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於人生的文章
人生有三境,曰欲之,行之,終便得之........下面就是小編給大家整理的,希望大家喜歡。
:人生三境
總有一個夢想,它說——
“昨夜西風凋碧樹。獨上高樓,望盡天涯路。”
總有一種堅持,它誓言——
“衣帶漸寬終不悔,為伊消得人憔悴。”
總有一抹喜悅,它坦然——
“眾裡尋他千百度,驀然回首,那人卻在燈火闌珊處。”
人生有三境,曰欲之,行之,終便得之。
欲之——
泡上一壺雨前龍井,那是追求品享甘霖之時的豁然開朗。那是千百年來文人騷客的無盡思量。注視被沸水擁舞的細尖茶葉,你會震驚得發現它的嬉戲與溫順。第二春的舒靈綻放,是茶葉的幽幽求慕。這不禁讓人玩味,什麼是最好的理想追求?誰會給予回答?
蘇子答曰,江上之清風,山間之明月是擁抱蔚藍的追求。
漁父戲言,西湖波上一芥子,嫋嫋餘煙浸浮生是水光粼粼中耀眼的享受。
蒼鷹說,是鷹就要搏擊長空,翱翔於九萬里青天;青松說,是鬆就要毅然挺立,豈可知凌雲之志;清風說,是風就要飄飛舞蕩於天地間,看我笑意人生!
追求是太陽,星辰才有了無盡的動力,不捨晝夜,追趕向前。人生有了追求才會歡歌笑語向崑崙,一聲浩氣嘯長天。欲之,有益,有行。
行之——
古人云,千里之行,始於足下。而未行者,未嘗惜哉!
成功不是源於“偶然”,但成功卻是“必然”的辛澀之路步步走來。中國明末清初著名思想家顧炎武提出經世致用,主張實踐多行。行,亦有多解,一為實踐,二為實行。讓一切不可能轉化為可能。“棄我去者,昨日之日不可留”不再懦弱徘徊,勇於行前邁進,在荊棘與泥濘,黑暗與光明,蕭瑟與安然間留下自己持之以恆的矯健步伐。亦如現代著名數學家華羅庚,身處涸轍貪泉都未曾放棄對數學的鑽研,行出一條穩健之路。亦如蘋果公司創始人喬布斯,為畢生熱愛之事業,行出一條至死方休之徑。
成功不是偶然,因為它總有無數必然聚集而成。遍觀古今中外,我們發現,“尋夢之行,始於足下”。
得之——
我們不要“乘風破浪會有時,直掛雲帆濟滄海”成功就在眼前,捨我其誰,何須馮唐般垂垂老矣的等待!
我們亦不要“行路難,行路難,多歧路,今安在!”的悲嗟傷懷。行路固然艱難,理想騰飛卻更為壯美。陰暗與晦澀屬於潘多拉,我們得到的是希望!
成功毋須多言,明媚就在前方。辛勤的汗水,風塵僕僕的疲憊,衝破象牙塔的堅定,成功讓我們唾手可得!
如同“文起八代之衰”的韓愈,“一覽眾山小”的杜甫,自豪一笑。
更若莊周夢蝶,微然有懷。
成功便是得到,得到永無止盡。
人生有三境,
曰欲之,行之,終便得之。
那是一種尋求,一份渴望,一抹成就。
那是一種堅定,一份忘我,一抹安然。
:人生如春
春天,大地從冬寒裡甦醒復活過來,望不到邊的綠海,襯托著紅的、白的、黃的、紫的……種種野生花卉,一陣潮潤的微風吹來那濃郁的花粉青草的氣息,只向人心裡鑽。無論誰,都會把嘴張大,深深的呼吸,像痛飲甘露似的感到清爽陶醉。
春天,一聯想到這個詞,就會讓人產生一種溫馨的感覺。但人生並不全是春天,有時多少會有點失敗,有些人就在這失敗中崩潰了,但有些人可以努力堅持,等到下一個春天,那些人最終會成功。
許多人都想一步登天,但是人生無常,得失誰知,有如願以償也必有失敗。縱觀歷史,失敗造就了多少人才。比如張繼落榜,他不就是在失敗的環境下,寫出了那首“楓橋夜泊”嗎?;著名盲聾作家、教育家——海倫·凱勒。她幼時患病,兩耳失聰,雙目失明。在安妮·沙利文幫助下,進入大學,以優異成績畢業。創作了《我生命的故事》,講述她如何戰勝病殘,給成千上萬的殘疾人和正常人帶來鼓舞;被人們稱為“樂聖”的貝多芬,他的一生是多麼的坎坷,28歲時聽力就減弱,晚年失聰,只能靠書寫交談。但他還是堅持下來,給人們帶來了美妙的音樂。還有:孔子厄運而作《春秋》,屈原放逐乃斌《離騷》,司馬遷忍辱著《史記》,曹雪芹飢寒交迫中寫出了不朽的名著《紅樓夢》,越王勾踐臥薪嚐膽而洗雪國恥,韓信遭胯下之辱後統帥千軍萬馬。漫漫人生路,有誰能放言自己是踏著一路鮮花,一路陽光走過來的?又有誰能夠放言自己以後不會再遭到挫折和打擊,我們沒有看到成功的背後往往佈滿了荊棘和激流險灘!如果害怕一時的苦難而丟掉前行的勇氣,那麼,春天會來到他們身邊嗎?
我們雖然沒有上面幾位名人的經歷坎坷,但我們也可以改變自己。雷鋒就是一個典型的例子,他處處為別人著想,把群眾放在第一位,從來沒想到過自己,也正因為這樣,他很早就加入了黨,成為了一名黨員。相信自己,每個人都可能會遭受一些困難,這是避免不了的,但如果你放棄了自己的信念,你就徹底敗了。“失敗是成功之母”,沒有失敗,哪有成功?不要把失敗看得太輕,也不要把成功看得太重,人生就如一條線,失敗和成功就是線的彎曲,多樣的彎曲才造成一個美妙的人生。如果人生像一條直線,往事還值得回首嗎?
學會面對失敗,春天就在你身後。
:菊花人生
一簇簇幽幽香菊在院中靜放,嬌媚的蝴蝶在花叢中翩翩起舞,山澗清泉一直流過家門口。早上,霧色漸漸散去。透過微薄的陽光,一位老人拿著鋤頭,提著竹籃,向院中走去。“山氣日夕佳,飛鳥相與還……”他吟唱詩句,步履悠閒……他便是陶淵明。
幽幽香菊與他為伴,下地耕耘自給自足。閒暇時,便清泉沏上菊花茶,細細品味農忙時,便與菊花相枕相依,樂在其中。陶淵明的確生活得自在,在他的身上處處洋溢著與眾不同的清閒與曠達!
可是,他真活得如世人所說那樣,處於桃源之地,與世隔絕,別有洞天?又有多少人能夠充分地理解他那決然離開人人豆認為是幸福生活的官場的情懷?能夠體悟出他那處在世俗紛爭,虛偽汙濁的官場中的苦痛與無奈?他明白,憑藉一個人的能力是根本無力挽回曆史潮流的,既然這樣,他就沒有必要留戀,就只有選擇憤然出世。也只有他自己明白,他走得無奈,走得悲哀,走得寂寞,甚至還有幾分淒涼,他痛恨自己的志向,竟被這渾濁的世俗掩埋,他只有在內心裡矛盾,在內心痛苦,從而派生出外在的“菊花”情結“菊花”人生。
於是,陶淵明希望自己“出”則清閒,自在,忘記一切,超凡脫俗,迴歸自然,“入”則兼濟貧窮百姓,以文穿透社會,抒寫人生情懷。或許正因為他的抑鬱和極度掙脫,使得他在戰勝世俗,戰勝自我的拼搏中,給了世人一種驚世駭俗的超然,一種出乎尋常,迴歸自然的超越自我的靜美。
“詩人對宇宙人生,須入乎其內,又須出乎其外。”陶淵明出乎的便是外在的豁達,瀟灑。“入乎”的,似乎就幾近於閒情,雅緻了。我們常常只看到陶淵明單了的怡然自得,情趣盎然的“出乎其外”卻不知他的思想掙扎,心情苦悶而複雜的“入乎其內”。我想,或許有人說他超然,或許有人說他超傻,這些,相對與他而言都已不重要。在陶淵明的眼中,重要的是菊花,是對人生,對自然的真愛,是他對超越平常人生的與眾不同的全部詮釋。“採菊東籬下,悠然見南山”讓我們分明看到了一個超凡脫俗的陶淵明端一盅菊花茶,幽幽品味著他的菊花。
關於人生的回憶錄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