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口問題需要整體性視野
General 更新 2025年01月20日
求生和繁衍是所有生物的本能,就迄今的人類歷史而言,求生和繁衍問題。在生物學的個體層次好像只是配偶雙方的事。在群體層次***從家族、部落到國家***則還受到群體多層次利益的驅動,而且。無論是在個體層次還是在群體各層次,繁衍能否發生、能存活多少及生存質量如何,還要取決於社會和自然環境條件。今天的人口規模及其活動方式已成了決定全球環境的主要因素,因此,認識人口問題迫切需要有涵蓋從個體、家庭、群體直至全人類和地球環境的整體性視野。
人口為何迅猛增長
生物金字塔是自然生態系統中普遍存在的規律。在生物金字塔中,生物數量是從基礎往上逐級遞減的。有人從個體數量上進行統計對比,在0.1公頃草原上,草類***株***、植食動物***只***、一級肉食動物***只***、頂級肉食動物***只***4個營養級的生物個數是:1.5×106:2÷105:9×104:1。個體有大小差別。個體數不能反映個體大小,於是有人就從生物量上進行對比,在一塊荒地中,每平方米植物、植食動物、肉食動物的生物量***克***之比為:500:1:0.01。
人類是生物金字塔頂端的物種,是既吃植物又吃動物的雜食動物,食譜較寬,但在農業文明前的漫長曆史時期,受生物金字塔規律約束,人口增長從未超過400萬。隨著農業文明的發展,全球人口經過5000年的增長,即到距今7000年前。人口總數達到5000萬,再經過5000年增長。即到距今2000年前已接近3億。到400年前的工業文明前夕達到5億。此後人口開始迅猛增長,200年前達到10億,100年前達到16億,今天已達到68億,預測再過40年將超出90億。生物金字塔規律在人類日益增強的物質技術力量攻擊下好像節節敗退,人類似乎創造了打破生物金字塔規律的奇蹟。這種奇蹟是如何創造的呢?有人認為是生產力的巨大發展,這似乎沒錯,但能量守恆定律和熵增定律告訴我們,生產力無論怎樣發展,也不能憑空創造物質,人類的物質生產,只是改變對物質的利用形態,並不能增加一個物質原子:而能量的利用則不僅不會增加一卡熱量,而且是一個熵增過程。因此,生產力發展導致人口增長的原因只有兩個字,那就是:替代!
由於人類掌握了製造石器、鐵器工具和用火技術,能夠焚燒、砍伐森林,挖掘土地,於是能夠用農田替代森林,使土地生長的都是人類愛吃、高產的食物。這比生物多樣性的天然森林單位面積所提供的人類可食之物要高出幾倍幾十倍;用牧草場替代人類可食之物較少的稀樹草原,用養殖替代捕獵,同時滅絕與人類競爭食物的其他大型肉食動物,這也大大提高了單位面積的肉類供給。正是這種替代,一萬多年的農業文明過程使全球人口增長了百倍以上。在農業文明時期,由於人類的燃料、建築材料、勞動工具、生活用具等都需要木材,森林還必須有較多的保留,這就限制了耕地、草場的擴張,從而限制人口的增長。到了工業文明時期,人類又用金屬和塑料替代木材,用億萬年太陽能轉化儲存的化石燃料替代薪柴,用化學肥料替代糞便秸稈返回農田的物質迴圈。用化學農藥替代生物多樣性對農田的生態平衡,森林就被大規模的農田、草場、單一化養殖場所替代:同時池塘養魚、河湖捕撈也被河湖、近海池塘化養殖和海洋魚場所替代。這種全球性替代走到今天,已使全球人口增長到農業文明之初的1700倍,而且很快就可能要超出2000倍,生物金字塔頂端的人口爆發性增長正在壓碎支撐金字塔的基礎:自然森林已退縮到崇山峻嶺之間,荒漠化、乾旱化到處蔓延,水土流失遍及陸地,海洋漁場走向衰落。主要非再生資源瀕臨枯竭,氣候惡化,物種以史無前例的速度滅絕。
“替代”的禍福
生物求生與繁衍的本能在極端環境中會有極端表現。在食物奇缺的環境中,從微生物到植食動物都會有同類相食的現象。較小的肉食動物會冒險群起攻擊捕食較大的肉食動物。在性物件缺乏的環境中,動物會出現“同性戀”現象,在缺乏同類的環境中,甚至會出現“異類戀”現象。生物進化是一個連續的過程,今天的動物包括人類也遺傳了這種基因,因而人類也會出現同類相食、同性戀現象,極端環境中,這類現象更會增加。這種現象也可歸之於“替代”。替代現象雖非人類獨有,但人類仍然是“替代”的寂寞高手,任何其他物種都望塵莫及。
迄今為止整個人類文明史、科技史,在一定意義上都可以看成是一部“替代”史。美國經濟學家朱利安·西蒙等認為,人多是好事,人口越多,人才也越多,市場需求也越大,當某種資源出現短缺時,市場價格會上升,從而一方面會抑制這種需求,另一方面會刺激科技創新,研發新的替代。人口增長受地球空間所限,有人認為按每人每天約2500卡路里可增長到400億***羅傑·雷維爾***。有人更極端地認為按日本飲食可以超1000億***邁克爾.G澤伊***。
但是,就現代來說,上述說法是極為不負責任的。歷史和科學告訴我們,在一個有限的系統中,替代是有限的,何況生命系統及其所依賴的特定環境都是不可替代的。復活節島在16世紀中葉時人口曾增長到約2萬人,超載的人口很快就導致森林消失、環境崩潰,人口因飢餓、疾病、衝突、戰爭而迅速耗減至約3千人,至18世紀20年代荷蘭人抵達時,仍處於人吃人的極端狀態。地球也是宇宙中的一個孤島,如果失去了有生命的土壤和清潔的淡水、空氣,你用什麼去替代這些生命的環境要素?失去了肉食動物,你又用什麼去替代對植食動物從而對植物的調節?失去了森林,你又用什麼去替代內陸降水和水土涵養的自調節機制?失去了微生物,整個生命系統就會崩潰,地球就會變得與火星金星一樣死寂。有人用替代法對生態系統為人類提供的服務價值進行計算,得出每年30萬億一40萬億美元的結論,這比無償濫用資源當然是個聊勝於無的進步。但養活幾十億人的生態系統是根本無法用金錢估價的,而且地球生物圈在已知的天宇中獨一無二,是無可替代的。如果生物圈被替代,那麼人類必然要先於生物圈被替代。這種資源短缺替代,書寫的是一部資源枯竭、環境惡化、人類災難史。
但文明也確因“替代”而發展。人類的生產工具已從石器、鐵器、機器替代到自動化生產線,計數已從結繩、珠算、計算機替代到資訊化智慧化網路,作戰武器已從棍棒、刀槍、火炮替代到核彈,這種替代是效率替代,它書寫的是社會生產力發展史。隨著社會生產力加速發展且向自動化智慧化迅速提升,整個社會生產和服務體系已日益轉向自動化智慧化的快速質升之中。自動化智慧化廣泛替代活勞動,雖然幾十年來多國人口增長率降至很低,人均勞動時間大幅減少,但社會仍然存在一個高比率的失業人口,所謂充分就業已成了鏡花水月。要適應自動化智慧化替代活勞動的歷史大趨勢,就不僅要嚴格控制人口總量,而且還要將“必要勞動”時間在全社會有勞動能力的成員中公平分配,同時使不斷增加的“自由時間”成為個人素質提高和創造效能力充分發展的時間,而這正是人的全面發展的必要條件。否則,失業人口將有增無減,貧富鴻溝將日益擴大,社會將更加分化對立。
“替代”發展到今天,雖“養活”了近70億人口,但富人只佔約20%,80%仍是窮人,其中還有超出10億的饑民,而生態環境赤字卻在危險地上升,這一切都是需要人們深刻反思的。面對貧富鴻溝以令人瞠目的速度在擴大和資源短缺、環境惡化不斷加劇的現實,不變革人口增長的驅動機制和“蛋糕”的分配方式,一味迷信人多市場大創新多和“做大蛋糕使一切問題迎刃而解”,只會加重社會沉痾和自然衰敗。已有人冷酷地告誡:占人口20%的富國富人的“救生艇”乘客已滿,搭救落水的窮人就會使救生艇沉沒。他們不會為了“一時的正義導致巨大的災難”***戈瑞特·哈登***。
自由與必然
在有限的系統中,如果人口最大化。人均消耗就只能最小化:如果部分人佔有最大化,另一部分人佔有就只能最小化。今天的人類消耗已導致地球環境全面惡化,卻還有50多億窮人需要改善生存狀態。總量和結構的雙重壓力已使人口負增長和社會變革不可避免,人口老齡化已屬必然,而且隨著人均壽命的不斷延長,人口的中位數年齡還會不斷提高,老齡化不僅將成為常態,而且會愈來愈老。
今天層層分級的社會不適應老齡化,這種社會即使人均收入高、失業率低,也會因社會不公而必然存在一個高比例的低收入人口,他們年輕時飽受不平等的身心磨難,年老時貧病、孤獨、失落加劇,許多人會陷於絕望而走向自殺。當今中國社會,精神障礙人數增多,甚至有專家呼籲要重視少年兒童的心理調適,這些現象就不是好兆頭。如果一個社會人均收入低、失業率高而又老齡化,問題當然會有很多,但如果是一個人口膨脹中的年輕化社會,問題會更多。德國學者貢納爾·漢森把人口結構與社會衝突聯絡起來研究,得出的結論是:在15—29歲年輕人比例超過30%的社會裡,衝突往往會演化成暴力,全球有67個國家超過這個比例,其中60個國家正在發生內戰、騷亂和***;他將40—44歲男人與4歲以下男孩的數量進行比較,得出4歲以下男孩比例越高的國家內部衝突白熱化的可能性就越大的結論。
我國的人均水資源量只有世界平均水平的1/4,水資源對人口的可持續承載力不到5億人,如果全球變暖加劇西部和北方的乾旱化和荒漠化,海平面上升危及珠江、長江、黃河人海沖積平原的城市,我國資源環境的人口承載力將大幅下降;如果情況相反,新的冰期來臨,北方和西部為冰雪常年覆蓋,人口承載力將會更大幅度下降。如果我們要避免貧困特別是饑荒、戰爭、瘟疫的捲土重來,人口總量從嚴控制就是一項長期國策。
出生性別比失衡和幼兒化問題都是社會不平等問題的反映。性別的社會地位不平等,滋生了妊娠期選擇墮女胎保男胎的現象;社會缺乏安全感,滋生了小孩從小學接送到大學陪讀現象;教育、就業、晉升、收入等公平機制缺失,滋生了部分成年人依賴父母權錢而獲得一個好的工作和收入,而另一部分成年人就業難、收入低、成家立業難,也不得不依賴父母,成為長不大的“啃老族”的現象。人的素質問題與教育和社會環境問題直接相關,許多低收入家庭的子女在9年義務教育之後就上不起學,就業難也使許多人放棄完成學業,提前進入社會謀生。未富先老問題是許多低收入國家會面臨的問題,這些國家只有在控制人口增長的同時,大力提高生產力水平,推進社會公平化特別是教育、就業、晉升、收入公平化,才能避免同時遭遇老齡化和高失業率的兩面夾擊。如果人口適度,社會公平。在大力發展生產力的同時實現充分就業,人人能根據社會需求和個人健康及意願來決定離開工作的時間,沉重的養老和失業負擔就可以降低。
生物圈不可替代。而社會機制可變革,既然老齡化社會的出現是必然的,我們就必須自覺地變革社會發展方式去適應它。人類只有認識必然並自覺地遵循必然,才會有真自由。人類個體與群體和萬物、生物圈是協同進化的整體,人類在歷史上已走過了個體、家庭、家族與部落、國家乃至聯邦、聯盟利益的整合,今天的全球性環境和社會問題,已要求人類進行全球利益的整合,雖然各種既得利益剛性的阻力不可低估,但這是可整合的,在生物與環境協同進化規律的必然性面前,人類不可不認識和順應這種必然,通過變革發展方式、整合全球協同進化的程序而邁向自由。
流動人口問題研究的新視角
企業聖誕活動方案
人口為何迅猛增長
生物金字塔是自然生態系統中普遍存在的規律。在生物金字塔中,生物數量是從基礎往上逐級遞減的。有人從個體數量上進行統計對比,在0.1公頃草原上,草類***株***、植食動物***只***、一級肉食動物***只***、頂級肉食動物***只***4個營養級的生物個數是:1.5×106:2÷105:9×104:1。個體有大小差別。個體數不能反映個體大小,於是有人就從生物量上進行對比,在一塊荒地中,每平方米植物、植食動物、肉食動物的生物量***克***之比為:500:1:0.01。
人類是生物金字塔頂端的物種,是既吃植物又吃動物的雜食動物,食譜較寬,但在農業文明前的漫長曆史時期,受生物金字塔規律約束,人口增長從未超過400萬。隨著農業文明的發展,全球人口經過5000年的增長,即到距今7000年前。人口總數達到5000萬,再經過5000年增長。即到距今2000年前已接近3億。到400年前的工業文明前夕達到5億。此後人口開始迅猛增長,200年前達到10億,100年前達到16億,今天已達到68億,預測再過40年將超出90億。生物金字塔規律在人類日益增強的物質技術力量攻擊下好像節節敗退,人類似乎創造了打破生物金字塔規律的奇蹟。這種奇蹟是如何創造的呢?有人認為是生產力的巨大發展,這似乎沒錯,但能量守恆定律和熵增定律告訴我們,生產力無論怎樣發展,也不能憑空創造物質,人類的物質生產,只是改變對物質的利用形態,並不能增加一個物質原子:而能量的利用則不僅不會增加一卡熱量,而且是一個熵增過程。因此,生產力發展導致人口增長的原因只有兩個字,那就是:替代!
“替代”的禍福
生物求生與繁衍的本能在極端環境中會有極端表現。在食物奇缺的環境中,從微生物到植食動物都會有同類相食的現象。較小的肉食動物會冒險群起攻擊捕食較大的肉食動物。在性物件缺乏的環境中,動物會出現“同性戀”現象,在缺乏同類的環境中,甚至會出現“異類戀”現象。生物進化是一個連續的過程,今天的動物包括人類也遺傳了這種基因,因而人類也會出現同類相食、同性戀現象,極端環境中,這類現象更會增加。這種現象也可歸之於“替代”。替代現象雖非人類獨有,但人類仍然是“替代”的寂寞高手,任何其他物種都望塵莫及。
迄今為止整個人類文明史、科技史,在一定意義上都可以看成是一部“替代”史。美國經濟學家朱利安·西蒙等認為,人多是好事,人口越多,人才也越多,市場需求也越大,當某種資源出現短缺時,市場價格會上升,從而一方面會抑制這種需求,另一方面會刺激科技創新,研發新的替代。人口增長受地球空間所限,有人認為按每人每天約2500卡路里可增長到400億***羅傑·雷維爾***。有人更極端地認為按日本飲食可以超1000億***邁克爾.G澤伊***。
但是,就現代來說,上述說法是極為不負責任的。歷史和科學告訴我們,在一個有限的系統中,替代是有限的,何況生命系統及其所依賴的特定環境都是不可替代的。復活節島在16世紀中葉時人口曾增長到約2萬人,超載的人口很快就導致森林消失、環境崩潰,人口因飢餓、疾病、衝突、戰爭而迅速耗減至約3千人,至18世紀20年代荷蘭人抵達時,仍處於人吃人的極端狀態。地球也是宇宙中的一個孤島,如果失去了有生命的土壤和清潔的淡水、空氣,你用什麼去替代這些生命的環境要素?失去了肉食動物,你又用什麼去替代對植食動物從而對植物的調節?失去了森林,你又用什麼去替代內陸降水和水土涵養的自調節機制?失去了微生物,整個生命系統就會崩潰,地球就會變得與火星金星一樣死寂。有人用替代法對生態系統為人類提供的服務價值進行計算,得出每年30萬億一40萬億美元的結論,這比無償濫用資源當然是個聊勝於無的進步。但養活幾十億人的生態系統是根本無法用金錢估價的,而且地球生物圈在已知的天宇中獨一無二,是無可替代的。如果生物圈被替代,那麼人類必然要先於生物圈被替代。這種資源短缺替代,書寫的是一部資源枯竭、環境惡化、人類災難史。
但文明也確因“替代”而發展。人類的生產工具已從石器、鐵器、機器替代到自動化生產線,計數已從結繩、珠算、計算機替代到資訊化智慧化網路,作戰武器已從棍棒、刀槍、火炮替代到核彈,這種替代是效率替代,它書寫的是社會生產力發展史。隨著社會生產力加速發展且向自動化智慧化迅速提升,整個社會生產和服務體系已日益轉向自動化智慧化的快速質升之中。自動化智慧化廣泛替代活勞動,雖然幾十年來多國人口增長率降至很低,人均勞動時間大幅減少,但社會仍然存在一個高比率的失業人口,所謂充分就業已成了鏡花水月。要適應自動化智慧化替代活勞動的歷史大趨勢,就不僅要嚴格控制人口總量,而且還要將“必要勞動”時間在全社會有勞動能力的成員中公平分配,同時使不斷增加的“自由時間”成為個人素質提高和創造效能力充分發展的時間,而這正是人的全面發展的必要條件。否則,失業人口將有增無減,貧富鴻溝將日益擴大,社會將更加分化對立。
“替代”發展到今天,雖“養活”了近70億人口,但富人只佔約20%,80%仍是窮人,其中還有超出10億的饑民,而生態環境赤字卻在危險地上升,這一切都是需要人們深刻反思的。面對貧富鴻溝以令人瞠目的速度在擴大和資源短缺、環境惡化不斷加劇的現實,不變革人口增長的驅動機制和“蛋糕”的分配方式,一味迷信人多市場大創新多和“做大蛋糕使一切問題迎刃而解”,只會加重社會沉痾和自然衰敗。已有人冷酷地告誡:占人口20%的富國富人的“救生艇”乘客已滿,搭救落水的窮人就會使救生艇沉沒。他們不會為了“一時的正義導致巨大的災難”***戈瑞特·哈登***。
自由與必然
在有限的系統中,如果人口最大化。人均消耗就只能最小化:如果部分人佔有最大化,另一部分人佔有就只能最小化。今天的人類消耗已導致地球環境全面惡化,卻還有50多億窮人需要改善生存狀態。總量和結構的雙重壓力已使人口負增長和社會變革不可避免,人口老齡化已屬必然,而且隨著人均壽命的不斷延長,人口的中位數年齡還會不斷提高,老齡化不僅將成為常態,而且會愈來愈老。
今天層層分級的社會不適應老齡化,這種社會即使人均收入高、失業率低,也會因社會不公而必然存在一個高比例的低收入人口,他們年輕時飽受不平等的身心磨難,年老時貧病、孤獨、失落加劇,許多人會陷於絕望而走向自殺。當今中國社會,精神障礙人數增多,甚至有專家呼籲要重視少年兒童的心理調適,這些現象就不是好兆頭。如果一個社會人均收入低、失業率高而又老齡化,問題當然會有很多,但如果是一個人口膨脹中的年輕化社會,問題會更多。德國學者貢納爾·漢森把人口結構與社會衝突聯絡起來研究,得出的結論是:在15—29歲年輕人比例超過30%的社會裡,衝突往往會演化成暴力,全球有67個國家超過這個比例,其中60個國家正在發生內戰、騷亂和***;他將40—44歲男人與4歲以下男孩的數量進行比較,得出4歲以下男孩比例越高的國家內部衝突白熱化的可能性就越大的結論。
我國的人均水資源量只有世界平均水平的1/4,水資源對人口的可持續承載力不到5億人,如果全球變暖加劇西部和北方的乾旱化和荒漠化,海平面上升危及珠江、長江、黃河人海沖積平原的城市,我國資源環境的人口承載力將大幅下降;如果情況相反,新的冰期來臨,北方和西部為冰雪常年覆蓋,人口承載力將會更大幅度下降。如果我們要避免貧困特別是饑荒、戰爭、瘟疫的捲土重來,人口總量從嚴控制就是一項長期國策。
出生性別比失衡和幼兒化問題都是社會不平等問題的反映。性別的社會地位不平等,滋生了妊娠期選擇墮女胎保男胎的現象;社會缺乏安全感,滋生了小孩從小學接送到大學陪讀現象;教育、就業、晉升、收入等公平機制缺失,滋生了部分成年人依賴父母權錢而獲得一個好的工作和收入,而另一部分成年人就業難、收入低、成家立業難,也不得不依賴父母,成為長不大的“啃老族”的現象。人的素質問題與教育和社會環境問題直接相關,許多低收入家庭的子女在9年義務教育之後就上不起學,就業難也使許多人放棄完成學業,提前進入社會謀生。未富先老問題是許多低收入國家會面臨的問題,這些國家只有在控制人口增長的同時,大力提高生產力水平,推進社會公平化特別是教育、就業、晉升、收入公平化,才能避免同時遭遇老齡化和高失業率的兩面夾擊。如果人口適度,社會公平。在大力發展生產力的同時實現充分就業,人人能根據社會需求和個人健康及意願來決定離開工作的時間,沉重的養老和失業負擔就可以降低。
生物圈不可替代。而社會機制可變革,既然老齡化社會的出現是必然的,我們就必須自覺地變革社會發展方式去適應它。人類只有認識必然並自覺地遵循必然,才會有真自由。人類個體與群體和萬物、生物圈是協同進化的整體,人類在歷史上已走過了個體、家庭、家族與部落、國家乃至聯邦、聯盟利益的整合,今天的全球性環境和社會問題,已要求人類進行全球利益的整合,雖然各種既得利益剛性的阻力不可低估,但這是可整合的,在生物與環境協同進化規律的必然性面前,人類不可不認識和順應這種必然,通過變革發展方式、整合全球協同進化的程序而邁向自由。
企業聖誕活動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