藝術與生活方面的論文

General 更新 2025年01月22日

  藝術源自生活。藝術作品是藝術家的自律意識通過一定的藝術手段而產生出來的獨特的藝術產品。下文是小編為大家蒐集整理的關於的內容,歡迎大家閱讀參考!

  篇1

  淺談中世紀末的藝術與生活

  摘要:研讀過《中世紀的秋天》後,筆者通過對中世紀的藝術進行分析研究,將中世紀的藝術形式、特點進行了盤點和說明,發現中世紀的美術與文學作品相比,對生活和歷史具有美化作用,更好的宣揚和平;同時總結出中世紀藝術的特點:宗教性和表現性;應用型藝術在中世紀藝術中佔有極大的比重,得到了很好的揮發,從而也寄予人們的宗教文化和對現實生活的情感表達。

  關鍵詞:宗教;美術;應用型藝術;中世紀藝術

  筆者最近研讀了約翰·赫伊津哈的《中世紀的秋天》,這是一本研究14和15世紀法國與荷蘭地區社會的生活、思想與藝術的著作,書中所包含的內容非常的繁多,尤其涉及了歐洲的基督教文化、古典人文主義思想、世俗宗教生活和宗教習俗、文學和藝術史以及眾多的歷史人物等,較為全面的介紹和概括了中世紀時期的人文藝術與生活。筆者將從中世紀藝術,尤其是繪畫方面著重進行展開討論。

  一、美術美化生活和歷史

  中世紀晚期的兩個形象有著深刻而巨大的差異,一個反映在藝術裡,一個來源於歷史和文學。

  藝術高於生活,也源於生活,只有依託於生活本質的藝術才是真藝術。書中提及勃艮第文化,瞭解中世紀晚期的法蘭西——勃艮第文化的最佳途徑則是藝術,尤其是繪畫,而繪畫題材和內容均來自生活,可見物質世界對精神世界的指導和決定作用。雖說與藝術息息相關的文學,包括歷史著作和小說,它們都以自己獨特的方式在詮釋和演繹生活,在歷史著作中,比如巴郎特的《勃艮第歷代公爵史》塑造的是陰森而沉鬱的形象,歷史總在記錄可怕的人性面。然而作為藝術的特殊形式——繪畫,在表現生活和傳達情感上,與文學相比,卻要更為直觀,尤其是架上繪畫、雕塑等美術作品。中世紀的美術作品中的畫面和形象較為平和、寧靜,它將歷史的陰暗面有所轉化和美化。

  故而相比較而言,“時代在美術作品裡的形象總是比在詩歌和歷史作品裡的形象光明。美術是我們感知歷史的主要來源,美術作品不會像文字一樣對世界苦難的哀婉嘆息總是保留著悲傷不滿的調子,它會隨著時間和歷史的推移而慢慢消逝”[1]***P.303***。

  二、宗教性和表現性

  中世紀美術是西方文化的特殊表現形式之一。它改變了希臘美術、羅馬美術的傳統,並在發展中逐漸形成自己的形式和內容體系,成為特定時期人們生活、觀念、思想、感情的特殊形式的表現。而宗教性和表現性就成為中世紀美術的兩大特點。

  中世紀,殘存的美術作品不多,但在中世紀晚期,藝術仍然是生活不可分割的一部分。那時人們追求的並非藝術本身,而是美好的生活。“在藝術中,人們發現了生活中的平和善良與生命的激情、意義,使他們暫時忘卻了生活的煩惱和愁苦。當時生活的甘苦有固定的形式:宗教、騎士精神、宮廷愛情,而無論是生活還是藝術之美都依靠和源於這些形式。”[1]***P.304***“現實的生活離不開人,生活的美因人而異,是人使生活燦爛繽紛,使生活藝術化、審美化。”[2]人是有意識在進行著活動,在人們的審美活動中總是伴隨著各種心理活動——情感、愉悅、想象等。人們總是在尋求精神世界的慰藉,總是在追求輕鬆愉悅的生存和生活狀態,面對現世的殘酷和種種的不公,他們也在逃避,而宗教信仰成為了人們堅信不疑的精神支柱與力量,把命運交給上帝成為他們避世的最好方法,而在藝術作品中所出現的宗教題材也就不難理解了。

  騎士精神和宗教愛情,是釋懷也是束縛。表面上看來,擁有騎士精神,那是一個人彬彬有禮和英雄行為的表現,是一種高貴的氣質和教養,而在底下,是很多紳士的無奈,這種程式化和規範化的行為中,是對人自由行為的一種捆綁,是對自己信仰和忠義的考驗和強制性的統一,無異於今人所言的“洗腦”。而宮廷愛情,很難講是不是真正的愛情,也許也有真感情的存在,但不可否認的是,利慾追求而導致的包辦式愛情是宮廷愛情的普遍現象,還有自己選擇感情歸宿的權利嗎?答案更多的恐怕是否定的吧,這種為人的基本權利都沒有的生活,又何言其幸福和快樂呢?在藝術中,勢必要對這些現象和事實進行反映和表現,這種基督教美術,不注重客觀世界的真實描寫,強調所謂精神世界的表現。為此,它往往以誇張、變形,改變真實空間序列等多種手法來達到強烈表現的目的。

  三、應用型藝術的揮發

  在中世紀,人們對藝術的感受還不是藝術之美本身。當時的大多數藝術還是應用型藝術,即使是那些我們今人認為因自身而存在的藝術作品也是應用型藝術。無論是藝術家還是普通人對藝術的渴望也都是來源於生活。在15世紀偉大藝術品的鑑賞裡,尤其在祭壇藝術和墓園藝術的鑑賞裡,中世紀人遠遠不只從審美的角度去欣賞。藝術品的重要意義和實用功能遠比其藝術性重要。它們之所以美麗,那是因為它們是聖物,或具有崇高的實用功能。在藝術作品中所出現的宗教痕跡和物品不僅是人們審美的需要,更是精神寄託的需求。

  我們所說的精神是把它在它自己的意識中呈現出來的形態提高到意識自身的形式,並且把這樣的意識形式提到自己前面,工匠放棄了綜合性的工作,即放棄了把思想和自然這兩種不同性質的形式混合在一起的工作。當精神的這種形態贏得了具有自我意識的活動的形式時,它就成為精神的工人。人們在精神上得不到滿足的時候,意識形態中就指引他去尋求精神的寄託,生活作為萬物的承載圈,而宗教、上帝則是當時人們生活中佔有首要地位,勢必宗教在當時成為藝術家挖掘素材的首選,而宗教藝術也成為一道亮麗風景。

  藝術家創作出來的作品通常是用來供人欣賞的,但有些作品主要是供人使用的,也就是上面提到的“應用型藝術”,這是不單為了視覺上的美感而作的,同時也考慮到了實用性的功能,比如說宗教藝術、雕塑、印刷品。

  藝術家進行創作,其靈感來源與各方面有關:神話與傳說、想象、藝術家自己的內心與想法、真實世界的事件和人物、僱主委託的意見。而這些通通都來自我們最親近的生活和現實世界。

  文中又提到說,在葬禮的過程中,由活人裝扮逝者,“模擬逝者生前的情景”,從而滿足悼念者對逝去親人容貌的渴望。可以說,這是一種行為藝術,一種再現生活的行為藝術。可見行為藝術不是當代藝術所特有的,早在中世紀就流行了。

  我們也就不難發現,當時一件作品幾乎總有一個具體的目的和宗旨與日常生活相聯絡。但遺憾的是大師的藝術作品和一般藝術家的作品能儲存至今的終究是極小一部分,而且是相當特別的一類才得以流傳下來。這些作品主要是墓碑、祭壇畫、肖像畫和細密畫。

  在中世紀晚期,法蘭西——勃艮第文化是那種用華彩替代美麗的文化。這個時期的藝術忠實地反映這個時期的精神,這種精神有它自己的發展道路。中世紀晚期思想的基本特徵:熱烈的情緒、認為一切細部是獨立實體的傾向、全身心地投入物件的多樣性和多色調的描繪。相反,文藝復興人對藝術和生活的新的感知卻抵制中世紀人的這些特徵。中世紀人往往把美的觀念回溯到完美、合比例和華麗。中世紀人追求豪華的口味可謂令今人歎為觀止,即使是在現存的一些藝術作品中,也不難發現其中的豪華傾向,從中我們也更好地感受了當時生活中鋪張和炫耀的成分,對於理解和認知當時的生活情境起到了很好的作用。

  今人能夠確認個人自己的生活觀,可以在自己挑選的休閒時刻,盡情享受生活的歡樂。但在那個精神享受分佈極端不均、許多人難以得到精神享受的時代裡,為了煥發新的活力,社會就需要一種群體行為:節慶活動。歡樂和日常的苦難反差越大,節日就越是必不可少,賦予生活華美的手段就越要強大,人們需要美的享受和歡樂,以照亮現實的陰暗面,15世紀是情緒低落的世紀,是徹底的悲觀主義的世紀。苦難中的人需要的不只是平日不斷重複的天堂幸福的許諾、上帝慈愛的目光,不時,人們還需要用光耀、莊重和社會群體的方式肯定生活的美好。生活必須要藉助美麗而變得崇高,必須要在生活歡樂的社會表達中得到固定的程式。而藝術作為平常即使接觸的內容更受到人們的歡迎。

  參考文獻:

  [1]約翰·郝伊津哈著,何道寬譯.中世紀的秋天:14世紀和15世紀法國與荷蘭的生活、思想與藝術[M].桂林:廣西師範大學出版社,2008.

  [2]劉紀.“美是生活”與日常生活中的美——讀車爾尼雪夫斯基的《藝術與現實的審美關係有感》[J].文教資料,2010,***33***.

  >>>下頁帶來更多的

藝術與文化的論文
藝術與文化論文相關範文
相關知識
藝術與生活方面的論文
關於生活方面的散文
計算機組裝與維修方面的論文
飲食與生活健康的論文3000字
飲食與生活健康的論文3000字
工作生活方面的名人名言
小學生生活方面的總結
學生生活方面的總結
部隊生活方面的總結報告
藝術方面的論文優秀範文

Have any Question?

Let us answer it!