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慰的散文三篇
別總是自己跟自己過不去,每天都是新的一天,今天我們來看一下安慰的散文。
安慰的散文:自我安慰
一個曾受過傷的人,心淡淡的平靜後,會想很多。曾恨過的,愛過的、可是。我們卻抓著自己不放!讓記憶在傷害我們一次。似乎,都覺得習慣了,反正都是自己一人走過來的,不在乎、無所謂!其實,都知道,那是騙自己的。天知道我們會多渴望,有人帶我們走出這樣的狀況所以、、、悲傷的傻孩子,不是說了嗎?求人不如求己!既然別人不願意幫忙,那就靠自己,讓自己變得跟堅韌!讓那些人刮目相看。沒你,我也可以過得很好,我說著話的意思不是說,什麼都要自己去抗硬撐著。明明堅持不下去了,還像我剛說的那樣強忍歡笑。你不累就怪了!呵呵,似乎、不光是你一人這樣啊、、、大家都一樣。
傻孩子,下次不要忘了最傷的那個人不必不是你。世界上有多少人比我們慘、、、你有認真想過麼?但他們擔憂的不是這些,而是很多生活逼迫的事。最平常的,吃不飽、穿不暖、連這都成問題!他們哪還有時間去擔憂這些、、、我們比較下,會不會有點無病呻吟、、、你很累、、、我想關心你的每個人都知道。你不要說沒有關心你的人。那是因為你心累了,沒看見!你曾今,肯定痛過、、吶,做個測驗,你倒一杯很燙的開水,你被燙後,會馬上鬆開麼?不會吧!?會後知後覺的丟掉,所以,曾今痛的就放下吧!那已是過去式,就如我所說,把無助的事,遺留在心裡,記得它,就好!因為那是你的曾今、痛過、愛過,但不可否認的是,它教會你很多,不是麼?所以,也要謝謝你的過往,讓你懂的!
現在選擇了不痛,只是放過了自己!讓自己不再那麼難過,僅此而已,那麼、親愛的,要狠狠的幸福吶!
安慰的散文:撫慰心靈
“慈善是幫人的,有時讓受助者說幾句感激的話都難”。這次,是一名企業家去捐助兩位學生,正走在路上,隨同者感嘆。
“弱者的心是脆的,需’潤物細無聲’樣的呵護,他們需要物質,更需要心靈撫慰。”說這話時,想起往事。
他是山區孩子,地裡偏僻,土地貧瘠,父母多病,收入微薄。上學時,買不起書包。家裡自己做。材料是條毛巾,將長的一側,折起,兩面的邊縫起來;短的一側,縫邊時裡面塞進條白色的、納鞋底用的粗線繩,兩個繩頭打結繫上扣,就做成了手巾書包,很容易。書包是雅稱,其實,就是用手巾做的口袋。用時,隨著線繩慢慢拉起,書包的口漸漸縮緊,這條繩,既能把書包口拉緊,裡面的東西不至於溜出去,又是書包的提溜,其功能相當於書包的揹帶,但是背書包的方法與現在的書包迥然不同。有提溜,但不是提著,而是搭在肩上,右手緊緊的將提溜拽在胸前,稚嫩的小手上繞幾圈,冬天天寒,北風呼嘯,寒潮湧動,小手凍得通紅,像熟透了的胡蘿蔔,時間長了,細細有力的線繩在胡蘿蔔似的小手上刻下深深的褐色血印,血液阻滯,感覺麻酥酥的痛。書包的核心部分在後背上,歲數小,天又冷,上下學時大多是顛、是跑,書包在後背上像湧起的波瀾,上上下下的翻動,書包裡書本的稜角透過棉襖,打在背上,生成怪怪的癢。像老綿羊垂在尾後的羊背背,對於天真爛漫的小孩,這個累贅對其形象沒有一點美的裝飾。由於是手巾,表面上的絨毛分叉、凸出,那時農村大多是土路,上學走的路也是土的,晴天,路上積層浮塵,細細塵土很容易沾在上面不下來,洗不掉,使用不長時間,就黑乎乎的,與廚房師傅抹布的顏色相近。
上幾年了,在班裡,條件好些的同學都背上了漂亮的花書包,他的書包顯得寒酸而不合時宜,手巾書包就擱置一邊,他再也不背了。此時,上學手拿著書本,筆夾在書裡,多虧那時沒有那麼多的課外書籍,書包的內容並不複雜。少也有好幾本吧,方法是用胳肢窩夾,右邊的胳肢窩就是書包,這個肉夾式的書包具有全開放的特色,對書、本、筆管制不算嚴厲,經常的力量不及,有所忽視,就紛紛開小差。在半路上走,有時書本掉了,拾起時就粘上了土,拍著拍著,有時就扯撕開一塊,回家,就用麵糊糊沾。有時夾在書本里的筆溜掉了,他全然不知,等知道了,就是一身冷汗,急匆匆地折回去,沿著自己的腳印細細的尋,為此,也耽誤過上課,不好意思說是這個原因,就說是娘病了,和娘一起去醫院了,總之,扯幾句白話,給老師一個交代。不總用胳肢窩夾,等到了學校時,尤其是進入他教室的門口、老師的書桌前,他經過的排排課桌前,那裡都有老師、同學的眼睛在盯著他,他要經過他們的檢閱,此時,提前變幻姿勢,左手將右胳肢窩的書本的一角捏住,挪到胸前,右手配合,兩手擎著一摞書,戰戰兢兢的走。等走到他書桌前時,雖有些流汗,但很嚴密,一點也看不出是沒有書包的,像從不遠處走來,用不著拿書包裝似的,沒一點流露出自己的弱,儘管將他的胳肢窩弄得生疼,不好受的滋味自己慢慢忍著,旁人,包括哪些有很好條件的同學完全被他的巧妙的掩飾方法迷住了眼睛。弱的心虛,培養了高妙的掩飾。
手巾書包的尷尬、胳肢窩書包的巧妙,使他對於書包的概念悄悄發生了變化,習慣了,再讓他用體面書包,尤其是接受旁人的新書包,卻是有些難度。
習慣的改變是何其艱難。前幾年,城裡改造要將鐵路兩側的部分居民遷走,補償非常優惠,可有部分人不搬,理由不是經濟問題,說,在鐵路邊上睡覺,習慣了火車經過時的震顫,若是離了這地方,不習慣。那震顫對於離的那裡遠的人是災難,而對於在那裡居住了幾十年的人來講,就是催眠的搖籃,火車的嘶鳴就是搖籃曲。這個我是相信的。
一天,他在城裡工作的親戚送來了一個綠色的書包,說不上多高階,但是,終究是有書包了,家長高興,他放學回來的時候,這書包給了他。“親戚給你的新書包,用這個吧”母親說。“不用,我不要書包,也不多的幾本書,隨手拿著,挺好的”。他說。“用吧,親戚送的,又不是別人,咱們是不屬外的”。“不用,拿著給別人用吧。”他故意推辭。“你看。這麼好的東西你不用,就裝窮樣,多被人家看不起。”那位親戚說。“窮怎麼了,你看不起窮人就不要來,我們窮自己受著,管你什麼事?”親戚的這句話像是馬蜂蜇了似的刺痛了他的心。他拿起書包,甩在了地上。母親馬上從地上拾起來,說“不懂事的孩子,哪有這樣說話的,人家給你東西,你還耍性。”“怎麼啦,咱窮,不要富人的東西還不成嗎?”他一點也不示弱,匆匆的吃了幾口飯,就衝出了門外。親戚自知失言,忙賠不是,“是我說的話不合適,言語重了,我沒有什麼歹意。母親忙解圍,”親戚別生氣,孩子還小,千萬不要與他一般見識,有什麼是對我說,千萬不要誤會。”事情已久,回想起來,親戚的心是善良的,但弱的環境養成孩子的積習,不易改變,牴觸與敏感幾乎是沒有原因的,探究被助者心靈的奧妙,何等重要。
我們進入第一個受助家庭。是一個初中生,父親癱瘓在床,母親有病,奶奶剛出院,走路不穩的樣子。當我們把錢和筆、本子遞到他們跟前時,孩子有些膽怯,當地方電視臺的記者對著話筒讓他談一下感想時,他只說:今後要好好學習。在問下去就不說了。
第二個受助家庭的境況比起第一個差,然而,接受採訪時侃侃而談,記者要求找出書本,錄下個刻苦學習的鏡頭,只見他,搬個小板凳,坐在床鋪的一邊,認真地翻看課本,在本子上寫著字。非常自然。
現在孩子們所接觸的資訊多了,與多年前背手巾書包的孩子有了更強的心理承受能力,看到了出息的一代,但從第一個孩子的眼神中,發現了靜靜的怯,他是成績很好的孩子。弱者心靈撫慰工作沒有終結。
安慰的散文:給自己一些安慰
春天的氣息帶來了新的生機,可這乍暖還寒的天氣也容不得歡喜。生活的忙碌漸漸拉開了彼此之間的距離,無論怎樣也都是痛並快樂著,給自己一個理由吧,好讓心情在此刻放飛。人生不如意十之八九,當生活中遇到挫折時我都會想起那句話"平心嘗世味,含笑看人生";在平淡中享受點點滴滴的快樂也是幸福的。 平常的我,恍然間走過了四十多個春秋,不惑之年的現在,也許帶著點惆悵和迷茫,年少的輕狂,歲月的流淌都隨時光遠去。經歷了風雨不一定都能見到彩虹,可是過往的經歷一定都是人生最美麗的風景!
許多年後當我回眸青春往事的時候,也不免輕嘆,不是後悔只是無暇顧及罷了……無論你在不在意,人都在變,一切都在變,一切都是那麼的自然,沒有人真正會在乎你的存在。不再去想,給自己一些安慰,再寂靜的小路總會有人經過,經過了,發現了,就不會遺憾!
爸爸的手散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