舌尖上的中國觀後感_紀錄片舌尖上的中國觀後感
看舌尖上的中國看的不僅僅是中國的美食,還有中國的文化習俗.下面是小編給大家整理的舌尖上的中國觀後感,希望能幫到大家!
舌尖上的中國觀後感1
上下五千年,造就了博大精深的華夏文明,造就了講究的中國人,也便造就瞭如同山水畫一般充滿了文化氣息的中華美食.
近來《舌尖上的中國》在全國熱播,我也便忙裡偷閒地瀏覽了一下.這一部介紹中國美食文化的紀錄片,統共七集,處處充斥著一個又一個讓人垂涎三尺的鏡頭,與滿含文藝情節的解說,以如此誘人地詮釋著中華美食,也從中滲透著中國人的生活,中國人的習俗,中國人的質樸,與中國人的智慧.
《舌尖上的中國》,與其說是在介紹中國美食,不如更準確地說是在介紹中國的文化,把文化通過味蕾傳給大腦.舌尖上舞動的不僅僅是那些或珍貴或平常,或鮮美或回味的食材,更是那令所有中國人為之自豪的文化.
舌尖上的中國觀後感2
從今以後,這世界有你,有我,一米一面,一粥一飯當思來之不易,一飲一啄飽蘸苦辣酸甜。當知自然厚藏,萬勿浪費。感恩生活------題記
將光陰裡的純美,雕成一朵心花,用無痕的筆墨,溫潤生命的色澤。五月,是花開的季節,摯愛的季節,感恩的季節,勞動的季節。五月的雨,纏綿而惹人憐惜,輕柔的風,像極了嬰兒的手,溫潤柔軟。一切都是恰到好處,淋漓而不失柔美,熱烈而不失婉約。繁花似錦,綠蔭如海,一切都顯得那麼暖意。
一份平和,一份清醒。一分感嘆,人生是裝滿酸甜苦辣鹹的五味瓶,酸甜苦辣鹹舌尖上的味道,也是人生的味道,苦的是傷痕。酸的是泥濘,甜的是心境,辣的是堅韌,鹹的是奮進,享受每一刻的感覺,欣賞每一處的風景,用心體會人生的滋味 。
紀錄片【舌尖上的中國】節目熱播當中,延續了第一季的主題,“探討人與食物的關係”,該片以美食為切入點,通過紀錄片影像進行一次中國飲食文化全景式、深層次地人文解讀,影片以“中華美食”為路徑,展示了中國遼闊地域的風土人情,將鏡頭對準中國社會的普通民眾,展現了中國人的生活智慧、勤勞,熱情和追求。不僅拍攝一流,讓人享受到了美食的盛宴,而且讓人得到了味覺上的享受。色誘、味誘,誘得心靈驛動。
中國綿延幾千年的美食文化重新被人們審視.在此基礎,導演把筆觸更多地運用在了美食背後的故事講述和情感醞釀上,“觸動靈魂”,口水和淚水齊飛,讓女子同時,也留下了更多的感悟。 人文情懷愈加升華鄉愁成為渲染的主題,餐桌上的美食見證生命的誕生、成長、相聚、別離。通過美食,在精神上有滋有味地認知、古老的東方國度,五千年的人文深厚的底蘊。讓女子為之而自豪。
美食家蔡瀾說;愛吃東西的人,多數不是什麼壞人。他們拼命追求美食,沒有時間去害人。大笑姑婆兼饞嘴,是完美的結合,這種女人多多益善,想來,女子可以擠身其中的一員,笑談一下。因為自己也是一個吃貨。一個完整的女人,應該是既會穿優雅的高跟鞋,又可以腳踏平底鞋在泥土地上接地氣而生活。既應該在工作中挽起袖口,懂得自我奮鬥的價值,又懂得適當的轉換身份,輕盈的走入家庭-----楊瀾《一問一世界》裡如此睿智的回答。說得極是。
林語語曾說;‘我們的身體都有一個饕餮精神的人,無可無不可,是人吃的東西女子都吃,越沒吃過的越想嚐嚐,幾乎如俗語所說;天上飛禽不吃風箏,地上走獸不吃板凳,不食人間煙火才算高潔麼?恐是無人能做到吧!只有傳說中去尋覓了。
男人不可下廚房,這種頗舊的思想,很讓人費解,在女子看來也是不可思議的。無論男人或女人,基本都必需會一個人生活,至少要會為自己準備簡單的飯菜,打掃房間,如果連這些都做不到的話,啟算是一個正常人呢?對一個會做飯的男子在女子眼中是會加分的,在我看來,鍋碗瓢盆裡碰撞交織的才是最樸實的生活,點起爐火,端起碗筷,裡面傳達的是一份沉甸甸的愛。人生如做菜,做菜也如人生,一盤菜好不好吃,不只是量要足,火候要到,用心烹飪才是關鍵。
一方水土養育一方人,無論靠山還是靠水,勞動者都有專屬於自己家人的美味。自小就喜歡喝雞湯,自打離開老家。媽媽燉雞湯,總抱怨湯肉不如當年鮮美,那時愚鈍,不知道好與不好,鮮與不鮮差距何在,心想大概是“一代不如一代論吧”,現在才大概明白了些。
在人的腦海中,只有故鄉的味道熟悉而頑固,它就像一個味覺定位系統,一頭鎖定千里之外的異地,另一頭則永遠牽絆著記憶深處的故鄉。 起點,終點,歸根到底都是家所在的地方。這是中國人秉持千年的信仰,樸素,但有力量。
越是彌足珍貴的美味,外表看上去,往往越是平常無奇,辛苦勞作給全身心帶來的幸福,從來也是如此。極致的美食只留給最勤勞的人們.只要對自然懷著不變的信任和尊重,每一道菜,每一家人,都會獲得甘甜的回報。有一千雙手,就有一千種味道,中國烹飪,無比神祕,難以複製,從深山到鬧市。無不如此。廚房裡沒有祕密,注滿了愛的就是珍貴佳餚。
民以食為天,食以味為鮮,色香味俱全,味與形色兼顧,正是中國人的飲食哲學。每個平凡的人,都在某個瞬間,參與創造了舌尖上的非凡史詩。祖先的智慧,心覺和領悟,美味的每一個瞬間,無不用心創造,代代傳承。從手到口,從口到心,中國人延續著對人生特有的感知。
尋常的衣食住行中,傳統日復一日地延續。對於揚州人來說,上午喝茶皮包水,下午泡澡水包皮。如果在聽一場評話,便是平凡而精彩的一 天,就像那些動人的故事,聽過千遍也不厭倦,女子非常讚賞這種生活方式,在快節奏的壓力中,還能有這種慢生活。愜意的棲居。不失本真。也是一種返璞歸真的傳承。
【舌尖上的中國】看的不僅僅是中國的美食,還有中國的文化習俗.美味的不只是食物,還有背後有關食物的情感與故事,每一種食物背後的來源與創造,無不透露出中國千萬種美食的博大精深“認清明天的去向,不忘昨日的來處。”中國傳統文化的傳承才是精髓,食物恰如其分的融入中國人的勤勞勇敢重視親情的美德。舌尖上的正能量,淋漓盡致的表達了中國人的審美觀點,在美食中感受到愛的味道!
憶苦思甜,一所幼兒園裡,老師問小朋友;你們知道吃的大米是哪裡來的嗎?一個小朋友奶聲奶氣的回答。老師,我知道,是從超市裡買來的。一笑,無言。孫子孫女都上小學了,可是,在當今社會,還有多少爺爺奶奶在追著給他們的寶貝餵飯。這就是安逸的生活所教育出來的孩子麼?苦不苦,三年困難時期,對飢餓的人來說,所有的快樂都於食物相關,鳥為食亡,人也一樣,像傳說中的神農一樣,人們嚐遍了百草百蟲,為擴充人類的食譜作出了貢獻。
《舌尖上的中國》讓人們愛上“那一個個採摘者、種植者、打撈者,以及持守傳統制作工藝的烹飪者”,用那些我們熟知未知的食材,傳達了有關於記憶的共同屬性,擊中的不是個體,而是所有人心。
從今以後,這世界有你,有我,一米一面,一粥一飯當思來之不易,一飲一啄飽蘸苦辣酸甜。當知自然厚藏,萬勿浪費。感恩生活。
舌尖上的中國觀後感3
今天老師花兩節課的時間,讓我們兩集舌尖上的中國。它不僅給了我們視覺上的衝擊,也給了我們靈魂上的衝擊!最開始看是是陶醉於那誘人的食物當中,接著看下來是欽佩與勞動人民的不是當中,最後是感嘆於中華五千年的飲食文化當中!
在看第一集的時候,看著那些誘人的食物,不得不勾起我們的興趣認真的去傾聽每道食物的神奇與誘人之處。在此片當中,它都有詳細的介紹,每道食物的具體做法,它的講述也是蠢蠢欲動。讓我們邊看邊驚歎,甚至還留著口水。在觀看那些美食的同時,那些樸實的勞動人民的勤勞與智慧給我留下了深深的印象!
通過觀看這部片子,我瞭解到每一道美食都伴隨著辛勤的汗水。就像春筍的挖掘,那些有經驗的勞動人民就知道在什麼時候挖的春筍最鮮嫩可口,知道什麼地方可以挖出春筍,挖出春筍後又該如何的保護好那些竹子的根系。知道挖出的春筍該如何儲存。正是因為有了他們的辛勤勞作,才出現了世界上各種各樣的美食。正是因為他們勤勞的智慧,才能使得每一道食物完美的呈現在我們眼前,我由衷的佩服他們!
當然,在這部片中,我也感嘆中華民族五千年悠久的飲食文化。就像那些傳統的習俗,在除夕晚上,北方人喜歡自己做饅頭,包餃子吃。通過自己的手工製作,做出可口的食物。這樣的習俗一代接一代的傳下來,雖說,在當今這個機械化的社會,自己親手和麵蒸饅頭、包餃子的人越來越少,但是還是有人傳承下來了,在這裡我也希望不要讓這種文化消失,有著更多的人可以傳承這種習俗。繁衍中華民族的悠久文化。
在片中我也看到了,勞動人民的艱辛,他們為了生活,為了讓孩子上學,不得不離開自己的家,用自己的體力換取一些錢。就像片中的挖藕兄弟,每年九月,他們都會來到湖北的嘉魚縣挖取大自然所賦予我們的一種長在水裡的美食——藕。說到這裡,我們也可以看到大自然對於我們人類的厚愛,我也希望作為人類的我們不要鼠目寸光,肆意的虐取!從他們兄弟兩上看到了他們的艱辛勞作與樸實。他們說在大街上看到藕,就有一種親切感,就感覺那些藕是通過自己的雙手挖出來的!由此可見,他們是多麼質樸的人,如今的我們在餐桌上隨處可見藕,卻不知道這些藕的背後有著多少故事,流了多少勞動人民的汗水。當我們在享受餐桌上的每一道美食上,我們都要想到那些勤勞的勞動人民,感謝他們的雙手,讓我們享受如此美味的佳餚!
雖說還只兩集,但是這兩集卻讓我受益匪淺!
點選下頁檢視更多舌尖上的中國觀後感相關內容
荒島餘生電影觀後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