于丹論語心得理想之道讀後感
從《理想之道》中,我明白了人生原來是由自己做決定的,每個人都有選擇自己人生的權利。人生態度對於我來說決定一切:態度端正,人生就有好的方向;態度不好,人生也就不會一帆風順。以下是小編整理分享的的相關文章,歡迎閱讀!!!!
篇一
只要當過小學生的朋友,不論老幼,大約 都被老師規定寫過《我的理想》之類的作文。當時大家許是都認真地做了夢,長大了發現往往根本不是夢中的情景。其實,這個看來既嚴肅又滑稽的作文題,是早在兩千多年的孔子創意發明的。我不是說孔子偉大而後來的老師拾他老人家的餘唾。其實,今天我們可以做的夢實在是比孔夫子他們師生豐富多了。因為,他們師生的理想,在今天看來實在是有些世俗得近於卑下,不用說也太過單一啦。
我們來看《論語·先進》裡這篇被人歷代稱頌的名篇,一般大家都名之《侍坐》,記載孔子師生如何一起暢談理想:
子路、曾皙、冉有、公西華侍坐。
子曰:“以吾一日長乎爾,毋吾以也。居則曰:“不吾知也!’如或知爾,則何以哉?”
子路率爾而對曰:“千乘之國,攝乎大國之間,加之以師旅,因之以饑饉;由也為之,比及三年,可使有勇,且知方也。”夫子哂之。
“求!爾何如?”對曰:“方六七十,如五六十,求也為之,比及三年,可使足民。如其禮樂,以俟君子。”
“赤!爾何如?”對曰:“非曰能之,願學焉。宗廟之事,如會同,端章甫,願為小相焉。”
“點!爾何如?”鼓瑟希,鏗爾,舍瑟而作。對曰:“異乎三子者之撰。”子曰:“何傷乎?亦各言其志也。”曰:“莫春者,春服既成。冠者五六人,童子六七人,浴乎沂,風乎舞雩,詠而歸。”
夫子喟然嘆曰:“吾與點也!”三子者出,曾皙後。曾皙曰:“夫三子者之言何如?”子曰:“亦各言其志也已矣。”曰:“夫子何哂由也?”曰:“為國以禮,其言不讓,是故哂之。”“唯求則非邦也與?”“安見方六七十如五六十而非邦也者?”“唯赤則非邦也與?”“宗廟會同,非諸侯而何?赤也為之小,孰能為之大?”
大約魯昭公二十年***前522年***,而立之年的孔子意氣風發,感覺自己對什麼事情都有自己的認識了,而且在社會上也小有名氣了。於是,他就開始收徒講學了。上面這篇文章中的曾皙、子路都是第一批學生中很有名的。公元前497年,孔子因為在國內政治上的失敗,不得已開始周遊列國,這次,曾點並沒有參加。魯哀公十一年***前484年***孔子結束周遊回國,曾皙又從學。這個《侍坐》的故事應當就是發生在孔子六十八歲海歸之後的教育生涯中。這幾個學生中最大的子路小孔子九歲,當在耳順之年了;最小的公西華小孔子四十二歲,也近而立。冉有小孔子二十九歲,此時當近不惑之年,曾皙在此中排在第二位,其子曾參小孔子四十六歲,那麼曾皙當在知天命的年齡啦。這樣我們就看到一個有趣的師生序列:從最小的學生開始一直到老師,恰恰就彷彿孔子描述的他自己一生的狀況:
三十而立的公西華,四十而不惑的冉有,五十而知天命的曾皙,六十而耳順的子路,七十而從心所欲、不逾矩的孔子。這樣五個人一起談論自己的理想,作口頭的小學生作文。真是中年的年輕氣盛,老年的老當益壯,都還有自己的夢想,真可見出他們的不同流俗啊!孔子作為長者和老師的雙重身份,上來不免先要做一下放鬆氣氛的工作,同時也要暗中規定一下這節討論課的範圍:“不要因為我比你們大兩歲而拘束啊!平時大家總愛說沒有人賞識自己、重用自己,那麼今天我們假如有人賞識重用你啦,你想怎麼做呢?”年齡大的子路,我想自從被孔子收服以後,在這種場合肯定是規規矩矩又躍躍欲試的,他表現慾望很強烈但也著實被孔子忽悠住了。曾皙和孔子是老關係啦,又是個對官場沒多少興趣的狂人,來上課估計就是給孔子面子、對老師尊重,他自己在一邊鼓瑟呢,當然很放鬆。估計只有那兩個年輕人比較拘謹一些吧!
雖然,孔子似乎要大家暢所欲言,但是下意識裡,他還是規定了範圍:“知”。“知”,雖然孔子很君子地說過:“人不知而不慍,不亦君子乎!”“不患人之不己知,患不知人也!”,可是,到了七十歲了,還要大家談論這個話題,足以見出“知”是他老人家一生的心病!他這一生在政治上的努力以及他的教育和文化活動不就是為了能找到一個能夠重用自己的人嗎?然後,自己有所作為,既報答了人家的知遇之恩,也讓自己贏得生前的功名富貴和死後的流芳不朽!孔子的這個終生課題也成了他所開創的儒學的終極目標。當然,我們願意相信孔子不是這樣俗不可耐,但人總是人嘛!他自己也說:“富與貴是人之所欲也,不以其道得之,不處也。貧與賤,是人之所惡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去也。”又說:“不義而富且貴,於我如浮雲。”孔子承認常人有的正常慾望他自己也有,但是文化人的謀生總是體面而又輕鬆的,最好的辦法就是去為政。章太炎曾說:
儒家之病,在以富貴利祿為心。蓋孔子當春秋之季,世卿秉政,賢路壅塞,故其作《春秋》也,以非世卿見志,其教弟子也,惟欲成就吏材,可使從政。而世卿既難猝去,故但欲假借事權,便其行事。是故終身志望,不敢妄希帝王。惟以王佐自擬。***《論諸子學》***
說得太不客氣了,也不給孔夫子留點顏面。實際上,我們更願意把這看成是儒學的流弊。但事實總是無情的。孔子在找不到知遇自己的明主時,也是發急:
子貢曰:“有美玉於斯,韞櫝而藏諸?求善賈而沾諸?”子曰:“沽之哉!沽之哉!我待賈者也!”***《論語》***
說自己就是一塊美玉,可就是老遇不到識貨的啊!這就像後來的文人們一樣,總喜歡把自己比喻成傾國傾城的美女,可是總也得不到意中人的顧憐。所以,往往從一而終也鬱鬱而終。但是,孔子靈活多了,不但自己有縱橫之術善於推銷,而且廣樹門生又有大批的吹捧者和支持者跟著一起忽悠。所以,孔子在當時真有勢不可擋之氣!說孔子有縱橫之術,確實有根據的,章太炎中《論諸子學》說:
儒家者流,熱中趨利,故未有不兼縱橫者。如《墨子"非儒》下篇記孔子事,足以明之……《越絕書》內傳《陳成恆篇》亦記此事雲:子貢一出,存魯、亂齊、破吳、強晉、霸越。是則田常弒君,實孔子為之主謀,休浴請討之事,明知哀公不聽特藉此以自文。此為詐諼之尤矣。便辭利口,覆邦亂家,非孔子、於貢為之倡耶?
又說:
自爾以來,儒家不兼縱橫,則不能取富貴……乃知儒與縱橫,相為表裡。猶手足之相支,皮革之相附也。……孔子稱達者察言觀色,慮以下人,聞者色取行違,居之不疑.由今觀之.則聞者與縱橫梢遠.而達者與縱橫最近,達固無以愈於聞也。
莊周在自己的書裡也借盜跖之口說:“魯國巧偽人孔子,不耕而食,不織而衣,搖脣鼓舌,擅生是非,以迷天下之主,使天下學士不反其本,妄作孝弟,而僥倖於封侯富貴者也。”我們大可以說這是道家的詆譭,但是從中我們不也看出孔子縱橫之術給自己帶來的實惠嗎?《墨子"非儒》中記載:
孔丘窮於陳蔡之間,菜羹不瞯七日。子路為享豚,孔丘不問肉之所由來而食;號人衣以酤酒,孔丘不問酒之所由來而飲。哀公迎孔丘,席不端弗坐,割不正弗食。子路進請曰:“何其與陳蔡反也?”孔丘曰:“來,吾語汝。曩與女為苟生,今與女為苟義。”
子路是《水滸傳》中李逵一樣的人物,剛猛率性的直腸子,跟著宋江一樣的孔子,雖然整天學習卻也總也反映不過來。此一時彼一時都不懂,老師明確的說了:“生存是第一位的,生存不成問題的時候,就要考慮發展——怎樣生存的更好一些!”可是我們說,孔子一生的運氣總不算是太好。沒有遇到一位始終寵愛自己的人主,讓自己從一而終。他自己的時間感和使命感那麼強烈。所以,有時候一旦有人表示要重用,他往往表現得有些飢不擇食,像陽貨、公山弗擾、佛肸這樣犯上作亂的人召他,他都打算要去啦!現在坐在課堂上,依然是七十歲的人三十歲的心臟,情不自禁地把自己的心事拿來給學生們作文。大家可不要以為這是一篇小學生作文,其實呢,這可是孔子及其後學們用一生一世來書寫的大先生巨集篇呢。
篇二
從《理想之道》中,我明白了人生原來是由自己做決定的,每個人都有選擇自己人生的權利。人生態度對於我來說決定一切:態度端正,人生就有好的方向;態度不好,人生也就不會一帆風順。
理想是一種看不到,也摸不到的東西,人可以選擇自己的理想併為之奮鬥但是理想不會主動來找你,也可以說是機會只眷顧有準備的人。于丹在解讀《論語》時說過這樣的一句話:“我們不缺巨集大的理想,但缺乏的是一條到達切實的道路。”準備,我們需要準備。古人有云:不打無準備之仗。我們需要有實際的行動,精密的籌備,一步一步朝著自己的未來前進。
理想是每個人都有的,但是理想並不是夢想。夢想是你內心深處最美好的憧憬,可也因為沒有實際的行動,它也只停留在表面,永遠不可能蕩起波瀾。換句話來說,理想就不同了,理想是有目標有準備的。沒有目標的理想就是空想,沒有目標的人就是廢人。正如孔子所說的學而不思則惘,思而不學則怠。
理想之道在於人心,心動不如行動。總結過去,把握現在,展望未來……
篇三
《論語》這部書,教給我們很多為人處世的方法,做人的規矩、道理,這些辦法通過於丹的白語化,用許多淺顯的故事,而變得懂俗易懂,看起來很樸素的語言,但在原則中透著一些變通,更簡單的說:它告訴我們的是為人處世的原則。
自古就有一部《論語》治天下之說,中國的統治者也有很多人用此治理天下,在今天這個日新月異,競爭激烈的社會中,現實生活中的處處不合時宜,讓每個人都難免會感到有缺憾事和不如意感,也許我們無力去改變事實,而通過《論語》的解讀,可以改變我們看待這些事情的態度,告訴我們如何用平和的心態來對待生活之中的缺憾和苦難,如何在工作中把這種缺憾轉化為動力和力量,把工作做得更好更實。人生百年,孰能無憾?人這一生中總會遇到這樣那樣不如意的事情。人首先要能夠正確面對人生的遺憾,要在最短的時間內接受下來,不要糾纏在裡面,一遍一遍地問天問地,這樣只能加重你的苦痛,還要儘可能地用自己所可以做的事情去彌補這個遺憾
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這是我們中國人傳統的道德理想,《在論語》中孔子談理想時,並不認為志向越高遠就越好,真正重要的是一個人的內心定力與信念。無論你的理想是大是小,實現所有理想的基礎,在於找到內心的真正感受,一個人的內心的感受永遠比他外在的業績更加重要。
我們都想要建立一個大的座標,讓我們從自知之明去建立心靈的智慧,在我們每一天忙碌的間歇裡面,給自己一點點心靈的儀式,而不至於像個人格分裂的演員一樣不敢面對自己的內心,其實在今天這樣一個後工業文明的社會裡,于丹的論語讀後感所想傳遞出的是這樣一種溫柔的思想力量,淡定的、清明的理念,它鼓勵了我們對內心的關照,讓我們有理由相信我們的理想是有根的。
人們常說,在家靠父母,出門靠朋友,社會環境中朋友是最重要的,從你的朋友身上可以照見自己的影子,其實物以類聚,人以群分,朋友也如此,從身邊朋友的身上也可以直接的反映出你是一個什麼樣的人,好的朋友如一本好書,他可以開啟整個你的世界,讓你接觸到外面的精彩。對方是什麼樣的人,你只要觀察他的社交圈子,就可以看到他自己的價值取向,朋友的好壞可以影響到你的人生。
無論是孔子的《論語》還是于丹的讀後感,都說做人的境界,君子是大家心目中理想的人格標準,君子的力量始於人格與內心。如果一個人在當今的社會中,反省自己的行為,而能夠不後悔、不愧疚,要使自己做過的每件事都禁得住推敲,實在是極不容易的事情。我們無法左右外在的世界,只有讓自己的內心選擇能力強大,明白如何取捨,一個人內心對自己要求嚴格一點,對別人就會厚道一點,平時大家老說做人要厚道,厚道並不是窩囊,而是他可以包容和悲憫別人的過錯,可以設身處地站在別人的立場上想問題,因此只有給予才會帶給你最終的歡愉,不是說:贈人玫瑰,手有餘香嘛!做人無論成功與否,能做到“不怨天,不尤人”才是君子之度。做一個最好的你自己,按照自己的社會定位,從身邊做起,讓自己成為內心完善的人。
論語是道德與智慧的凝結,它是一個循循善誘的教師,又是一個正直、坦率、寬容的友人,由它可以對映著我們的道德情操、品性修養的鏡子,讓我們在生活中找準自己的方向。我想無論是古賢聖人還是于丹所想表達的意義在於,以簡約的語言點出人生大道,讓後世的子孫一一去實踐,讓那種古典的精神力量在現代的規則下融合成為一種有效的成分,讓我們每一個人真正建立起有效率、有價值的人生,這大概就是《于丹論語讀後感》所給予我們的終極意義吧!
于丹論語心得理想之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