舌尖上的新年觀後感3篇

General 更新 2025年01月23日

  《舌尖上的新年》,這一系列的作品從重尋舊日習俗的寬延到追憶年味兒的專注,美食並不簡單是精美可口的食物,以美食為引,展示的其實是東方的文化習俗,下面是有舌尖上的新年觀後感,歡迎參閱。

  舌尖上的新年觀後感篇一:

  有很多人在我微博裡說“你怎麼什麼爛片都看”?其實作為專業的影評人閱片量並不能由自己去選擇,就像劉德華被罵,演了部爛片,為什麼明知是爛片還要去接呢?有時我們的身份限制了我們能夠像普通觀眾那樣去選擇,這並不是我們能控制左右的,但我們可以控制的是在接下這個工作後,用心的把它做好,就如這次的記錄片《舌尖上的新年》這部中國首次關於美食的記錄片,在首次走入影院後,我們該如何去描述它。

  這部《舌尖上的新年》紀錄片的拍攝手法在演員的選擇上選用了更百姓化的人物,攝影師也利用了很多的遠鏡頭、長鏡頭以讓故事看上去更加的生活化,更加的真實記錄每個地區的人們對於新年的準備,他們的習俗。演員們的表演沒有任何的特寫鏡頭,更多就是像我們家常錄象一樣,顯得畫面更有真實感,加上旁白給我們解釋的種種,不知不覺中我們已經開始想要品嚐影片裡所提到的那些食物。

  傳統醃製的鹹肉、大草原的羊肉、豆醬、 芋頭、羅肉、臺灣的海鮮、蚶殼鉗、烏狼、幾乎每一道菜都花了至少3分鐘來向我們描述,講解,可以說這是在教我們做菜,也可以說是帶我們去了解每個地方的人的不同的民間風俗。更可以說在這一部分導演的鏡頭跟拍做到了鏡頭與人合一的地步,看似誇張的詞語,實際是在描繪他拍攝的功力,尤其是每一次出現的背景的音樂,都是那麼的民俗,那麼的悅耳。

  從北方過年的習俗,需要的準備一直說到了南方。每個地區都挑選一些有特色的,經過剪輯師的剪輯,旁白的魅力語言,導演所拍攝的畫面。藝術的加工。無不讓我們在觀看影片的同時,口水直流。恨不得這就是一場現場解說,然後在解說完就可以一品美味。當然這些就是導演的功力,讓我們看著看著就增加了我們的食慾,讓我們越看越想吃,尤其是那高速慢鏡頭加上那立體感的聲音所發出製作菜餚的聲音,頓時我們的味蕾開始淌口水了。

  有人說這就是一部《舌尖上的中國》的電影版,這話也不假。的確是壓縮成製作一個特別的節目,什麼是舌尖上的中國?就是中國各個地方的特色菜,小吃等等。而什麼又是舌尖上的新年呢?自然而然就是我們13億中國人民的春節,一家團圓的日子。對於年味越來越淡的中國,在這樣的時間,這樣的日子裡為我們帶來了一部這樣的紀錄片,不僅是讓我們年輕人更加重視中國的春節,更是讓我們在忙碌了一年後在每年的這個時候回家與父母一起吃個團圓飯。快過年了,遠在他鄉的朋友們,數一數一年三百六十五,拍一拍肩上沾染的塵土,再累也一樣堅持的腳步,讓我們卸下身上的戲服。回家真的幸福。

  舌尖上的新年觀後感篇二:

  很欣喜,能在新年到來之際看到一部原汁原味兒的中國風記錄電影《舌尖上的新年》。原汁原味的“舌尖體”,以美食為承載,以新年作為一個符號,去講述中國人年節時下的美食、文化、風土人情以及對生活的美好期盼。

  影片用溫暖的鏡頭記錄著繁複的製作流程和漂流各地的遊子們漫漫回鄉路,那些美味的食物、菜品都代表著美好的象徵,那些對團圓的期盼、對家人的思念、對新年的希望和願景……都在這部娓娓道來的《舌尖上的新年》裡。

  以前的“舌尖”講美食,通過鏡頭的記錄,帶著你去體味中國博大精深的美食文化,八大菜系、民間小吃、街頭蜜餞,美食中又蘊含著華夏兒女為人處世的事故哲學。而這一部《舌尖上的新年》,則是用美食品嚐日日沖淡的年味兒。許多兒時對於新年的美好向往都隨著鏡頭的遠近搖移慢慢浮現出來。當大都市裡日漸被洋節日侵佔的時候,鄉野民間卻還儲存著年節時祭天祭地送灶王爺的習俗。

  你是否還記得,那首小時候一直傳唱的年俗兒歌,“小孩兒小孩兒你別饞,過了臘八就是年。臘八粥,喝幾天,哩哩啦啦二十三。二十三,糖瓜兒粘,二十四,掃房日,二十五,炸豆腐,二十六,燉羊肉,二十七,宰公雞,二十八,把面發,二十九,蒸饅頭,三十兒晚上熬一宿,初一、初二滿街走。”每當細細讀起來這首有趣的民謠,心裡都是對過年的懷念和回憶。小時候的我們,過年就是最大的歡樂。可以買到過年的新衣,走親訪友,吃不完的瓜子、糖果,還有很多長輩們給的“嘎嘣響”的嶄新的壓歲錢。那時候的年味兒之於我們,就是過年整的棗花糕、大花捲、餃子就著臘八蒜,還有一根根的吊在屋簷子前的風乾臘腸。或許,那些90年代的記憶已經永遠的成為了過去,可是《舌尖上的新年》還是那麼恰巧的戳中了淚點。那些父輩的人們,就彷彿被時光停駐了一般,他們依然堅守著流傳幾千年的年俗,心中便充滿了無限的感慨~

  或許,有這樣感慨的人不在少數。生活在都市的我們被一個個精心包裝的洋節日迷得團團轉的時候,原本屬於我們自己的春節,卻在年年的“越來越沒年味兒”中漸漸失去了歡樂。以前,老輩兒的人講,過完了大正月,這個年才算完。可如今,快節奏的生活,讓我們就連個正月十五都過不到就要緊鑼密鼓的回來上班,如何還有“鬧花燈”的閒暇和心境呢?有時候想,對於春節最大的保護,應該是以政府為主導的尊重,讓我們有閒暇也有心情去扮靚我們民族的節日。

  當然,感慨是個人的。影片本身還是很歡樂的。看完電影后,很多人聚在一起討論《舌尖上的新年》是適合吃飽了看,還是餓著肚子去看?有人說,得吃飽了看,不然看半路就餓不行,怕根本堅持不住;也有人說,還是餓著看吧,不然吃飽了看完還得吃,太長肉了。反正我是餓肚子去看的,一個字,饞啊~人還在電影院,心早已飛在了春節賓士的火車上,期盼著一年一次的大團圓和一桌豐盛的年夜飯。

  舌尖上的新年觀後感篇三:

  《舌尖上的新年》放映前,到場的藝術總監陳曉卿告訴觀眾,他希望帶給大家一部觀影過程中,會忍不住喊到:不行了,快餵我……的電影。而銀幕中廣袤大地上奇絕的年貨食物確實誘發了每位在場觀眾的食慾,身體被基因中的食物印象開啟,帶來的強烈生理反應,整個影廳自始至終充斥著吞嚥口水以及“我靠,好想吃”的聲音。

  聊《舌尖上的新年》必然繞不開陳曉卿。作為一個基本看著陳曉卿部落格長大的粉絲讀者,對他的趣聞軼事亦不乏瞭解,江湖傳說更是人盡皆知——陳曉卿就是一張活的現成的京城美食地圖,他的手機裡更是北京乃至全中國好幾百家餐館的資料庫,包括餐館的名稱、地址、電話,甚至羅列著各個餐館的招牌菜。在北京六環以內找不到吃飯的地方時,只要把地址發給他,告訴他想吃什麼風味,他馬上就能提供最佳方案……替你撥打餐廳的訂位電話,甚至在你趕去之前,還會把菜給你點上。

  《舌尖上的中國》讓吃貨看到天堂的真正模樣,也見識到地大物博對飲食文化的深切影響。當然,恐怕也只有對美食,對細節如此注重的吃貨,才能帶給觀眾看著看著便忍不住呻吟的美食作品。到《舌尖上的新年》,這一系列的作品從重尋舊日習俗的寬延到追憶年味兒的專注,美食並不簡單是精美可口的食物,以美食為引,展示的其實是東方的文化習俗,鮮活的鏡頭與挑逗味蕾的語言,包含的則是一部民族生活史與文化檔案——儘管這個民族曾一度盛行地溝油與毒奶粉,但不可否認,此地生長的人群,基因中,仍遺留著對食物的無限遐思與眷戀。

  陳曉卿在《舌尖上的新年》這本同名書中寫道:現代人活得太累、太畸形了,你需要相信,總有一種味道,像子宮一樣,會無條件地接納你——他相信,每個人的腸胃實際上都有一扇門,而鑰匙正是童年時期父母長輩給你的食物編碼。因而,更是無比的喜歡這部天南海北去品嚐年味的電影。

  從內蒙古布里亞特的冰天雪地到臺灣、香港的物阜民豐,從蘇州山水環繞的園林景觀到陝西邊遠的農家窯洞,從江湖人的呼嘯歡聚,到尋常百姓的一粥一飯,舌尖成為舞臺,食材則與情感呼應,節日在吃喝的儀式中成為具有紀念意義的時光。其實,從農業社會轉向工業社會的社會發展階段來看,春節已經無用,因而新年更需要儀式,費盡心思製作食物的過程就是儀式,千里返鄉和家人吃一碗餃子也是儀式,儀式讓人的感情產生歸屬,所以,我們今天紀念、展示中國的春節,是在向記憶裡的春節味道致意。所以要感謝美食,讓思鄉有了具體的細節。

 

  

小學教師千年包公觀後感
關於打仗的觀後感3篇
相關知識
舌尖上的新年觀後感3篇
舌尖上的中國觀後感_紀錄片舌尖上的中國觀後感
舌尖上的中國觀後感大全
天上的菊美觀後感三篇
馬雲演講的勵志觀後感3篇
雷鋒的微笑觀後感3篇
不變的步伐觀後感3篇
雷鋒的故事觀後感3篇
國王的演講觀後感3篇
觀看國王的演講觀後感3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