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解的茶緣散文
不知何時,與茶結下了不解之緣。下面是有,歡迎參閱。
:茶 緣
前些日子剛買的一套茶具,最近一陣子也就被我欣然的用上了,每天閒的時候就沏一壺鐵觀音,聞著那淡淡的茶香,也許用悠然自得是完足以形容的。
也記不起來我是什麼時候開始喜歡喝茶的,只記得的是無論在親戚還是在朋友那邊,只要是端給我的杯子裡,一定都是泡好了的茶,當然也就也不管是綠茶、紅茶、黑茶,喝著解渴的,也沒有說特意的去品嚐這些茶的味道和質地!
每次經過茶葉店的時候,我都可以進去溜達一圈,因為標價比較高,所以也就順便了解了一下茶文化或者是讓自己的鼻子過把癮;更甚至是上超市的時候,茶葉專區是我必逛之地,什麼安吉白茶、西湖龍井、安溪鐵觀音、雲南普洱等等,這些多多少少可以讓我瞭解一下茶的分類,另外就是聽導購員介紹這些茶的色香味!
我和鐵觀音結下的緣大概是在2010年的下半年,那是朋友送我的一包,當時喝著只感覺味道不對,後來時間長了還真感覺到這茶還別有一番風味!可以用我自己的話來形容:澀中香!有的人可能不習慣的是鐵觀音的大葉,以為它是次等茶。其實不然,因為生產工藝不一樣,所以得出的產品也就不一樣,獨具“觀音韻”,清香雅韻。有詩歌是這樣讚美的:“七泡餘香溪月露 滿心喜樂嶺雲濤 ”。因為得如此高之評估,也就使得其成為中國十大名茶之一!
當然,我所喝的茶不光是侷限在鐵觀音,偶爾也會回味一下有四絕特點的西湖龍井、味醇氣香的烏牛早、越陳越香的普洱茶、清淡回甘的安吉白茶……不同的茶潤澤不同,口感和效能更是各有千秋。就拿普洱茶來說,就有降脂減肥、護胃養胃的作用,我想普洱茶正是適合我這種體型的人喝!
茶在我們中華文化裡面有著不可或缺的位子,在《神農本草經》裡就有記載,從古至今都在我國飲食文化裡佔了比較大的分量,經過流傳,包括日、韓、東南亞在內的部分亞洲國家都深受茶文化的影響,甚至在不同的區域出現了獨有的“茶道”文化。隨著中華民族在世界的影響越來越大,茶文化被推廣的面積越來越廣,就連一些歐美以咖啡為日常飲品的國家都開始關注中華的茶了!
是的,在我國民間,茶是待客的最高禮節,一句“上我家喝茶去”這樣簡單的話就可以體現的淋漓盡致,用最樸實的行為來道幾千年優良的茶文化。但是,日前受西方文化的影響,在歐美家喻戶曉的咖啡在我國也有了一席之地,只見得是咖啡館越來越多,而我們本土的茶莊卻是日漸稀少!
當然,一個年輕的後生在這裡談論茶的文化,或許在那些國學大師面前是班門弄斧。但是我喜歡茶的清香雅韻、喜歡茶的味醇滋潤、喜歡茶的清淡回甘,更樂意去了解那些我平時所未涉及到的博大精深的中華茶文化,也許這就是我和茶所結下的不解之緣!
:茶緣
茶,千古不變的話題,雅俗共賞,世人皆可品之。
小時候,家裡總是備著二個熱水瓶,偶爾來客人了,家人為他們切上一壺熱茶,在客廳裡的大圓木桌上喝茶敘舊。記得老家陶瓷茶壺非常大,可以裝下二三斤水。從前農村喝茶用碗較多,茶壺自然也要大。茶葉的好壞不講究,大多為散裝粗茶,抓一小把即可泡到客人們走了為止。
當年父母不怎麼讓我們小孩子喝茶,尤其是晚上,說喝了會睡不著。看著大人們一小口一小口有滋有味地喝茶,我禁不住誘惑,偶爾偷嘗一下,發現不甜不苦,有點澀澀的味道,不如直接喝水清純解渴,後來對它沒什麼興趣。當年我繞著茶桌轉來轉去,看中的是桌上香甜的茶點。
漸漸長大後,認識到茶是一種文化。家裡來了客人、朋友或同事,切一壺熱氣騰騰的茶,是一種尊重與禮儀。茶的種類主要有:鐵觀音、紅茶、藏茶、綠茶、普洱茶和水仙茶等等,福建省福鼎市太姥山出產的白茶,已近300年的歷史,曾經紅火過。
依茶的產地、口感、色澤不同,茶的等級與價格相差非常大。家境優越者,可以泡千元以上一斤的茶;家境中等者,三五百元的茶便是極品;家境稍差者,百元以下的茶足矣。茶與菸酒相似,依自身條件而選擇消費。喜歡茶,並不代表一定要喝極品,某一種口味適合自己,久而久之,情有獨鍾。茶,恰似女人,自古女子多柔情,每個男人都能從她們身上讀出不同的味道,或優雅、或高貴、或嫵媚、或清純,若無緣相識相知,隔河靜賞亦是一種另類享受。
幾年前,與一個廣東人共事,他只要有空便泡茶,變魔術一般,總能從什麼地方變出一包茶葉。早上醒來洗刷後的第一件事必然是喝茶,晚上睡覺前最後一件事也是喝茶。一年下來,近朱者赤,我自然而然也學會了喝茶。雖然沒達到他的忘我境界,但從此與茶結下了不解之緣。家中常備著茶葉,勞累之餘,獨自泡飲,怡然自得,愜意濃濃。六歲小兒不時與我作伴對飲,其樂融融。偶得好茶,“獨樂樂不如眾樂樂”,與三五好友分享,一杯茶笑談天下,不比喝酒吃肉遜色,照樣酣暢淋漓,美不勝收。
喝茶為什麼不能像喝酒一樣大碗乾杯?不能像喝水一樣取一瓢狂飲?因為茶有茶道,茶文化由幾千年中國文明沉澱下來,小酌細品,自有個中韻味,正所謂“茶以載道,聰者自明”。竊以為,茶本身沒有高低貴賤之分,茶的好壞在於品嚐者的心境。茶品的檔次,依嘗者的感覺而定,恰如人品,由大眾眼光而出。人之喜好不同,對同一種茶或對同一個人,可能存在天差地別的判斷。
茶,熱乎乎,香氣四溢,細抿一口,沁人心脾。在茶香蕩氣迴腸中,或工作或聊侃或回憶或沉思,心態好,茶自香。智者追求“茶禪一味”,這可以說是茶文化中的最高境界。
“採菊東籬下,悠然見南山”,這是陶淵明追求的世外桃源美景,亦是人們渴望迴歸大自然的心境。與茶結緣,會讓人學會獨立思考,在茶境中尋覓到自己想要的生活方式。功夫茶得以流傳,是因為它獨特的意境之美,全神貫注,用心泡出來的茶味自然與眾不同。品茶之時,優美動聽的樂曲纏繞,彷彿置身天堂,達到身心合一的忘我之境。
茶緣,與人緣一脈相通,不必強求,順其自然,悟在內心,隨意而美。
:不解茶緣
不知何時,與茶結下了不解之緣。<大理風物誌>上說,白族是一個嗜茶的民族,沒有考證過是否每個白族人都喜歡喝茶,只知道,自己是無法離開茶的。?
經常喝茶的人都知道一杯好茶講究的是茶葉,泡茶的水,茶具,泡茶的方法。關於水與茶的關係,有這樣的說法:八分之茶泡十分之水,茶就有十分;八分之水泡十分之茶,茶只有八分。我想,能算得上好水的,自然是那集了天地之靈氣的清澈甘甜的山泉水了。配上等茶葉,溫度恰好,茶具精緻,再加上一份恬靜的心情,這樣泡出來的茶才能隨心***,物與人相融。
茶是大眾化的,多數人只能算是喝,少數人才算得上是品。我呢,自然只屬前者。但喝茶也不是一味的豪飲,它不同與酒或者咖啡,酒太濃烈,咖啡太冷靜。而茶,它與明月清風雲霧為伴,得天地自然之精華,歸屬於清淨淡然。無論是都市還是鄉村,在生活忙碌的空隙裡泡飲一杯茶,與其說是解渴,倒不如說找一份與自然親近的心境。
我喝茶,多是綠茶。當然,身在雲南便少不了普洱茶。普洱茶是適合幾個人一起品飲的。“呼朋三面坐,留將一面與荷花”,三兩朋友,促膝而坐。談笑風生,其樂融融。這是何等愉悅的時光。只是,朋友能常約,荷花不常見。那時有了茶香和溫暖的友情,充分感受了生活愜意。在我看來,那樣的時刻,喝什麼樣的茶並不重要,重要的是那份心情和那種感覺。倘若一個人沉悶的時候,再好的茶,再精緻的茶具,帶不來醇香的享受,更多的只是苦澀。 ?
聽母親說,孩提時代的我就喜歡喝茶了。茶是我心中那團永不褪色的新綠和割捨不去的味覺感受。無論春夏秋冬,有茶的日子我就感覺貼近了春天的山水。它讓我在繁華和喧鬧的背後找到了一片靜謐的花園,在那裡心可以自由的飛翔或是停靠。享受那山水的寧靜,融融的陽光,淡淡的清香。手握一杯清茶,想想生活中的曲折和無奈,伴著那洋溢著芳香和苦澀之後回味的甜。心情會慢慢的釋然。一直相信,這人生也會如這茶,苦過之後甜一定會來。而酒,觥酬交錯之後讓人感到茫然;咖啡飲盡,苦後回味的多是酸。
喝茶,色香味並不是茶的全部。當你飲下一口茶之後,你是否會去想這一杯茶是怎樣形成的?其中工序之繁雜,感悟使茶多了一種味道,不是口感上的,而是由心品出的。看著茶葉經沸水的沖泡,在杯中不斷的沉浮,是否也如我們沉沉浮浮的人生境遇?茶葉隨著時間的浸泡慢慢的舒展開,不帶一點褶皺,是否如我們開始那容不得***的心漸漸的豁達和坦然了?所以認為無論是什麼樣的人,喝什麼樣的茶,喝茶時只有帶著平常的心境,才能喝出茶的好賴來。
喜歡心與茶相依,也喜歡用茶來調節心情。心情不好的時候,僅是綠茶一杯,慢慢的飲,讓茶水緩緩的流***流入心。開始的苦澀,回味裡淡淡的甜,那種熟悉的感覺,如多年的老朋友。泡茶泡的是心情,喝茶喝的是心境。心情好的時候,在茶中放入兩三朵玫瑰,菊花,茉莉,梔子花……雲南是多花的,美麗的花看著就舒服。綠色的茶水中,無論加入什麼花,都是相宜的。茶香花香夢幻般的感覺,感覺就像喝到了傳說中西漢人在四川蒙山種的那顆高不到一尺,萬古不滅,喝了能立地成仙的茶樹香。
人生如茶,茶亦如人生。愛茶者,茶與人生有著不解之緣。白族的三道茶,將人生如茶演繹到了極至。“一苦,二甜,三回味。”這不是濃縮了人生最貼切寫照嗎?你若不喝那一苦二甜,三自然回不出味兒來;而只喝二甜,生命也少了真實感;而只喝一苦三回味,那樣的人生是有缺憾的。
一位名叫紹鷗的茶道大師如此論泡茶:“放茶具的手,要有和愛人分離的心情。:他把偉大的愛和微小的茶相提並論,想告訴我們的是:心應懷有柔軟的角落,裝著感恩的情懷,對待每一件小事物都付於愛之心。這樣,心便是一杯好茶。也許,茶的真正韻味也在此吧。
秋天來了,花落葉凋零。在這樣天高雲遠的季節,泡一壺陳年的普洱,仰靠院中,看雲朵飄移,聽風聲耳語。心緒隨那些久遠的人和事飄來蕩去,這樣的時光是何等的自由和飄搖……
秋風秋葉秋草黃,秋情秋意秋滿懷。而茶,永遠那麼安靜地綠著,習習的涼風中,茶香依然四溢……
看過的人還:
爸爸媽媽辛苦了散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