鏡子的人生哲學
General 更新 2024年12月20日
心正了,世界都美好;心偏了,這個世界就都不好。
蘇東坡與僧人佛印是好朋友,一天,蘇東坡對佛印說:“以大師慧眼看來,吾乃何物?”佛印說:“貧僧眼中,施主乃我佛如來金身。”蘇東坡聽朋友說自己是佛,自然很高興。可他見佛印胖胖堆堆,卻想打趣他一下,笑曰:“然以吾觀之,大師乃牛屎一堆。”佛印聽蘇東坡說自己是“牛屎一堆”,並未感到不快,只是說:“佛由心生,心中有佛,所見萬物皆是佛;心中是牛屎,所見皆化為牛屎。”訊息傳到他妹妹蘇小妹的耳中,蘇小妹聽了之後,嘆一口氣說:“哥哥呀,你已經輸了。禪師心中是佛,所以他看你就像尊佛;你心中是牛糞,所以你看禪師才會像牛糞。”
我們用什麼樣的態度去生活,生活就會還給我們什麼樣的人生。這一切都猶如我們站在鏡子面前:當你對鏡子笑,會發現鏡子裡的自己對你笑;當你對鏡子哭,自然鏡子裡的自己會對你哭;當你對鏡子發脾氣,鏡子裡的自己也會對你發脾氣。我們對待別人所表現出來的態度和行為,別人往往也會以同樣的態度和行為給予反應。
做人則如同照鏡子原理:你對人微笑,人家自然會對你微笑;你對人好,人會加倍的對你好;你對人不好,人家自然不會對你好;你對人誠懇,相信好人也會對你誠懇;你懂得尊重別人,別人自然會尊重你;你做事做得讓人信服,別人自然會信任你;正所謂種什麼花結什麼果!也就是說,人們怎樣對外部世界發生作用,外部世界也以同樣的方式對其施以反作用。如果你對眾生充滿摯愛,眾生也會回報愛給你。
照鏡子讓人得以自省,找回真實的力量
唐太宗李世民是歷史上著名的“照鏡子”哲學家。李世民就很懂得照鏡子的作用,他把魏徵批評他的話寫在屏風上,當作“鏡子”,不但隨時對照,還總結出了“照鏡子”的心得:“以銅為鏡,可以正以冠;以古為鏡,可以知興衰;以人為鏡,可以明得失。
詩人艾青有一首題為《鏡子》的哲理小詩:僅只是一個平面,卻又是深不可測。它最愛真實,決不隱瞞缺點。它忠於尋找它的人,誰都能從它發現自己。或是醉後酡顏,或是鬢如霜雪。有人喜歡它,因為自己美。有人躲避它,因為它直率。甚至會有人,恨不得把它打碎。
在這首詩中詩人寫出了鏡子的誠實、正直、無私的可貴品質。在光怪陸離的世界,鏡子從不虛偽媚俗,始終奉行客觀公正的準則。不管你是腰纏百萬的富翁,還是一貧如洗的乞丐;不管你是頭戴金冠的權貴,還是平頭布衣的百姓……在它面前人人平等,從來不改變標準。正因為如此,有人從它身上找見了自己的美麗,從而喜歡它;有人不敢在它面前直視自己,躲避著自己的醜陋,甚至惱羞成怒,“恨不得把它打碎”。世界是複雜的,鏡子也許太天真了,但它卻是認真的,一絲不苟地照出人生的美醜。
人們在受到打擊和挫折的時候,總是會在外部環境因素中去找原因,讓自己減輕壓力、卸下責任。換句話說,在面對挫折的時候,人們會本能地選擇“逃避”,而不是面對。然而,這樣會讓人看不到自身的盲點,錯失許多學習的機會,找不到自己提升的方向。凡事歸因於外,也會讓我們錯過最重要的人生體驗!誰都不想人生如白開水一樣平淡,人生的精彩恰恰在於風浪來時,要像衝浪一樣勇於衝向浪尖!決不讓機會因恐懼、害怕而溜走。
通過照鏡子,我們將不再從外界去尋找原因和藉口。也就是你要常問的:“你自己要為此負什麼責任?”或者“這件事情我為什麼能做成功?”照鏡子就是針對歸因原則,讓我們自己來面對事實、找出真相、從中學習,不但為失敗負責任,同時也把成功的因素歸為自己。無論怎麼樣我都接受我自己、認可我自己。照鏡子自身不僅能讓我們看到自身的盲點,還能讓我們拿回屬於自己的力量。
更清楚的認識你自己
戰國時齊國宰相鄒忌便是一個。齊臣鄒忌欲于徐公比美,妻、妾、客都說他比徐公美,後來他會見徐公,有一照鏡子,才知道不如徐公美,同時他也恍然大悟:老婆和客人說自己多麼漂亮,不過是阿諛奉承罷了。他還把自己的感悟上升到了一個高度:生活中不照鏡子可能會因為自己對自己沒有正確的認識而被欺騙,那麼,處理國家大事不也是這個道理嗎?有可能會因為不經常“照鏡子”而蒙受更加嚴重的欺騙!
學會了照鏡子,就不會犯自卑的人所犯的錯誤——用放大鏡尋找自己的優點;學會了照鏡子,也不會犯自傲的人所犯的錯誤——用顯微鏡尋找自己的優點;學會了照鏡子,也就學會了剖析自己,就會讓你覺得很踏實。一個人先認識外部世界,然後才開始認識自身的。而在此之前,他對自己即使不是渾然不知,也是懵懵懂懂。難怪古希臘戴爾菲城的神廟大門上會鐫刻著“認識你自己”的警言。
《韓非子·觀行》雲:“古之人目短於自見,故以鏡對面;智短於自知,故以道正己……目失鏡,則無以正鬚眉;身失道,則無以知迷惑。”由此可見,鏡子的誠實、正直、無私的可貴品質。在光怪陸離的世界,鏡子從不虛偽媚俗,始終奉行客觀公正的準則。不管你是腰纏百萬的富翁,還是一貧如洗的乞丐;不管你是頭戴金冠的權貴,還是平頭布衣的百姓……在它面前人人平等,從來不改變標準。正因為如此,有人從它身上找見了自己的美麗,從而喜歡它;有人不敢在它面前直視自己,躲避著自己的醜陋,甚至惱羞成怒,“恨不得把它打碎”。
人的認識是有侷限性的,很容易地就會陷入盲目。在這一點上,日本青年可謂勇氣十足。他們為了發揮照鏡子效應,已經開始花上一筆錢去調查所或偵探社,委託別人專門調查自己,然後讓別人告訴自己是怎樣的人,以便真正把握和確認自己在社會上的位置。
鏡子是世界上最神奇的東西,你給鏡子一個真實的形象,鏡子就給你一個真實的形象;你給鏡子一個虛偽的形象;鏡子就給你一個虛偽的形象。生命中固然有表演的時刻,但真實越多顯示一個人真正為自己活的越多;尤其是自己最想要的東西,必須用真實的面目去取得,這個東西才會長久地屬於自己,並且適合自己,否則,辛苦表演一場,得到的東西,要麼留不住,要麼就是代價昂貴的枷鎖。
聰明得糊塗
不爭是最大的爭
蘇東坡與僧人佛印是好朋友,一天,蘇東坡對佛印說:“以大師慧眼看來,吾乃何物?”佛印說:“貧僧眼中,施主乃我佛如來金身。”蘇東坡聽朋友說自己是佛,自然很高興。可他見佛印胖胖堆堆,卻想打趣他一下,笑曰:“然以吾觀之,大師乃牛屎一堆。”佛印聽蘇東坡說自己是“牛屎一堆”,並未感到不快,只是說:“佛由心生,心中有佛,所見萬物皆是佛;心中是牛屎,所見皆化為牛屎。”訊息傳到他妹妹蘇小妹的耳中,蘇小妹聽了之後,嘆一口氣說:“哥哥呀,你已經輸了。禪師心中是佛,所以他看你就像尊佛;你心中是牛糞,所以你看禪師才會像牛糞。”
我們用什麼樣的態度去生活,生活就會還給我們什麼樣的人生。這一切都猶如我們站在鏡子面前:當你對鏡子笑,會發現鏡子裡的自己對你笑;當你對鏡子哭,自然鏡子裡的自己會對你哭;當你對鏡子發脾氣,鏡子裡的自己也會對你發脾氣。我們對待別人所表現出來的態度和行為,別人往往也會以同樣的態度和行為給予反應。
做人則如同照鏡子原理:你對人微笑,人家自然會對你微笑;你對人好,人會加倍的對你好;你對人不好,人家自然不會對你好;你對人誠懇,相信好人也會對你誠懇;你懂得尊重別人,別人自然會尊重你;你做事做得讓人信服,別人自然會信任你;正所謂種什麼花結什麼果!也就是說,人們怎樣對外部世界發生作用,外部世界也以同樣的方式對其施以反作用。如果你對眾生充滿摯愛,眾生也會回報愛給你。
照鏡子讓人得以自省,找回真實的力量
唐太宗李世民是歷史上著名的“照鏡子”哲學家。李世民就很懂得照鏡子的作用,他把魏徵批評他的話寫在屏風上,當作“鏡子”,不但隨時對照,還總結出了“照鏡子”的心得:“以銅為鏡,可以正以冠;以古為鏡,可以知興衰;以人為鏡,可以明得失。
詩人艾青有一首題為《鏡子》的哲理小詩:僅只是一個平面,卻又是深不可測。它最愛真實,決不隱瞞缺點。它忠於尋找它的人,誰都能從它發現自己。或是醉後酡顏,或是鬢如霜雪。有人喜歡它,因為自己美。有人躲避它,因為它直率。甚至會有人,恨不得把它打碎。
在這首詩中詩人寫出了鏡子的誠實、正直、無私的可貴品質。在光怪陸離的世界,鏡子從不虛偽媚俗,始終奉行客觀公正的準則。不管你是腰纏百萬的富翁,還是一貧如洗的乞丐;不管你是頭戴金冠的權貴,還是平頭布衣的百姓……在它面前人人平等,從來不改變標準。正因為如此,有人從它身上找見了自己的美麗,從而喜歡它;有人不敢在它面前直視自己,躲避著自己的醜陋,甚至惱羞成怒,“恨不得把它打碎”。世界是複雜的,鏡子也許太天真了,但它卻是認真的,一絲不苟地照出人生的美醜。
人們在受到打擊和挫折的時候,總是會在外部環境因素中去找原因,讓自己減輕壓力、卸下責任。換句話說,在面對挫折的時候,人們會本能地選擇“逃避”,而不是面對。然而,這樣會讓人看不到自身的盲點,錯失許多學習的機會,找不到自己提升的方向。凡事歸因於外,也會讓我們錯過最重要的人生體驗!誰都不想人生如白開水一樣平淡,人生的精彩恰恰在於風浪來時,要像衝浪一樣勇於衝向浪尖!決不讓機會因恐懼、害怕而溜走。
通過照鏡子,我們將不再從外界去尋找原因和藉口。也就是你要常問的:“你自己要為此負什麼責任?”或者“這件事情我為什麼能做成功?”照鏡子就是針對歸因原則,讓我們自己來面對事實、找出真相、從中學習,不但為失敗負責任,同時也把成功的因素歸為自己。無論怎麼樣我都接受我自己、認可我自己。照鏡子自身不僅能讓我們看到自身的盲點,還能讓我們拿回屬於自己的力量。
更清楚的認識你自己
戰國時齊國宰相鄒忌便是一個。齊臣鄒忌欲于徐公比美,妻、妾、客都說他比徐公美,後來他會見徐公,有一照鏡子,才知道不如徐公美,同時他也恍然大悟:老婆和客人說自己多麼漂亮,不過是阿諛奉承罷了。他還把自己的感悟上升到了一個高度:生活中不照鏡子可能會因為自己對自己沒有正確的認識而被欺騙,那麼,處理國家大事不也是這個道理嗎?有可能會因為不經常“照鏡子”而蒙受更加嚴重的欺騙!
學會了照鏡子,就不會犯自卑的人所犯的錯誤——用放大鏡尋找自己的優點;學會了照鏡子,也不會犯自傲的人所犯的錯誤——用顯微鏡尋找自己的優點;學會了照鏡子,也就學會了剖析自己,就會讓你覺得很踏實。一個人先認識外部世界,然後才開始認識自身的。而在此之前,他對自己即使不是渾然不知,也是懵懵懂懂。難怪古希臘戴爾菲城的神廟大門上會鐫刻著“認識你自己”的警言。
《韓非子·觀行》雲:“古之人目短於自見,故以鏡對面;智短於自知,故以道正己……目失鏡,則無以正鬚眉;身失道,則無以知迷惑。”由此可見,鏡子的誠實、正直、無私的可貴品質。在光怪陸離的世界,鏡子從不虛偽媚俗,始終奉行客觀公正的準則。不管你是腰纏百萬的富翁,還是一貧如洗的乞丐;不管你是頭戴金冠的權貴,還是平頭布衣的百姓……在它面前人人平等,從來不改變標準。正因為如此,有人從它身上找見了自己的美麗,從而喜歡它;有人不敢在它面前直視自己,躲避著自己的醜陋,甚至惱羞成怒,“恨不得把它打碎”。
人的認識是有侷限性的,很容易地就會陷入盲目。在這一點上,日本青年可謂勇氣十足。他們為了發揮照鏡子效應,已經開始花上一筆錢去調查所或偵探社,委託別人專門調查自己,然後讓別人告訴自己是怎樣的人,以便真正把握和確認自己在社會上的位置。
鏡子是世界上最神奇的東西,你給鏡子一個真實的形象,鏡子就給你一個真實的形象;你給鏡子一個虛偽的形象;鏡子就給你一個虛偽的形象。生命中固然有表演的時刻,但真實越多顯示一個人真正為自己活的越多;尤其是自己最想要的東西,必須用真實的面目去取得,這個東西才會長久地屬於自己,並且適合自己,否則,辛苦表演一場,得到的東西,要麼留不住,要麼就是代價昂貴的枷鎖。
不爭是最大的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