。在棺內的底部鋪有一層厚約6釐米的硃砂。人骨已腐朽不存,僅在頭部發現一些已腐朽的灰白色粉末,應是墓主的骨骼腐朽痕跡。從朽痕和頭飾、項飾看,墓主頭向東,葬式不清。在墓主人骨架周圍有大量硃砂。

  在硃砂之間,亦即墓主的周圍出土了數量較多的玉器,器形有玉琮、玉戈、玉虎、玉人、玉觿、玉璜、玉環、玉玦、玉牌飾等等,另有瑪瑙、綠松石串珠等。內槨下有殉犬一隻,應象徵“腰坑”,但沒有明確的範圍。

  殉人三個,分佈在內槨的北、西、南三面。殉人均有各自的木棺。南北兩側的殉人頭向東,西側的殉人頭向南而面向東。在南側殉人的左下肢處,隨葬一件銅舟。

  南邊箱為木質結構,已朽為灰痕。東西長3.6、南北寬1.7米。箱上部有一層厚5-9釐米的動物骨骼,主要是動物的肋骨和肢骨。其下,從有陶器的範圍向東,有一層較厚的魚類等小動物的骨骼。部分魚骨架完整。由於較細小,部分已塌落於器物的下面及周圍。箱內隨葬有陶器、銅器、漆器。出土銅器有鼎、鬲、簠、罍各7件、銅敦3件,另外,還有5件銅羞鼎。所有銅器鏽蝕較為嚴重。陶器僅有陶罐7件。隨葬的漆器皆已完全腐朽,僅存痕跡,器形難辨。

  北邊箱也為木質結構,其東部被施工破壞一部分。東西殘長3.46米、南北寬1.6米。北邊箱內出土銅錞於2件、甬鍾一套9件、鎛鍾一套4件、鈕鍾一套9件、石磐一套10件、銅舟4件,銅徵、銅甗、銅罍、銅壺、銅盤、銅匜、古瑟各1件。另外還有銅劍、鉞、斤、箭頭、鑿等。施工破壞出土的有銅盂、鼎、豆爐、罍、劍、箕、盤各一件,其中,銅鼎銘文5行27字***含兩字重文***:“華孟子作中叚氏婦中子媵寶鼎,其眉壽萬年無疆,子=孫=保用享”。銅盂銘文7行38字***含兩字重文***:“惟王正月初吉丁亥,邛白厚之孫 君季 自作濫盂,用祀用饗,其眉壽無疆,子=孫=永寶是尚”。

  墓室東側的二層臺被施工破壞,只殘餘東南角。西側二層臺完整,其底面經過焚燒,區域性燒成紅燒土面。在其上部發現大量的動物骨骼、牙齒、碎陶片等。

  車馬坑位於墓葬的北部,其南部被景區施工破壞,北部於2003年修蓄水池時破壞,現存南北殘長7.5米,東西上口寬4.1~4.4米,東西底寬3.6米。殘存馬車四輛,中部兩輛遺蹟完整,南北兩端的兩輛遭到破壞。每輛車有兩匹馬,馬骨儲存較好,木質車體腐朽嚴重。馬車為獨轅車,由車衡、車輈、車輿、車輪等構成,馬頭部位一般有馬飾、馬鑣等,脖子部位一般套一圈銅串珠。車衡部位有車軛等。在2號車內出土有鼎、鬲、敦三件車載青銅禮器,這種現象非常少見。

  除西側二層臺與墓室的西二層臺相連外,車馬坑東側還有一利用頁岩形成的相當於“生土”的二層臺。臺南部被景區施工毀壞,西北部被蓄水池打破。臺頂面不平整,凸起的平面間形成多處凹槽。現存平面上又有成排成列的柱坑,坑中部為柱洞。這可能與當時的建築有一定的關係。

  在紀王崮山頂上還有古城牆、胭粉泉、六大城門等多處歷史遺蹟。在紀王崮以西的深門峪村附近,還存在點將臺、攔馬牆等古代遺蹟。根據出土的器物及墓葬形制,古墓屬春秋時期。而該墓的發掘,為這些遺蹟的年代提供了一個極好的旁證。據清代康熙十一年《沂水縣誌》記載:紀王崮“在縣西北八十里,巔平闊,可容萬人,相傳紀侯去國居此”。然而根據考古發現,此墓卻有許多莒地的風格。因此,墓地性質的確定有待進一步的研究和考古新發現。

  考古發掘情況表明,紀王崮春秋墓規模較大、規格高、結構特殊、時代明確、出土遺物豐富,是山東近幾年來東周考古最重要的發現之一 ,具有十分重要的科研與保護價值,引起了學術界和社會的廣泛關注。墓葬鑿建在七十二崮之首的紀王崮上,而崮是沂蒙山區特有的一種地質景觀,這種現象實屬罕見,是一種全新的埋葬型別 。槨室與車馬坑鑿在一個巖坑之中,也少有發現。為以後的考古學研究,提供了新的線索。墓葬出土的文物量大精美,時代特點鮮明,不僅出土帶銘文的青銅禮器,還出土成套的編鐘、編磬等樂器及成組的玉器等。因此,為東周禮樂制度的研究及銅器、玉器製造工藝和技術的研究等提供了一批非常珍貴的實物資料。無論墓葬所處的環境、墓葬的結構、內部出土的文物等,都蘊含豐富的文化內涵。這次考古新發現,對揭開紀王崮歷史傳說的神祕面紗,對研究該地區歷史和春秋時期的政治、經濟、文化以及工藝技術、墓葬制度等具有重要的科學、歷史和藝術價值。該墓又發現在天上王城景區,遊客較多。因此,通過宣傳,能促進公眾考古的開展,使考古成果惠及民眾,提升當地文化,促進旅遊開發等。同時,也為進一步保護和展示利用打下了比較好的基礎。

日本的歷史劇
甘肅最新考古發現
相關知識
臨沂考古新發現
十大考古新發現玉蟾巖
十大考古新發現
中國十大考古新發現
雞澤考古新發現
故宮考古新發現
考古新發現唐朝古墓
二里頭考古新發現
史前考古新發現
中國考古新發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