吃粽子的文章

General 更新 2025年01月01日

  端午節吃粽子是我們中國的一個文化傳統,與自己的家人做在一起,吃著自己作的粽子,這是最大的幸福。下面是小編為你整理的關於,希望對你有用!

  關於1

  我的家鄉在廉江,那裡有很多風味小吃,比如:粽子、臭豆腐、牛肉串等等,但我最喜歡吃的是粽子。

  粽子的形狀很像五邊形,粽是用荷葉包著的,還要一條草繩綁著,好像粽子正要穿衣服似的,還要綁著一條腰帶。

  粽子的色味很香,聞起來很舒服,並且讓人越聞就越想聞了。我為什麼要喜歡吃粽子呢?原來是它的香味在勾引我吧。

  有一次,爸爸媽媽帶我來攤點裡吃粽子,粽子的香味瀰漫了這個攤點。攤主把我們要的粽蒸好了送上來給我們吃。

  我見到了粽子,就連忙把它接過手裡,粽子在我的手裡熱呼呼香噴噴的,我把粽子的草繩解下來。然後把荷葉脫下一點點,不津津有味地吃起粽來,粽子的糯米沾在我牙齒裡,好像一個小朋友拉著媽媽不想去學校似的。我把粽子吃完了還想吃,但我的肚子太小,吃都吃不下,裝都裝不下。媽媽說:“你這個小東西,還真喜歡吃粽子。不要難過,下次爸爸媽媽再帶你來吃,好嗎?”我聽了媽媽的話,高聲喊到媽媽萬歲。

  如果到了端午,我就能吃到更多的粽了,我盼望著這一年的端年節,等著吃粽子呢。

  關於2

  端午節吃粽子,這是中國人民的傳統習俗。粽子,又叫“角黍”、“筒粽”。其由來已久,花樣繁多。

  老師說粽子最早出現在春秋時期,那時人們用菰葉***茭白葉***包黍米包成牛角狀,稱“角黍”;用竹筒裝米密封烤熟,稱“筒粽”。東漢末年時,人們以草木灰水浸泡黍米,因水中含鹼,用菰葉包黍米成四角形,煮熟,成為廣東鹼水粽。

  後來在晉代,粽子才被正式定為端午節食品。這時,包粽子的原料除糯米外,還新增中藥益智仁,煮熟的粽子稱“益智粽”。南北朝時期,又出現雜粽。在米中摻雜禽獸肉、板栗、紅棗、赤豆等,品種增多。粽子還被用作了交往的禮品。

  到了唐代,粽子的用米,已“白瑩如玉”,它的形狀出現了錐形、菱形。宋朝時,人們又把果品包入粽子,就有了“蜜餞粽”。在元、明時期,粽子的包裹料已從菰葉變為箬葉,後來又出現用蘆葦葉包的粽子,餡料也出現豆沙、豬肉、松子仁、棗子、胡桃等等,品種更加豐富多彩。

  一直到今天,每年五月初,中國人家家都要浸糯米、洗粽葉、包粽子,其花色品種更為繁多。從餡料看,北方多包小棗的北京棗粽;南方有豆沙、鮮肉、火腿、蛋黃等多種餡料,其中以浙江嘉興粽子最為出名。吃粽子的風俗,也一直流傳至今。

  關於3:過端午吃粽子

  多數傳統節日都是與吃分不開的。

  端午節前一天,心血突然來潮,囑咐妻買些糯米和葦葉,準備在家裡包粽子。

  下班回家,母親已淘好了米,洗淨了葦葉,齊整整地擺在了飯桌上。包粽子時,母親、我和妻全都犯了怵,比劃來比劃去,米總會從葦葉的縫隙裡漏出來,怎麼也裹不嚴實。

  北方老家,包粽子用槲葉,包出來的多為方口粽,而用葦葉包牛角粽,母親很不習慣。

  “以前我只負責吃,不負責包,所以也不會包粽子。”妻用一句話擺脫了窘境。

  包粽子的事是我吵呼起來的,不能無果而終,這樣的話,面子實在掛不住。我硬著頭皮,嘗試著把米灌進葦葉,可換手拿線繩時,剛包好的粽子又散開了。不得已,我每次只灌少量的米,用葦葉裹住後,拿繩子一圈一圈扎的很結實,包出來的粽子奇形怪狀,品相不怎麼好,總算不再往外漏米。***文章閱讀網: ***

  包好一小盆,放進高壓鍋,不久,縷縷清香撲鼻而來,在這熟悉而陌生的清香中,我的思緒隨之飄向遠去的往事。

  時令進入農曆五月,鹿池河兩岸的鄉親們便相約進山摘槲葉了。五月,秦嶺山裡生機盎然,新鮮的槲葉剛剛長成,帶有大自然的草木香氣,過了這個時節,這種香氣便消失了。摘槲葉要穿梭於大山裡的叢林之間,需要花費一整天的時間。傍晚,迎來第一絲五月槲葉的清香,整個村莊都在準備著過端午節。

  來日,到村莊附近的蘆葦園裡打些蘆葦葉,拔些黃花菜的窄窄長長的葉子,一起放進大鍋裡煮。煮過的槲葉、蘆葦葉和黃花菜葉就具有很強的韌性。趕集的日子,到集市上稱十幾、二十斤糯米,加上自家的紅豆和四季豆,包粽子的材料就算預備齊當了。

  粽葉和米分別放在兩口盆裡,包粽子時,先用槲葉將米裹好,再加上一張蘆葦葉,然後小心翼翼地用撕成細條的黃花菜葉纏緊,就完成了包粽子的全部工序。

  包好的粽子,壓在大鐵鍋裡,架起疙瘩柴,大火燒上好幾個小時,焐上一夜,第二天一早,香噴噴的粽子就出鍋了。

  鐵紅的粽子水,舀進臉盆,老輩人講,粽子水洗臉,面板光潔不生病,大人小孩定要用它洗上一把臉,這這似乎也成為一個神聖的儀式。

  大人們一年四季地忙碌著,過節更多地是為了孩子,似乎也是為了尋找一個冠冕堂皇的理由犒勞自己。記憶中,鄉親們對一年中的節事格外上心,而吃就成了節事過得好與差的基本標準。準備了好幾天,一鍋粽子,就能美美地過上端午節了。

  老人用五顏六色的線繡個荷包,裝進艾葉,戴在小孩的脖子上,算作是給孩子的節日禮物。再用各色絲線搓一條花花繩,蘸上雄黃酒,綁在孩子的手腕腳踝上,據說這樣一年中百蟲不侵。過了六月初六,大人會交待孩子們將荷包和花花繩取下來,找塊石頭壓下去,不久就會有癩蛤蟆和花蛇從石頭下鑽出。荷包和花花繩有沒有變成癩蛤蟆和花蛇,孩子們是不敢回去搬來石頭驗證的。

  孩子們總是貪吃的,因此總盼著過節。在一個又一個節日的期待中,歲月不停地流淌。不知不覺,孩子長成大人,對節日的態度發生了微妙的變化。不知多少個端午,在外工作的我都沒吃過自家包的粽子,也沒有在自己的小家裡動手為自己的孩子包過粽子。此時的節日,只不過是買些一年中任何時候都能買到的節日食品,看著電視、網路上鋪天蓋地的節日祝福語,除此之外,節日平淡得和其它日子沒有了任何差異。

  我親手包的奇形怪狀的粽子一出鍋,女兒一口氣吃了兩個。端午節早上,母親用粽子水為女兒洗臉,女兒望著臉盆裡紅紅的粽子水,起先不肯去洗,聽了我的講說後,很配合地洗了臉,就像參加了一個古老的儀式。洗漱完畢,又一口氣吃了三個粽子。若是買來的,她定不會這麼吃的,我想。我逗她,為什麼吃粽子?她用稚嫩的聲音回答我,過端午節了。

  女兒的回答突然讓我動情。隨著社會商品的發達,一年中,只要願意,在任何時候都能吃上粽子,可唯有此時吃粽子,是為了過端午。雖然年幼的女兒並不清楚什麼是端午,但至少她已經能夠將過端午節和吃粽子聯絡了起來,下次想吃粽子時,應會想起端午了吧!

  多年來的傳統節日裡,自己經常大發感慨——索然無味的春節、平淡如水的端午……然而,從未想過,這種索然無味、這種平淡如水,或許正是少了兒時的那份翹首以盼的期待,少了長輩們那種張羅節事時鄭重其事的耐心。

  來年端午,我定將再若有其事地包些粽子給家人吃,雖然奇形怪狀,但卻清香幽遠。

衝刺未來文章
吃月餅的文章
相關知識
吃粽子的文章
包粽子的文章
粽子的文章
吃粽子的英文
安全教育幼兒園孩子的文章
家長愛孩子教育孩子的文章
初中生家長教育孩子的文章
教育孩子的文章
關於鼓勵和教育孩子的文章
老年人吃粽子的要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