區域活動觀察隨筆

General 更新 2024年12月26日

  區域活動觀察,可以在活動中以多種方式幫助幼兒樹立自信。那區域活動觀察都有哪些隨筆?下面是小編精心為你整理,一起來看看。

  篇一:老師幫幫我

  在上午的區域活動中,有一組小朋友選擇了橡皮泥。磊磊說:“老師,剛才我們認識了金魚,我想捏金魚,你教我好嗎?”我說:“好。”於是我蹲在她的邊上開始教她。這時,坐在磊磊旁邊的莫莫小聲說:“老師,幫幫我吧”聽到這話,我驚訝極了。莫莫平時在班裡性格內向,不愛主動與別人說話,而且對什麼活動積極都不高,興趣都不大。有時我問他什麼,他也只是光看著我不吭聲,要在我反覆鼓勵下才願意說個幾個字。想到這兒,我覺得應趁這個機會和他多交流,連忙說:“當然可以,你做吧,老師相信你一定能做好。”莫莫聽了很高興,從橡皮泥的盒子裡拿出一塊橡皮泥搓了起來,不一會兒,就搓好了幾個大小不一的圓形和橢圓形。沒等我開口問,嗎,莫莫就羞澀的一一指著它們告訴我:“老師,這是魚爸爸,這是魚媽媽,這是魚寶寶。”“為什麼你這樣分呢?” “魚爸爸最大,所以我就搓的圓形最大最高的;魚寶寶最小最矮的,我就搓的圓形是最小;魚媽媽不大也不小,我就搓的圓形不大也不小。” 莫莫說得多好呀,把我平時在數學活動中講過的比較大小的知識也搬了過來。我稱讚她說:“莫莫,今天你真棒。”

  通過這次活動,我意識到每個幼兒的內心世界是個特殊的世界,他們有自己的想法、性格、愛好和閃光點,都渴望得到老師的愛,但有些孩子因為內向膽小,不敢表達出來。而在今天的區域活動中,孩子覺得與老師的距離拉近了才敢交流。因此在區域活動中,教師更應該關注每一個孩子,尤其是性格較內向,不敢大膽交往的幼兒,及時發現並創造機會讓他們展示自己的閃光點,這樣,孩子才會更加有自信,交往能力才會逐漸提高!

  篇二

  歐洲著名的心理分析家阿德勒認為:假使一個兒童未曾學會合群之道,他必定會走向孤僻之途,併產生牢固的自卑情緒,嚴重影響他一生的發展。可見,孩子學會交往是多麼重要。

  區域活動為幼兒提供較多的交往機會,而我們做的是為孩子的交往提供條件和機會,並恰當地予以指導.結合中班幼兒的年齡特點,我在日常的區域遊戲中主要從以下幾方面做起,更好的培養了幼兒的交往能力。

  一、投放便於幼兒交往活動的材料

  我們在各區投放材料時要考慮到這些材料是否有利於幼兒的交往活動。例如在美工區,我們設定了一個“我們都來做”的一個區角,即準備了很多的畫紙,讓幼兒結合教師提供的範例,自己來製作小書。還有生活區的小羊的新毛衣,及語言區的表演活動等等都是有利於培養幼兒交往能力的。我們還鼓勵幼兒從家裡帶一些玩具放在區裡,能和小夥伴一起分享,分享過程中他們會互相介紹自己的玩具:“我的這個汽車這樣一按他就會開動了。”“我可以跟你換的玩嗎?”等等的交流。

  二、提供可以相互交流、互相合作的環境.

  在區域活動中教師往往怕孩子互相影響,互相干擾,就要求孩子安安靜靜的,不要發出聲音。可是殊不知這已經壓抑了一些孩子。當你仔細傾聽,其實他們是在說:“我們一起來做吧。”“你可以幫我個忙嗎?”或者“這個應該這樣做更好。”等等的幼兒之間的談話。所以,我們在幼兒區域活動時,應為幼兒創設一個寬鬆愉快的氛圍環境.這就要我們多鼓勵幼兒大膽地與同伴交流,多進行商量、討論。還要鼓勵幼兒能和同伴和作完成作品。

  三、引導幼兒選擇互補的交往夥伴.

  由於幼兒之間存在著個性差異,有的幼兒性格開朗活潑,有的幼兒性格內向,不善言辭。所以在組織區域活動時要考慮到不同能力間幼兒的互補安排。即有意識地引導能力強的幼兒去幫助能力弱的幼兒。在這樣的互幫互學中,那些性格內向,不善言辭的幼兒就會在同伴的影響下逐漸變得活潑、大膽,漸漸能主動地與人交往。

  四、教師恰如其分的指導。

  區域活動的整個過程中,教師應該是一位觀眾的角色。這樣會讓幼兒更輕鬆地進行交往。對活動中出現的小矛盾、小糾紛教師不應該馬上去介入,應該鼓勵幼兒想辦法互相解決。最後活動評價講評時,對一些交往能力提高的幼兒給予表揚,使他們更有信心。

  篇三:大班區域觀察記錄

  區域活動中有時會出現這樣的情況:教師新投放的材料,來的幼兒僅擺弄幾下就不願意再碰了,教師隨時忙著準備新材料。對此,教師們顯得很是無奈,有些不知所措。經常抱怨幼兒的注意轉換太快,操作活動持續的時間短。“編辮子”這一案例,我們探索了應對這一問題的方法:

  大班區域觀察記錄 :區域活動案例反思

  案例:在生活區,我們精心設計了一個立體的娃娃,娃娃有著長長的頭髮,是準備給孩子們練習編辯子的,可是隻有在剛剛投放的時候有幾個女孩子去玩過,過了幾天就再也沒有人去了。今天,在我的鼓勵下沈芸來給娃娃編辮子了,她給娃娃編了兩條辮子後準備要走,我上前一下她編的辮子發現長短不一樣,於是我問她:“哎呀,這個娃娃的辮子不一樣長,娃娃有點不高興,這是為什麼呀?沈芸抿了抿小嘴,顯然,她被這個問題難倒了。“是拉過的,拉了就變長了”馬上有人應答。“我沒有拉啊,一拉會斷掉的”沈芸說。我接話道:“這樣吧,明天如果有人去編辮子的話,就請你去找找這是什麼原因,好嗎?”第二天,沈芸和宛錢麗同開始給娃娃編辮子,她們一個編得緊,一個編得比較鬆,編好以後,她們發現編得鬆辮子就顯得長,編得緊,辮子就顯得短,當她們發現這個祕密之後,馬上興奮地跑來告訴我。我問:“娃娃的辮子長短老是不一樣,除了這個原因還會不會有其他的原因呢?”接著又有人去給娃娃編辮子,他們又有了新的發現,因為娃娃的頭髮是用皺紙做的,所以如果編的時候把“頭髮”拉得重一點,辮子就會顯得長,如果小心一點不用力拉“頭髮”,輕輕地編辮子,辮子就會顯得短一點。他們在編辮子的過程中發現了皺紙是有彈性的,稍稍用力它會變長,但也不能太用力,因為皺紙也是容易斷的。

  分析:區域活動中有時會出現這樣的情況:教師新投放的材料,來的幼兒僅擺弄幾下就不願意再碰了,教師隨時忙著準備新材料。對此,教師們顯得很是無奈,有些不知所措。經常抱怨幼兒的注意轉換太快,操作活動持續的時間短。“編辮子”這一案例,我們探索了應對這一問題的方法:教師要善於深入發掘、利用現有材料的潛在價值,一般講,教師為區域活動提供的材料大都經過了精心準備,希望幼兒多玩、充分地玩,以使這一材料儘可能多地被利用。但的確有的時候,按著常規的玩法,幼兒玩了幾次後,便對這一材料不再感興趣了。在這種情形下,頻繁地更換材料並非是一種明智的選擇。這除了會增加教師的工作量外,還反映了教育資源的低效率利用。如果材料本身沒什麼問題的話,正確的處理策略有兩種:一是教師可以通過引導提高玩法的難度,或變換引發新的玩法,重新喚起幼兒的注意。二是像案例中我們所採取的方法,由材料的玩法引導到對材料特徵的認識探究上。這樣,不僅可使幼兒學會掌握材料的一般玩法,而且能深入認識與玩法相關的一些材料特性,使幼兒對有關該材料的知識有更多的體驗認識,從而較充分地發掘、利用了現有材料的教育價值。


大班下學期幼兒隨筆
晨間談話隨筆
相關知識
區域活動觀察隨筆
幼兒園區域活動隨筆
綜合實踐活動教學隨筆
幼兒園區域活動教學反思
幼兒園區域活動總結報告
大班區域活動教學反思
創先爭優活動心得隨筆
幼兒園的區域活動總結範文
幼兒園區域活動總結範文
幼兒園的區域活動總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