讀中庸有感作文
《中庸》是我國珍貴的文化遺產,今後,我們要好好的學習和領悟《中庸》的思想,使其融入我們的生活,教會我們做人和做人的道理。下面是小編向各位推薦的,希望對各位能有所幫助!
篇一
《中庸》是儒家乃至整個中國傳統文化的核心思想,是幾千年來中華民族偉大智慧的結晶。它以“天命之謂性,率性之謂修,修道之謂教”的性、道、教三者為根本,深入闡述了人生的最高境界——中和。“中庸乃人生成敗的智慧根本”、“誠於中,信於外”、“君子當慎獨中立”、“仁者愛人,仁者無敵”、“誠則明,明則誠”、“和為貴,不自棄”六個方面展示《中庸》的思想和理論。
讀《中庸》,感覺很迷茫,不知其所云,不是因為字難認,相反字很容易,就是意思很難理解。而以前讀《大學》,有很多生僻的古漢字,可是文章意思很容易理解。但是,我還是堅持晨讀,並查閱了一些資料輔助理解。現在,回過頭來,感覺收穫還是不小的。
關於“中庸”,程頤說:“不偏不倚叫做‘中',不變不更叫做‘庸';中是天下的正道,庸是天下的定理。”中庸是儒家的最高道德標準。中庸以“誠”和“中”為基本概念,敘述“天人合一”的形而上學。故其第一章以“天命之謂性,率性之謂道,修道之謂教”燭照通篇。那是一種瞬間綻現的文采。是一個自天之命、由微之顯、從天命之性到修道之教的過程。
忠恕寬容是中庸之道的主要原則之一。這一原則要求我們將心比心、互相諒解、互相關心、互不損害、忠恕寬容、體仁而行、並行而不相悖。《中庸》中所提倡的思想,如“不偏不倚”、“至誠無息”、“內省慎獨”、“隱惡揚善”、“執其兩端”、“和而不流”、“素位而行”等君子之道,對於現代社會的人們陶冶情操、提升境界、確立人生觀、世界觀、價值觀有著非同尋常的現實意義,書中說“性”“道”不可須臾離開自身,要從“戒慎”“恐懼”“隱顯”“慎獨”等方面培養自身的品德,掌握中庸之道,促成中和。達到中和,則天地萬物安處其位,萬物便生長髮育,生生不息。“道”源於本身,與自我相分離,而君子要學會反求諸己才能得之。真正的君子要做到格物致知,去外誘之私,而充其本然之善。這種自我修養與反省的品質是我們當代大學生所必須有的。無論遇到什麼人或者什麼事,不論今後會遭遇怎樣的挫折,我們都要學會“反求諸己”,凡事都要從自身找原因,我們應當學習孟子“吾日三省吾身”的品質。
全書體例清晰,點評得當,寓意深刻,除了摘錄原文之外,還附有白話註解,並在“細讀慢品”這一板塊中擷取大量與現代社會人們生活息息相關、聯絡緊密的故事、寓言、例項等內容,結合本節所闡述的思想,帶領我們細細品味《中庸》中所蘊含的人生智慧、處世之道。
可是,要達到“至誠”的境界又談何容易呀!特別是我們今天的經濟化市場化的社會,達到“至誠”就更加不易。人性是有很多弱點的,歸根結底一個“貪”字。自古貪者都是活得很痛苦的。而中庸就可以克服人性的貪,從而使人們做到知足常樂。
總之,讀過中庸之後,於為人於處世都受益匪淺,受用終身。
篇二
上學的時候讀《中庸》,根本讀不懂;聽老師講,反而更加糊塗。現在在《師資建設》工作了,漸漸的領悟了其中的一些道理。中庸是儒家所倡導的一種最高思想境界和思想方式。中,不偏不倚,庸,平常。既不過分也無不足。
《中庸》強調中庸之道是人們片刻也不能離開的,但要實行“中庸之道”,還必須尊重天賦的本性,通過後天的學習,即《中庸》所說的“天命之謂性,率性之謂道,修道之謂教”。
“天命之謂性”,是說人性是由天賦予的。“率性之謂道”,是說循著這種天性而行就合於道,認為人性是善的。教育的作用就在於治儒家之道,所以說“修道之謂教”。實行“中庸之道”既是率性問題,也是修道的問題,這是發展了孔子“內省”和曾子“自省”的教育思想。
“喜怒哀樂之未發,謂之中;發而皆中節,謂之和;中也者,天下之大本也;和也者,天下之達道也。致中和,天地位焉,萬物育焉。” 這是《中庸》裡面最為重要的一句話,實際上把所有儒學都講完了。喜怒哀樂之未發,是個什麼狀態?關鍵是“未”字,表明了古人修養不是在錯誤的觀念和思想到來之後再進行修正,而是在思緒紛飛之前便能清明自覺。而一旦心念之前便自覺,那麼隨後思緒所及無不是自然合乎規矩道德。道理說起來不難,理解也不難,只是做起來難。我們大多習慣於跟自己的思維打交道,思維要起未起之前的那一段心態,不是很容易抓住。可知“中”的本身並非喜怒哀樂,而是指對喜怒哀樂的持中狀態,就是說對喜怒哀樂等情慾要有一個適中的度的控制,過度的喜不叫喜,過度的樂也不叫樂。朱熹註釋說:“喜怒哀樂,情也;其未發,則性也。無所偏倚,故謂之中。平時能持中,一旦表現出來,就能中節,這就叫和。因為效果的“和”決定於方法的“中”,所以程頤解釋中庸一詞說:“不偏之謂中,不易之謂庸。”不易說的是不可更易,不是別的不可更改,而是“中”的原則的不可更易。今天也沒有人罵你,所以不怒;今天也沒有中一百萬給你,所以你也沒有喜;今天沒有傷心的事,所以沒有悲哀;今天也沒有愛國獎券中了那麼高興,平平淡淡,此心不動。一點都沒有喜怒哀樂,喜怒哀樂沒有發動的時候,這種情況這種境界叫“中”。
《中庸》還闡述了學習程式,並強調“擇善而固執之”的勤奮不懈精神。它說:“博學之,審問之,慎思之,明辨之,篤行之。”這是為學必有的過程。它又說:“有弗學,學之弗能弗措也;有弗問,問之弗知弗措也;有弗思,思之弗得弗措也;有弗辨,辨之弗明弗措也;有弗行,行之弗篤弗措也。人一能之,己百之;人十能之,己千之。果能此道矣,雖愚必明,雖柔必強。” 在教育上它所提出的為學程式與頑強的學習精神,至今仍有借鑑意義。
所以,我們在生活中,好好體會《中庸》的思想,並將這種思想融入到我們的工作和學習中去。
篇三
讀書可以增長知識,我也讀過許多書,有搞笑類的、科普類的、故事類的等等許多種類圖書。可以說,每一種圖書都會給我帶來不同的收穫。
這個暑假,按老師佈置的任務,我讀了《中庸》這本書,本來是為了完成老師的讀書作業而讀書,可是當我翻開第一頁的時候,我被震撼住了。裡面都是一些很深奧難懂的東西,但是由於書的後面有註釋,理解起來也會變得非常方便,再加上遇到不懂得地方就去問問爸爸,所以,我對其中的部分內容印象十分深刻。書中第二課有這樣一個內容:仲尼曰:“君於中庸,小人反中庸。君子之中庸也,君子而時中。小人之中庸也,小人而無忌憚也。這段話最終想要表達的意思是君子和小人對做事的態度不容,結果也就不同,什麼事情都要要做到適中,不能太過。而假期裡發生的一件事情,也讓我對中庸有了進一步的領悟。
一天,我和朋友李明軒玩積木,要拼成一個大樓房,玩到一半的時候,我的弟弟來了,他也想和我們一起玩,看到平時頑皮的弟弟也想插手,我有些猶豫。經不住弟弟的再三要求,我倆還是點頭同意了。又拼了一會,終於快要完工了,就在這時,弟弟調皮的習慣又來了,故意把大樓碰倒。眼看自己辛苦的工作成果一下全沒了,李明軒大怒道:“你要幹什麼?這是我們一起拼出來的啊!”感覺到他還要上去打弟弟,我連忙制止說,你批評一下他就行了,畢竟他還小啊。如果要是換成你的弟弟,你會怎麼樣對待?如果你執意不能原諒小弟弟,那麼也會影響我們之間的友誼啊,接著我又開始教育起弟弟,最終也讓弟弟進行了賠禮道歉,就這樣,一場矛盾才得以消除。
《中庸》是我國珍貴的文化遺產,今後,我們要好好的學習和領悟《中庸》的思想,使其融入我們的生活,教會我們做人和做人的道理。
讀愛心樹有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