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原到五臺山自駕遊攻略

General 更新 2024年11月26日

  五臺山在古代曾作“清涼山”,清涼幽靜,正符合佛經中文殊菩薩的居住地描述。於是東漢年間,由印度東來的兩位高僧迦葉摩騰和竺法蘭,就在這裡建造了中國第二座寺廟靈鷲寺,即今天的顯通寺。下面是小編為您整理的,希望對您有所幫助!

  太原到五臺山自駕遊路線

  太原到五臺山自駕里程約 206.6公里,花費時間約3小時5分鐘。

  1.從起點向正東方向出發

  2.行駛40米,左轉進入新建路

  3.沿新建路行駛250米,過右側的創享天地約110米後,右轉進入府西街

  4.沿府西街行駛580米,過右側的暢通達大廈約310米後,直行進入府東街

  5.沿府東街行駛3.8公里,左轉

  6.行駛330米,直行進入東中環路

  7.沿東中環路行駛750米,右轉進入迎春街

  8.沿迎春街行駛660米,朝東環高速方向,稍向左轉

  9.行駛100米,朝大同/石家莊/忻州/盂縣方向,稍向左轉進入楊家峪互通式立交橋

  10.沿楊家峪互通式立交橋行駛720米,直行進入二廣高速

  11.沿二廣高速行駛49.0公里,朝定襄/五臺山/G5502方向,稍向右轉上

  12.沿匝道行駛1.1公里,直行進入忻州環城高速

  13.沿忻州環城高速行駛30.7公里,朝定襄/五臺山/S46方向,稍向右轉上

  14.沿匝道行駛900米,直行進入五保高速

  15.沿五保高速行駛92.6公里,從五臺山景區出口離開稍向右轉上

  16.沿匝道行駛860米,直行

  17.行駛410米,朝石咀/五臺山方向,右轉進入長原線

  18.沿長原線行駛470米,過左側的上南坪村約180米後,左前方轉彎進入大石線

  19.沿大石線行駛8.7公里,直行

  20.繼續沿大石線行駛12.6公里,右轉

  21.行駛290米,左前方轉彎

  22.行駛740米,右後方轉彎

  23.行駛50米,左後方轉彎

  24.行駛20米,到達終點

  太原到五臺山自駕遊景點推薦

  寫字崖

  奇峰靈崖,隨處皆是,著名者達五十餘處。其中寫字崖,用水灑溼以後,拿手帕仔細拭擦,崖面會顯示出類似篆隸體字跡,水乾字隱。有人曾揭去表皮石層,結果下層仍能擦出字來。層層有字,字字不同。據載曾發現過“天之三寶日月星,地之三寶水火風,人之三寶精氣神”的聯句。平均海拔1000米以上,最高點北臺葉門峰海拔3061米,被稱為“華北屋脊”。五臺山方圓約300公里,因五峰如五根擎天大柱,拔地崛起, 巍然矗立,峰頂平坦如臺,故名五臺。又因山上氣候多寒,盛夏仍不知炎暑,故又別稱清涼山。是一個融自然風光、歷史文物、古建藝術、佛教文化、民俗風情、避暑休養為一體的旅遊區。

  1982年,五臺山以山西五臺山風景名勝區的名義,被國務院批准列入第一批國家級風景名勝區名單。歷年來獲得了“國家重點風景名勝區”、“中華十大名山”之一、“國家地質公園”、“國家自然與文化雙遺產”、國家AAAAA級旅遊景區”等國家級榮譽。

  五臺山是馳名中外的佛教勝地,是文殊菩薩的道場,而五臺山又以其建寺歷史之悠久和規模之巨集大,而居佛教四大名山之首——故有金五臺之稱,在日本、印度、斯里蘭卡、緬甸、尼泊爾等國享有盛名。五臺山寺廟始建於漢明帝,唐代因“文殊信仰”的繁盛,寺院多達360多處。清代,隨著喇嘛教傳入五臺山,出現了各具特色的青、黃二廟。五臺山五座臺頂合圍的地區,稱為臺內,其外圍則稱臺外。

  五爺廟

  五爺廟創建於明代,重修於清代,現時殿宇多為清代所建。坐東向西的文殊殿系明萬曆四十四年建立,面寬三間,分上下兩層,三簷歇山頂,簷建繁複,上下左右勾連,堅固牢實,裝飾性很強,在五臺山殿建中別具一格。殿內下層供文殊、觀音、普賢三菩薩,文殊騎獅,觀音騎“朝天吼”,普賢騎象,塑像高大。塑工傳神,著彩鮮豔。殿內下層左、右、後三壁,立有木製方格,格內或兩排或三排放滿三寸高的泥塑貼金小佛像。二層樓上正中懸有明萬曆年間鑄的銅鐘一口,較顯通寺銅鐘略小。殿臺正中供地藏王菩薩,左側立地藏王菩薩的弟子道明和尚,右側立道明和尚的父親,塑為員外的裝束打扮。神話傳說地藏王菩薩開創九華山道場,當地的一名員外不賣予地片,後來員外的兒子把地片奉獻出來,並出家當了和尚,取法名為道明。放在塑像排列中,道明和尚立於上首,他的父親立於下首。地藏王菩薩的左右外側,各排列五尊塑像,稱為“十殿閻王”。樓上左、右、後三壁同樣立有木製方格,內放小佛像,就連樓頂橫樑上,也排放著小佛像,上下兩層有泥塑小佛像萬餘尊,故文殊殿又名萬佛閣。該寺即以這座佛像眾多的萬佛閣命名。

  在五臺山臺懷鎮北側。五臺山五大禪處之一。 規模較大,歷史最古。寺周山巒起伏,寺內殿客巍峨,蒼松翠柏,參插其間,一派佛教勝地風光。據《清涼山志》記載,始建於東永平年間,初名大孚靈鷲寺;北魏孝文帝時擴建,因寺側有一大花園,賜名花園寺;唐武則天時曾改稱大華嚴寺;明太祖重修,賜額“大顯通寺”;清又重修,形成今日規模。寺字面積8萬平方米,各種建築四百餘間,中軸線殿宇七座,無一協同。兩廂配殿嚴整齊備,齋堂禪院完好無損,其中銅殿三間,鑄造精巧。柱額花紋,格扇櫺花,全以銅鑄鉤勒而成。銅塔兩座,高8米,形制秀美。門前鐘樓,雄偉壯觀,內懸萬斤銅鐘,擊聲可及全山。磚構無量殿, 寬七間深四間,重簷簷山頂,規模巨集偉,磚雕精緻,內供無量壽佛,上部藻井, 華嚴經字塔及各種供器,均為有價值的歷史遺物。 在五臺山諸寺中,顯通寺規模最大,歷史最古,俗稱“祖寺”,朝山禮佛者,必先拜謁顯通寺。

  菩薩頂

  菩薩頂位於山西省五臺山的靈鷲峰上,金碧輝煌,絢麗多彩,具有皇宮特色,是五臺山最大的喇嘛寺院,也是國務確定的漢族地區佛教全國重點寺院。

  菩薩頂始建於北魏孝文帝時,稱“大文殊院”。唐太宗貞觀五年***631年***,僧人法雲重建,稱“真容院”。宋景德年間,真宗敕建,設文殊像,賜額“奉真閣”。明永樂年間,真容院“敕改建大文殊寺”。明朝以後至今,一直沿稱“大文殊寺”***又稱“菩薩頂”***。菩薩頂極盛時期是在清朝。順治十三年***1656年***,將其改為喇嘛廟。此後,康熙皇帝又賜菩薩頂大咧嘛提督印,並命山西全省,其中包括山西巡撫、大同總兵、代州道臺,統統向其進貢。這是清廷以黃教懷柔蒙古、西藏的重要政策。清朝皇帝、蒙古諸王公、西藏喇嘛也每每朝禮五臺,一般都住菩薩頂,從而樹立了菩窿頂在五臺黃廟中的統領地位。康熙二十二年***1683年***春康熙皇帝敕命“改覆本寺大殿琉璃黃瓦”。在等級森嚴的封建社會裡,只有皇家建築才能覆蓋黃琉璃瓦。菩薩頂覆蓋黃琉璃瓦,反映其地位之崇高,此外,為保護這座具有特殊地位的寺廟,康熙又敕命“於菩薩頂前後山門設官永鎮,把總***正七品武官***一員,馬兵10名,步兵30名,守護香火供器”。在清朝,五臺山的喇嘛教事務,除鎮海寺等6所黃廟歸章嘉呼圖克圖管轄外,絕大多數喇嘛寺則歸駐節菩薩頂的扎薩克大喇嘛統率。菩薩頂寺院參照皇制式營造,殿宇上覆蓋黃綠藍三色琉璃瓦,金碧輝煌,雄冠五臺。全寺佔地9100多平方米,有殿堂樓房110多間,佈局結構緊湊而有變化。

  羅蒼寺位於五臺山臺懷鎮顯通寺和十方堂之間,始建於唐代。據說由於此處顯過聖燈,所以名落佛寺。明代弘治年間重修,康熙四十四年***1705***又時進行了大規模的改建,並由青廟改為黃廟,而落佛寺也改名為“羅蒼寺”。

  羅蒼寺是五臺山儲存完好的十大黃廟之一和五大禪寺之一,寺內兩幢木構小樓以接待十方客人而聞名。據傳,羅蒼寺過去香火鼎盛,尤其是黃教的信徒,經年絡絡不絕,它成為五臺山黃廟中很有影響的一座寺院。在山門前有一對唐代石獅,大而雄壯嚴的氣氛。

  羅蒼寺既然已經從青廟變成黃廟,難怪羅蒼寺文殊大殿內的騎獅文殊菩薩像面部並非金色而早呈乳白色,故名白文殊;文殊菩薩的坐騎獅子臥在蓮臺上而不是站著或臥在磚臺上;肩膀兩邊伸出肩花,花在分別放著經書和智慧劍。這些都體現了黃廟中文殊像的特點。

  在五臺山臺懷鎮顯通寺南側。五臺山五大禪處一。原是顯通寺的塔院,明代重修舍利塔時獨立為寺,改用今名。寺前有木牌坊三間,玲瓏雅緻,為明萬曆年間所築。寺內主要建築,大雄寶殿在前,藏經閣在後,舍利塔位居其中,周設廊屋,東列禪院,佈局完整。各殿塑像儲存完好,藏經閣內木製轉輪藏二十層,各層滿放藏經。供信士禮拜與僧侶頌誦。寺內以舍利塔為主,塔基座正方形,藏式,總高約60米,全部用米漿攔和石灰砌築而成,在青山綠叢之中,高聳的白塔格外醒目。塔剎,露盤,寶珠皆為銅鑄,塔腰及露盤四周各懸風鐸,風來叮噹作響,極富古剎風趣。

  臺懷諸寺,群山環峙,塔院寺位居在前,高大的白引人神往,人們把它看作五臺山的標誌。


太原到西安自駕遊路線
太原到威海自駕遊攻略
相關知識
太原到五臺山自駕遊攻略
太原到雲臺山自駕遊攻略
青島到雲臺山自駕遊攻略
石家莊到雲臺山自駕遊攻略
青島到五臺山自駕遊景點攻略
北京到五臺山自駕遊路線推薦
上海到武夷山自駕遊攻略
廣東臺山自駕遊攻略
寧波到雁蕩山自駕遊攻略
上海到普陀山自駕遊攻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