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學音樂課堂教學反思範文

General 更新 2024年12月22日

  教學反思作為教師自我完善、自主發展的一種方式,是促進教師專業成長的重要而有效的途徑,那麼音樂教師如何自我反思呢?下面是有小學音樂課堂教學反思,歡迎參閱。

  1

  音樂課以教師為中心的多,突出學生的主體地位的少。在我們的音樂課裡,很多教師不是笑臉相迎,在教學過程中,教師幾乎坐在琴凳上不挪窩、指手劃腳,不管學生學得如何,只顧按照已備的教案、時間表灌之。……

  前段時間,我們對部分小學生進行了一次“音樂傾向”的抽樣調查,得到了一系列有價值的資訊。在他們的答卷反饋裡,我們得不到一直期望的“音樂課是學生最喜歡上的課”、“音樂老師是學生最喜歡的老師”的那種感動,相反的卻是冷漠與排斥;他們熱衷的是流行歌曲、偶象歌星,而對教材中的歌曲卻不屑一顧;他們可以如數家珍似的報出一長溜的、連音樂老師恐怕還未所聞的歌名及某某歌星所唱,而對音樂課上老師反覆教唱、竭盡所能講解的歌樂曲卻模糊不清,甚至毫無印象……這裡固然能找到許多原因,講出一大串非我們音樂教師所能的理由,但從一個教育者應有的工作責任感和歷史使命感來反思我們的教育,恁心而論,我們的課堂教學本身存在的許多問題恐怕也是一個不容低估的重要因素。

  一、課堂音樂教學中的“音樂”含量過低

  音樂課類似文學課,語言文字解說的多,提及音樂語言、挖掘藝術情感的少。在我所聽到的音樂課裡,這種情況不在少數,尤其是欣賞課。有些老師的課,他們講得多,要學生用心聆聽的少;把自己對音樂的理解傾其所有,非講個清清楚楚不可的多,留給學生去思考、去領悟、用音樂去激發想象的少;用語言表達的多,用情感體驗的少。因此,在一些老師的教學中,語言多,音樂少,全然沒有了音樂的我,也沒有了“音樂作品是要悟的”這個道理了。這樣的結果只會是,學生的音樂作品積累少,對音樂的感悟淺薄,最終是對音樂課沒了熱情。我們坦言,講文學我們比不過語文老師就普通而言,講解數理也非我們所長,為何不發揮我們音樂教師的優勢呢?

  音樂課即唱歌課,但僅僅唱會歌曲的多,唱好歌曲、唱得有滋有味的少。他們在課堂的相當一部分時間裡課的後半部分唱歌卻是“老太婆唸經,有口無心”。既不用心,何來之味、又何來之情,更何從談感!音樂課裡的歌不好聽、不夠味,那當然會到課外去找。找他們處認為好聽、夠味的歌來唱,還工工整整地把它們抄在精心挑選的小本本里,裝在兜裡,並引以為豪。

  音樂課即技能課,枯燥乏味、機械訓練的多,興趣激發、情感抒發的少。我們的一些教師片面地理解了技能,過於偏重技能,使得我們的中小學音樂課成了音樂基本功訓練課,把音樂當作機械的技能去訓練,把中小學生當作音樂專業的學生來訓練。這樣做,可能在表面上或許在一段時間裡,一部分學生會有一些效果,但卻有可能因此而削弱了絕大部分學生對音樂的興趣和愛好 ,甚至磨滅。實際上這樣的音樂學習與課堂教學,從根本扭曲了音樂作為人類情感藝術、精神火花的本性,也背棄了“國民音樂教育”的初衷,是與音樂教育的基本原理背道而馳的。

  二、課堂音樂教學中的“教師”定位失衡

  音樂課以教師為中心的多,突出學生的主體地位的少。在我們的音樂課裡,很多教師不是笑臉相迎,在教學過程中,教師幾乎坐在琴凳上不挪窩、指手劃腳,不管學生學得如何,只顧按照已備的教案、時間表灌之。學生回答問題順我者表揚、逆我者斥之並不少見……這樣的課堂教學,是一個不平等的教與受的關係,從未把學生作為教育的主體,從來只把學生當成知識的接受器,教師絕對是主宰而非主導,學生是完全被動的。這樣的音樂課學生哪來的情、哪來的興趣?也就無從說“我喜歡音樂課”了。

  教師做夠做足“教”字這篇文章的多,創設良好環境,激發學生主動學習、體驗的功夫不足。我聽過少的音樂課,也看過很多老師的教案,總髮現我們的教師在構思一堂課伊始直到完成教案及教學全過程,他們經常在考慮的是我該怎樣做、怎樣教,很少考慮學生怎樣來學、怎樣來體驗。一些教案連教師說的每一句話都有了,惟獨沒有“這時學生該幹什麼、此時學生會出現什麼”。他們只想課堂45分鐘我該怎樣安排,卻沒想到作為“教學是教師教和學生學的雙向互動過程”。音樂學習本身是一個複雜多樣的變體,神經質的資訊輸入不是單一的,應該包括聽覺、視覺、運動覺全方位的。而這種資訊的輸入,如果沒有一個良好的環境,學習者的主動參與、積極體驗,那“學”的過程、“學”的結果就想而知了。

  把教師的意志強加給學生的多,聆聽學生心聲、把握學生心智、願意做深切朋友有少。“老師的疾話對的”、“我是老師,學生應該聽老師的話”,恐怕是我們很多老師常有的心態和所說的話。因此,許多教師挖好一個個的陷阱讓學生一個個往裡跳的事總是很樂意去做的。比如說:“對不對?“對”“好聽不好聽?”等等。儘管老師自己都覺得多餘,有時還顯得底氣不足,但總是樂此不疲。

  一邊是“奧爾夫”、“柯達伊”、……等教學法鋪天蓋地而來,令我們目不暇接,大有我是誰的忙碌驚呼四起之勢;而另一邊卻為音樂與素質教育有什麼聯絡、音樂教育如何滲透德育、中小學音樂教學到底該用什麼譜等“重大問題”爭論休。這令第一線的音樂們無所適從,還大有望不到窮盡之態。

  一邊是高保真立體聲音響、鋼琴、家庭音樂教育;而另一邊是簡易的手提錄音機加劣質的教學磁帶,還有一個領不到獎金甚至工資的音樂老師。

  一邊是歌廳、音樂會、MTV盡情享受;而另一邊還在我唱一句你跟一句,先認譜再唱歌,剩餘時間聽錄音。

  2

  一、課堂音樂教學中的“音樂”含量過低

  音樂課類似文學課,語言文字解說的多,提及音樂語言、挖掘藝術情感的少。在我所聽到的音樂課裡,這種情況不在少

  數,尤其是欣賞課。有些老師的課,他們講得多,要學生用心聆聽的少;把自己對音樂的理解傾其所有,非講個清清楚楚不可的多,留給學生去思考、去領悟、用音樂去激發想象的少;用語言表達的多,用情感體驗的少。因此,在一些老師的教學中,語言多,音樂少,全然沒有了音樂的我,也沒有了“音樂作品是要悟的”這個道理了。這樣的結果只會是,學生的音樂作品積累少,對音樂的感悟淺薄,最終是對音樂課沒了熱情。我們坦言,講文學我們比不過語文老師就普通而言,講解數理也非我們所長,為何不發揮我們音樂教師的優勢呢?

  音樂課即唱歌課,但僅僅唱會歌曲的多,唱好歌曲、唱得有滋有味的少。他們在課堂的相當一部分時間裡課的後半部分唱歌卻是“老太婆唸經,有口無心”。既不用心,何來之味、又何來之情,更何從談感!音樂課裡的歌不好聽、不夠味,那當然會到課外去找。找他們處認為好聽、夠味的歌來唱,還工工整整地把它們抄在精心挑選的小本本里,裝在兜裡,並引以為豪。

  音樂課即技能課,枯燥乏味、機械訓練的多,興趣激發、情感抒發的少。我們的一些教師片面地理解了技能,過於偏重技能,使得我們的中小學音樂課成了音樂基本功訓練課,把音樂當作機械的技能去訓練,把中小學生當作音樂專業的學生來訓練。這樣做,可能在表面上或許在一段時間裡,一部分學生會有一些效果,但卻有可能因此而削弱了絕大部分學生對音樂的興趣和愛好 ,甚至磨滅。實際上這樣的音樂學習與課堂教學,從根本扭曲了音樂作為人類情感藝術、精神火花的本性,也背棄了“國民音樂教育”的初衷,是與音樂教育的基本原理背道而馳的。

  二、課堂音樂教學中的“教師”定位失衡

  音樂課以教師為中心的多,突出學生的主體地位的少。在我們的音樂課裡,很多教師不是笑臉相迎,在教學過程中,教

  師幾乎坐在琴凳上不挪窩、指手劃腳,不管學生學得如何,只顧按照已備的教案、時間表灌之。學生回答問題順我者表揚、逆我者斥之並不少見……這樣的課堂教學,是一個不平等的教與受的關係,從未把學生作為教育的主體,從來只把學生當成知識的接受器,教師絕對是主宰而非主導,學生是完全被動的。這樣的音樂課學生哪來的情、哪來的興趣?也就無從說“我喜歡音樂課”了。

  教師做夠做足“教”字這篇文章的多,創設良好環境,激發學生主動學習、體驗的功夫不足。我聽過少的音樂課,也看過很多老師的教案,總髮現我們的教師在構思一堂課伊始直到完成教案及教學全過程,他們經常在考慮的是我該怎樣做、怎樣教,很少考慮學生怎樣來學、怎樣來體驗。一些教案連教師說的每一句話都有了,惟獨沒有“這時學生該幹什麼、此時學生會出現什麼”。他們只想課堂45分鐘我該怎樣安排,卻沒想到作為“教學是教師教和學生學的雙向互動過程”。音樂學習本身是一個複雜多樣的變體,神經質的資訊輸入不是單一的,應該包括聽覺、視覺、運動覺全方位的。而這種資訊的輸入,如果沒有一個良好的環境,學習者的主動參與、積極體驗,那“學”的過程、“學”的結果就想而知了。

  把教師的意志強加給學生的多,聆聽學生心聲、把握學生心智、願意做深切朋友有少。“老師的疾話對的”、“我是老師,學生應該聽老師的話”,恐怕是我們很多老師常有的心態和所說的話。因此,許多教師挖好一個個的陷阱讓學生一個個往裡跳的事總是很樂意去做的。比如說:“對不對?“對”“好聽不好聽?”等等。儘管老師自己都覺得多餘,有時還顯得底氣不足,但總是樂此不疲。

  三、課堂音樂教學中的“教材”定位過高過死

  教材是教學之本,依教材上課“沒商量”。我們國家的教材建設已有了長足的進步。在八十年代末,九十年代初首先打破

  了全國一綱一本的格局而出現了一綱多本、多綱多本,這對於拓展符合各地不同的人文環境、不同教育水平和與社會發展相吻合的教材空間,形成新的教學格局起到了積極的作用。但畢竟人們的國家太大了,地域廣闊、人口眾多、經濟發展又是如此的不平衡,要用幾套教材來作“教學之本”,實在是勉為其難。。就從我們浙江省新編的“九年義務教育教材”來說,這套教材八十年代未開始編,九一年開始在部分地區實驗使用,九三年在全省推廣使用。編寫這套教材最初的定位是“較發達的農村地區”使用,這從九十年代初全國經濟發展的勢態看浙江省的經濟發展地位,無疑是準確的。可問題是,僅從一個面積不大、人文背景相對單純、經濟結構跨度也不是很大的浙江省,其經濟水平的差異也是顯面易見的。經濟發展的不平衡,必定還來教育文化的差異。可我們使用統一教材,就是對這種事實上存在的差異視而不見,這與教育學的基本大批量是相悖的。

  另外,一本教材從編寫到使用的週期很長,對教材重新作出修訂則所需的時間更長。在現今知識爆炸、社會發展和經濟增長日新月異的時代,人們的價值觀、道德面、人生觀、美學觀無不時時處處都在變化著,而唯有我們的教材不變,要學生唱的歌曲不變。這怎麼可能讓學生對我們的音樂感興趣,對我們所唱的歌感興趣?

  3

  小學音樂課教學是小學基礎課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其目的是為了提高民族的音樂文化素質。音樂教育不但可以培養學生對音樂的感受力、鑑賞力、表現力和創造力,也能培養學生的優良的品德和情操,還能使他們的智力得到發展,非智力因素得到提高。同時,能夠促進學生身心健康地發展。

  我在教學中一直認為,德育、智育、體育、美育是相互滲透,相互結合,相互促進的。所以,凡是小學階段所開設的課程,只有課程設定節次的多少之別,並無正副課之分。只要是學校分配的課程,都得無條件的完成任務。

  總之,音樂教育不僅具有輔助、強化德育和智育的功能,還具有德育和智育所不能替代的獨具的教育功能。音樂教育對於培養學生德智體全面發展有著重要的作用。

  小學階段的音樂教學包括課堂教學和課外活動兩大方面,結合我校音樂課教學裝置和學生的音樂基礎,實際上現階段我們主要以歌唱課為主。我的具體做法是:

  一、指導學生熟讀歌詞。

  在進行完歌曲範唱以後,可指導學生用比較標準、流利的普通話進行朗誦歌詞,要注意咬字、吐字的準確度和清晰度,要求字正腔圓。同時根據歌詞的內容向學生進行愛國、愛黨、愛社會主義等方面的思想品德教育。

  二、引導學生理解歌曲的情緒。

  在一首歌曲的左上角往往出現如“親切地”、“歡快地”、“深情地”、“熱烈地”、“莊嚴地”等等歌曲情緒,可讓學生結合歌詞含義,在歌唱時力求處理的恰到好處。

  三、讀譜訓練。

  在識譜時先給學生標準音,即歌曲的調號。當學生按標準音唱有一定的困難時可進行音階訓練。由於學生音域窄,確實難以達到標準音時可以適當降調,並鼓勵學生要經常練習音階,達到拓寬自己音域的目的。

  四、教唱歌詞。

  這一步是前四步的綜合訓練。首先教師應泛唱二至三遍讓學生視聽,對於較長或難度較大的樂句可以先分小節教唱在連線起來唱,以至圓滿完成全部教唱。在學生對本歌曲沒有完全學會之前不能讓學生練唱,因為學生自己識譜能力有限,一旦個別樂句唱錯,則難以糾正。

  此外,根據不同年齡段所掌握方法的區別,我採用以下幾種教學法,教學效果顯著。

  1、對於一、二年級學生來說,自制力差,但動感極強,於是我採用“律動教學法”,即將每節所學歌曲以律動的形式來進行,這樣即省時又省力,還提高了學生學習的積極性。

  2、對於三、四年級的學生來說,有了一定的自制力,但識譜能力較差,我採用“聽唱教學法”,即在學習過程中,充分發揮學生的聽力,在反覆視聽的過程中來完成教學任務,效果不錯。

  以上是我在教學過程中的點滴體會,真切的希望能有更多的學生來喜愛音樂,熱愛藝術。

  看過小學音樂課堂教學反思的人還看了:

1.小學音樂教學反思隨筆

2.小學音樂教師讀書心得

3.中小學音樂教學經驗交流心得體會

4.小學教師教學反思範文

5.教師教學反思範文

小學語文活動課計劃3篇
小學生作文描寫植樹節的範文4篇
相關知識
小學音樂課堂教學反思範文
音樂課堂教學培訓心得體會3篇
高中音樂課堂教學反思
初中音樂課堂教學反思
最苦與最樂教學反思_最苦與最樂優秀教師反思範文
小班幼兒禮儀教育反思範文_幼兒園禮儀教育心得總結
小學音樂課堂隨筆_小學音樂教學隨筆***2***
試論中學音樂課堂中的合唱教學
小學音樂課堂反思
小學數學老師課堂教學隨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